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美学
关键词:中国电影;中国美学;电影史
引言:
艺术家离不开孕育其的土地,就像莫言离不开山东高密,贾平凹离不
开陕西商州。
从中国电影诞生到现在的117年中,中国人创造了上万部电影,其风格不同,流派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着深刻的中国烙印,体现着中国的美学精神。
一、中国电影的美学源流
从孔子创始,到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元理学,儒
家美术滋养了中国知识分子上千年。
儒家文化的滋养大致上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方面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另一方面
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电影史中《武训传》、《大路》、《八千里路云和月》、《早
春二月》等,就充满了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
而《双侠》、《无名英雄》、《上海滩十三太保》等电影,则充斥着儒家‘忠君爱国’‘修己安人’的思想。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美善合一’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基本品格。
《哀乐中年》讲述了:在暗无天日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年知识分子的良知
道义在时代的漩涡中不断地挣扎。
其以良知安抚着被世道压迫着的人们,
以积极乐观的心面对黑暗的时代;《大刺客》中的王羽,在列国纷争的时
代中,以五尺之躯刺杀祸国殃民的奸臣,呈现出一种源于《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而我国美学的另一源流来自于道家,道家起源于老子,发展于庄子,
比起传统的儒家的实用主义,道家更注重‘形而上’的东西。
因此,受道
家影响的电影会给人一种超然的体验。
比如,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其以
一种超乎寻常的思维方式讲述故事,讲述‘道’的真谛,韵味如同高山流
水‘绕梁三日而不散’在比如何平的《我们是世界》在滚滚黄沙,干旱苦
闷当中,寻求自我存在的意义,里面充斥着导演对‘道’对‘人生意义’
的了解。
二、中国电影对于传统意境的追求
比如在电影《英雄》中,如月和飞雪在枫叶林中的哪一战,枫树上稀
稀落落地掉落,剑与剑互相碰撞,白衣张曼玉和白衣章子怡在枫林中互相
追逐,带给人一种的美的享受。
比如,《孩子王》中老杆静静地站在河边,水面上浮现着人和树的影子,交相呼应,给人一种孤单忧郁的意象;再比如,《翠岗红旗》里面的最后一幕,三人并肩站在山头上,灿烂的日光顺
着山峦冉冉升起,照应在其脸上,给人一种雄壮辉煌的意境。
这部电影也
正是凭借着这种美好的意象,获得了卡洛维发利电影节的摄影奖,可见世
界的审美是共同的。
三、中国电影对于传统叙事的借鉴
再比如说:在第二代导演桑弧的《哀乐中年》,其剧本创作深深根植
于旧时代生活基层,是上世纪中叶上海独有的市民文化缩影[3]。
在刚刚开
幕的时候就浮现出了李商隐的名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的字幕。
编剧张爱玲是民国时期,我国十分著名的作家。
其熟读中国传统经典,对
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十分的熟悉,其利用这句传统诗词高度、准确地概括
了这部老电影的故事主基调,这种叙事手法在中国传统小说之中是非常常
见的。
比如说在《三国演义》一开头的时候,罗贯中所引用的那首概括三
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规律的临江仙,以及《儒林外史》中那首看遍世态炎凉,芸芸众生的开篇词。
四、引入传统文化完善电影
再比如说,在郑大圣的《天津闲人》,这部电影是以旧社会的天津民俗作为卖点的。
所以其中蕴含的市井文化是十分突出的。
郑大圣导演将民国时期的天津老照片作为叙事工具,将其巧妙地融入电影的叙事当中,在影片里面充满了很多已经消失的传统职业。
郑大圣导演利用这种民族文化的形式,极大地激起了观众们对旧日天津卫的浪漫想象。
概念化的完成了对老天津时空的距离感、运动感、立体感的表达,营造出可望且可即的天津卫情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