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讲义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本篇论述了五脏风寒和真脏脉象,三焦各部病证及脏腑积聚脉症,体现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辨证方法。

其中五脏风寒部分脱简较多。

五脏病既有中风、中寒等邪伤脏,又有气血阴阳不和的病机。

至于五脏的死脉论述,反映了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

篇中还论述了三焦为病与积、聚、䅽气三者的鉴别。

篇中论述三焦竭部的思想,既有上、中、下三焦一部有病,可影响到其他两部,又有调理有病的一部,可解除其他两部病证的思想方法。

本篇对肝着、脾约、肾着三种病证的论述较为详尽。

学习目的
了解三焦为病与积、聚、䅽气三者的鉴别,领会张仲景有关五脏风寒积聚病证的辨证论治精神,知晓肝着、脾约、肾着病的基本诊治思路。

学习要点
肝着、肾着的概念及其辨证论治。

重点条文:7、16
一、五脏病证举例
(一)肺病
1.肺中风
2.肺中寒
3.肺死脏脉
(二)肝病
1.肝中风
2.肝中寒
3.肝死脏脉
4.肝着证治(旋覆花汤)
(三)心病
1.心中风
2.心中寒
3.心伤
4.心死脏脉
5.心虚邪哭癫狂证
(四)脾病
1.脾中风
2.脾死脏脉
3.脾约证治(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五)肾病
1.肾死脏脉
2.肾着证治
一、五脏病证举例
(一)肺病
1.肺中风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①而重,冒而肿胀。

(1)
【释义】
本条论述肺中风的症状。

风属阳邪,性燥,风燥伤肺,津液被灼,津亏不行,肺失宣降,故曰燥而喘;肺失治节,清肃之令不行,气机不利而卫阳不得外达,故身体运转动摇而沉重;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浊阴不降,清阳不升,水气外溢肌肤,故身体冒
而肿胀。

【辨治与方药点睛】
原文“中”字应读平声,因杂病以内因为主,与伤寒外邪中人的“中”字不同。

有关肺中风的详细证候可参陈言《三因方·卷二》。

2.肺中寒
肺中寒,吐浊涕。

(2)
【释义】
本条论述肺中寒的症状。

肺为华盖,中寒则胸阳不布,津液不行,凝聚而变生浊涕,肺开窍于鼻,肺气失宣则鼻窍不利,浊涕难从鼻出而转道于口,故可见口吐浊涕。

3.肺死脏脉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3)
【释义】
本条论述肺死脏的脉象。

肺病极重,肺阴已绝,肺脏真气涣散,虚阳浮于上,故浮取脉虚,沉取弱如葱叶,中空而又无根。

此为肺之气阴两败,故主死。

【临床应用】
临床尚需结合症状判断。

如《伤寒论·辨脉法二》载“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脉经·卷四》亦有“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之论。

四诊合参,方能不误。

(二)肝病
1.肝中风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①,令人嗜甘。

(4)
【校注】
①伛(yu):驼背。

谓行走时常曲背垂肩,腰不能挺直之状。

【释义】
本条论述肝中风的症状。

肝为风木之脏,其经布胁肋,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

肝中风热,风胜则动,风易从火化,风火扰动于肝,故头目惘动。

肝主筋,经脉下膈通脊,风火之邪消灼精血,脊背筋脉失其濡养而挛急不利,肝之经脉郁结不舒,故两胁痛,行常伛。

甘人脾,土气冲和,则木气条达。

嗜甘者,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临床应用】
肝中风的详细症状可参陈言《三因方·卷二》。

2.肝中寒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①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5)
【校注】
①舌本:一指舌根,一指舌体;此处应指舌体而言。

