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论二战德苏之优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论⼆战德苏之优劣
七论⼆战德苏之优劣
------------------------------------------------------------
虽然苏联在⼆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历史会记住他们的贡献。

但这不能证明⼆战的苏联军队是最强⼤的,做出贡献的不⽌是苏联,还有其他的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但总不能说也对⼆战做出贡献的南斯拉夫游击队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吧。

⼆战时陆军是决定⼆战命运的最强⼒兵种,所有战争的最⾼级表现形式都将以陆地作战⽽做为战争的起决定性作⽤的主体。

⽽⼆战时欧洲战场的决定性战争⼤部分表现在苏联分战场上,也就是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的决战上。

所以如何看待苏联的卫国战争中苏军和德军的作战⽔平,是评论德军和苏军谁更强的基本标准。

1941年6⽉22⽇,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

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增强,这⼗年⾥,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和德军的整体实⼒差不多。

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兵在内的2000万⼈,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

在战争进⾏时,苏联的军⼯机器⼀直没有停下来,共⽣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炮。

当然,德国在战争中中也死亡了近千万⼈,也⼤约⽣产了⼏万辆坦克,但不会超过苏联⽣产的规模。

⽽在著名的基辅会战中,在相同的武器装备和相同的军事素质的条件下,苏军被德军全歼了⼀个⽅⾯军、四个集团军共50万⼈。

当德军准备进攻基辅时,苏联最⾼统帅部居然不知道德军准备对基辅发动何等规模的战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明显逊于德国。

在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不仅是双⽅的军队数量和军队装备,还包括(⽽且最重要的是)双⽅最⾼军事指挥系统的决策和应变能⼒,这点上,以斯⼤林为⾸的苏联最⾼统帅部的指挥能⼒实在令⼈难以恭维,看不出斯⼤林的军事天才体现在了什么地⽅。

虽然德军的伤亡⼤体与苏军差不多,但要知道,苏军是在本⼟作战,⽽且在整体实⼒与对⽅相当的情况下,居然会打出这样⼀个⼤败仗。

如果中***队同样在本⼟以相同规模的兵⼒败给⽇本,不会有⼈认为中***队的作战能⼒不强,因为***的军事装备和军事素质和⽇军没有可⽐性。

就⽐如巴西⾜球队战胜了法国队很正常,但若是败给了马尔代夫队,还会有⼈认为巴西队的表现正常吗?
在三年多的苏德战争中,德军的伤亡也极为惨重,那是在后期,在前期战争中,获得主动权的是德军。

⽽且德军是两⾯作战,对西欧作战
兵⼒的投⼊虽然⼩于对苏作战兵⼒的投⼊,但差别不⼤。

⽽苏军虽然远东和⽇关东军对峙,但并没有爆发⼤规模的战争,可以说苏军主⼒已经全线投⼊到对德作战中来。

苏军的作战意图⾮常明显,就是以超⼤规模对超⼤规模的实战,⽽且双⽅的近斯总体经济军事实⼒相当。

但苏联的⾯积是2200万平⽅公⾥,⼈⼝近2亿;⽽德国的⾯积是37万平⽅公⾥,⼈⼝不过5、6千万。

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

从资源上的实⼒分析,双⽅不是⼀个等级上的。

苏军⼀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兵被俘或被歼,⽽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军作战,牵制了⽇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的总值分化掉⼀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的苏军在苏联本⼟进⾏战争,苏联在双⽅的战争条件上占着⽐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不能拿中国和⽇本的战争来⽐较苏德战争,因为当时的中国所能控制的领⼟不过历史上宋朝所控制的⾯积,⽽同时中国还存在着内战,两⽀军队的综合军事实⼒加上⼀起都不⽐超过⽇本的综合军事实⼒。

