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第七页,共89页。
基本概念
10.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 又称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速度运动。 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的肌力大小变化调节外加阻 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进行运动。
11.肌肉长度-张力关系(muscle length-tension relation)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能影响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肌力。 当肌肉收缩时肌肉处于适宜的预先拉长状态,才能产生最 大 肌力。肌肉收缩时初长度已处于缩短状态或过分拉长状态, 其收缩效果下降。
返回
第二十六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适应证 5.骨关节畸形 6.脊柱稳定性差 7.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 8.内脏下垂、尿失禁
返回
第二十七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禁忌证 1.全身有严重感染和发热不宜进行。
2.患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 况。
3.皮肌炎、肌炎及发作期患者及严重肌病患者不宜进行高强度 或抗阻训练。
运动学概要
肩部肌群 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 收缩使肱骨头紧压于关节盂从而防止半脱位; 脑损伤及脊髓损伤会引起这些肌肉的瘫痪; 这些肌肉瘫痪和上肢本身重力的作用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返回
第四十一页,共89页。
肘部和前臂肌群
运动学概要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三块肌肉收缩引起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收缩引起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旋后肌 、肱桡肌收缩引起 注:腕及手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作为自学内容。
注: 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旋后肌略,作为 自学内容。
返回
第三十七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腕及手部肌群 1.屈腕肌群 桡侧腕屈肌 掌长肌 尺侧腕屈肌 均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前臂深筋膜
返回
第三十八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腕及手部肌群 2.伸腕肌群 桡侧腕长伸肌 桡侧腕短伸肌 指伸肌 小指伸肌 尺侧腕伸肌 共同起于肱骨外上髁
等速训练
第十三页,共89页。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 肌力训练的其他方法 ➢ 临床应用
返回
第十四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ຫໍສະໝຸດ 1.抗阻训练原则 2.超量恢复原则
疲劳度原则 频度原则
返回
第十五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根据手法(徒手)肌力评定分级分类
返回
第三十四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肩部肌群: 2.冈上肌 在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
结节上部,协助肩关节外展。
3. 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 肌腱彼此相连,组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面和前 面,形成肌腱袖,对肩关节起保护和稳定作用。
返回
第三十五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 解剖学概要 ➢ 运动学概要 ➢ 训练方法
返回
第三十二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1.肩关节肌群可分为肩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肌群。 2.肘部和前臂肌群可分为伸肘、屈肘肌群、前臂旋前、旋后肌群。 3.腕和手指肌群可分为伸腕、屈腕肌群和手肌。
返回
第三十三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肩部肌群: 1.三角肌 位于肩部,从前、中、后三侧包围肩关节; 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肌束向外下方集中, 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前部肌束收缩,使肩关节前屈、旋内和内收; 中部肌束收缩,使上臂外展成水平位; 后部肌束收缩,使肩关节后伸、旋外和内收; 三部分肌束同时收缩,使肩关节外展。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没有改变,也不产生关节活 动,但肌肉能产生相当大的张力,又称静力性训练。
动作不复杂、易掌握,能在关节活动受限时进行。
9.等张训练(isotonic exercise)
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 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分类:向心性收缩 离心性收缩
返回
第二十八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禁忌证 4.肌力训练会加剧局部疼痛的,如:肌肉、骨骼外伤后术后
早期的患者不宜进行肌力训练。
5.局部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局部肌肉训练,以免加重出 血形成血肿。
6.骨折后只行石膏外固定、骨折断端尚未形成牢固骨痂时不 宜进行肌肉长度有改变的训练。
返回
第二十九页,共89页。
第九页,共89页。
影响肌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5.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 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
6. 杠杆效率 肌肉收缩力受运动阶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7.年龄和性别
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为明显。
8.心理因素
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发挥
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返回
第四十二页,共89页。
选择方法
训练方法
◆ 0~1级肌力时可采用传递神经冲动练习
◆ 1~3级肌力时可采用助力训练
◆ 3级以上肌力可行主动训练
◆ 4~5级肌力时可行抗阻训练
返回
第四十三页,共89页。
肩前屈肌群
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健侧侧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者身旁,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 托住患者的前臂。
训练方法等速向心肌力训练等速离心肌力训练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离心收缩离心收缩短弧等速肌力训练返回2525等长等张及等速运动比较等长等张及等速运动比较项目等长运动等张运动等速运动速度固定不动变化不易控制任意选定选定后速度恒定阻力可变顺应性阻力受杠杆作用影响可变为顺应性阻力运动幅度方便性不受环境限制不需要贵重训练仪器须昂贵的仪器大量时间不需要特殊仪器返回2626临床应用临床应用适应证1
肌力训练技术与方法
第一页,共89页。
内容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与临床应用 • 第三节 增强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 第四节 增强下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 第五节 增强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第二页,共89页。
第一节 概述
➢ 基本概念 ➢ 肌力训练的目的 ➢ 影响肌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 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 肌力训练方法的分类
肘部和前臂肌群: 1.肱二头肌 位于上臂前部的浅层; 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 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向下合并移行为肌腱; 止于桡骨粗隆; 屈曲肘关节,当前臂旋前时能使其旋后,协助屈肩关节。
