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格扎人类前艺术特殊美育文化制概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格扎:人类前艺术特殊美育文化制
关键词:比格扎前艺术美育制度
羌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羌族释比是羌族的宗教大师,也是羌族文学、歌舞、美术艺术的大师。
他们标志性的活动是击敲羊皮鼓而舞蹈、唱诵释比经典、制作各种宗教祭祀与法事的物件、完成各种祭祀仪式或者法事,这些是释比宗教活动的主体形式。
从远古一直传承到今天,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而神秘的人类艺术教育文化制,羌语称为比格扎(Bikeza)。
①本文试就此做一个深入的探索。
一、从美育的角度,比格扎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艺术教育文化制
咚!咚咚!在四川岷江上游古老的羌族聚居地的寨子中,释比神奇的羊皮鼓声,演绎着一个古老文学艺术世代不衰的传承。
②羌族没有文字,他们的鼓舞唱诗与其他艺术,完全是靠着释比的世代延绵的活态传承,由此产生了以比格扎为表征的特殊的艺术教育制度与其特殊的构成元素。
1.前艺术美育主体释比
释比,就是这个综合艺术文化的活性传承主体,他们是羌族口传文学艺术的主体、大师,构成艺术教育制度的核心。
2.比喧,羌语,意为被育化的新的、小的释比。
他们是释比师承制中的“入学学生”,与老释比一起构成这个特殊艺术教育制度的载体。
3.比卓额格(Bitsueke),羌语,意为神秘的入学拜师仪式。
新释比的被教育角色的确定是羌族男性少年要经过比卓额格。
要准备酒、腊猪膘、布鞋作为拜师礼。
在比卓额格仪式中,母舅要送一份礼给老释比。
老释比要在家中举行祭祀释比祖师神等仪式,确定收徒。
拜师者成为“比卓卓”(Bitsuotsuo),意为小释比。
比卓卓仅仅有权学习释比口传经典,释比的各种艺术制作,有着严格的禁忌。
一般学习三年后,可以长期担任老释比的各种祭祀、法事中的助手。
包括制作各种祭祀礼器、物件的美术造型、跳各种形式的鼓舞,最后成为释比大师,称为“比巴惹”(Bi baze),意为大释比。
可以独立主持大型祭祀、法事,可以招收新的“比卓卓”。
4.日博勒学( ibule u),意为击鼓学唱经典。
释比经典是口头的史诗、传说、宗教故事、神灵故事等。
新释比学习释比经典实际上是学习各类神灵的故事、传说、禁忌,而且学习相关神灵的祭祀规则、他们应当享有的物品与礼器的制作,以及制作的各项禁忌。
日博勒学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习得之中有着神秘的神鬼禁忌语境。
传承的都是神灵的故事,不得出现任何错误,呼神神在,呼鬼鬼近,神灵在身后看着,听着你念唱,出错自会遭祸。
二是全凭心悟口记,没有任何文字可以帮助记录。
5.色阿耶(Siaje),直译是所有神灵一起请临,是清点神灵名录与认拜神灵仪式。
这是释比口述传承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羌族神灵体系庞大,没有具体的物化形象,也无庙宇,全部由白石、树枝与具体物象象征。
新释比在出师前,必须由前一次出师——比格扎的小释比带领此次即将出师的比卓卓挨个到寨内外各个地点,进行具体的认知仪式。
飘忽在口头的语言构成的经典连成一个系统的网络,以神灵为纲目把整个口头经典联系起来。
6.比阿日耶(Biarije),所有的释比祖师——清点与恭请
新释比必须学会本寨子与相关寨子中,自己的释比祖师与相关的祖师的名录,并且要把自我的名录加入进这个名录。
根据调查,释比唱经中应当有80代以上的释比名字。
从祖先神灵亲属到父辈,舅舅、伯父、兄长等释比的现实体系,把每代释比连系起来,其呈网状覆盖整个岷江上游的所有羌族寨子数十代、百代释比世家。
它是羌族社会的神权、世俗权利、名誉的至高无上的名谱榜。
它昭示、引导羌族人个人的精神向往与人生奋斗选择。
发展以释比为载体的各种艺术的活态延续的辉煌伟绩。
7.比格扎:天路历程的象征完成仪式
“比格扎”仪式。
比:释比。
格扎:最上方,天上。
比格扎仪式是一个释比学徒出师大典。
核心节目是释比从天的上方那里来。
亲自经历过“比格扎”仪式的汶川羌锋沟头寨(羌语“课若”寨)的王治国说,他参加比格扎时,背着羊皮鼓半夜走向传统的高山密林。