当时疆藏蒙实际上还处在半独⽴的地位,在军事上并没有给当时中国的抗战提供了太⼤的作⽤,⽽资源极为丰富的满洲已经被⽇本所控制。

也就是说,给⽇军提供作战资源的不仅是⽇本本⼟,还有近百万平⽅公⾥的满洲,不断的丰富军事潜⼒。

这点上来说,苏联对⽐德国的优势要远远⼤于⽇本对⽐中国的优势。

战争后期的苏军取得优势并不能证明苏军的相对于德军的优秀和强⼤,苏联只是德国的⼀个分战场,投⼊了其举国综合实⼒的不过⼀半⽽已。

⽽德苏战争却是苏联的主战场,并投⼊了其所有的战争潜⼒来抵抗德国的进攻,也可以说是唯⼀的战场,因为苏联在与德作战时并没有分散兵⼒与其他国家进⾏⼤规模的战争。

德国在欧洲战场(包括苏联战场)上没有盟军,意⼤利军队根本不可能帮助德国进⾏⼤规模和全局的作战,⽽且有时拖了德国的后腿,⽇本的作战⽅⾯是灭亡中国,⽽且并没有对苏联发起⼤规模战争,使苏联对德国的优势并没有被化解。

⽽在欧洲战场(不包括苏联战场)上,还有整体实⼒不弱于德国的英国和和整体实⼒强于德国的美国以及包括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反德阵线结成的反德联盟在欧洲战场上的牵制德军,⽽且规模并不⽐在苏联战场上苏军对德军的牵制作⽤⼩。

苏联军队和民众在付出了极为惨得的代
价⽽获得了对德战争的全⾯胜利,对⼆战反法西斯做出了巨⼤的贡献。

不过,歼敌三千⾃损⼋百的战果却不是战争中最⾼明的⼿法,甲⼿中有⼀百万,同时亲友不断的贷款(⼆三⼗万)给他,他赚了⼀千万;⽽⼄⼿中也有⼀百万,却借给了别⼈五⼗万,⽽且还在赚钱过程不断的借出(⼗万左右),最后⼄也赚了⼀千万,到底甲⼄⼆⼈哪个赚钱的⼿法更⾼明,不是⼀⽬了然了吗?
当然,战争没有静⽌状态下的对⽐,这样的对⽐不可能得出公平的结果。

但结果是过程的综合反映,仅看结果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军的综合实⼒在⼆战七国中是相当强的,但不是最强的,从苏军最⾼统帅的指挥艺术所体现的结果来看,苏军的强⼤是建⽴在各⽅⾯条件均优于德军的情况下取得的,苏军的强⼤是相对的,⽽德军的作战结果(已得情况下)却不逊于苏军的作战结果。

从这个⽅⾯来说,德军要优于苏军(虽然也是相对来说)。

再论⼆战苏德之优劣
偶然不能决定⼀切,偶然中时刻存在着必然,如果仅以胜负论强弱的话,那中国的长(chang)腿国军的战⽃⼒将远在⽇军之上,因为国军是胜利者。

⼆战时德军战败并不能说明德军的实⼒弱于其敌对国苏联,决定战争胜负⾛向的有许多因素,⽽且从来没有静⽌状态下的战争,从来只有互动的战争。

我们⽐较德苏之强弱,当然不能仅以德苏来论,⽽要从整个⼆战的⼤环境中来⽐较,这样才能得出公平的评价。

苏军⽆论从参战⼈数,综合国⼒,战略纵深,抗打击能⼒,及国际⽀援上这些指标均强于德军,⽽且苏军以是⼀个拳头抗击德军,⽽德军仅是以三个⼿指来打击苏军,就这样,苏军依然被德军打的满地找⽛,说这样的军队强⼤,实在是嘲笑在⼭沟沟⾥打游击的中国⼯农红军们。

将领⽔平的强弱不是战争的唯⼀标准,但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之⼀,⼀只狮⼦能带领⼀群⼭⽺打败⼀只⼭⽺带领的⼀群狮⼦。

如果说100年才出能⼀个伟⼤的将才的话,那德国在⼆⼗世纪三四⼗年代就已经超标产⽣了好⼏个伟⼤的将才。

⽽且从战争的强度上来看,苏军的优势明显强于德军,苏军可以有⽐德军更灵活的决定战争强度的条件,但德军却没有。

苏联的最终胜利是存在着有利苏军的外部条件,德军三线作战,在北⾮的德陆军实⼒绝不逊于在苏作战的德军实⼒。

⽽且,苏联的对德获胜与英美的对德获胜是互动的关系,苏的战役胜利有利于美英的对德战争,美英的战役胜利也有利于苏联的对德战争。

但德军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意⼤利的陆军连希腊军队都打不过,他们参加⼆战纯属玩票。