返回
第三十六页,共89页。
解剖学概要
肘部和前臂肌群: 2.肱三头肌 位于上臂后部; 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后上部; 内侧头起于肱骨后下部; 3头向下会合形成肌腱,止于尺骨鹰嘴; 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
4.年龄增加 儿童少年时期肌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20~25岁达最高水平。 25岁后平均每年最大力量下降1%。
返回
第十二页,共89页。
肌力训练方法的分类
1.按照不同训练目的 增强肌力训练 增强肌肉耐力训练 2.按照不同肌力大小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助力训练 主动训练 抗阻力训练 渐进抗阻训练
3.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 等长训练 等张训练
(一)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1.适应证 肌力0~1级
2.训练方法 引导患者作主观努力,以尽力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 缩。
返回
第十六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二)助力训练
1.适应证 肌力1~3级时
2.训练方法 (1)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2)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3)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 (4)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返回
第十七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三)悬吊训练 1.适应证 肌力1~3级
2.训练方法 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 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 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返回
第十八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四)主动训练 1.适应证 肌力达3级以上
2.训练方法 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 肢体置于抗重力位 防止代偿运动
◆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患者肌力情况决定给与助力 大小,1级肌力时给予助力帮助前屈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 帮助托起训练侧上肢,不予前屈肩关节助力。
返回
第四十四页,共89页。
肩前屈肌群
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侧,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放在
返回
第二十一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其他方法
(二)等张训练
1.适应证 3~5级肌力
2.训练方法 基本方法 渐进性抗阻练习法 向心练习 离心练习
返回
第二十二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其他方法
(三)短暂最大负荷练习 1.适应证 同等张训练 2.训练方法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相结合
返回
第二十三页,共89页。
6.抗阻训练(resistance exercise) 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训 练。
7.渐进抗阻训练(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 是一种逐渐增加阻力的训练方法,肌肉的能力增强时负荷量 也随之增加。
返回
第六页,共89页。
基本概念
8.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
返回
第十九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五)抗阻训练
1.适应证 4级以上肌力
2.训练方法 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 阻力作用的方向与主动运动方向相反
返回
第二十页,共89页。
肌力训练的其他方法
按照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
(一)等长训练
1.适应证 2~5级肌力
2.训练方法 徒手等长运动 肌肉固定练习 利用器具
➢ 安全第一
临床选择的原则
➢ 有效性原则
➢ 经济实用性原则
➢ 个体化原则
返回
第三十页,共89页。
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1.掌握训练方法 2.注意无痛训练 3.进行讲解和鼓励 4.注意心血管反应 5.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 6.做好正确详细的训练记录
第三十一页,共89页。
第三节 增强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技术
肱骨的远端,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以肩部力量向正前方抗阻力屈曲肩关节
至90º,然后回复原位,重复进行。
返回
第四十五页,共89页。
肩外展肌群
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训练侧上肢前臂中立位置于身旁。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肌力训练的其他方法
(四)等速运动
1.适应证 根据肌力恢复的程度,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式。
2.训练方法 ①等速向心肌力训练 ②等速离心肌力训练
向心收缩/离心收缩 离心收缩/离心收缩 ③短弧等速肌力训练
返回
第二十四页,共89页。
等长、等张及等速运动比较
项目
等长运动
速度
固定不动
阻力 可变,顺应性阻力
运动幅度 无
返回
第十页,共89页。
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1.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损伤,都会影响到受损神经 所支配肌肉的运动募集,导致肌力下降。
2.废用性肌肉萎缩 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肌原纤维的减少。
返回
第十一页,共89页。
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
3.肌源性疾病 主要是因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所致。
方便性 不受环境限制 不需要特殊仪器
等张运动
等速运动
变化,不易控制 受杠杆作用影响
全幅或半幅
任意选定,选定后速度恒定 可变,为顺应性阻力 全幅或半幅
不需要贵重训练仪器
须昂贵的仪器、大量时间
返回
第二十五页,共89页。
临床应用
适应证 1.废用性肌肉萎缩 2.关节源性肌肉萎缩 3.神经性肌肉萎缩 4.肌源性疾病时肌肉收缩功能异常
注: 尺桡侧偏肌群及手部肌群略,作为自学内容。
返回
第三十九页,共89页。
运动学概要
肩部肌群 前屈:三角肌前部和喙肱肌收缩引起 后伸:三角肌后部收缩引起 外展:三角肌中部和岗上肌收缩引起 内收:三角肌后部收缩引起 内旋: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及大圆肌收缩引起 外旋:冈下肌和小圆肌收缩引起
返回
第四十页,共89页。
返回
第三页,共89页。
基本概念
1.肌力(muscle strength) 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2.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 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作多次一定强度的 等张(速)收缩的能力。
返回
第四页,共89页。
基本概念
3.助力训练(assisted exercise) 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的 训练。 主要适用于肌力1~3级。
4.悬吊训练(suspension exercise)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肢体悬吊 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为助力训练的一种,能节省治疗师的体力消耗。
返回
第五页,共89页。
基本概念
5.主动训练(active exercise) 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的训练)。
返回
第八页,共89页。
影响肌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生理横断面越大,产生肌力也越大。
2.肌肉的初长度 肌肉被牵拉长= 1.2倍静息长度时,产生的肌力为最大 。
3.肌肉的募集 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一定的成角可增强肌肉的收缩力。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