师傅说,在神山高处森林中听到有野生的飞禽走兽,无论金鸡还是雪豹、獐子、金丝猴,任何一种叫声,就表明与天上祖师、天神见面即可返回,由此完成释比是从天上下来的“比格扎”之路程,然后向在寨子里迎候他的所有师傅辈的释比、母舅、家门亲戚中的老人以及寨子中的民众说:我从最高天神阿巴木比塔③那里来,我长着释比头、长着比眼识神灵、长着比嘴通鬼神、长着比手能抓鬼、长着比脚踢鬼神,凡间还天愿,神灵鬼灵听我令。
“比格扎”仪式是一种古老的巫文化制,它存在的基础是巫——释比可以交通、往来天地。
它以天上下来的象征仪式,强化了释比传承,强调口头经典的神圣性和责任感。
把释比的活动与“天”和“天”的神、灵绑在一起,使这种责任感神圣化、神灵化、天产化。
上述基本勾勒了保存在羌族社会中人类前艺术特殊教育制度——比格扎的形式与内容,正是由于这样一整套制度性的保障,羌族社会的丰富绚烂的前艺术才得以传承至今。
二、比格扎的神灵与世俗的双重艺术教育文化内涵
比格扎一方面是世俗的学习者,通过上天与下天的象征之路成为特殊的神巫,成为天歌舞与天诗经在地上的代表与中介。
构成比格扎的另一方面是世俗盛大迎接仪式,是凡间的接纳盛典。
其构成有:牵羊子作为特殊贺礼而来的母舅序列;新释比的婚姻方面的亲戚(比格扎当天,新释比一般举行新婚仪式);父系方面的亲戚;其他好友亲朋。
整个迎接新释比比格扎的人群所摆的酒宴有20至30桌。
在世俗民众大规模迎接下的新释比从“天”而下的汇报,实际是一次盛大的审美活动暨艺术教育活动。
它带来两个有着积极意义的“事件”:其一,对于前来迎接新释比的民众而言,他们成为最早的观众,美学意义上的“受众”。
由于他们的接领,比格扎带来的释比经典与鼓舞,成为一种活性态的文本,成为一件海德格尔称为的艺术实践与接受活动的“当下存在”。
④其二,对于释比经典、鼓舞而言,由于是汇报“表演”,它们就成为纯粹审美意义上的鼓舞、诗歌。
新释比汇报整套口头经典,它们是羌族古代人民创造的口述的作品,其中经过历代释比的整理加工,表现了羌族人对天地、自然、游牧农耕以及他们独特生活的认识和看法,传达他们感知世界的独特形式与审美经验,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羌族百科全书。
正如拉法格所说,这种“全凭口传的诗歌,乃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然的表现的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人民向它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
⑤经典中的长篇巨制英雄史诗《羌戈大战》《泽基格布》;瑰丽美妙的女神爱情叙事长诗《木姐珠》;辉煌璀璨的太阳神族颂诗《木昵色啊日耶》都次第轮番登场,让羌族民众进入到一个瑰丽恢宏的审美天地。
此外,比格扎把歌、舞、诗视为神灵从天上传下,把其载体——比的歌舞诗作为整个神灵体系的阐释与话语的观照,并为整个族群所认同,成为一种对于歌、舞、诗与比的最高地位的认定。
形成全民族的艺术的盛大典礼,对羌族的审美文化与传承以及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比格扎:前艺术主体人格心灵的塑造的价值与意义
作为一个民族的主要文学、歌舞、美术、早期戏剧的教育,同样与现代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一致,它固有的教育目标必然包含两大部分:第一,所教授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二,受教者主体心智的塑造。
1.比格扎制度要求新释比必须具有由释比传承的羌族各种传文学、艺术的技能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新释比必须学会羌族释比鼓舞、诗(口述释比经典)、唱(唱颂的歌诗,时代颂歌);各类宗教咒语,道白;对于不同角色的神所表演的舞蹈,使用的脚步、调式、声腔。
羌族社会中用青稞草、麦草、荞草扎塑的各种飞禽怪兽形象,用青稞面、麦面、荞麦捏制的日月星辰与各种神灵、想象中的飞禽异兽。
它们是特殊的文化编码,是神灵世界与释比体认世界、掌控世界的创作“作品”。
由此构成与广泛、丰富、诡异的神灵世界的沟通与共享,由此产生了数量众多、代代相传的羌族特殊审美文化中的各类艺术大师。
