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兴化市油菜品比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更准确了解油菜品种秦优10号、扬油7号和南农油2号等油菜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以及在里下河地区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油菜生产品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设此项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兴化市戴窑镇叶堡村8组一农户的责任田中,土壤类型为壤土,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为大豆。

参试油菜品种共10个,分别为:杂优1号、华湘油11、伟隆88、宁杂19、宁杂21、南农油1号、南农油2号、扬油7号、扬油8号和秦优10号。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3次重复,随机排列,共30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为15m 2(3m×5m ),移栽规格为行距42cm 、株距20cm ,每小区共栽植油菜192株,密度为12.75万株/hm 2。

1.3试验实施1.3.1
培育壮苗。

苗床面积共为150m 2,前茬作物为大豆,9
月26日播种,苗床管理按油菜壮苗培育的高标准要求进行[1]。

施用无锡产撒得利45%复合肥150kg/hm 2
,另用呋喃丹15kg/hm 2防治地下害虫,由于播时土壤床土湿润,9月30
日普遍出苗,油菜苗出第1片真叶时开始间苗,第3片真叶时定苗后喷施多效唑化调防止高脚苗。

秧苗在出苗期间天气基本干旱无雨,特别是10月中旬墒情较干,10月12日抗旱浇粪水11.25t/hm 2,追施提苗肥1次,用甲维盐+吡虫啉和阿维菌素等防治油菜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共5次。

10月17日又追施尿素15kg/hm 2加薄水粪共15t/hm 2作为壮苗肥,10月22日追施南京产尿素22.5kg/hm 2为起身肥。

1.3.2大田移栽与管理。

10月29日大田施45%复合肥900
kg/hm 2
、硼肥15kg/hm 2
,折合基肥施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各135kg/hm 2,机器旋耕后整地、划小区。

10月30日移栽,
移栽当天的傍晚窨水;11月4日油菜活棵后用乙草胺加盖草能封杀田间杂草;油菜移栽后天气长期干燥无雨,土壤开裂,严重影响油菜的正常生长,于11月23日窨水抗旱,11月24日追施尿素117kg/hm 2
,折合纯氮54kg/hm 2
作为苗
腊肥[2]
;2月21日用啶虫脒防治蚜虫1次,3月22日施尿素
177kg/hm 2,折合纯氮81kg/hm 2为抽薹肥;4月15日用多菌灵+硼肥防治油菜菌核病1次,5月23日收获油菜。

2结果与分析2.1气候影响
2010—2011年,油菜在整个生育期间气候变幅较大,特
别是冬前干旱时间长,蚜虫危害重。

越冬期间极端气温多,
零下7~8℃的低温时间较为频繁,干冻加蚜虫危害使得部分抗劣性弱的油菜品种死苗缺棵现象较重。

由于冬季及油菜中期生育进程推迟,4月中旬油菜才进入盛花期,5月上旬以后30℃以上的高温比较常见,气温变幅大,不利油菜的籽粒充实。

加上油菜开花结角期高温连连,开花结角时间较短仅为40d 不到,干旱、高温使油菜提早成熟,导致油菜千粒重是多年来最低的一年。

2.2田间表现
由表1、表2可知,秦优10号株型较高大,苗期生长茂盛,叶色深绿,田间长势长相表现较好,抗寒性好、抗虫性强,抗逆性较强,蚜虫危害较轻,收获时无缺棵,综合性状较好。

扬油7号株型较高,生长稳健,早熟性好,抗逆性强,收获时无缺棵,综合性状较好。

南农油2号株型较高,叶色浓绿,生长茂盛,收获时无缺棵,其主轴较短,分枝性较强。

宁杂21叶片肥大、叶色浓绿,生长较茂盛,较易遭受蚜虫危害,综合性状较好,分枝数较多。

扬油8号株型适中,叶色淡绿,叶片宽大、生长茂盛,收获时无缺棵。

杂优1号株型适中较好,叶色较绿,抗虫性一般。

宁杂19株型较矮,叶色深绿,抗虫性、抗冻性较差,综合抗性一般。

华湘油11植株较矮,叶色较绿,抗虫、抗寒性较差,综合性状一般。

南农油1号植株高大松散,叶色较绿,抗虫、抗寒性较差,综合性状一般。

伟隆88植株较矮,叶色较绿,抗虫、抗寒性较差,综合性状较差。

2.3产量
由表3可知,在参试品种中,由于各品种的抗寒性及抗虫性差异较大,因此其产量悬殊较大(实收产量与品种抗性相关)。

参试的10个品种以秦优10号产量最高,其次是扬油7号,再次为南农油2号,伟隆88产量最低。

3品种述评3.1秦优10号
秦优10号全生育期238d ,株型较高大,株高151.2cm 左右,有效分枝点高为24.7cm ,一次分枝数高,平均为9.7
摘要[目的]了解油菜品种秦优10号、扬油7号和南农油2号等油菜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抗逆性以及在里下河地区的适应性,为该地区油菜生产品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田间试验法。

