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曲记】李渔:果是佳人不嫌妒,美味何尝离却醋(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觅曲记】李渔:果是佳人不嫌妒,美味何尝离却醋(下)
相较于他的词作,后世更看重李渔所创作的戏剧,对于李渔创作的戏剧,后世有着不同的评价,比如清杨恩寿在《词余丛话》中就说:“位置、角色之工,开阖、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


杨恩寿认为李渔的剧作各个方面都安排得很好,这也正是他过人之处吧。

可是后世在评价作品的同时,总会将作者的人品联系在一起,清康熙间刘廷玑撰的《在园杂志》卷一中就有这么一段话:“李笠翁一代词客也,著述甚伙,有《传奇十种》《闲情偶寄》《无声戏》《肉蒲团》各书,造意创词皆极尖新,沈宫詹绎堂先生评曰:聪明过于学问。

洵知言也。

但所至,携红牙一部,尽选秦女、吴娃,未免放诞风流。

昔寓京师,颜其旅馆之额曰:‘贱者居’,有好事者戏颜其对门曰:‘良者居’。

盖笠翁所题本自谦,而谑者则讥所携也。

然所辑诗韵颇佳,其《一家言》所载诗词及《史断》等类,亦别具手眼。


李渔撰《芥子园画传四集》四卷,清嘉庆二十三年小酉山房刻本,书牌
刘廷玑也认为李渔的创作水平绝对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高峰,无论其剧作还是小说,都有着创新。

刘又引用沈绎堂对李渔的评价,沈认为李渔人很聪明,但学问却一般,刘廷玑认为这句评价有道理,而后说李渔整天混在女人堆中,行为太过风流,李渔来到京城时,在其所住的馆舍门额上写着“贱者居”,这至少说明李渔也知道别人对他的评价。

而刘廷玑则把这个宅号解释为李渔的自谦。

对李渔的行为持贬斥态度的还有袁于令,其在《娜如山房说尤》卷下中称:“李渔性龌龊,善逢迎,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极淫亵。

常挟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使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
纵谈房中,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

予曾一遇,后遂避之。

”袁于令把李渔说得很不堪,经过他的描述,李渔的人品没有一样可称道者。

李渔撰《芥子园图章会纂》清嘉庆二十三年小酉山房刻本
不知道这位袁于令所说的是事实还是他的偏见,但李渔的女婿沈因伯却对老丈人夸赞有加:“妇翁一生,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不敢言,当世既知之矣。

至其言人所不肯言与不屑言,则尚未知之也。

如‘朋友虽亲终让嫡,我费杖头人亦费’、‘最愁听处是无钱,若还我有君先有’等句,皆人所不肯言者。

”到底是身边的人,沈因伯特别了解李渔的个性,他说老丈人才气很高,能够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同时老丈人胆子也很大,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然到了现当代,不知为何,有不少的人都说鲁迅对李渔评价不高,这种论点的依据应当是出自鲁迅的《从帮忙到扯淡》一文,该文中有着这样一个段落:“就是权门的清客,他也得会下几盘棋,写一笔字,画画儿,识古董,懂得些猜拳行令,打趣插科,这才能不失其为清客。

也就是说,清客,还要有清客的本领的,虽然是有骨气者所不屑为,却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

例如李渔的《一家言》,袁枚的《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

必须有帮闲之志,又有帮闲之才,这才是真正的帮闲。

如果有其志而无其才,乱点古书,重抄笑话,吹拍名士,拉扯趣闻,而居然不顾脸皮,大摆架子,反自以为得意,──自然也还有人以为有趣,──但按其实,却不过‘扯淡’而已。

帮闲的盛世是帮忙,到末代就只剩了这扯淡。


李渔撰《比目鱼》清康熙刻《笠翁传奇十种》本,插图
细品这句话,其实文中并无对李渔有什么贬意,我倒觉得他是夸李渔的《一家言》有着颇不易达到的才气,而他的弟弟周作人在评价
李渔时,也无丝毫的贬意,他在评《闲情偶记》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李笠翁虽然是一个山人清客,其地位品格在那时也很低,落在陈眉公等之下了,但是他有他的特别的知识思想……非一般文人所能及。

”无论怎样,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了李渔这么一个人物,给这个世间多了一些快乐,仅凭这一点,后人就不应当忘记他,也不应当站在后世的观点,跨越时空地对他提出这样那样的指责。

终于看到了这块铭牌
李渔的芥子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老虎头1号附近。

本程的寻访总计在南京住了三天,其中第一天是麻烦顾正坤先生,由他开车带我跑几个地方。

顾兄特别热情,也特别耐心,但他的这种好脾气遇到了我这种急躁之人,就变得让我越发的不能忍耐。

他每过一个红绿灯都会左顾右看,明明黄灯还没亮起,他已经稳稳地停在了路口,若是我,哪怕是黄灯,也是一脚油门冲过去。

我当然不是拿自己的恶习当理说,冷静的时候,心里很明白顾兄的做法绝对正确,可是在寻访的过程中,我本能地会越跑越急,于是决定第二天不再麻烦他,独自打车寻访。

这一带已经变成了宿舍楼
又看到了曾经来过的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
打车前往老虎头,寻找萧衍旧居和李渔的芥子园。

司机没开出多远就告诉我到地方了,然而我下车一看,却完全没有痕迹,只好边走边问,没想到的是越走越远,步行的路径已经超过了刚才打车的距离。

按资料记载,芥子园在老虎头1号,然而此号今天已变成了一片宿舍楼,已无丝毫遗迹可寻,猛然间在老虎头1号马路对面看到了“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