⽇军在亚洲战争上牵制的仅是美国的⼀⼩部分兵⼒,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两⽀部队对⽇抗战严重削弱了⽇军的实⼒,使⽇军⽆法北进争夺西伯利亚,从⽽获得更⼤的战时资源。

如果西伯利亚丰富的资源被⽇军获得,那苏联便失去了与德作战时补充资源的优势,更不⽤说⽇军会在占领西伯利亚后对苏军发起进攻,与德国东西合围苏军,以作战初期苏军的战⽃⼒,根本⽆法抵抗过意在速战速决的德军和从背后插⼑的⽇军。

有⼈会说那以⽇军和德军合击苏军,这样的对⽐不公平,⽽且这仅是假设,但事实上却是苏联-美国-英国三个强⼤的军事强国在合围德军,⽽且德军的战绩相当不错。

我们还可以对⽐⼀下德军对同样是北欧的挪威瑞典的扫荡和苏军对同样是北欧的芬兰的战争,这样或许能较公平的进⾏评⽐。

苏联⾯积2200万,⼈⼝2亿,近千万军队,综合军事实⼒居世界前⼏强,对芬作战的苏军50万,坦克1300辆,⽕炮1800门,飞机800架,这样的军队⾜可以消灭意⼤利或西班⽛。

⽽芬兰⾯积30万,⼈⼝不过400万,当时可调动的军队包括正规军-民兵-预备役在内的军队⼈数勉强凑到了40万,这样的⼀个⼩国军队的战⽃⼒可想⽽知,⽽且芬军的坦克只有可笑的60辆,⽕炮100门,飞机100架。

就是这样两个完全不在同等级的军队却打出⼀场震惊世界的战争,结果苏联军队⽤最终死亡20万的代价⽤了近七个⽉的时间才打败了芬兰,芬兰军队死亡近5万,⽽且只是打败,并没有消灭芬兰,这样的结果能说苏军的强⼤吗?
同为北欧国家的挪威瑞典的军事实⼒会弱于芬兰吗?三国的国⼟-⼈⼝-综合实⼒-军事实⼒-军队⼈数都处在同⼀条⽔平线上,德国只能⽤了不到⼀⽉时间消灭了挪威和瑞典。

⽽且另⼀北欧国丹麦虽然在⾯积上只是芬兰的近六分之⼀,但综合国⼒基本与芬兰相同,最后德军只⽤了4个⼩时就完全占领丹麦。

有⼈会说德国⽐丹麦⼤了近⼗倍,但苏联和芬兰的对⽐更悬殊,苏联是芬兰的七⼗倍!这不正从⼀个侧⾯反映的德军和苏军的战⽃⼒了吗?
三论⼆战苏德之优劣
数量不是绝对的,如果仅以数量来论,那⽇本的那百多万军队怎么是⼋百万国军的对⼿,结果是⼏⼗万⽇军象赶鸭⼦似的把国军赶到了⼤西南!
如果说我以先期的胜利来证明德国整体的相对强⼤,那先⽣不也是以后期的胜利也证明了苏联整体的相对强⼤了吗?如果说我们是以偏盖全,那先⽣的与我相同的⽅式⼜是什么呢?如果先⽣⽤延续发展的事态来证明苏军的强⼤,那请问,这怎么不涉及两国的综合国⼒?先⽣⼀再说我拿综合实
⼒来以偏盖全,那先⽣如果不涉及两国的综合国⼒,⼜怎么得出苏军⽐德军强⼤(贵⽅观点)?既然涉及了两国的综合国⼒,就不能单纯的以结果来证明先⽣的观点,那是以偏盖全,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公正的。

