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练习题(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练习题(附解析)
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史料鉴别)
材料一就性质而言,史料有原始史料(当时留下的事物、文件、记录、日记、当事人的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撰述史料(根据原始史料撰写的历史著作,如《春秋》、《史记》等) ;依据载体的不同,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声像史料、数字化史料等类型。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阅读下列史料,并依据材料一,进行判断。

(1)上述史料中,属于原始史料的是__________;属于撰述史料的是___________。

(史料运用)
材料二口述史料,不仅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补充,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例如,口述史提倡创立平民化的历史,让不掌握话语霸权的人们,包括社会底层的百姓、少数裔族群和妇女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使这些人的经历、行为和记忆有了进入历史记录的机会,并因此构成历史的一部分。

此外,口述史具有特有的“个人性”,重视从个人的角度来体现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

但是,口述中往往会有太多或有意,或无意的记忆失误,也会有有意的、无意的谎言。

因此,使用史料过程中,需要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

——摘编自定宜庄《口述史料的独特价值与史料的整理鉴别》(2)某校研学小组搜集了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作品《亚伯拉罕·林肯自述》,其中涉及到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内容。

请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其作为研究美国内战的资料,具有哪些局限性? 应该如何弥补?
【答案】(1)属于原始史料的是①③⑤⑥(答对4项)
属于撰述史料的是④
(2)局限性:记忆失误;主观编造;个人认识局限 (答任意两点)
弥补: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

【解析】
【详解】
(1)依据上述史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原始史料的是①③⑤⑥;属于撰述史料的是④。

(2)依据材料二“口述中往往会有太多或有意,或无意的记忆失误,也会有有意的、无意的谎言。

因此,使用史料过程中,需要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作为研究美国内战的资料,具有的局限性是记忆失误;主观编造;个人认识局限;应该在使用史料过程中,将口述材料与文献记载互相参考,弥补不足。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三代目广重《东海道名胜:变革进程纪实》(1875年绘制)(1)如图的“变革”指哪一历史事件?
(2)小鹭认为如图可以作为研究“文明开化”的史料,他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明治维新
(2)观点:正确。

理由:因为“文明开化”是指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图片为1875年日本人绘制的有关明治维新时期变革的画作,从中能看出日本人向西方学习,使用了新的出行方式,穿着新式服装,出现了新的建筑样式,这体现了“文明开化”带来的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出处“《东海道名胜:变革进程纪实》(1875年绘制)”并结合图片内容可知,这场变革指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的明治维新,图片展现的是日本由于殖产兴业政策而发展的日本交通业。

(2)第一问:观点正确。

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开化”是指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图片中人物使用了新的出行方式--火车出行,穿着新式服装--西式服装,戴礼帽,出现了新的建筑样式,采用西式生活方式,因此体现了文明开
化的影响。

【点睛】
本题属于典型的图片材料题中的以图补文类型,解题的关键是对文字材料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深挖和解读,以图像所传递的信息为补充,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

一是要根绝材料出处与时间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事件,根据187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处于明治维新时期,第二问要提取中图片中的信息,如服装、建筑等,再结合“文明开化”的概念进行作答即可。

3.19世纪中叶,美国上空翻滚着不安的阴云。

《走遍全球》栏目组来到了美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时刻关注着美国。

(名人点评揭秘美国)
材料一:“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美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什么战争的爆发?
(关注大选聚焦林肯)
材料二:林肯当选了,但他明白,等待他的,绝不是就职仪式上的万民欢呼,而是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2)用史实证明林肯当选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绝境废奴解读政策)
材料三: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这一政策出台后,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青史留名众说纷纭)
材料四:马克思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4)材料四中的“倒下去”指的是什么事件?马克思认为林肯是一位英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案】(1)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3)影响: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局,使南方陷入了绝境。

(4)事件: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遇刺。

依据:因为林肯为解放黑人奴隶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 依据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后,形成了两种经济制度,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
种植园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2) 依据所学可知,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南方的一些州联合起来,宣布组成一个独立国家,号称“南部联盟”,这一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3) 依据材料“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战争的形势,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这一政策出台后,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局,使南方陷入了绝境。