这一带也没有痕迹
拍照的这个地方应该都属芥子园的范围
此馆约十年前我曾来访过,并且在馆内遇到了王伯沆之女暨周法高之遗孀,她向我讲述了有两个小时的往事,尤其印象深刻的这两个小时是我跟她一直站在客厅内面对面说话,当时脑子中不断闪动的念头,按今天的说法叫PK,难道我还PK不过一个老太太的站功,这场PK最终以我的告辞而结束。

今重游此地,大门紧锁,可能是她老人家又回台湾了,记得当时她告诉我,她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大陆,一半时间在台湾。

距上次与老太太相见已经有了十年以上的时间,记得上次来时此馆处在城墙边的一个小胡同内,而今却变成了一片现代的楼房,马路也比当时宽了数倍,只是在这些楼房的映衬下,纪念馆越发显得破旧而矮小。

从“老虎头1号”找起
寻访芥子园遗址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让我还是有些失落,站在那思索一番,猛然想起来,萧衍旧居光宅寺就在周处读书台附近,而历史资料记载,芥子园也在这个附近,我想当年芥子园的生意很红火,除了家中的几十口人,他还有戏班子,同时办有书店以及刻书作坊等等,如此推论出来,周处读书台附近的一片房屋应该有不少都是在李渔故居的范围之内。

一念及此,终于有探访目标,我决定继续去寻找周处读书台。

转到了这一带
虽然有了目标,但寻找也没那么容易,一番打听,终于得知了读书台的具体方位,但按指路人给我指明的方向,前行的路径却无法通过。

无奈又重新回到刚才问路的地点,无意间看到路边有一个烧饼铺,此时已过午,饥肠辘辘,烧饼飘过来的香气竟那样的诱人,于是走近
细看,此烧饼有三种口味,甜、咸和无味,各买一个,而后我就站在烧饼铺的门口,张开大嘴吃了起来,果真这三个烧饼各有各的风味在,没有品尝过的东西就随口下断语,这应当不是个好习惯。

边进餐边聊天
看来这个烧饼真的应该吃,这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我在吃的过程中,终于打听到了前往周处读书台的正确路径:原来入口处在江宁路的一条小巷内,烧饼摊主告诉我,那个小巷没有名称,但是有一处明显的标志,那就是“门口有一卖香烛的小摊”,其实刚才已在此路口走过一个来回,只是未曾注意到有一个香烛摊,民以食为天,在这里做出了最佳的诠释。

围着四周探看
这棵树的年龄不大
我感谢烧饼摊主指明了正确方向,正准备离开时,他又突然喊住我,告诉我说那个摊位平常并不在这里,只有到初一、十五才会出摊,我感谢了他的美意,还是决定前往一看究竟。

边走边仔细观察,果真在一个小巷口的墙上用笔写着“买香烛请打电话……”。

此巷极窄,两边都是墙,远远望去像一条死胡同,刚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未走入,再次找到还是感觉不像能穿过,幸而迎面一女士走近,问其读书台所在,其未言语,顺手往身后一指,看来这里确实是能走过去的。

老虎头44号
胡同的尽头是向下的几个台阶,所以从远处看上去始终觉得是堵死墙,下台阶右转进入一片破烂的街区,按门牌号找之,走出不远即看到一破烂棚屋的墙上喷着黑字“老虎头44号”,这片房屋显然是私
搭乱建的违建房,因为房顶是铁皮瓦的,还有两棵法国梧桐树穿房顶而出。

门口坐着一个老太太在低头忙着什么,我问她44号在哪里?她头也不抬地说“这就是”,一副处变不惊的神态,我只好再问周处读书台所在,她还是不抬头,随手往前面一指。

窄窄的小巷
由此穿入即可找到读书台
于是继续前行,仅向前走出了几米,就看到了一个小胡同,我本能的感觉周处读书台就在这个胡同之内,于是向内走去,果真看到了一个用水泥做的门,门楣上写着“周处读书台”。

终于看到了“周处读书台”
水泥做的大门
进内观之,是有六七户人家的大杂院,里面有三四个人,每人端着一碗面,边吃边聊天,院内有公厕,估计是无人清理,满院臭气熏天,然几个人吃得很畅快,说说笑笑的,这等的定力,让我钦服。

众人看一位陌生人走入了院中,也完全没有搭理的意思,继续着他们的会餐与说笑。

我冒昧地向他们打问读书台所在,其中一人用筷子顺手往前一指,我顺着筷子的方向看过去,原来是个杂乱的土堆。

这个土堆就是读书台
这个土堆约有三四米高,上面也是盖着零乱的几间简易房,我自言自语地念叨着怎么会这么破烂,其中一个吃面者接话说:“对,就是这么破烂。

”听他的口气,他很是为这个读书台的破烂而自豪。

我估计这是一片等待拆迁的街区,应当是越破烂越有拆的机会。

但是李
渔的故居究竟处在周处读书台的哪个方位,我却完全无法确认,于是冒昧地向这几位吃饭之人请教,众人闻我所言,均摇摇头。

与时俱进
从读书台出来,那个老太仍然在低头忙着什么,我走近好奇地看她一眼,赫然看到她在用手机发短信,这位老太太看上去有可能超过了八十岁,如此的与时俱进,真让我刮目。

她背后小屋的破门上还贴着对联,其中一联已脱落,剩余的一联写着“太平盛世四季春”,印证了幸福无标准这句至理名言。

我还是再次中断了她的专注,向她证实这是否老虎头44号,她依然没有看我,用坚定的口吻说:“这就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