如果说战争潜⼒⾃然就是衡量陆军整体⽔平的因素,那岂不是先⽣为我证明了战争潜⼒对两国的重要性,显然,苏军的战争潜⼒明显要⽐德军⾼出⼏个档次。

苏军的最后获胜不单纯是苏⽅的⼀⽅⽤⼒,是综合了整个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量,但德国显然只是⽤⼀⽅的作⽤⼒来与反法西斯战线的三个超级⼤国苏联、美国、法国以及欧洲反德势⼒的作战。

我并没有否定⼈员因素对战争的作⽤,请问,什么是⼈员因素,是不是应该包括前线作战军⼈和后⽅最⾼统帅部的决策⼈员。

如果先⽣认同应该包括的话,那苏联对⼩国芬兰的战争居然付出了近参战⼈员⼀半的代价,这样的⼈员因素不知如何和付出⽐苏军少但获得⽐苏军多的德军相⽐?
苏联的最终获胜有其参战⼈员的素质这⽅⾯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当时的历史⼤环境。

从学术范围来
说,历史可以假设,如果以苏联在初期的战⽃⼒,来对付当时⼠⽓旺盛的德军,结果会怎么样?先⽣会说战争不可能只按初期的战绩来定强弱,对了,我就是要这样证明,既然不能按初期的战绩来证明,那必然涉及综合国⼒包括潜⼒。

既然涉及了综合国⼒和潜⼒,那以综合国⼒和潜⼒不会强于苏⽅的德国在初期打的苏军魂飞魄散,这不是强⼤这是什么?⼀个壮年⼈和⼀个少年打架,刚开始壮年⼈被少年打的⿐青脸肿,后来壮年⼈利⽤⾃⾝的强健⾝体加上朋友的帮助勉强打败了少年,不会有⼈认为壮年⼈强于少年。

就是这个道理。

说战前的德军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经验、指挥系统、军纪⽅⾯都优于苏军,不太同意。

武器装备上德苏相当,军事训练上苏军从1917年建国以来,时刻在备战,凭什么说苏军在这点上弱于德军?战⽃经验上,难道从⼀战以来德军天天在打仗?从⼀战到⼆战这⼆⼗年时间⾥,德军并没有⼤规模的对外作战,和相同的苏军相⽐,不知怎么得出的苏军在战⽃经验上弱于德军?指挥系统上,正可以说明了苏军的综合素质不⽐德国强,因为指挥系统的⼈员的素质当然也包括在战时双⽅的综合实⼒⾥⾯;如果说德军的战⽃⼒⽐苏军是因为德军的素质⾼,那先⽣也不会同意。

这点可是先⽣⾃已承认的指挥不如德军。

军纪?莫名其妙了啊,如果先⽣说苏军军纪差,不正说明了苏军的综合素质⽐德军差吗?为什么苏军的军纪
差于德军,这正是综合战⽃⼒和综合实⼒的⼀个重要反映。

何况苏军的军纪并不差,斯⼤林的铁腕治军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对斯⼤林忠⼼不⼆,⼈员配备相当完整稳定,⽽且肯定不会弱于德军。

就这样⼀个有着战前不弱于德军的战⽃⼒的军队怎么打不过⼀⽀⽔平不会强于苏军的军队?⽽且战⽃⼒强弱与否必然通过实战来检验,如果说苏军的战⽃⼒弱于德军,那苏军是怎么最终取得胜利的?难道是德军都睡着了?
不过最后⼏句说德军的失败是政治上的,这我认同,⽽且还有三线作战,战线拉的过长的原因,但这也说明了苏军的胜之不武。

不能因为胜利⽽认为苏军优于德军,⽐利时也是战胜国,总不能说⽐军也强于德军吧。

四论⼆战苏德之优劣
德军主⼒是在苏战⼀线,但并⾮唯⼀的主⼒,⽽且苏联是唯⼀的主⼒在与德军作战。

强弱与否不能只看是否节节败退,要看战前双⽅的实⼒对⽐和战时的双⽅的战绩。

苏军动不动的⼏⼗万主⼒被歼,这和德军的节节败退有何关系?⽽且,苏军是本⼟作战,德国⼈对严寒的适合远不如苏联⼈,这并不能说明德军弱于苏军。

恰恰相反,在天时地利⼈和均有利于苏联的情况下,苏军依然被德军打的找不到北,⽆法理解凭这点怎么就认为苏军⽐德军强?
我是说在中学⽣眼中,不是军事专家眼中,如果在军事专家眼中,⼆战的优秀战将如云,⼜何⽌⼀个隆美尔?在对⼆战基本不了解的中学⽣眼中,最出名的将帅⽆外隆美尔、艾森豪威尔、⼭本、⼽林等少数⼏个。

