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级统计师考试高级统计实务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高级统计师考试高级统计实务真题
(总分:190.00,做题时间:180分钟)
一、简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
1.请简要回答:企业创新的含义?设计反映企业创新的统计指标时,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通俗地说,指一个创意或设想从产生到实现的完整过程。
企业创新是企业层次的创新活动,是指企业家以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依托,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的生产经营体系,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统计指标体系具有整性体、统一性、专题性和层次性。
企业创新体系可能要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新、市场创新等等。
要评价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开发能力可以包括研究开发人员比重、人均研发费、人均拥有专利费等等,生产能力方面的指标例如固定资产总额、先进设备比重、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
解析:
在某次抽样调查中,调查员上门调查时发现一个被抽中样本户拒绝调查。
请简要回答:
(分数:10)
(1).调查员是否可以选择该样本户的邻居进行调查,为什么?
(分数: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之所以选择某户进行调查,就是因为按照随机性的原则,选择了该户。
如果选择他的邻居,则避免了无回答的情况,但它的邻居不是按照随机原则抽取的。
所以不能这样做。
)
解析:
(2).对于此类问题,抽样设计时应如何考虑?
(分数: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对于此类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考虑无回答的情况。
无回答情况补救三种方法:一是多次访问,适用于调查者不在家,或者在忙工作或生病等不方便,或者不感兴趣或有疑虑等;二是替换被调查单位;三是在社会调查中会涉及一些敏感性问题,如可以采用随机化回答技术等。
)
解析:
2.电话调查和上门访问调查是两种常用的现场调查方法,请比较二者各自的优点、缺点。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上门访问调查是指调查员按抽样方案的要求,到抽中的家庭或单位中,按照事先规定的方法,选取适当的被访者,依照问卷或调查提纲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提问。
上门访问调查方法的优点在于:方便灵活、回答率高,搜集的资料真实可靠,可以获得较有代表性的样本;可以沟通感情,观察被调查者的态度,获得较高内容、较深问题、较高质量的数据;可以对被调查
者产生激励的效应。
面谈调查对调查人员要求较高,否则,由于调查人员的素质不高,其态度、语气和技术不当等,都会影响调查资料的质量。
面访调查的主要缺点有:费用较高、时间较长、某些群体的访问成功率低、实施质量控制比较困难。
电话访谈法的优点是费用低廉,而且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样本。
它的缺点在于对访问者看不到必要的提示,和入户访谈法相比较,访谈员无法得到入户的信息,访谈时间的长度以及访谈类型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所得到的信息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极为有限。
)
解析:
二、案例题(总题数:3,分数:80.00)
以下是某国家某年份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单位:亿元):A.各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102,第二产业1906,第三产业2630。
B.生产税净额340,劳动报酬2618,固定资本消耗727。
C.政府消费433,个人消费2648,货物与服务出口474,货物与服务进口362。
D.国民总收入4697,国民可支配收入4661。
要求:
(分数:30)
(1).按三种方法计算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缺失项目根据已知数据推算。
(分数: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各部门的增加值=102+1906+2630=4638(亿元)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由于营业盈余数据缺失,故用收入法无法直接计算GDP,应先计算营业盈余=4638-2618-340-727=953(亿元)
增加值=2618+340+727+953=4638(亿元)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最终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政府消费,则最终消费=433+2648=3081(亿元)
净出口=出口-进口=474-362=112(亿元)
由于根据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无法计算资本形成总额,故采用下式计算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总收入+来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
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4697-112=4585(亿元)。
)
解析:
(2).计算有关的结构指标,并据此说明该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分数: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先计算三次产业各自的GDP比重:
第一产业:102/4638=2.2%
第二产业1906/4638=41.1%
第三产业2630/4638=56.7%
由此可知,这个国家的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消费比率=(政府消费+个人消费)/GDP=3081/4638=66.4%,说明这个国家的消费比较大。
)
解析:
3.单位GDP(增加值)能耗既取决于各产业部门能耗水平,又取决于产业结构。
某地区2000年和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生产用能源消耗情况如下表。
请分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耗水平变化对单位GDP能耗水平的影响。
第三产业110 150 **** ****
合计220 275 8350 9450
(分数: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在分析产业结构时,用三次产业的GDP占GDP的比重来进行分析。
2000年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22.73%、27.27%、50%。
绘制的2000年三次产业比重的饼图如下图所示:
2004年时,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20%、25.45%、54.55%。
绘制的2004年三次产业比重的饼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2004年与2000年的饼图相比较可明显看出,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所升级,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都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
有所上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即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2004年和2000年相比,能源消耗增加了1100万吨标准煤,增长了13.2%,但是2000年和2004年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是
0.0038吨标准煤/元、0.0034吨标准煤/元,可以看出2004年和2000年相比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0.5%。
)
解析:
4.2007年7月,某企业因统计员小王生病住院,致使未按时报送《企业基本情况》、《企业财务状况》和《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等报表。
县统计局以该企业屡次迟报统计资料为由,决定对其予以警告,并处以5000元的罚款。
该企业认为县统计局的处理不太合情理,且处罚过重,多次与县统计局交涉未果。
问题:对该企业和县统计局的争议,您认为可通过何种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应如何解决?