[结果]参试的10个品种中,优质抗性强的油菜品种对油菜实际产量影响较大。

由于2010—2011年油菜生长期间特殊的天气,油菜抽薹开花结角期时间短,对油菜千粒重影响最明显。

[结论]秦优10号、扬油7号和南农油2号品种综合性状优秀,因而产量表现较高。

其在所有品种中生长及田间表现一直较好,综合性状占有优势,翌年可适度示范推广,秦优10号可以作为当家品种推广。

宁杂21在田间各方面表现也不错,只要及时抗旱治虫,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扬油8号长势及表现也可以,翌年需进一步继续考察。

关键词油菜;品种比较;江苏兴化;2010—2011年中图分类号S565.4.0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7-0093-02
2010要2011年兴化市油菜品比试验
杨启东1王洁2
唐天珍3
(1江苏省兴化市种子管理站,江苏兴化225700;2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栽站;3兴化市农业局戴窑直属站)
收稿日期2012-03-05
农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7期93
. All Rights Reserved.
农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7期
品种移栽期越冬初期cm cm 叶叶g cm °叶叶cm cm×cm g 杂优1号29.60.47 5.6 5.614.321.225.6 6.310.20.6518.7×7.921.1华湘油1128.50.47 5.1 5.113.820.723.07.211.30.7017.6×7.720.8伟隆8827.80.45 5.1 5.112.117.823.0 6.110.10.6516.6×7.218.9宁杂1929.20.46 5.2 5.215.121.124.17.311.20.6515.8×8.119.2宁杂2129.40.46 5.2 5.215.220.824.0 6.610.70.6716.2×7.020.1南农油1号28.80.48 5.4 5.414.121.821.0 5.910.20.6814.5×6.220.2南农油2号28.60.46 5.2 5.214.425.329.1 6.310.60.7020.5×7.421.9扬油7号29.50.47 5.3 5.315.123.628.5 6.411.30.6520.2×8.422.5扬油8号28.90.46 5.1 5.114.925.431.07.111.20.7022.1×7.222.2秦优10号29.30.46 5.3 5.314.522.125.68.111.20.7117.4×7.725.3
表1各参试油菜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农艺性状考察
品种返青期成熟期cm °叶叶cm cm 点∥cm cm cm cm 杂优1号17.225.514.210.70.95147.311.7 1.6563.89.87.80 5.56华湘油1126.828.616.211.20.93128.113.1 2.0157.810.2 6.10 5.76伟隆8823.223.113.110.10.79136.238.2 1.6145.88.1 4.90 4.81宁杂1927.628.913.811.40.91137.522.6 1.8551.69.3 2.10 5.71宁杂2126.827.314.711.70.97139.017.2 1.7552.111.2 6.20 5.70南农油1号21.625.115.19.90.88163.459.4 1.8564.17.30.40 5.48南农油2号22.027.015.410.30.93149.841.1 1.9149.78.1 5.70 6.28扬油7号25.534.016.212.5 1.05149.841.1 1.8558.28.2 6.10 5.48扬油8号24.232.315.712.10.99141.147.1 1.6653.77.20.95 5.42秦优10号
26.1
29.5
15.9
12.7
1.02
151.2
24.7
1.75
64.2
9.7 2.40
5.44
一次二次注:移栽期、越冬初期数据分别于2010年10月30日、12月16日测定,返青期、成熟期数据成熟期分别于2011年2月19日、5月18日测定。

品种
抗逆性
播种期出苗期抽薹期初花期
终花期成熟期一级冻害株率∥%
冻害指数杂优1号2010-09-262010-09-292011-03-022011-04-012011-04-232011-05-2223810041.90华湘油112010-09-262010-09-292011-03-022011-04-012011-04-232011-05-2223810040.44伟隆882010-09-262010-09-292011-03-032011-04-012011-04-252011-05-2223810060.20宁杂192010-09-262010-09-292011-03-042011-04-032011-04-232011-05-2223810059.30宁杂212010-09-262010-09-292011-03-042011-04-032011-04-232011-05-2323910052.10南农油1号2010-09-262010-09-302011-03-032011-04-022011-04-242011-05-2223810048.90南农油2号2010-09-262010-09-292011-03-052011-04-042011-04-262011-05-2424010042.30扬油7号2010-09-262010-09-292011-03-012011-04-012011-04-232011-05-2223810038.41扬油8号2010-09-262010-09-292011-03-042011-04-012011-04-252011-05-2323910037.88秦优10号2010-09-262010-09-292011-03-022011-04-012011-04-23
2011-05-22
238
100
35.47
生育期
全生育期
d 注:抗逆性、生育期于2011年2月13日、6月15日测定。