当然不是说明他们⼏个就优秀于其他将帅,我只是说知名度,何必这么较真。

什么是质量的考评?就是通过各⽅⾯各种因素的评⽐。

我认同的是德军素质强于苏军,先⽣的观点与我⽅相反,当然是可以争论于苏军,但即使从综合⽅⾯来看,苏军的战争潜⼒和优势明显⼤于德军,如果从整个⼆战来看,德军的最终失败并不是苏军⾼素质的结果,是历史和战争⼤环境的作⽤使然。

战争潜⼒⼤和战略纵深⼤就不能灵活了?难道这两⼤的苏军就有资格慢腾腾的被德军⼗万⼗万的吃着玩?我没有回避后期,即使是后期战⽃,苏军付出的代的,如果先⽣不认同,可以继续讨论。

前期的德军战绩明显强价依然要⾼出德军防守的代价,⽽且当时的⼤环境已经明显有利于苏联。

五论⼆战苏德之优劣
不能认同先⽣的观点,⼀,说德国⼈不可能⼀国便能消灭法国,可事实却正是德国⼀国消灭了法国,迫使法国投降。

难道德国军队中也有国际纵队?意⼤利军队是曾经攻击了法军,但
这是法国被德军消灭了绝⼤部分主⼒之后的事情,⽽且数倍的意军被如逃兵⼀般的法军击败。

我不知道历史何时证明了苏军的素质不如德军?请问,军队的素质优劣与否是不是应该包括在两国对⽐的综合素质之内?讨论德军优于苏军,其中之⼀的标准便是德军的素质优于苏军,⽽且我的观点是基于战争实践基础之上的,是综合评定出的结果。

⼜请问为什么苏军素质不如德军?这不是素质优劣问题⼜是什么?先⽣是认为苏军的素质不如德国,所以他们在前期的失败有情可原,这样前后⽭盾观点我不能认同。

何况,苏军在战前的素质明显与德军不相上下,⾄少不⽐德军差。

我们可以拿德波战争和苏芬战争的各⽅伤亡情况做⼀下对⽐,德国消灭波兰只⽤了⼀个⽉,波军伤亡20万,被俘40万,⽽德军伤亡1万,伤3万;⽽同年的苏芬战争中,苏军仅是打败芬兰就⽤了七个⽉,苏军伤亡20万,⽽芬兰伤亡5万。

况且以芬兰和波兰两国的实⼒对⽐,波兰明显强于芬兰,这样的⽐较,不正说明了苏军不如德军吗?先⽣所说的苏军素质是指什么?肯定是战时的素质吧,如果说战前不如德军,可有什么证据?
说德军的绝⼤部分主⼒都在苏联战场上,我认为应该把绝字去掉,不能说德国的绝⼤部分主⼒都在苏联,90%以上才应该称为绝吧。

显然,德军全部主⼒⼤约500万左右,进攻苏联的⼤约300万,除了固守本⼟,其他⼤部分都参加欧洲战线和北⾮战线的军事⾏动。

稍有军事常识的都知道,⼀旦三线开战,⽆论胜负,都必然是三⽅战场上存在着互动关系,⼀⽅的战事吃紧必然影响着其他两个战线的军事⾏动。

⽽苏联没有这个负担,全⼒投⼊到对德作战中。

苏联投⼊到对德作战中的兵⼒最保守也有500万以上,就这样,还是被德军吃萝⼘似的⼀个⼀个啃掉,如果不是当时的⼆战⼤环境有利于苏联,苏联能不能最终获胜都难说。

⾄于说苏联的损失包括军队⼯⼚⼈员的损失,更不可理解。

难道军队⼈员的损失不算在苏军军队损失⼈员之中?难道苏军军队和德国作战中的⼈员都是稻草⼈?说苏联后期军队发挥实⼒不超过三分之⼀,那三分之⼆的实⼒呢?不正是被德国⼈消灭掉了吗?就苏联到后期仅余下的三分之⼀的军事实⼒来说,不是德国在欧⾮两线上的战事吃紧,消耗掉德国的近⼀半的综合
国⼒,三线互相擎肘。

