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验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蒸汽驱井组产量变化 蒸汽驱井组的产量变化呈∀ 三段式#, 即: 产量不稳定阶段、高 产阶段、递减阶段。产量不稳定阶段一般为 3~ 6 mon, 由于此阶段是转驱初期, 采油井尚没有 受到注汽井的影响, 使井组产量处于吞吐后期的低产不稳定阶段; 随着汽驱的进行, 采油井陆 续形成注采连通, 部分采油井汽驱受效, 使井组产量逐渐进入高产阶段; 汽驱后期, 采油井受驱 替范围内的油层含油饱和度下降, 使井组产量处于递减阶段。上述分析表明, 要取得较好的汽 驱开采效果, 就必须采取措施, 尽量延长高产阶段的生产时间。
Abstract Method The production regularit ies and effect of steam flooding converted from steam soak in glutenite heavy oil reservoir is studied by applying reservoir engineering method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field experiment. Purpose To improve thermal recovery effect of heavy oil reservoir and to increase recovery. Result Steam flooding implemented in glutenite heavy oil reservoir with opt imized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 not only follows the rules of other steam flooding, but also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as mild which is reflected in product ion well where steam flooding has longer period of effectiveness and steam breakthrough is found to be in a later phase. After conversion, three steps are recommended: steam soak of production well for a proper period of time at initial stage; steam foam profile adjustment at middle stage and close- in of steam channeling product ion well at later stage which ar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steam flooding performance. Conclusion Steam f lood ing conversion at proper tim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about 10% of the recovery compared with steam soaking to the end. It is feasible economically. The key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steam flooding is to
草 20 块馆陶组油层埋深为 880~ 960 m, 油层厚度为 10~ 15 m; 岩性复杂, 主要有砂质充填 砾岩、砂泥质充填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等多种储集岩类型; 砂砾岩储层结构疏松, 油层非均质 性严重, 物性差异大, 孔隙度为 9% ~ 30% , 渗透率为( 60~ 6 000) 10- 3 m2, 油层温度下脱气 原油粘度为( 1 0~ 4 3) 104 mPa!s[ 1] 。该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系统, 油水界面在- 955 m 左 右, 无底水, 边水也不活跃。属地层构造岩性特稠油油藏。
徐丕东, 男, 33 岁, 工程师, 1988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油藏工程专业, 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 参加本项研究工作的还有满燕、石军平等
28
特种油气藏
1998 年
choose reasonable conversion time, well space, well pattern as well as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 ters. Adjustment measures are the guarantee for its success.
据汽驱注汽速度的经验数值 2 t/ ( d!m!ha) 计算, 本块汽驱阶段注汽速度为 15 t / h[ 2] 。为加速和 对比试验, 尽快为全块转入工业性开采提供依据, 在扩大试验区( 草 20 11 15 井组) 设计了与先 导试验可对比的注汽速度( 8 t/ h) , 其动态上明显表现为见效速度加快, 且见效明显。扩大试 验区的草 20 10 15 井转驱 3 mon 后, 单井日产液由 40 t 上升至 80 t, 井口温度也急剧上升, 由 60 ∃ 上升至 108 ∃ 。含水升至 90% 以上, 很难实现注采比小于 1 0 的开采。为延缓汽窜, 于 1994 年 10 月注汽速度由 8 t/ h 下调至 6 t / h。受上述主要因素影响, 汽驱受效过程较为温和, 反映在采油井上, 汽驱有效期长, 从而有利于延缓蒸汽突破, 改善汽驱开采效果。
