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人的消毒隔离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接触传播隔离措施
一、隔离病种: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皮肤感染等患者。 二、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 1、床旁放置蓝色的“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示, 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3、与病人或病人床单位有密切接触时穿隔离衣,脱隔离衣后立即洗手; 4、接触病人前后、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及诊疗护理两病人之间要洗手; 5、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专人专用,用后经消毒处理后备用。 6、可回收类物品用后用双层黄色收纳袋收集,封口、标识醒目; 7、病人转科或出院后,对室内所有物品及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8、医疗废物用黄色双层袋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 9、限制探视,探视者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
4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除后借助某些传 播因素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 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5
易感宿主

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6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必须切实做到:


控制传染源-------及时实施隔离技术. 切断传播途径-------采用消毒方法和标准预 防. 保护易感宿主-------疫苗接种及其他措施

重要性: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 措施。
9
处理措施
对就诊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

一旦确诊及时隔离,无条件收治的病区或医院应 转入感染疾病科或传染病专科医院隔离治疗。 对甲类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 非典、肺炭疽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必须 用专车转至国家指定医院隔离治疗。、

10
一、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预防病原体扩散。 对患者或病原体携带者在传染期间进行隔离与治疗。 建立严格的探视 制度 ,原则上不设陪护。 病情需要时,陪护人员应做好防护。
11
二、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又称隔离预防,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感染 因子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 区域隔离:是指将感染源(患者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地 点或特殊环境中,与普通患者分开,并及时消毒安置病人 的环境,以患者疾病传播和不同病种之间的交叉感染。
25
痰菌检阳性肺结核患者隔离





1、单人隔离病房,悬挂空气隔离标识. 2、病房内应保持负压状态,每小时换 气次数应在6~12次,空气在排向其他区 域之前应经高效过滤处理。保持门窗关 闭,尽量限制患者外出,确需外出时, 参考“肺结核患者转运法”. 3、限制家属探访. 4、确需探访时,探视者戴防护口罩, 患者病情允许时戴外科口罩. 5、进入病房人员着装. 6、对患者及其家属或陪人进行相关宣 教工作. 7、为每名患者配备带痰盂或小桶. 8、痰标本使用无菌试管盛装,并胶塞 密封. 9、接触隔离条件:症状消失后连续三天 痰培养结核菌阴性.


15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




1、手卫生(包括:洗手、手消毒) 2、戴手套 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眼镜及面屏 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 5、污染的医疗用品或物品的处理 6、物表、环境、衣物与餐具的消毒
16

定期清洁普通病区的环境、物表,如:床栏、床头 桌、椅、门把手等区或,若有污染随时消毒。 在处理和运输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的衣被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污染扩散。
24
飞沫传播患者转运法





1、电话告知转运目的科室患者 飞沫传播的相关信息及注意事 项.请目的地科室做好接诊准备 工作。 2、患者准备:用干净铺单覆盖患 者的感染/定植部位,为患者戴外 科口罩. 3、转运前医务人员脱卸并丢弃 受污染的个人防护用品。 4、转运前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 戴外科口罩。 5、接诊科室医务人员穿戴个人 防护用品,遵循”飞沫传播患者隔 离法”处置患者

12
隔离标识
13
隔离基本原则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 防护技术和操作规程,确保隔离措施有效。
14
隔离技术


隔离技术 :是指为达到隔离预防目的而采取的 一系列操作和措施。 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医务人员和进 入医院人员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措施。
即是将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汗液以外 的排泄物、患者的黏膜及非完整皮肤视为感染 性物质,需采取相应 的隔离与防护措施。 强调的是:医务人员 防护 患者
20
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患者转运法





1、电话告知转运目的地科室患 者多重耐药菌定植/感染的相关 信息及注意事项。 2、患者准备:用干净铺单覆盖 患者的感染/定植部位,并将患 者安置于轮椅或平车上。 3、转运前医务人员脱卸并丢弃 受污染的个人防护用品。 4、转运前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 戴外科口罩。 5、接诊科室医务人员穿戴个人 防护用品,遵循”多重耐药菌定植 /感染患者隔离法”处置患者
7
消毒

是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 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 处理。

重要性: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8
隔离

是指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的安排在指 定的隔离单位,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 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
物、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 外扩散的医疗措施。




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病房里所有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中末消毒处理,做好相 应登记。
19
多重耐药菌隔离




一、隔离目的:防止多种耐药菌经接触途径传播扩散 二、隔离措施:1.单间隔离,亦可同其他同类感染者住一室; 2.进入隔离间接触病人或接触病人感染性分泌物时戴手套.脱手套立即 洗手; 3.与病人或病人床单位有密切接触时穿隔离衣,脱隔离衣后立即洗手; 4.接触病人前后’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及诊疗护理两病人之间要洗手; 5.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等专人专用用后经消毒处理后备用; 6.可回收布类物品用后以双层黄色收纳袋收集,封口,标识醒目; 7.病人转科或出院后,对室内所有物品及物体表面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8.医疗废物双层袋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坏处理; 9.连续3次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10.限制探视,探视者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 三、隔离病隔离病种: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患者。 二、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 1、床旁放置粉色”飞沫传播”标示并有中文标示,限制人员出入。 2、隔离于单间,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可同置一室,患者相隔大于1米. 3、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要有相应的防护。 4、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防护用品的穿脱程 序。使用后物品用双层黄色收纳袋收集,封口、标识醒目。 5、病情允许的患者佩戴外科口罩,24小时更换,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6、患者之间、探视者与患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戴外科口罩、 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7、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8、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6
虫媒传播 蝇、蚊、蟑螂 媒介传播 被微生物污染的物品, 如:水、血液、体液、药品、仪器设备等。
18
接触隔离基本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患者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 境表面的污染,工作人员要有相应的防护。 工作人员的防护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域,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严格执行防护用品的穿脱程序,手 上有伤口应戴双层手套。 做好标准预防和手卫生。 隔离要求 床位放置蓝色床卡。 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同置一室,患者相隔大于1.1米以上。 所有仪器设备用后应清洁.消毒或灭菌。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等尽量专人使用。 使用后的物品按相关规范处理,医疗垃圾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封口紧密,标识 清楚。
23
飞沫传播患者隔离法





1、将患者安置于单人隔离病房,条件 受限时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同 一病房。 2、悬挂飞沫隔离标识,单间隔离时标 识牌悬挂于门上醒目位置,床旁隔离时 悬挂于床头,床间距应大于1m,并拉上 病床边的围帘。 3、医务人员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外科口 罩、帽子、手套、一次性隔离衣、护目 镜),患者床尾挂快速手消毒剂。 4、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 体温表、压舌板、止血带等应专用,不 能专用的医疗装置(监护仪、吸痰器等) 应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 毒。 5、采用合适消毒液或消毒湿巾对物体 表面进行擦拭,每天至少一次遇到污染 时立即擦拭。 6、医疗废物应使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 送,利器放入锐器盒。


复用性餐饮具应在清洗、消毒后使用,隔离患者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新增的标准预防隔离技术
遵守安全注射注,意咳嗽礼仪,防止椎管内穿刺 部位的感染。
17




常见的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易感者与感染源

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
间接接触:易感者与患者的污染物
近距离(1m以内)
空气传播
空气中飞沫颗粒或尘埃
感染病人的消毒隔离
1
概述

感染: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 真菌、衣原体、力克氏体、螺旋体和 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 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疾病。
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反复性、突发性的 疾病特点。
2
疾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
3
感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 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传染病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 受感染的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