2.比格扎所应当具有的神巫的气质与超人的神秘心理育化。
人类的任何教育都必然把教育者的主体心智与品格修养作为教育的首要价值目的而加以强化。
释比教育中有着多方面的形式与内容,这里以新释比必学经典《掴阿轴》为例。
《掴阿轴》(Keatsou,意为《人性的一部经》)经曰:
白雪神山撒白种,白种生白树,生出白枝叶,枝叶垒窝巢。
白窝孵金蛋,黑窝银蛋孵。
白巢里,白的三人生了,黑巢里,黑的三人生了……黑的人去问白的人,你是啥人(品性)?白的人说:我是白的美好人,击鼓祭神的人。
放羊砍柴,勤劳的人,火塘上位敬老人,火塘下位敬婆母的人。
白的人问黑的人,你是啥人(品性)?黑的人说:不击鼓祀神的人。
不放羊砍柴,火塘上位自己坐。
这部经典中表现以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中的万物交感互渗的观念,释比文化中人与自然生灵天然相依,交感互生。
由于万物有灵,人在万物中无拘无束,无界无碍地打破物种间根本不可逾越的界线。
同时这些被当作是真实的感受,人由神鸟的卵孵化,在晶莹美丽的自然雪山森林中而生。
而人产生后有着不同的社会、宗教、文化的价值。
表现在羌族社会中要做“白”的人,就是能够作为击敲羊皮鼓而念唱释比经典、祭祀神灵的释比,能够劳作,敬奉老人,懂礼仪人伦纲纪的人。
从比格扎制度而言,所培养的新释比的主体心智是他们感觉通过比格扎仪式与教育,生成为另一种特殊的角色:释比,成为在万物有灵与万物互渗、天地沟通、人神往来的现实与超现实世界中及释比的天地间最有作为的人。
正如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在这方面,巫术可以被说成是原始人必须通过的第一个学校。
即使它不能达到意欲的实际目的,即使它不能实现人的希求,它也教会了人相信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看成是这样一个存在物,他不必只是服从于自然力量,而是能够凭着精神的能力去调节和控制自然力。
”⑥对于新释比的主体心智、气质、人格或者说巫格价值塑造与维度指向,是释比在其进行的宗教、巫术、法事与各类艺术、美术、鼓舞,包括早期的戏剧表演中的源源不竭的创造力。
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内在“意味”。
释比祭祀鼓舞的灵巫内涵,其产生与带来的审美意识积淀,成为羌族人早期审美意识的元话语。
这对于羌族艺术的传承与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释比主体心智中追求以“白”为中枢行为价值的指向,是释比始终代表着传统羌族社会发展的主流发展方向,也传承在释比的艺术教育之中,这些价值彰显、内化、支撑着释比艺术创造和释比审美文化。
(注:此文是国家年度课题《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文化艺术生态与环境生态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阶段性成果。
)
注释:
①1988年6月至1989年11月,对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绵篪镇羌
锋村课若寨老释比王治国释比经典,比格扎仪式调查。
纪录:赵曦。
2007年2月2日对课若寨老释比王治升老释比释比经典,比格扎仪式调查。
记录:赵洋、赵曦。
②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专学报,2009(1).
③赵曦,赵洋.非战祀和的宗教圣境心结——释比经典泽基格布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8).
④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4.
⑤拉法格.文论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 .
⑥(德)恩诗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19.
作者单位:赵曦,阿坝师专中文系
赵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