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金融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金融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河南省金融运行基本状况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国家持续实施抑制通货膨胀的稳健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

我省金融业积极贯彻执行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充分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大力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顺势而变,克服困难,保持了行业稳定发展,质量效益均有所提升,有力地支持了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银行业稳健发展,存贷款增速回落
1.存款增速大幅回落,储蓄存款波动程度提高
2011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影响,我省存款增速逐步回落,9月末,存款余额26271.2亿元(人民币口径,下同),同比增长13.9%,比去年以来高点(23.1%)回落9.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3218.2亿元,同比少增了692.7亿元。

9月末,河南省存款总量、增量分别名列全国第10位和第8位;在中部6省均列首位,在周边7省分列第3位和第2位。

其中,由于稳健货币政策下存款派生作用减弱,以及企业资金周转紧张,全省单位存款较年初新增1317.4亿元,同比少增398.7亿元;在高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民间借贷等高收益投资渠道对储蓄存款分流作用不断加大,全省个人存款较年初新增1597.5亿元,同比少增157亿元。

银行存款月度间波动较大,甚至出现存款“大搬家”现象,7~9月三个月间,储蓄存款增量分别为-61亿元、54亿元和153.6亿元。

[1]
2.贷款增速明显下滑,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截至2011年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7179.9亿元,同比增长13.1%,较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1478.7亿元,同比少增376.1亿元。

尽管贷款新增额同比少增较多,但在全国排名仍有所前移,8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增量居全国第16位,较一季度末前移6个位次;从中部6省排名看,全省贷款余额居中部6省首位,总量优势较为明显;贷款增量排名第4位,较一季度末前移2个位次。

贷款结构稳步调整。

一是期限结构趋于优化。

短期贷款增速加快,中长期贷款增速减缓,票据融资显著减少,期限错配情况趋于好转。

9月末,全省短期贷款新增额占比由上年同期的41.1%上升至65.6%;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占比由上年同期的78.1%下降至55%。

二是行业投向
更加合理。

钢铁、水泥、电力、公路、房地产等贷款集中度较高的行业贷款投放趋缓,政府鼓励发展的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贷款占比显著提高。

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至8月末,全省中小型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8.2%,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新增额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比重达到52.6%,较去年同期提高12.1个百分点。

三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占比显著提高。

至9月末,全国性大型银行新增贷款769.1亿元,同比少增149.2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2%,仍是贷款投放的主体;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新增贷款66.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5%,同比少增262.1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612.9亿元,同比多增3.2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1.4%,较上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

利率水平显著上升,定价能力普遍提高。

在各商业银行主动压缩票据贴现规模,以及近期保证金存款新规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市场利率不断上升,金融机构贷款定价能力有所增强,贷款实际执行利率水平显著上升。

8月份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占比达81%,比去年同期提高14.5个百分点。

8月份票据市场贴现率和转贴现率同比分别提高3.27个和3.46个百分点。

3.银行业中间业务迅速发展,信托、理财业务活跃
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由于资本约束、动态拨备等监管指标考核的压力,加大吸收存款力度,在季末争相发行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在季末高达7%左右,一些银行代理信托集合理财以及其他信托产品收益甚至达到8%。

(二)证券业快速发展,市场融资功能不断提高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强化、金融机构货币供给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我省证券业得到快速发展,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不断增强。

2011年,国内多家证券期货机构在河南省设立分支机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合规水平不断提高,中原证券和万达期货继续保持A类公司评级。

2011年上半年,全省通过资本市场等其他方式融资689.4亿元,8家企业在境内外首发上市融资46.7亿元。

截至2011年8月31日,河南57家公司于A股市场上市,较2010年底增加6家,但企业发行上市节奏与上年相比有所放缓。

(三)保险市场运行平稳,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截至2011年9月末,河南省保费收入670.9亿元,同比增长8.6%,保险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济补偿约129.1亿元,同比增长17%,保险对经济补偿和保障民生的功能日益凸显。

[2]
(四)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融资结构有所改善
截至2011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成交量有所扩大。

回购市场累计成交29096.25亿元,同比增长49.5%,净融入资金16964.46亿元;拆借市场累计成交208.95亿元,同比下降31.3%,净融出资金72.85亿元。

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规模明显上升。

1~9月,全省通过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14只,合计融资额达142亿元,达到去年全年总量的149%。

(五)民间融资日趋活跃,缓解了社会资金紧张局面
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强化,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紧张局面不断加剧,催化了民间融资日趋活跃。