a, 由单井控制储量所决定的注采井距大, 一般的蒸汽驱井网密度为 1 0~ 1 5 ha/ well, 而在草 20 块有代表性的中井组, 井网密度却较稀, 为 4 ha/ well。与之对比试验的西井组, 由于
30
特种油气藏
1998 年
是小井距, 在相同的注采参数条件下, 在汽驱 2 0 a 就有 1 口井( 草 4 9 13) 发生了汽窜。 b, 受汽驱采液量、注采比的限制, 本块蒸汽驱阶段所确定的注汽速度为 5~ 6 t/ h, 而依
2 蒸汽驱有效期分析
中部井组转驱 5 0 a, 8 口采油井 均已明显 受效, 但仍 无蒸汽 突破发 生, 受效最 早的草 20 8 13井, 于 1993 年 5 月受效。目前井口温度 99 ∃ , 日产油量 4 t, 含水 90 8% , 仍处于有效汽 驱阶段, 有效期已达 4 5 a( 这里所说的汽驱有效期是指汽窜发生以前的汽驱受效时间) 。其原 因为:
主题词 砂砾岩油气藏 稠油油藏 蒸汽驱 先导性试验 效 果分析 乐安
油田 草 20 块
Xu Pidong, Yuan Xiangchun, Liu Ou( Geolog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gli Petroleum Admin istration Bureau Dongying Shandong 257015) : Effect analysis of steam flooding pilpt test on glutenite heavy oil reservoir. SOGR 5( 4) , 1998
蒸汽驱的效果分析
为了及早取得该油藏汽驱经验, 中部井组于 1992 年 12 月底, 按方案设计提前实施汽驱 ( 此时大部分井处于蒸汽吞吐 4~ 5 周期) , 采出程度为 13 4% 。西部井组于 1993 年 7 月底实 施汽驱( 符合方案要求转驱时机) , 采出程度为 27 4% 。结合两井组近 5 0 a 的蒸汽驱实践, 对 其蒸汽驱效果进行分析。
现为: 蒸汽驱受效过程较温和, 反映在采油井上, 蒸汽 驱有效期长, 蒸汽突破晚; 转驱后, 初期 对 采油井适时吞吐引效, 中期开展蒸汽泡沫调 剖, 后期 关汽窜采油 井等一 系列配 套措施, 对改 善
汽驱效果均是有效的。结论 适时转蒸汽驱预计可比一 直吞吐到 底提高采收 率 10% 左右, 经
济上可行; 选择合理的转驱时机、井网井距和注采参 数是提高汽 驱效果 的关键; 采取 一系列 的 调整措施是改善汽驱效果的保证。
1998 年
特种油气藏
第 5 卷第 4 期
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果分析
徐丕东 袁向春 刘 欧
(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57015)
摘
要
方法 结合矿场实验, 应用油藏工程方 法及数值模拟技术, 研究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吞 吐
后转蒸汽驱的开采规律及其效果。目的 改善稠 油油藏的 热采效 果, 进 一步提 高采收 率。结 果 砂砾岩稠油油藏按照优选的注采参数实施蒸汽驱, 除遵循一般的蒸汽驱开采规律外, 还 表
草 20 块于 1990 年 1 月始, 陆续投入蒸汽吞吐开采, 当年年底就建成了 20 104 t 生产能 力, 单井初期产油量在 25 t / d 左右, 周期采油量 2 500~ 3 500 t , 到 1992 年大部分井处于第 5~ 6 周期生产。多种方法预测表明: 吞吐阶段只能进行 10 周期左右( 极限气油比为 0 25 t/ t ) , 采收 率约 20% 。为寻求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途径, 在汽驱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两个井 组编制了蒸汽驱试验方案, 并于 1992 年底先后进行蒸汽驱先导试验, 经过近 5 0 a 的汽驱实 验, 取得了一些成果认识, 对同类油藏的汽驱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1 蒸汽驱的一般特点
( 1) 注汽井压力变化 转驱后, 在注汽速度、干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注汽井在汽驱过程 中变化最敏感的参数是注汽压力, 从实测注汽流压上看出, 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 转驱初 期, 由于注汽井转驱前的吞吐降压, 加之注汽井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较小, 使注汽流压较低; 随着 蒸汽注入量的增加, 进入憋压阶段; 当形成注采连通后, 注汽流压开始下降。
究的基础上, 优选的转驱时机为吞
第 5 卷第 4 期
徐丕东等: 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 试验效果分析
29
吐 6~ 7 周期, 此时油层压力下降至 4~ 5 MPa, 剩余油饱和度为 50% , 加热半径为 80~ 100 m, 优选的注汽速度为 5 t / h, 井底干度为 70% , 初期注采比为 0 8, 为保证平面均匀驱替, 单井配产 应用∀ 注采体积#法, 预计比始终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 10% 左右。
Subject words glutenite oil reservoir, heavy oil reservoir, steam flooding, pilot test, effect analy sis, Le an oil field, Cao- 20 fault block
概
况
乐安油田馆陶组油藏为在广饶凸起与鲁西隆起接合部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 被近东西 向的弧形石村断层拦腰切割成上下两盘。东区草 20 块处于上升盘, 其馆陶组超覆于下伏不同 层位的不整合面上, 形成一个向东南抬高, 向西北缓倾的构造。
