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_内涵_结构及基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09210
作者简介:张首先(1970—),男,四川西充人,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讲师,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
2010年1月第37卷第1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
Jan .,2010Vol .37 No .1
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
张首先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31)
摘 要: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
从最一般的哲学角度分析,任何存在形态都表现为一定的结构层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存在形态,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同生共在、相互影响。
而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依存,但是,生态文明又具有自身的基本特性,以此与其它文明形态相区分。
因此,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其基本特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10)0120026204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当代人挥之不去的存在性焦虑。
残酷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我国作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非常严峻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第一次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因而,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其基本特性等基本理论的全面分析和准确理解,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从而有效避免理论上的虚妄建构和实践中的盲目行动。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由于文明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虽然关于文明的各种定义都是从不同层面界定文明的基本内涵或特征,甚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大多数定义都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先进的、积极的进步状态,它与野蛮、愚昧相对立,文明的发展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
恩格斯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1](P666)恩格斯对文明的定义突出了文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静态性和动态性
的统一,有助于我们科学界定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学界对生态文明内涵的界定主要侧重于两个维度:一是生态文明形态的地位维度,二是生态文明的关系维度。
关于生态文明形态的地位,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独立的形态,它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新阶段,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另一种说法是,生态文明不是一种独立的形态,而是一种处于依附地位的形态,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它渗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依存、共同生长。
两种说法都不能真正揭示生态文明的内涵,前者片面强调了生态文明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后者则片面强调了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忽略了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明形态。
关于生态文明的关系维度,大多数论者认为,生态文明主要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
—
62—
关系的进步状态”[2]。
也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着重处理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或称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3]。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4]这些界定都是从某一个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
其实,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工程,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不得不时刻面对、关注这种“关系”的发展变化,而这种“关系”的变化是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变化决定的。
根据恩格斯对“文明”的定义,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和其他文明(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一样既是结果又是过程,不过,生态文明所涉及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复杂、更全面。
如何揭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呢?虞崇胜认为,文明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其一,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二,文明具有社会品质;其三,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其四,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其五,文明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
[5] (P46—49)由此,我们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可以这样界定: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的进步状态。
当然,这种定义并不是僵化不变的,黑格尔认为:“一个定义的意义和它的必然证明只在于它的发展里,这就是说,定义只是从发展过程里产生出来的结果。
”[6](P7—8)
二、生态文明的结构
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综合性概念。
从结构层次上看,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构成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它体现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生命力,是一种文明形态区别于另一种文明形态的质的规定性。
生态物质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构成生态文明的表层结构,是生态文明主体直接感受、认知、评价的表层性因素,具有量的规定性。
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
(一)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
第一,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是人对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变化的深刻反思和理性升华。
主要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等。
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是一种精神自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
《左传》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常怀忧患之思、自警之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
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
生态忧患意识往往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肯定中预见潜伏的危机,是主体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
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需要生态科学意识作为支撑,生态科学意识要求我们以生态科学的眼光审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学技术去调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第二,生态道德。
所谓生态道德,就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扩展到自然生态领域,用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人类在满足追求健康而富有效率的生存、发展权利的同时,应当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强调当代人不应该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克尔凯郭尔曾在《非此即彼》中向我们描述了审美和伦理的两种生活方式,审美的生活方式就是力求在当下体验的直接性中丢掉自我,而伦理的生活方式则是一种历久不变的承担与责任状态,在其中,现在既受缚于过去又承诺未来。
克尔凯郭尔并没有对这两种生活方式做出任何推荐,他给人们只提供一种选择的空间。
但是,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伦理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仍然具有权威”[7](P54)。
因为伦理的生活方式内蕴着“承担与责任”,在生态危机十分严峻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承担与责任”,这种“承担与责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养成的,因而,生态道德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
2004年9月国家林业局发出《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未成年人的生态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被称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奠基人”的中国沙尘暴研究促进会主席、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寿朋认为,培育生态道德,就是让人人心中都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
—
7
2
—
第三,生态文化。
文化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人创造着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把生态价值观植入文化,意味着人与社会新的存在方式的产生。
生态文化有两重含义: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
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以各种民族的、区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它反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生态文化具有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它是生态意识、生态道德不断积淀、深化的结果。