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省民间借贷发生额同比增长30.9%,相当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均通过民间融资活动筹集资金。

企业借款以1年以下的短期借贷为主,利率远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其中借款期限在1~6个月(含6个月)的企业占比最高,达42.9%,其借款加权平均年利率为17.4%;借款期限在6~12个月(含12个月)的企业占比次之,为37.1%,其借款加权平均年利率最低,为14.7%;借款期限在1个月及以内和12个月以上的企业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20%和18.6%,其借款加权平均年利率分别为20.5%和17%。

企业民间借入资金主要来源有个人、股东或本单位职工、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和其他企业(不含民间融资中介机构),占比分别为43%、32.9%、17.1%、14.3%。

近半年来,超过四成的小企业发生了民间融资活动,超过六成的企业民间借款占融入资金总额的比重在20%以上。

民间融资的快速发展,在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扩大社会融资规模、促进我省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然,民间融资的快速发展,加之监管跟不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河南省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我省作为经济金融相对欠发达的省份,由于金融体制固有的缺陷,尤其是全国性货币政策具有“抽瘦补肥”的效应,稳健货币政策产生的一些负效应在我省相对放大,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我省金融业在整体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伴生一些问题。

(一)信贷供需矛盾突出,企业资金压力明显上升
2011年以来,在通货膨胀等经济背景下,各商业银行执行中央稳健货币政策要求,普遍压缩信贷总量,进行存贷比管理,严控新增贷款,以至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多倾向于向资产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地区投放贷
款,势必冲击我省信贷资金增长,加剧资金供给紧张局面。

2011年1~8月,全国性银行在河南省的贷款占全国贷款比重仅为2.2%,比去年全年指标下降了1.2个百分点。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月度调查显示,8月份资金正常的企业占比为70.2%,比年初下降近10个百分点。

而企业反映贷款审批条件大幅提高,三季度反映贷款偏严的企业比重比上年四季度提高15.2个百分点,1~8月工业企业贷款同比少增74.2亿元。

由于信贷供需矛盾突出,银行对企业贷款利率呈上升趋势,大部分贷款在基准利率以上,一些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高达30%以上。

同时,由于银行放贷审批趋于严格,中小企业多转向民间借贷。

二季度民间借贷监测显示,当季加权平均利率高达20%。

1~8月全省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6.2%,较上年同期提高19.1个百分点。

对省内132家大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融资成本普遍上涨20%左右。

信贷收紧使企业资金链紧张,同时融资成本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压缩了企业利润,这都将对经济持续回升产生较大影响。

(二)金融运行秩序出现局部紊乱,监管覆盖有所不足
在民间融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局部紊乱现象。

民间投资担保机构扩张过快,业务发展较为混乱;民间融资利率太高,加重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利息负担;民间融资业务程序缺乏规范,76.4%的企业和72.2%的居民家庭民间融资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而是采取借据、无担保的方式,埋下风险隐患;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和居民参与民间融资,加之民间融资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若出现大规模违约情况,债权人的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受利益驱使,民间借贷的相当一部分进入房地产、小煤矿等过热领域,同时民间借贷和银行信贷之间相互渗透等现象,威胁金融安全。

所有这些,都蕴藏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即使是正规金融领域,受大环境的影响,也出现一定程度的金融乱象。

一些银行为了解决流动性紧张问题,加大存款营销力度,甚至出现了花钱“买存款”现象;个别金融机构与民间融资业务开展过程中,部分信贷资金流向民间融资市场;银行中间业务尤其是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业务扩张轻风险管理等问题;在整个资金供给较为紧张的环境下,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提高,几乎垄断了贷款定价市场,金融机构的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有所弱化。

与此同时,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为负,企业和居民的存款意愿普遍不高,大量的企业和居民资金不断在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之间转化,造成存款大幅波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形成了压力。

(三)中小企业融资依旧困难
2011年上半年,在银根紧缩,金融机构严格约束贷款,担保机构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
广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更趋紧张。

第三季度河南省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贷款需求强烈,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比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高17.76个百分点。

尽管截至9月末,全省中小企业、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888亿元和2781.5亿元,分别高出贷款平均增速6个和25.2个百分点,但是在银行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以及压缩信贷总量的背景下,中小型企业仍然普遍面对着贷款难的问题。