蒸汽驱先导试验方案要点
依据地质及开采动态对蒸汽驱的可行性研究, 优选了两个试验井组, 中心注汽井草 20 9 13、草 20 10 18 分别位于草 20 块的中、西部( 图 1) 。中部井组( 草 20 9 13 井组) 为 283 m 200 m反九 点井 网, 在 全 区 有 代 表 性, 面 积 0 33 km2, 储量 64 104 t , 岩性以砂 岩、含砾 砂岩为 主, 油层有 效厚度 10 m 左 右; 西部 井组 ( 草 20 10 18 井组) 为 200m 141 m 不规则反九 点井网, 面积 0 21 km2, 储量 30 104 t , 岩性以砾岩为主, 砾岩有效厚 度 13 m 左右。通过对比试验, 评价 不同井距 的汽 驱效果。在综 合研
( 2) 采油井动态变化特点 蒸汽驱后采油井在动态上表现为∀ 四段式# 的特点: 第一阶 段, 转驱后采油井受注汽井注汽的影响, 先吐出吞吐阶段残留水, 表现为含水升高、油量下降、 液量稳定、温度略降; 第二阶段, 随着残留水的采出, 而使井底含油饱和度升高, 表现为含水下 降, 油量上升; 第三阶段, 随着注汽的进行, 当注采井间形成大面积的热连通后, 就减小了流动 阻力, 使采油井液量上升、温度上升, 油量持续上升或稳定直至缓慢递减; 第四阶段, 随着注汽 时间的延长, 采油井会出现∀ 汽窜#。从油井动态变化看出, 欲取得较好的汽驱效果, 就必须延 长∀ 第三阶段#生产。
Abstract Method The production regularit ies and effect of steam flooding converted from steam soak in glutenite heavy oil reservoir is studied by applying reservoir engineering method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field experiment. Purpose To improve thermal recovery effect of heavy oil reservoir and to increase recovery. Result Steam flooding implemented in glutenite heavy oil reservoir with opt imized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 not only follows the rules of other steam flooding, but also ha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as mild which is reflected in product ion well where steam flooding has longer period of effectiveness and steam breakthrough is found to be in a later phase. After conversion, three steps are recommended: steam soak of production well for a proper period of time at initial stage; steam foam profile adjustment at middle stage and close- in of steam channeling product ion well at later stage which are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n improving steam flooding performance. Conclusion Steam f lood ing conversion at proper tim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about 10% of the recovery compared with steam soaking to the end. It is feasible economically. The key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steam flooding is to
草 20 块馆陶组油层埋深为 880~ 960 m, 油层厚度为 10~ 15 m; 岩性复杂, 主要有砂质充填 砾岩、砂泥质充填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等多种储集岩类型; 砂砾岩储层结构疏松, 油层非均质 性严重, 物性差异大, 孔隙度为 9% ~ 30% , 渗透率为( 60~ 6 000) 10- 3 m2, 油层温度下脱气 原油粘度为( 1 0~ 4 3) 104 mPa!s[ 1] 。该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系统, 油水界面在- 955 m 左 右, 无底水, 边水也不活跃。属地层构造岩性特稠油油藏。
徐丕东, 男, 33 岁, 工程师, 1988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油藏工程专业, 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工作 参加本项研究工作的还有满燕、石军平等
28
特种油气藏
1998 年
choose reasonable conversion time, well space, well pattern as well as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 ters. Adjustment measures are the guarantee for its success.