表2各参试油菜品种生育期及抗逆性
品种
角果数∥个每角实粒数粒千粒重
g 理论产量kg/hm 2小区产量∥kg 折合产量kg/hm 2位次主轴一次分枝二次分枝总数
ⅠⅡⅢ平均
杂优1号71.7202.415.0289.119.8 2.92101.9 2.93 2.90 2.91 2.911942.26华湘油1147.9160.421.1229.420.3 3.42024.7 2.63 2.64 2.61 2.631751.18伟隆8856.1190.229.0275.318.1 2.81804.3 2.40 2.35 2.33 2.361573.310宁杂1969.2226.026.0321.218.8 2.51940.2 2.75 2.70 2.78 2.741828.97宁杂2161.0227.133.6321.722.7 2.62402.2 3.40 3.25 3.30 3.322211.14南农油1号64.4150.5 3.8218.721.8 3.11908.7 2.50 2.60 2.65 2.581722.29南农油2号56.0158.314.7229.022.2 3.92553.8 3.35 3.60 3.45 3.472311.13扬油7号72.0223.043.2338.221.1 2.92647.6 3.45 3.65 3.50 3.532355.62扬油8号62.8218.4 6.9288.117.9 3.62347.3 3.10 3.15 3.05 3.102066.75秦优10号70.6273.338.3382.220.1 2.82703.4
3.65
3.55 3.70
3.63
2422.2
1
注:产量结构、实际产量分别于2011年6月2日、2011年7月2日测定。

表3各参试油菜品种产量及产量结构
个,苗期生长茂盛,叶色深绿,田间长势长相一直表现较好,抗寒性好、抗虫性强,2011年开花结角期田间基本无雨,田间菌核病发病为0,越冬期冻害指数为35.47,抗逆性较强,蚜虫危害较轻,收获时无缺棵,综合性状较好[3]。

单株角果数平均382.2个,每角实粒数为20.1粒,实测千粒重为2.8g ,实收产量为2422.2kg/hm 2,位于第1位。

3.2扬油7号
扬油7号全生育期238d ,株型较高,株高平均约为
149.8cm ,有效分枝点高41.1cm ,叶片宽大上挺、叶色淡绿、
生长稳健,早熟性好。

田间菌核病发病率为0,越冬期冻害指数为38.41,抗逆性强,收获时无缺棵,综合性状较好。

一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数较多,分别为8.2个和6.10个,单株角果数平均为338.2个,每角实粒数为21.1粒,粒重较高,实测千粒重为2.9g ,实收产量为2355.6kg/hm 2,位于第2位。

3.3南农油2号
南农油2号全生育期240d ,株型较高,株高平均为
149.8cm ,有效分枝点高为41.1cm 。

叶色浓绿,生长茂盛。


(下转第99页)
94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94页)
害指数为42.30,收获时无缺棵。

其主轴较短,分枝性较强,一次分枝平均为8.1个,二次分枝平均为5.70个,单株角果数平均为229.0个,角果较长且粒数较多,每角实粒数平均为22.2粒,千粒重高达3.9g,实收产量为2311.1kg/hm2,位
于第3位。

3.4宁杂21
宁杂21全生育期239d,株高平均为139.0cm,有效分枝点高为17.2cm,叶片肥大、叶色浓绿,生长较茂盛,较易遭受蚜虫危害。

冻害指数为52.10,收获时每小区平均少11.3株,综合性状较好。

分枝数较多,一次分枝多达11.2个,二次分枝为6.20个。

单株角果数平均为321.7个,每角实粒数为22.7粒,籽粒较小,千粒重为2.6g,实收产量为2211.1 kg/hm2,位于第4位。

3.5扬油8号
扬油8号全生育期为239d,株型适中,株高平均为141.1cm,有效分枝点高为47.1cm。

叶色淡绿,叶片宽大、生长茂盛。

冻害指数为37.88,收获时无缺棵。

单株角果数平均为288.1个,每角实粒数为17.9粒,千粒重较高,平均为3.6g,实收产量为2066.7kg/hm2,位于第5位。

3.6杂优1号
杂优1号全生育期为238d,株型适中较好,株高平均为147.3cm,有效分枝点高为11.7cm,叶色较绿,抗虫性一般,越冬期间冻害指数为41.90,收获时每小区平均少4.7株。