如中行9月新增6.5亿元公司贷款规模被削减掉16%,中小企业资金缺口达3.5亿元。

三对保持河南省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建议
针对当前河南省金融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低迷运行,国际经济金融危机阴云笼罩,也随着国内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资金供给继续紧张,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层面来说,应积极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变化态势,尽可能保持动态调整的灵活性,兼顾实体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周期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兼顾季度、月度比例的灵活调度,适度提高对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度的容忍度。

更应该强调的是,要高度重视货币政策“一刀切”的作用特点,防止对经济金融相对落后地区的“抽瘦补肥”效应的扩大,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也要充分考虑适当增加诸如河南等区域发展的金融供给问题。

对于河南省内的主要金融机构,应更加积极地配合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政策支持,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要对口积极做好各自总行的工作,争取各大银行总行出台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专项信贷政策,努力扩大在各自系统内的份额,力争更多信贷资源向河南倾斜,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保障。

同时,仍然要引导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盘活贷款存量。

将腾出的贷款规模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科技含量高、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与项目。

(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全省金融业要切实落实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确保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各大中型银行要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鼓励基层银行特别是县域支行进一步改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努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除了企业本身的问题需要解决外,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现有的金融体制、金融体系不健全所致。

既缺乏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更缺乏
助推金融机构加大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政策体系。

因此,在现有的基本金融制度和政策框架下,要加大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的探索,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

可借鉴国外的做法,把国有大银行职能定位为“批发行”,中小金融机构定位为“零售行”。

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分工可促进效率的提高,能够为中小企业带来便利和实惠。

政府可以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专门为当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另外,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实际发展和完备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首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以信用等级作为判断贷款信用可信度的标准,对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

其次,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包括政府性担保机构、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间互助担保机构。

(三)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使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充分尊重民间借贷自身的灵活性,弃堵为疏,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高度关注民间借贷变化趋势,尽快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加强对交易活跃地区或领域的监测。

定期采集民间借贷活动的相关数据,对其资金来源、资金投向、利率变动定期监测,其中尤其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收集机制;实时反映民间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全面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其对宏观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保障民间借贷更好地为河南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服务;密切跟踪民间借贷的履约情况,及时作出风险预警和提示,有效降低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通过分类监管,保障其健康发展。

对于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监管部门应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健全市场准入规则,对民间借贷中介的注册资金来源、经营者素质、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加强清偿能力监管,构建民间借贷中介偿付能力指标体系,确保其资产负债的匹配性和资产的充分流动性;加强市场退出监管,对涉嫌欺诈、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破坏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中介机构要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对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的民间借贷中介要坚决实行市场退出,从而切实维护投资者利益和民间借贷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积极开展多渠道融资,努力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总量
应顺应多元化融资趋势,促进直接融资较快增长,积极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积极开办委托贷款和外汇贷款,积极开展信托融资和金融租赁,以保证经济增长所需资金供应。

(五)高度注意并切实加强流动性管理,防范风险发生
由于银行金融机构对信贷结构进行了积极调整,期限错配情况已有好转。

未来应进一步增加银行业流动性监管。

同时,由于河南省民间融资中介机构中的担保公司和银行信贷之间相互
渗透,并且很多担保公司之间又联系密切并存在金钱往来,所以应严密防范担保公司由于项目资金链断裂,或者出现大批投资者恐慌性要求提前回款,造成其流动性出现问题,进而形成连锁反应,形成银行坏账,影响金融稳定。

四 2012年河南省金融业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2012年将是本轮经济周期的较好时期。

一方面,国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强劲,国民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另一方面,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缓解,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走向中性,为经济金融运行创造适当宽松的政策空间。

在这种大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河南省金融业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一)银行业仍将保持稳健快速发展,存贷款规模将会适度加快
国务院已出台了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必将带动产业集聚区、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发展,进而必将带动全省经济增长处于相对高位。

从中长期来看,这会形成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和支撑。

同时,处于经营发展的需要和业务考核的压力,多数金融机构也存在较强的放款意愿,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和贷款项目积极争取放贷计划。

(二)金融体制改革将加快推进,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首批246家河南省担保机构已于2011年6月获得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未来随着对我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进一步规范,担保行业将逐步迎来健康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第三方理财”、私募基金公司等新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也将逐渐发展壮大。

(三)金融监管进一步加强,金融运行秩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有关部门将继续打击非法借贷活动,防止民间借贷向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业务发展;随着有关部门规范措施进一步出台,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投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的经营将更加规范化,更好地发挥其资金融通的作用。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