【释义】
本条论述肝中寒的症状。

肝主筋而司运动,中寒则留滞经脉,阳气不得温煦,故筋脉收引而两臂不举。

肝脉循喉咙之后,络于舌本,肝寒不能蒸津上润于舌,故舌本干燥。

肝有寒则肝气失条达疏泄,故善太息以舒畅郁滞;肝脉上贯胸膈,寒气闭郁肝,则胸阳不宣,脉络凝塞,故胸中痛,不得转侧。

肝病犯胃,胃气不降而上逆,故胃不受食,食则吐;气逆而开,津随之而泄,故吐而汗出。

【临床应用】
肝中寒的详细症状可参陈言《三因方·卷二》。

3.肝死脏脉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②,或曲如蛇行③者,死。

(6)
【校注】
①如索不来:沉取脉如绳索,飘浮游移,劲而不柔。

②曲如蛇行:脉象如蛇行弯曲之状,虽左右奔引,却无畅达柔和之感。

【释义】
本条论述肝死脏的脉象。

肝之平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这是有胃气之肝脉。

肝病极重,阴血大伤,真气将散。

阴血少而不能充盈血脉,故浮取弱。

阳气少而不能通畅血脉,瘀而不行,故脉如绳索,郁阻坚劲,或委屈不前,弯如蛇行。

此为肝之气血两败,多属死症。

【辨治与方药点睛】
此条脉如蛇和痉病中脉如蛇预后各不相同,痉病“其脉如蛇”见于腹部暴胀,由脏出腑的证候中,是欲解的脉象。

本条“曲如蛇行”见于“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之后,乃病进之脉,实属同形异势,可知仲景脉法是灵活的,临床应结合四诊八纲全面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4.肝着证治
肝着①,其人常欲蹈其胸上②,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③主之。

(7)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
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校注】
①着(zhuo):留滞附着之义。

②蹈其胸上:蹈,原为足踏之意,蹈其胸上,可理解为用手推揉按压或捶打胸部。

③旋覆花汤:邓珍本此处原缺方名、药物及服法,此据《妇人杂病》篇所载旋覆花汤增补。

【释义】
本条论肝着病证治。

肝着是肝经气血郁滞,留着而不畅行的病证。

肝之经脉布胁肋而贯于胸,寒邪侵犯肝经,致肝经气血郁滞,阳气痹结,加之金不制木,寒邪循肝经反注于肺,故患者感到胸胁部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欲以手按揉或捶打胸部,使气血暂得畅通,以减轻痛苦。

气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

本病初起,气血郁滞尚不明显,病情较轻,故只欲饮热,以助阳散寒,通畅气血。

肝着既成,经脉凝滞,阳气不通,气血不畅,虽热饮亦不足以愈病,故治以旋覆花汤,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中旋覆花苦辛咸温,善通肝络而散结降气;葱白辛温芳香,通阳散寒,宣浊开闭;新绛少许,活血化瘀。

三药合用,使气行血畅,阳通寒散,则肝着自愈。

方后谓“顿服之”,目的在于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

【辨治与方药点睛】
治疗肝着以“通”为要领。

【临床应用】
肝着主症是胸胁胀满,局部喜捶打揉按,欲饮热,脉弦涩。

其病机是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旋覆花汤之新绛究系何物,《神农本草经》未载,医家认识不一,有认为是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茜草汁或藏红花汁、苏木汁等药汁初染的大红色丝织品,而陶弘景则称绛为茜草,新绛为新采收的茜草,以治肝着及妇人半产漏下属于瘀血者,确有疗效。

临床可以茜草、红花、苏木等代新绛用。

本方临床可用于治疗具有上述证机特点的梅核气、月经不调、产后漏下、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慢性肝胆疾病、慢性胃炎、冠心病等病。

病案分析
于某,男,36岁,1980年6月23日初诊。

病家自诉强力负重后,出现左侧胸胁疼处不移,且入夜更甚,夜寐不安,以手按揉稍舒,咽喉略燥,喜热饮,舌质偏黯,脉沉涩。

祛瘀,疏肝通络。

旋覆花(包)l8g,茜草根6g,归尾、郁金各9g,青葱5支。

服药3剂后.大减,夜寐随之亦转安宁。

续用原方3剂,巩固治之而愈。

[何若萍.中国百年百名中丛书·何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06]
按:本案辨为肝着病的要点是胸胁疼痛加剧,以首按揉稍舒,喜热饮,舌质偏黯,脉涩沉。

遣方用药遵仲景原意,重用旋覆花通肝络而行气,茜草根活血化瘀,另加归尾、郁金行气活血,助以青葱,既能芳香宣浊以开弊,又能温通阳气而散结。

(三)心病
1.心中风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①,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8)
【释义】
本条论述心中风的症状,心主火,属于阳脏,心经有热,复中风邪,风热相合,向外发泄,所以翕翕发热;风热内圣,壮火食气,心气被伤,故精神疲困,卧不能起。

心热移胃,化燥伤津,胃失和降,故虽觉饥饿,但拒绝食物,食入则助热而气逆呕吐。

【临床应用】
心中风的详细症状可参陈言《三因方·卷二》。

有关心中风的治法,曹家达认为不宜寒凉息风,只须防风黄芪导之外出,大黄甘草导热下行即可。

2.心中寒
心中寒者,其人苦痛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②。

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9)
【校注】
①心如噉蒜状:噉(dan),吃的意思。

即心里难受好像吃蒜后嘈杂而辣之感。

②蛊注:形容如虫咬一样痛苦难忍。

【释义】
本条论述心中寒的症状。

心中阴寒,寒凝脉络,阳气被郁,欲越而不得越,故心中有灼辣而如瞰蒜状。

如病情进一步加剧,心阳闭阻,胸背气机闭塞不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同虫咬一样痛苦难忍。

