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布里斯针对反思的实在论式祛魅思路-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恩布里斯针对反思的实在论式祛魅思路-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哲学对反思的认同几乎与哲学本身一样长久,科恩布里斯(Hilary Kornblith)持以实在论立场试图祛魅反思。
传统观念认为反思可以让反思对象更为可靠,可以让人的认识更为清晰,与之相关的潜在想法则是初始信念不可靠,这就意味着形成高阶信念手段的反思更为可靠,因为反思本身蕴含着对证据的仔细检查,可以避免一阶信念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轻率、仓促、随意而为等。
反思似乎成为形成知识或信念得以确证的必要条件。
布迪厄亦认为反思是反过来针对自身并监控自己行动的能力,是自我意识与自我指涉,它不是要削弱客观性,而是要增强它的可靠性。
这看起来确实是一幅不错的图景,反思性亦被视为社会科学运用的认识论方案,具有天然合法性。
然而,科恩布里斯认为它是基
于常识而形成的印象,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只是经验上的表现。
基于此,有必要对反思进行认识论考察,即对反思进行反思,尤其是面对讨论知识、推理、意志自由以及规范性等问题时的观念预设。
科恩布里斯的考察结果表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必然遭遇包括回溯困境在内的很多难题。
尽管仍有很多哲学家设想出种种策略避开对反思提出的责难,但似乎并不奏效。
比如区分反思性知识与无须反思的知识、提出高阶信念随附于初始信念、认定高阶信念监控是形成信念的先决条件以及把行动的理由与行动的责任归到反思时所形成的自我观念等。
从结果来看,哲学中常见的诉诸由反思产生的高阶状态来解决一阶层次中出现的难题无法如愿。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实在论立场的反思观势必要诉诸心理学的实证性解释。
科恩布里斯认为心理学在研究推理、信念、知识时,遍布各种类似的双系统形态,比如J.埃文斯与D.欧威的系统1 与系统2 的过程。
前者属于自动运行、速度快、会运用并行处理、无法成为内省的对象、在进化意义上年代更为久远、个体之间差异并不大、能够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很多物种中发现;后者则在个体间差异显着、运行较慢、涉及串行处理、会出现于意识之中、会受到控制,在进化意义上属于新近的、只会在人类物种中发现的过程。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完全符合人们对反思的神秘化理解,系统 1 所处理的心理状态基本上归属于未经反思的初始内容,系统2 产生的信念都是高阶信念,表面看与反思的关系非常密切。
与之对应,一阶心理过程被认为是机械的、不涉及意识的过程,高阶过程则出现在内省之中,是能动性的产物。
因此,人们日常经验中对反思的印象有着相关联的心理过程与机制。
然而,科恩布里斯认为对这两个系统做出的特征描述完全是误导。
表面看来,二者彼此,但实际上两者存在众多交互,一系统的信息处理会在另一系统中继续。
他认为这些理论中的反思一词与哲学家的反思概念完全不同,描述系统 2 时所用的反思一词只不过表明其典型特征是有意识的而已。
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已然表明,在我们反思信念、信念的源头及信念间内在关系时,有些反思过程是可靠的,也有很多反思过程非常不可靠,用科恩布里斯的话说是个混合体,即反思并不必然能够增强一阶信念的可靠性。
科恩布里斯针对反思的实在论式祛魅思路产生了积极效果,
亦存在问题。
比如,科恩布里斯似乎把日常反思活动还原为认知过程与心理状态,姑且不论日常生活经验回退到心理过程会存在鸿沟,这种还原论路径的有效性如何保证,是否可以还原至更细的层次?如果只是引用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文献,笼统用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来表明两个系统中所发生的过程并无差异,并未把反思的发生机制说清楚。
科恩布里斯批判传统反思观中的常识性的、经验性的标准,转而寻求认知科学成果来研究反思的意义时,又转回到另一种经验性立场,用强认知主义、科学主义、心理主义的立场批判日常生活的反思。
当反思被还原至心理过程时,似乎不得不让带有实践性特征的反思活动面对着冰冷的过程,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反思机制的澄清,但这种实在论立场与还原策略或许难以实现为反思祛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