(4) 依据材料“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在剧院刺杀了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的太浓易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所以马克思认为林肯是一位英雄。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和“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结合南北战争的相关基础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同时能够认识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红色风暴的起源:彼得大帝和他的帝国》一书中作者写道: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他在自己任期内锐意改革和进取,使俄国由欧洲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世界强国。

……彼得大帝不仅造就了一个时代,而且成就了一个欧亚大帝国。

彼得大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后来者做出了深邃的明嘱和暗喻。

材料二
(1)材料一中,为何对彼得大帝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请你结合史实说明。

材料二反映了与彼得大帝相关的什么事件?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俄国、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
(2)你从材料三中得出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这与彼得大帝的关系。

材料四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分到一份土地,但须向地主缴纳高于实际地价2~3倍的赎金,其中,20%~25%由农民支付现金,其余由政府以有息债券的形式代付,农民要在49年内连本带息向政府还清。

据统计,到1910年农民还清政府贷款时,付出的赎金高达20亿卢布。

(3)材料四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人是谁?这一事件是什么性质的改革?(4)某学者认为,这一事件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在材料四中找出相关证据。

【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图l反映了彼得一世改革中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图2反映了彼得大帝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

(2)19世纪中叶,俄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德国。

在彼得大帝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同意。

“须向地主缴纳高于实际地价2—3倍的赎金…‘付出的赎金高达20亿卢布”【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人物,他在自己任期内锐意改革和进取,使俄国由欧洲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世界强国。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第二小问根据图片可知材料二图l反映了彼得一世改革中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图2反映了彼得大帝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

(2)根据材料三的统计数字可明显看出,当时俄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德国,其根本原因是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链接所学可知,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3)根据材料四“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分到一份土地”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

根据所学可知,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根据所学可知,该学者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材料“但须向地主缴纳高于实际地价2~3倍的赎金”“据统计,到1910年农民还清政府贷款时,付出的赎金高达20亿卢布。

”可知1861年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所以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
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培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从1875年—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将明治维新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1)材料一中叙述“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选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开始走向近代化。

(2)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

日本由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成功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大权旁落,幕府掌握国家政权;维新后,天皇亲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三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可知,材料一中叙述“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其中的原因是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开始走向了近代化。

(2)依据材料二“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可得出向西方各国有选择、有侧重地
向西方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把学习西方文化与保留民族传统相结合。

(3)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选一种观点,阐明对它的理解,有理有据即可。

如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

日本由此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成功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大权旁落,幕府掌握国家政权;维新后,天皇亲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

如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摘编自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材料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业绩使他被称为“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提倡自由主义的沙皇”。

与亚历山大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他的评价特别高,按照其中大多数人的看
法,“大改革”简直就是亚历山大二世天才的业绩,他既站在深厚的民族基础之上,又能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他洞察时势,权衡利弊,身体力行地对贵族进行鼓动宣传和解释,从而缓解了他们的抵触情绪,排除了改革的阻力,堪称俄国第一位欧化的皇帝、人民的解放者。

(1)据材料一,归纳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对俄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促使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有哪些。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亚历山大二世审时度势。

(2)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奴;缓解了国内各种矛盾;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有民主思想,改革创新,善于协调。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据材料“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

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

”可知,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据材料“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可知,亚历山大二世审时度势。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使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奴;缓解了国内各种矛盾;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据上述材料“他既站在深厚的民族基础之上,又能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他洞察时势,
权衡利弊,身体力行地对贵族进行鼓动宣传和解释,从而缓解了他们的抵触情绪,排除了改革的阻力”和所学知识归纳可知,促使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有民主思想,改革创新,善于协调。

7.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兼具统一战争与革命战争的双重性质,它首先是一场维护联邦统一与主权完整的战争,领导这场战争的林肯政府的最高目标是维护联邦统一而不是解放黑人奴隶。

