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20课战略大决战 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战略大决战学案
教学难点: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导入新课
有的老师主张:直接利用课本序言导入新课;
有的老师主张:简单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

之所以选择以下导入新课方式,因为:这样首先可以复习上节课学过内容,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特别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解放战争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内容,思考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和理解解放战争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第一年里,战况如何?[战略防御阶段]
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战略进攻阶段]
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进攻条件。

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进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

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争取胜利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自主先学,点拨释疑:
老师们都一致认同:自主先学,发挥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可以直观掌握所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释疑,很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自学指导问题设计上,有的老师主张只设计疑难问题即可。

有的老师主张“自学指导”没必要分的那么详细。

之所以作以下设计,首先考虑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通过简单基础知识问题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疑难问题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自学指导”详细一点,这是对教材内容的再整合,有利于扎实、全面、特别能有效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

自学指导一: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辽沈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打锦州?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辽沈战役。

2.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自学指导二: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淮海战役。

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A.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

B.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

C.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自学指导三: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平津战役。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自学指导四:
老师们一致认同:设计“自学指导四”,总结以上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有利于及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掌握。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蒋家王朝覆灭的时间和标志。

2.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师点拨释疑:
1.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认识渡江战役。

2.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A.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粉碎国民党企图划长江而治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合作探究学习:
设计“合作探究学习”一项,引导学生阅读下列表格内容,首先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短短三年内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推翻蒋家王朝?
A.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B.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C.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D.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E.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B、E两项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归纳:
引导学生归纳课堂所学内容,力求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蒋家王朝灭亡的原因
课堂分层达标检测:
分层达标检测,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又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基础知识检测: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

”认为这里的“门”是指:
A、辽宁
B、沈阳
C、长春
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放军
4.三大战役中,邓小平曾亲自参与指挥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5.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平津战役的战场在: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北地区
8.平津战役后,北京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人是:
A、张学良
B、李宗仁
C、傅作义
D、杨虎城
9.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解放了重要的交通线和大城市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1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南京解放
能力检测:
材料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实力上远远超过共产党。

(2)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
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

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适当,决策失误;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3)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回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打败了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布置作业:
学生自留作业,再次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布置推荐作业,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

1.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自留作业
2.教师推荐作业:
观看《大决战》、《大战沪宁杭》电影或电视节目,体验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