如果按先⽣所说的⼀对⼀的话,苏联在第⼆战场开辟前就已经被德国消灭掉了,⾄少苏联的欧洲部分肯定难保。

⽽且,西伯利亚丰富的战时资源给予了苏联打持久战以极⼤的物质⽀援,⽽德国没有,这样的双⽅对⽐,不知怎么认定出的苏军强于德军?
什么叫实⼒对⽐,对⽐有个前提叫公平,这话说的极为正确。

不明⽩“⽽是在双⽅同样准备好的情况下,⽽苏联⼀⽅并没有准备好”这句话的具体意思,⽭盾了吧。

既然双⽅都准备好了,⼜怎么说苏联没有准备好,不可理解。

苏联真没有准备好吗?没有准备好,怎么伙同德国⽠分的波兰?好象苏联军队全都回家奶孩⼦似的,没有⼀点战争准备。

斯⼤林早就知道德军有进攻苏联的企图,不然他和希特勒签订的互不侵犯协议有什么意义?以斯⼤林的性格,怎么可能不对德国有所防备?这不是有没有准备好的问题,是苏军的战⽃⼒⽐不⽐过德军的问题。

好象说苏联军队在刚同德军交战时,枪都放在了库页岛上似的,得⽤骆驼运来。

民⼼,以纯军事的⾓度,民⼼在战争中起不到多⼤的作⽤。

说德国民众狂热,难道苏联民众就不对国家狂热吗?⼯⼚转移?要知道,苏联的⼤后⽅是在远东,从后期苏联的军事资源源源不断的从远东运来就能知道真正对苏德战争的战时资源起决定性作⽤的还是苏联的远东地区。

思想动员?这正是属于双⽅军事最⾼统帅的战争决策的素质问题,当然也应该包括在两国军队的实⼒对⽐上。

军队不单是由参战军⼈组成,还包括指挥决策的⾼级军官。

战略准备上,苏联准备的更是⽐德国充分,要不然,苏联都源源不断的供给中国国军以物质资源打⽇本⼈,防⽌⽇本⼈提前消灭中国⽽对苏联发起进攻,这样⽇德东西合围苏联,苏联肯定受不了。

这不是战略准备的⼀种体现吗?
如果说德国元⾸没有考虑到冬天的因素⽽最终败北也是德军素质的⼀个标准的话,终于先⽣也会拿最⾼指挥系统的素质说事了,可喜可贺。

我们换个⾓度,如果德国不是三线作战,和美英和平共处的话,那德军完全可以从容的进攻苏联,冬天打不了,春天再来嘛。

可是,当时的事实不容德国放缓战争速度,英美在欧⾮两线严重牵制了德国的实⼒,使德国没有条件放慢战争速度。

⽽且速战速决是当时德国最⾼统帅部的军事指挥思想,苏联的严寒天⽓正也是苏军的战⽃⼒之⼀,苏军的耐寒适合⼒要远⽐德军强,这是德军所不具备的⾮军事素质,这点正说明了苏军的最终获胜不是其军事素质的作⽤结果,⾄少不全是。

是⼤环境及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从战略纵深层⾯上来讲,苏联仅欧洲部分就400万平⽅公⾥,是德国⾯积的近⼗倍,⽽苏联远东部分更是惊⼈的1300万平⽅公⾥,还不包括⾼加索和中亚的500万平⽅公⾥。

这点上,德国根本不能和苏联相提并论。

⽽且远东和中亚的物质资源极为丰富,苏军相持到后期时,苏军的绝⼤部分战时物
质资源都从远东和中亚运来,这难道不也是上⾯所说的苏军早有战争准备吗?战略纵深当然不完全是指的地理优势,但是最重要的优势。

