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失的仙湖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5篇
第一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材分析】
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向世人报告了罗布泊的今昔,因此大声疾呼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想象其未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的读、说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罗布泊的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新疆地形图、沙漠风光图(多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出示新疆地图,找到罗布泊,了解罗布泊周围的环境。

你知道吗?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

那它又是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死湖呢?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请听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戈壁滩和煦萧瑟干涸吞噬裸露.......
2、解释下列词语:
浑然一体:
沧海桑田: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并边读边找出下列疑难问题的观点进行交流。

1、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什么特殊意义?
2、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材料的?
3、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简介报告文学: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文学加工而成。

报告文学首先是它的真实性,然后才是它的文学性。

所以本
文中的材料全都是真是的。


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
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
概括。

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2、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
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
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四、质疑问难
1、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课文中还有类似的对比吗?请找出来。

2、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五、读写迁移,拓展延伸。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
在继续。


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六、课堂总结。

1、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

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
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

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2、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

七、布置作业。

1.就你身边的环境状况展开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
么?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读书笔记”上。

八、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牛马成群“四盲”无草无树无水
绿林环绕————————飞鸟绝迹
水如明镜人迹罕至,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仙湖——————————————荒漠
【课后反思】
第二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联系现实,关注环保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放背景音乐,讲“泪如米兰,白发银沙”的典故)
曾经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青年叫罗布淖尔,他英俊潇洒,出生在帝王之家,但他不愿意继承王位,他想穿过沙漠,去龟兹学习歌舞。

当走到塔里木盆地的时候,他迷路了,饥渴和劳累使他昏了过去。

这时风神的女儿米兰救了。

两个人一见钟情,难舍难分。

风神发现自己的女儿和凡人相爱,一怒之下,刮瞎了罗布淖尔的眼睛,摔断了米兰的腿,又将他们两个吹到东、西两面的荒漠上,罚他们终生无法相见。

二人天各一方。

少女米兰,非常思念罗布淖尔。

一夜之间,青丝变成了白发。

滚滚的泪水聚流成河,汇集成一片晶莹的湖泽,那里碧水蓝天,草木茂盛。

这就是传说中的罗布泊。

二.检查预习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张骞咫尺肋骨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萧瑟:形容冷落、凄凉。

吞噬:吞食;并吞。

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篇章)
篇章一:千年芳华,弹指红颜老(整体感知)
1.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消逝”,消失。

“逝”,含惋惜之意。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难过、悲痛的。

2.展示一组图片,让同学带着感情,用自己的话语来描绘看到的图片。

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罗布泊先后不同景色的句子。

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那么现在的罗布泊是怎样的呢?
那里曾经:广阔、美丽,充满生机,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斯文赫定称它为“仙湖”。

(绿洲、仙湖、美丽)
现在的罗布泊是一片死寂沙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探险者神秘失踪,令人恐怖。

(沙漠、神秘、恐怖)
3.“罗布泊”这个美丽的仙湖,曾经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如今,却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

请大家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想想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变成了生命的绝地呢?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

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篇章二:独上高楼,丝路魂断处(局部探究)
文中语句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请大家采用圈点批注式阅读方式,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品读一下,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例句如下)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挣扎与痛苦”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

2、“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重。

” 用拟人手法,“黄色沙地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实际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

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

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了。

4、“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6、“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7、昔日:“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现在:“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对比手法的运用,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文势了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篇章三:今夕何夕,暮鼓共谁听(拓展延伸)
1.三千年前,在丝绸之路上,曾经富庶、繁华、胜极一时的楼兰古国被狂风和沙漠无情的吞噬了。

楼兰的消逝成为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永远的遗憾。

那么,类似的悲剧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停止了吗?文中提到了那些例子?你还知道那些例子呢?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一下。

青海湖、月牙泉。

运用数据,真实可信。

拯救环境的忧患意识。

2.胡杨,生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朽。

请大家仔细观看下面一张图片,并设想,如果你是沙漠中的最后一棵胡杨树,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
四.总结
法国有一句名言:把爱拿走,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

大家已经学过了《敬畏自然》,相信大家也会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其实,给他一份关心和保护,他就会还以感激和祝福。

从身边做起,不做那么多,只做一点点。

每个人前进一小步,社会就会前进一大步。

第三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案
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罗布泊现在和以前的状态,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在学习罗布泊前后不同状态的过程中掌握对比写法并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
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以此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幻灯片展示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及《白杨礼赞》片段
2、教师导入:小草“野火烧不尽”,白杨被称为“千年不死”,它们自古就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常常被当做坚强不屈的代名词,得到无数名人大家的讴歌。

然而,有个曾经草木茂盛、胡杨成林的人间仙境,如今却寸草不生,胡杨成片死亡变成“木乃伊’,这就是罗布泊。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罗布泊,探讨其中原因。

二、预习检测:
1、正音
2、罗布泊的地理位置等
三、新课导学:
(一)解题
由题目发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感知罗布泊的变化,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1、出示问题: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2、学生自读课文并勾划,找出相应段落、语句,然后用词语概括
3、出示幻灯片,直观展示罗布泊过去与现在迥然不同的面貌
5,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1、出示问题:请找出造成罗布泊变化的原因
2、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后归纳
3、幻灯片展示结果
(四)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1、教师提示:透过罗布泊,作者深刻感受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
之严重,但悲剧远远不止这一处,悲剧更是没有停止,类似的悲剧还有哪些?
2、图片展示青海湖、月牙泉
四、拓展延伸:
1、请仿照例句用比喻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受
例:这是一首含泪的挽歌,唱出了对仙湖消逝的无限悲哀。

2、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五、作业设计:
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六、课堂小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明天更美好!
第四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上交教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当阳市干溪中学
谢泽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前准备:生收集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和煦()
吞噬()....干涸()
裸露()
沧海桑田()
...戈壁()
无垠()
栖息()..
2、展示收集的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照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按照以下思路:(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二、自主学习: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罗布泊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的?
2、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3、归纳“仙湖”消逝的原因。

4、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举例说明
7、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小结归纳: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这
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五、达标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和煦()
吞噬()....干涸()
裸露()
沧海桑田()
...戈壁()
无垠()
栖息()..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 水、盲目掘堤③ 水、盲目建泵站④ 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 干了。

A抽 B.用 c.截 D.引
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 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
第五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大源学校赵洪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⑶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⑴ 引导同学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同学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 揣测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⑶ 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实际,考虑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同学关注生态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测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方法】1、文献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图示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或投影,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同学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角色虚拟,“假如你是108岁高龄的罗布老人热合曼,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要求同学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西北地区地图、相关图片【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过程】
资料展播;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探求文章的写作轨迹,整体掌握课文内容;品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延伸想象,拓展思维,憧憬表达。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教师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同学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同学们,请看这里的颜色,这是沙漠的标志,而地名却叫“罗布泊”。

“泊”就是湖泊,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荒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

设计二: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

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资料展播
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可由投影显示。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西北地区地图”“茫茫大戈壁”“青海湖”“月牙泉”“探险乐园罗布泊”“沙漠风光图”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听读,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萧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hé 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同学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
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明确: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提问: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明确: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同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明确: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溢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树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罗布泊的消逝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5、教师总结:
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同学齐读12、13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
2、提问: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同学讨论:明确: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排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久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

“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就会干涸,罗布泊就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也是开发。

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建设。

五、品读课文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师提示: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

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试用替换法揣测文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