单株角果数平均为289.1个,每角实粒数为19.8粒,千粒重平均为2.9g,实收产量为1942.2kg/hm2,位于第6位。

3.7宁杂19
宁杂19全生育期为238d,株型较矮,株高平均为137.5cm,有效分枝点为22.6cm,叶色深绿,抗虫性、抗冻性较差,冻害指数为59.30,收获时每小区平均少13.7株,综合抗性一般。

单株角果数平均为321.2个,每角实粒数为18.8粒,千粒重为2.5g,实收产量为1828.9kg/hm2,位于倒数第4位。

3.8华湘油11
华湘油11全生育期为238d,植株较矮,株高平均为128.1cm,有效分枝点高为13.1cm,叶色较绿,抗虫、抗寒性较差,田间冻害指数为40.44,收获时每小区平均少5.3株,综合性状一般。

单株角果数平均为229.4个,每角实粒数平均为20.3粒,千粒重平均为3.4g,实收产量为1751.1kg/hm2,
位于倒数第3位。

3.9南农油1号
南农油1号全生育期为238d,植株高大松散,株高平均为163.4cm,有效分枝点高为59.4cm,叶色较绿,抗虫、抗寒性较差,田间冻害指数为48.90,综合性状一般。

单株角果数平均为218.7个,每角实粒数平均为21.8粒,收获时每小区少4.7株,千粒重平均为3.1g,实收产量为1722.2kg/hm2,位于倒数第2位。

3.10伟隆88
伟隆88全生育期238d,植株较矮,株高平均为136.2cm,有效分枝点高为38.2cm,叶色较绿,抗虫、抗寒性较差,收获时每小区平均少19.3株,田间冻害指数为60.20,综合性状较差。

单株角果数平均为275.3个,每角实粒数平均为18.1粒,千粒重平均为2.8g,实收产量为1573.3kg/hm2,位居倒数第1位。

4结论与讨论
2010—2011年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0个品种中,优质抗性强的油菜品种对其实际产量影响较大。

由于油菜生长期间特殊的天气,油菜抽薹开花结角期时间短,对油菜千粒重影响最明显[4-6]。

综合各品种品比结果:在逆境中秦优10号、扬油7号和南农油2号品种综合性状优秀,因而产量表现较高。

其在所有品种中生长及田间表现一直较好,综合性状占有优势,翌年可适度示范推广,秦优10号可作为当家品种推广。

宁杂21在田间各方面表现也不错,只要及时抗旱治虫,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扬油8号长势及表现尚佳,翌年需进一步继续考察。

5参考文献
[1]杨安中,段素梅.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
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9):52-54.
[2]和晖,和爱花,和忠锋.油菜播期与氮磷钾用量试验初报[J].云南农
业,2012(1):29-30.
[3]油菜品种———秦优10号[J].农家致富,2012(2):19.
[4]文雁成,张书芬,王友华,等.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8):59-61.
[5]油菜品种———扬油9号[J].农家致富,2012(3):19.
[6]胡世珍,徐守波.优质油菜不同品种与产量的影响试验初报[J].耕作
与栽培,2011(4):22,24.
度会迅速升至60℃以上,形成烧芽而造成出苗不匀。

因此,要特别强调坚持“播后盖籽不见谷、盖膜随即盖稻草、盖草厚度不见膜”的技术要点,在匀播的前提下,确保出苗均匀,生长整齐,为减少机插稻缺株率创造条件。

2.3注意提高机插质量
机插稻产量和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推广的范围和速度,而影响机插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移栽质量,其中机插密度不足、不匀导致大田有效穗数减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推广的插秧机行距30cm不可调,而株距调整的幅度较大。

要建立与密度和质量相挂钩的机插栽秧分级收费标准。

根据目前推广的插秧机设置,在行距30cm不变的条件下,每趟靠行的距离可缩至23~24cm,发挥了宽窄行栽培的技术优势,使全田的行距降至29cm以内;将株距调节到最小档,确保栽足24万穴/hm2、基本苗90万~105万根/hm2。

同时要注意开挖田内“丰”字沟,合理调控群体,减轻纹枯病的危害。

3参考文献
[1]李德山,王冬梅.麦秆还田机插水稻栽培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 (20):16-17.
[2]钱银飞,张洪程,李杰,等.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
响[J].华北农学报,2009(S1):316-322.
[3]陆江林,杨波,刘强,等.粳稻徐稻3号机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
苏农业科学,2009(3):81-82.
[4]周伟宏,严宏,曹宪忠.太仓市机插秧推广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J].
农业装备技术,2011(5):29-30.
[5]周丽恒,周文,黄凯.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及推广[J].河北农机,2011
(5):47-49.
[6]闫丽平,崔玉东,张春香,等.机插秧技术在榆树市推广的可行性及制
约因素[J].湖南农机,2011(4):7,15.
殷跃军等:镇江市推广机插水稻集中育秧的做法与建议
9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