据汽驱注汽速度的经验数值 2 t/ ( d!m!ha) 计算, 本块汽驱阶段注汽速度为 15 t / h[ 2] 。为加速和 对比试验, 尽快为全块转入工业性开采提供依据, 在扩大试验区( 草 20 11 15 井组) 设计了与先 导试验可对比的注汽速度( 8 t/ h) , 其动态上明显表现为见效速度加快, 且见效明显。扩大试 验区的草 20 10 15 井转驱 3 mon 后, 单井日产液由 40 t 上升至 80 t, 井口温度也急剧上升, 由 60 ∃ 上升至 108 ∃ 。含水升至 90% 以上, 很难实现注采比小于 1 0 的开采。为延缓汽窜, 于 1994 年 10 月注汽速度由 8 t/ h 下调至 6 t / h。受上述主要因素影响, 汽驱受效过程较为温和, 反映在采油井上, 汽驱有效期长, 从而有利于延缓蒸汽突破, 改善汽驱开采效果。
a, 由单井控制储量所决定的注采井距大, 一般的蒸汽驱井网密度为 1 0~ 1 5 ha/ well, 而在草 20 块有代表性的中井组, 井网密度却较稀, 为 4 ha/ well。与之对比试验的西井组, 由于
30
特种油气藏
1998 年
是小井距, 在相同的注采参数条件下, 在汽驱 2 0 a 就有 1 口井( 草 4 9 13) 发生了汽窜。 b, 受汽驱采液量、注采比的限制, 本块蒸汽驱阶段所确定的注汽速度为 5~ 6 t/ h, 而依
2 蒸汽驱有效期分析
中部井组转驱 5 0 a, 8 口采油井 均已明显 受效, 但仍 无蒸汽 突破发 生, 受效最 早的草 20 8 13井, 于 1993 年 5 月受效。目前井口温度 99 ∃ , 日产油量 4 t, 含水 90 8% , 仍处于有效汽 驱阶段, 有效期已达 4 5 a( 这里所说的汽驱有效期是指汽窜发生以前的汽驱受效时间) 。其原 因为:
主题词 砂砾岩油气藏 稠油油藏 蒸汽驱 先导性试验 效 果分析 乐安
油田 草 20 块
Xu Pidong, Yuan Xiangchun, Liu Ou( Geolog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engli Petroleum Admin istration Bureau Dongying Shandong 257015) : Effect analysis of steam flooding pilpt test on glutenite heavy oil reservoir. SOGR 5( 4) , 1998
蒸汽驱的效果分析
为了及早取得该油藏汽驱经验, 中部井组于 1992 年 12 月底, 按方案设计提前实施汽驱 ( 此时大部分井处于蒸汽吞吐 4~ 5 周期) , 采出程度为 13 4% 。西部井组于 1993 年 7 月底实 施汽驱( 符合方案要求转驱时机) , 采出程度为 27 4% 。结合两井组近 5 0 a 的蒸汽驱实践, 对 其蒸汽驱效果进行分析。
现为: 蒸汽驱受效过程较温和, 反映在采油井上, 蒸汽 驱有效期长, 蒸汽突破晚; 转驱后, 初期 对 采油井适时吞吐引效, 中期开展蒸汽泡沫调 剖, 后期 关汽窜采油 井等一 系列配 套措施, 对改 善
汽驱效果均是有效的。结论 适时转蒸汽驱预计可比一 直吞吐到 底提高采收 率 10% 左右, 经
济上可行; 选择合理的转驱时机、井网井距和注采参 数是提高汽 驱效果 的关键; 采取 一系列 的 调整措施是改善汽驱效果的保证。
1998 年
特种油气藏
第 5 卷第 4 期
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果分析
徐丕东 袁向春 刘 欧
( 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57015)
摘
要
方法 结合矿场实验, 应用油藏工程方 法及数值模拟技术, 研究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吞 吐
后转蒸汽驱的开采规律及其效果。目的 改善稠 油油藏的 热采效 果, 进 一步提 高采收 率。结 果 砂砾岩稠油油藏按照优选的注采参数实施蒸汽驱, 除遵循一般的蒸汽驱开采规律外, 还 表