(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依照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选择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选择不申请行政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故该企业可以先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
在申请行政复议时,该企业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
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管理机关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管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如果该企业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解析:
三、选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0)
5.我国政府统计中有一现象备受关注,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加总结果明显高于全国GDP,增长速度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请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中央和地方GDP的统计结果存在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原因:
(1)国内的不同地区存在投资和物流等交叉现象;
(2)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会有差异;
(3)某些地方的特定经济产品和现象在当地经济中占很重要的比重,但中央统计很可能忽视这个经济现象,同样会造成统计差异;
(4)中央会给地方不确定数据指标一个合理的浮动范围,而地方可能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统计结果的上限或下限未做统计;
(5)地方弄虚作假,虚报数字。
我国从1985年开始核算GDP,并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同时实施。
按照我国的GDP核算制度,国家GDP和地区GDP是分别独立核算的,即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国家GDP,地区统计局负责核算本地区GDP。
国外有的国家也采用这种GDP核算模式。
一般情况下,只要采用这种模式,地区与国家GDP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
相比较而言,我国地区与国家GDP差距比较显著。
今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比国家GDP多出9.9%。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地区之间存在重复统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的情况越来越多,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在地有可能将这种跨地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统计在自己的地区,造成重复统计。
尽管统计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不允许有重复计算,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到要求。
(2)在核算GDP中,国家与地区使用的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
一方面,基础资料有缺口,GDP核算要求相当多的基础数据,但实践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都存在资料缺口。
针对不同的资料缺口,采用不同的推算办法来解决。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差异较大,在推算中,只能制定推算的原则和幅度区间,很难制定全国统一的推算标准。
另一方面,各地区服务业统计状况差别较大。
几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很快,但各地区服务业统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统一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一些地区使用或部分地使用自己调查的服务业统计数据,这种差异直接传递到GDP上。
(3)外部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GDP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且被较多地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种形式的用作业绩考核。
地区按GDP大小排位的顺序及其变化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普遍的心理是只能位次提前,不能后移。
中央和地方GDP的统计结果不一致解决办法如下:
(1)尽快实施由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各省(区、市)GDP;
(2)建立地区GDP年联审制度;
(3)利用经济普查结果修正。
)
解析:
某年份 A、B 两地人口年龄结构如下表:
此外,A地出生率为6‰,死亡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总和生育率为1;B地出生率为19‰,死亡率为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总和生育率为2.1。
要求:
(分数:20)
(1). 计算 A、B 两地的少年系数、老年系数、抚养系数和老少比。
(分数: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少年儿童系数=(0~14周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A地:少年儿童系数=10/100×100%=10%
B地:少年儿童系数=27/100×100%=27%
老年系数=(≥60周岁或≥65周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A地:老年系数11/100×100%=11%
B地:老年系数=7/100×100%=7%
人口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处于被供养年龄(一般指1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的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的比,也被称为年龄抚养比。
A地:抚养系数=21/79,老少比=11/10。
B地:抚养系数=34/66,老少比=7/27。
)
解析:
(2). 判断 A、B 两地的人口类型。
(分数: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A地少年人口数所占比重比较少,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比较多,老年人口比重要高于少年人口。
)
解析:
(3).请从人口对经济影响角度分析A地现在和未来人口的优势和劣势。
(分数: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现在A地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比较多,而在将来,随着这个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老年人口,特别是现在它处于40~59岁的人口约1/3,将来A地将成为一个老龄化社会,对A地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生育率表(各年龄段妇女的生育率)和死亡率表(各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死亡率下降会促使劳动力增长率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同时将导致预期寿命延长、退休时间对工作时间之比提高,使得在职者为保障退休后生活需要更多地储蓄;人口增长率提高,相对加重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降低人均消费和人均消费增长率。
)
解析:
某地区2000年和200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资料如下表:
(分数:20)
(1).分别计算2000年和2004年该地区三次产业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分数: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分析时用不变价比较好,它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
2000年和2004年该地区三次产业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结果见下表所示:
解析:
(2).分别计算2000年和2004年间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分数: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即GDP增长l 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由此可知通过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
则2000年和2004年间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的计算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
解析:
(3).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分数: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2004年和2000年相比,三次产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有所提高,其中农业提高幅度最大。
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来看,第三产业最大,表明它对就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
解析:
6.某单位进行基本建设活动,2007年完成如下工作:1月份购置土地支出费用100万元,5月份购买设备支出300万,全年建设单位管理费50万元;建筑安装工程全年直接费用情况如下:
完成分部分项工程情况完成工作量乘预算
单价折合价值(万
完成分部分项工程
情况
完成工作量乘预算
单价折合价值(万
计有关规定计算下表各项指标,要求列出计算公式。
2007 年该企业投资完成情况表(保留两位小数)
(分数:2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四个部分: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设备器具工具购置、其它投资。
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是指经过施工活动完成到一定程度的工作量。
建筑工程计算方法:以报告期工程的实物量乘以预算定额确定的预算单价,得出直接费完成额,加上按照国家规定的间接费率乘直接费完成额,再加上计划利润和税金。
计算公式为:
建筑工程投资额=∑(实际完成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
率)×(1+计划利润率)×(1+税金率)
建筑工程:(100+400+300)×(1+15%)×(1+10%)=1012(万元)
安装工程:50×(1+15%)×(1+10%)=63.25(万元)
设备工器具购置:300万元
其他费用:50+100=150(万元)(建设单位管理费50万元,购置土地支出费用10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额:1012+63.25+300+150=1525.25(万元)
2007 年该企业投资完成情况表(保留两位小数)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