要知道,苏联有世界上最⼤的⼤后⽅基地,德国有吗?当时德占欧洲地区是德军和英美联军的主战场,根本不能给苏联战场上的德军提供有效的物质及军事资源。

什么叫德国在准备好的情况下占了没有准备好的苏联的便宜,不可理解。

⾸先,苏联早就有了战争及战略准备,尤其是针对德国的。

⼆,既然德国能占了苏联的便宜,那不正说明了德军⽐苏军优秀吗?不然,为什么德国能占到便宜?说苏联没有战争准备明显是开脱之词,不需要纵深?如果没有纵深,苏联根本就⽆法抵抗住德国的超强度的攻势,仅苏联欧洲部分就是德国的⼗倍,这已经是相对德国的战略优势,⽽不包括在苏联远东和中亚的战略纵深优势。

不知先⽣为什么⼀再提及最终胜利就是代表苏联就⽐德国优秀?如果这样,那也要看苏联的所有优势是不是强于德国的所有优势,显然,德国的所有优势根本⽆法和苏联的所有优势相⽐,根本不在⼀个等级上。

如果笑到最后的就是优秀,那韩国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战胜了葡萄⽛、意⼤利、西班⽛三强进⼊了半决赛,现在除了狭隘的韩国⼈,世界上没有谁会认为韩国队就⽐葡意西三强的⽔平⾼。

前期或许都不摸底细?苏联的克格勃是吃⼲饭的?如果都不摸底细,那怎么在同等的不摸底细的情况下,德军把苏军打的哭爹喊娘,狼狈不堪?既然都不摸底细,德军尚且把苏军打的如此,不是证明了德军⽐苏军优秀吗?苏联的最终胜利不是苏联的单⽅作⽤⼒的结果,我已经说了不知多少遍了。

苏联有英国这个综合实⼒不逊于德国的英国以及综合实⼒远强于德国的美国这两个超级战略盟友,虽然德国在亚洲有⽇本,但⽇本的⼤部分战争能⼒已经被消耗在中国战场上,如果⽇本的战争能⼒没有被消耗在中国战场上,那⽇本早就北上进攻苏联了。

⽇本的关东军之所以没有北进苏联,是因为中国战场上的⽇军迟迟没有打下中国,关东军是准备着和中国决战的。

⽽且苏联在远东的战争准备⾜以让⽇军不敢轻举妄动。

不知为什么总是提苏联没有进⼊状态,那我⼤可以说,苏军没有进⼊状态就是苏军
素质差的⼀种表现,为什么苏军没有进⼊状态,这不也是苏军的素质吗?
拿拳击来⽐较苏德战争不合适,拳击是两个⼈单打独⽃,没有第三⽅。

但苏德战争不仅是两国之间的战争,是整个⼆战⼤战场中的⼀个分战场,苏德战争与整个⼆战战场上以及英美对德战争是互动的,但拳击⽐
赛显然不是这样。

如果以⼀定以拳击来⽐较的话,那我说,如果刘易斯和克⾥钦科在英国的拳击场上决⽃,⼏万观众全都是英国⼈,包括裁判、⼯作⼈员,⽽且刘易斯从出道开始就在这⼀个拳击场上⽐赛,适合能⼒远强于克⾥钦科。

这样的情况下刘易斯获得胜利,肯定有其主场之利,克⾥钦科在这样的情况下失利也是可以理解的。

⽽且,去年6⽉在美国洛杉矶举⾏的WBC拳王争霸赛上,克⾥钦科只是因为裁判的作⽤认为克⾥钦科不再适合⽐赛为由判定刘易斯获胜,当时,克⾥钦科的⾝体状态明显没有裁判所说的那样严重,全场观众可以做证,⽽且当裁判判定刘易斯获胜时,全场嘘声四起,这不说明了克⾥钦科的失败是有场外因素的吗?
说苏联和德国的最后决战才最具有代表性,这更说明了苏联的战略纵深和盟军⽀持起了很⼤的作⽤,这点德国不具备。

战争是综合的,没有纯粹的战争,德国本⾝就是⼩国,德国的经济实⼒是没有战争潜⼒的,但苏联的经济实⼒有其庞⼤的战争潜⼒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