如其人脉浮者,邪有上越外出之机,故吐后乃愈。

【临床应用】
心中寒的详细症状可参陈言《三因方·卷二》。

临床上确有些心病表现出胃胀胃痛等胃部不适,但宜从心或从胃,仍当四诊合参方能定论。

3.心伤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③,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1O)
【释义】
本条论述心伤的症状。

心主血,血生于气,心血不足,气无所附,则症见劳倦疲乏;阳气浮越于上,故头面赤;上盛则下虚,中气不足则腰及下肢沉重无力;心虚失养,热动于中,故心胸疼痛而发热烦躁;心阳浮动于上,肾水动于下,故脐处跳动不宁,有如奔豚欲作之症。

脉弦,是心之气阴两伤,不能濡养经脉,且弦脉主阴、主水,故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临床应用】
本条治法,高学山认为可与小建中汤加参、芪、归、麦,结合临床可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以养心安神;曹家达认为若心阳虚而肾水妄动者可用苓桂甘枣汤。

4.心死脏脉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蹂疾者,死。

(11)
【释义】
本条论述心死脏的脉象。

由于心血枯竭,心阳浮动,血脉失去温润和调之象,所以脉浮取坚硬躁急如弹丸或豆粒样转动,重按则见躁急不宁之象,此为阴气已绝,心气涣散,多属死证。

【临床应用】
本条可与心死证合参。

如《伤寒论·辨脉法》“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

”临床尚可见到肩息、昏瞀、舌短、口开、面黑如黧等。

5.心虚邪哭癫狂证
邪哭①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舍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12)
【词解】
①邪哭:心脏受邪传肺,而致悲伤哭泣,有如邪鬼作祟,故称邪哭。

【释义】
本条论述心脏血气虚少发生邪哭癫狂的症状。

心脏受邪传肺而喜悲伤哭泣,心之气血虚少,伤及肝肺,则魂魄不安;心藏神,心虚则神怯,畏惧恐怖。

心气不足,肝血虚少,精气不能上注于目,故合目欲眠;心神不敛,精气涣散则魂魄失统,魂不守舍,魄不安宅,故精神魂魄浮荡无依,症见梦远行等精神失常的病变。

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阴气虚者可以转变为癫证,阳气虚者可以转变为狂证。

【辨治与方药点睛】
《内经》癫狂未分,《难经》始立足实证分癫狂之阴阳,至仲景则立足虚证分癫狂之阴阳。

【临床应用】
临床实践证实,癫狂与心脏之气血两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仲景所论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是有所发展的。

(四)脾病
1.脾中风
脾中风者,翕禽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①,皮目瞤瞤而短气。

(13)
【校注】
①烦重:心烦而腹重,一解为腹重为甚。

【释义】
本条论述脾中风的症状。

风为阳邪,脾受风邪,风从热化,故见发热而形如醉人。

脾为湿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主大腹,风热干及于脾脏,脾气郁遏,水湿不化,阳气不能宣达,清阳不能上升,故头目眩晕,且身体困重;湿停阳郁不伸,故腹中烦满重胀。

眼胞属脾,风胜则动,风胜于脾,故眼胞皮肤啁动,甚至眼皮浮肿或肢体肌肉瞤瞤而动。

脾不运湿,湿阻气机,呼吸不利则短气。

【临床应用】
脾中风的详细症状可参陈言《三因方·卷二》。

本条治疗,曹家达《金匮发微》认为可与越婢加术汤。

2.脾死脏脉
脾中风者,翕禽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13)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①洁洁②,状如摇者,死。

(14)臣亿等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令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校注】
①按之如覆杯洁洁:覆杯,倾倒之杯;
②洁洁,中空无物:形容脉象中空,如复空杯。

【释义】
本条论述脾死脏的脉象。

脾脉应从容和缓而有神。

若脾气已绝,不能运化水谷,饮食停聚,则气血无以充养血脉,脉气自然失和;浮取大坚乃脾阴虚,虚阳外浮,又与饮食停聚化热外蒸相合;按之中空乃脾阳将绝;脾气微弱,时有而化食,时无而中止,故脉来摇荡不定,乍疏乍数,或左或右。

此为脾之阴阳败散之象,故曰死脏脉。

【临床应用】《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中的脾绝证候可参。

3.脾约证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敷,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5)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释义】
本条论脾约病证治。

趺阳脉候脾胃之气,其脉浮而涩,浮为胃热气盛;涩是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乃脾脏津液不足;胃强脾弱,脾被胃所制约,不能为胃行津液,故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膀胱为胃热所迫则小便频数。