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是克服生态危机的理性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动力和智力资源。
(二)生态文明的表层结构
第一,生态物质文明。
生态物质文明就是生态文明的成果在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之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比如生态产业、生态技术、生态器物等。
具体地说,近年来,生态文明的成果已逐渐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物质领域: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文具”,从“生态时装”到“生态住宅”,从“绿色汽车”到“绿色飞机”,从“绿色产业”到“绿色市场”等等。
第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更是一种体现在社会行为中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生态文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个体公民等。
生态文明主体的行为受到生态文明深层结构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生态文明主体所产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并不一样,由于不同主体的利益取向不一致,主体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协调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各种矛盾,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保证。
第三,生态制度文明。
生态制度是指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中心,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
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证,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积极成果。
仅有制度规范是不够的,生态制度文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制定了促进生态文明的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规范是较为完善的;二是这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得到了较为普遍的遵守,主要体现在:人们熟悉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主动执行这些制度规范,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行为作斗争,广大群众环境伦理道德水平较高;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8](P182—183)
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深层结构的变化决定并影响表层结构的变化,因而,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不断唤醒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积极培育生态道德,努力建设生态文化,从根本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表层结构的变化影响并改变深层结构,因而,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制度文明建设,促进主体生态行为文明的养成,不断巩固和发展生态物质文明的成果。
总之,对生态文明的结构进行双重划分,避免了对生态文明的宏大叙事,有利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内外结合,多管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生态文明建设同现代化建设同步进行。
三、生态文明的基本特性
(一)实践性与反思性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践性和反思性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的实践性体现在人们的全部实践活动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贯穿人类实践活动的主线,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一刻也离不开实践,但是,由于自然宇宙的无限性和人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在反思中进行。
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认为,由于暗能量的大量存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很多宇宙。
科学只能在有限系统中寻求真知,对于人类来说,建构一个囊括一切自然奥秘的真理体系只能是一种主观上的抽象。
美国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Le wis Thomas)认为:“我感觉完全有把握的唯一一条硬邦邦的科学真理是,关于自然,我们是极其无知的。
真的,我把这一条视为一百年来生物学的主要发现。
”
[9](P57)自然奥秘是无穷尽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不是很容易预料的,“当阿拉伯人学会蒸馏酒精的时候,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由此而制造出来的东西成了当时还没有被发现的美洲的土著居民后来招致灭绝的主要工具之一”[10](P384)。
因而,反思便自觉地成为了生态文明的本质要素之一,在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如果缺乏反思,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可以说,缺乏反思的实践是盲目的甚至是野蛮的。
反思具有反复思维与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
(二)系统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复合巨系统,一般来讲,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分析中,把生态系统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
8
2
—
者”,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会把这三者融入一个整体的和谐的循环之中。
不管人类采用什么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同宇宙其他系统之间的物质、信息、能量的变换总是处在和谐的状态之中,一旦系统与系统之间或者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和谐变换的链条中断,或者处于不和谐状态,人和自然之间的冲突或对抗就会显露出来,因而,系统性与和谐性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常运行。
(三)持续性与高效性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持续性与高效性的有机统一。
持续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持续性并不等于低效性,相反,持续性是与高效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节约资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做到持续性与高效性的统一,就必须不断完善生态制度的内容体系,通过完善生态产权制度、建立生态税收制度、健全资源补偿费制度、确立生态核算制度、强化生态非正式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真正实现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型。
(四)规律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规律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人类对浩瀚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从形上学和逻辑的角度看,存在无限多的宇宙是可能的,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尚未被科学(人类)所认知,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一切皆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
而自然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创造性,生态文明的实现才有可能。
如果人的创造性违背了客观规律,那么人类今天的行动必将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灾难的种子。
总之,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避免产生理论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盲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王玉玲.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与
社会发展,2008,(9).
[3]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
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
[4]伍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J].生态经济,2000,
(2).
[5]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7](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
版社,2006.
[8]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美)刘易斯・托马斯.水母与蜗牛[M].李绍明译.长
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Ecology C i v ili za ti on:Connot a ti on,Structure and Ba si c Character isti cs
ZHANG Shou2xian
(Southw est J iaotong U n iversity,Chengdu,S ichuan610031,China)
Abstract:The ecol ogy civilizati on is a rich and comp rehensive concep t.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t is hel pful t o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la w of ecol ogy civilizati on constructi on.Fr om the general phil os ophy angle,any existence dis p lays certain structure level.The ecol ogy civilizati on has its 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which co2exist and have mutual influence.The ecol ogy civilizati on is not in is olati on.The material civili2 zati on,political civilizati on,and s p iritual civilizati on depend on each other.T o comp rehend ecol ogy civilizati on’s connotati on,structur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 ocialist e2 col ogy civilizati on constructi on.
Key words:ecol ogy civilizati on;material civilizati on;political civilizati on;s p iritual civilizati on
—
9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