草 20 块于 1990 年 1 月始, 陆续投入蒸汽吞吐开采, 当年年底就建成了 20 104 t 生产能 力, 单井初期产油量在 25 t / d 左右, 周期采油量 2 500~ 3 500 t , 到 1992 年大部分井处于第 5~ 6 周期生产。多种方法预测表明: 吞吐阶段只能进行 10 周期左右( 极限气油比为 0 25 t/ t ) , 采收 率约 20% 。为寻求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途径, 在汽驱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两个井 组编制了蒸汽驱试验方案, 并于 1992 年底先后进行蒸汽驱先导试验, 经过近 5 0 a 的汽驱实 验, 取得了一些成果认识, 对同类油藏的汽驱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1 蒸汽驱的一般特点
( 1) 注汽井压力变化 转驱后, 在注汽速度、干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注汽井在汽驱过程 中变化最敏感的参数是注汽压力, 从实测注汽流压上看出, 其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 转驱初 期, 由于注汽井转驱前的吞吐降压, 加之注汽井注入孔隙体积倍数较小, 使注汽流压较低; 随着 蒸汽注入量的增加, 进入憋压阶段; 当形成注采连通后, 注汽流压开始下降。
究的基础上, 优选的转驱时机为吞
第 5 卷第 4 期
徐丕东等: 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 试验效果分析
29
吐 6~ 7 周期, 此时油层压力下降至 4~ 5 MPa, 剩余油饱和度为 50% , 加热半径为 80~ 100 m, 优选的注汽速度为 5 t / h, 井底干度为 70% , 初期注采比为 0 8, 为保证平面均匀驱替, 单井配产 应用∀ 注采体积#法, 预计比始终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 10% 左右。
Subject words glutenite oil reservoir, heavy oil reservoir, steam flooding, pilot test, effect analy sis, Le an oil field, Cao- 20 fault block
概
况
乐安油田馆陶组油藏为在广饶凸起与鲁西隆起接合部斜坡背景上的鼻状构造, 被近东西 向的弧形石村断层拦腰切割成上下两盘。东区草 20 块处于上升盘, 其馆陶组超覆于下伏不同 层位的不整合面上, 形成一个向东南抬高, 向西北缓倾的构造。
蒸汽驱先导试验方案要点
依据地质及开采动态对蒸汽驱的可行性研究, 优选了两个试验井组, 中心注汽井草 20 9 13、草 20 10 18 分别位于草 20 块的中、西部( 图 1) 。中部井组( 草 20 9 13 井组) 为 283 m 200 m反九 点井 网, 在 全 区 有 代 表 性, 面 积 0 33 km2, 储量 64 104 t , 岩性以砂 岩、含砾 砂岩为 主, 油层有 效厚度 10 m 左 右; 西部 井组 ( 草 20 10 18 井组) 为 200m 141 m 不规则反九 点井网, 面积 0 21 km2, 储量 30 104 t , 岩性以砾岩为主, 砾岩有效厚 度 13 m 左右。通过对比试验, 评价 不同井距 的汽 驱效果。在综 合研
( 2) 采油井动态变化特点 蒸汽驱后采油井在动态上表现为∀ 四段式# 的特点: 第一阶 段, 转驱后采油井受注汽井注汽的影响, 先吐出吞吐阶段残留水, 表现为含水升高、油量下降、 液量稳定、温度略降; 第二阶段, 随着残留水的采出, 而使井底含油饱和度升高, 表现为含水下 降, 油量上升; 第三阶段, 随着注汽的进行, 当注采井间形成大面积的热连通后, 就减小了流动 阻力, 使采油井液量上升、温度上升, 油量持续上升或稳定直至缓慢递减; 第四阶段, 随着注汽 时间的延长, 采油井会出现∀ 汽窜#。从油井动态变化看出, 欲取得较好的汽驱效果, 就必须延 长∀ 第三阶段#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