治宜麻子仁丸泄热润燥,利气通便。

方中芍药、麻子仁滋阴润燥,治脾阴之弱;大黄泄热通便,治胃气之强;枳实、厚朴理脾肺之气,以行津液;杏仁润燥而利肺气,以通幽导便;以蜜为丸,意在甘缓润下。

诸药合用,使阳明燥热得泄,太阴津液得滋,则脾约可愈。

【辨治与方药点睛】
麻子仁丸攻下之中寓有滋润之意,对后世温病学家启发甚大。

如吴鞠通治阴虚便秘的增液汤,实从本方之义而来。

【临床应用】
临床上多用本方治疗内有燥热、津液不足所致的习惯性便秘、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出现的便秘及肛肠术后便秘。

(五)肾病
1.肾死脏脉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①,益下入尺中者,死。

(17)
【校注】
①乱如转丸:形容脉象躁动,犹如弹丸之乱转。

【释义】
本条论述肾死脏的脉象。

肾脉本当沉实有力,今脉轻取坚而不柔和,重按之乱如转丸,躁动不宁,尺部尤为明显,此乃真气不固而外越,元阴元阳将脱,故主死证。

【辨治与方药点睛】
本条精神源自《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临床应用】
判断肾死脉还应与证候合参,《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中的肾绝证候可参。

2.肾着证治
肾着①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校注】
①肾着:音义同肝着之“着”。

②腹重:《脉经》、《千金》为“腰重”。

【释义】
本条论肾着病的成因和证治。

肾着,即寒湿痹着于腰部的病证,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论肾着病的成因。

过劳伤阳,卫外不固,反复汗出,冷汗变为寒湿,久渍腰部,或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浸淫腰部经脉,痹着阳气,日久形成肾着病。

“身体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论肾着病的主症。

湿性重浊,侵犯腰腿部肌肉经脉,故觉身体沉重;寒湿痹阻,阳气不通,故腰及腰以下冷痛。

“如坐水中”、“形如水状”、“腰重如带五千钱”为喻笔法,意在形容腰中寒湿之盛。

“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是鉴别诊断。

如果肾气亏虚,膀胱气化失常,既不能蒸腾津液于上,又不能化气行水于下,则必有口渴、小便不利。

今反而口不渴,小便自利,说明病不在肾之本脏。

饮食如故,说明中焦胃气尚和。

病属下焦,是说本病与脾肾无直接关系,不属水气病,病位在躯体下部,肾之外府腰部肌
肉经脉。

本证治法上不必温肾,而应温化肌肉经络间之寒湿。

以甘姜苓术汤主治。

方中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阳,温中散寒,燠土制水;茯苓配白术,甘淡渗水,健脾利湿。

诸药合用,使寒去湿除,阳气温行,“腰中即温”,肾着遂愈。

【辨治与方药点睛】
本病虽名为肾着,但其病机为腰中寒湿。

命名方法体现了仲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的学术思想。

肾着的治疗要领是在健脾化湿药物的基础上,应用辛温散寒的干姜。

【临床应用】
临床常用本方治疗呕吐腹泻、老年人小便失禁、阳痿、遗尿、妇女腰冷带下、妊娠下肢浮肿及闭塞性静脉炎、坐骨神经痛等病证,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病案分析
杜某,男,40岁,温江县委干部,一周前参加劳动,反复出汗,后又淋暴雨,衣服浸湿未换,继续劳动。

午后休息,觉腰部重滞,辗转困难。

无恶寒发热,饮食二便正常。

前医认为是脾虚风湿所致,用五味异功散加羌活、秦艽之类,服3剂,其病若故。

于1976年8月16日邀余诊治。

证如上述,舌质淡,苔薄津润,脉沉细而缓。

此为寒湿凝滞于腰,督脉阳气痹塞之肾着证。

拟用温土胜湿、通阳宣痹之甘姜苓术汤加味主治:干姜12g,白术12g,茯苓15g,独活12g,桂枝10g,甘草3g。

嘱服2~4剂。

于9月2日随访:病人上方服2剂后,证大减,腰重明显减轻,能下床行走,坐立仍觉困难,又服两剂而痊愈。

[王廷富.金匮要略指难[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33]
按:本案因劳动出汗,汗湿其衣未换,寒湿之邪附着于腰部肌肉,督脉之阳气阻滞所致。

辨为肾着病的要点是腰部重滞,辗转困难,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津润,脉沉细而缓。

拟用甘姜苓术汤温阳行气,散寒除湿,加独活祛风除湿,宣通督脉之阳气,更加桂枝与独活同伍,加强温通督脉阳气之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