南北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随着美国领土不断扩张而逐渐复杂起来,矛盾逐步集中到争夺联邦控制权的政治领域,并演变成维护联邦统一还是分裂国家的政治斗争。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南方奴隶主制造的阴谋分裂活动直接构成了对美国的最大威胁——国家分裂。

南方奴隶主为维护奴隶制度而挑起内战;林肯政府为了实现维护联邦统一、保卫主权完整的最高目标而解放黑人奴隶和解决土地问题。

内战由一般的维护联邦统一的宪法战争,转化为废除奴隶制度的解放战争,并实现了林肯的最高目标——拯救联邦。

——余志森《美国南北战争:统一战争还是革命战争?》(1)依据材料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回答下列小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回答下列小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回答下列小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①美国南北战争既是一场维护主权完整的战争,又是一场废除奴隶制的解放战争。

②林肯政府参加南北战争的最高目标是废除黑奴制。

③美国西部领土面积的扩大加剧了美国南北双方经济制度的矛盾。

④南北战争是资产阶级统治加强的重大表现之一。

(2)林肯政府最终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理解南北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1)① “正确”;
② “错误”。

③ “正确”;
④ “未涉及”。

(2)北方是正义的一方,而且有人民的支持;经济条件比南方好;有先进生产力;林肯政府的正确领导;南北战争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所以说美国南北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
【详解】
(1)①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南北战争既是一场维护主权完整的战争,又是一场废除奴隶制的解放战争。

直接从材料得出的,故对应题号后涂“正确”;
②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林肯政府参加南北战争的最高目标是废除黑奴制。

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故小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

③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西部领土面积的扩大加剧了美国南北双方经济制度的矛盾。

直接从材料得出的,故对应题号后涂“正确”;
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战争是资产阶级统治加强的重大表现之一。

材料没有涉及的,
故小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北方是正义的一方,而且有人民的支持;经济条件比南方好;有先进生产力;林肯政府的正确领导是林肯政府最终获胜的原因;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战争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较好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所以说美国南北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33年到1689年幕府发布了五次“锁国令”。

第五次“锁国令”全面限制一切外来船只,规定只有中国、荷兰的船只才能与日本通商,且通商地点限定在长崎一港。

幕府垄断了所有对外贸易。

1715年,幕府发布《正德新令》,限定每年来航的中国船只不能超过30艘,银6000贯;荷兰商船限定2艘,银3000贯。

——《日本历史》材料二:1868年4月6日(旧历3月14日),天皇首次发布了新政权的国策方针,即《五条誓文》:“广兴会议,方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

”五项内容反映了新政权的进取精神,传统的“锁国”政策被摒弃,为日本的现代化改革选定了基本的方向。

材料三:1870年和1873年,明治政府先后设置了工部省和内务省,前者偏重发展重工业,后者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和海运业为主。

此后日本的工业化主要是在这两个机构领导下进行的。

在1880年以前,主要是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资本带动资本主义工业化。

以国家财力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了一些规模大、投资多的国有企业。

进入80年代后,除铁路和军工企业外,大部分国有企业被处理给私人经营,通过给予各种补助金、优厚贷款等形式,扶植了一批大财阀和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古河、浅野、川崎等。

材料四:1871年文部省设立后,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被系统引进日本。

废除了旧的藩校和设在寺院中的学塾,确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

1877年成立了东京大学。

政府还每年选派品学兼优的青年到欧美留学。

通过各项教育改革,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其他维新事业的顺利进行,输送了必不可少的人才。

——材料二至材料四均出自《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请根据材料一回答此时的日本幕府推行的是什么政策?
(2)材料二这一国策的发布表明当时日本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回答,这是日本政府采取的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四回答,这些措施反映了当时日本进行了哪一方面的改革?
【答案】(1)锁国政策
(2)明治维新
(3)殖产兴业,大力发展经济扶植国内兴办各类企业,发展经济)
(4)教育改革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