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异国他乡—吉尔吉斯斯坦卡瓦依金矿普查项目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吉尔吉斯斯坦卡瓦依金矿普查项目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承担的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也是该队2016年重点项目。
2016年8月17日,带着队领导的重托,马俊伟、张华文等10名地质、钻探和生产人员启程前往吉尔吉斯斯坦,在异国他乡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两个月来,项目部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10月16日实现了ZK01孔的顺利开钻。
卡瓦依金矿普查项目卡拉稍拉矿段,地形坡角25度~40度,从驻地到K -1矿体,比高300多米,从驻地爬上山需要两个小时,下山需要半个多小时。
如何在这么陡峭的地区搬运设备、进行施工成了他们遇到的首个难题。
面对困难,项目组人员不等不靠,齐心协力,出谋划策。
为了方便运送钻探设备,大家根据地形情况,设计了运输装置。
采用600米近1吨重的12号粗牵引绳,固定两端,然后用1200多米的8号粗钢丝拉绳,一端固定在设备上,另一端通过直径80厘米转筒,依靠人力转动转筒,通过滑轮组将设备运上山。
一根电缆,长200米,重达一吨多,需要8个
人、4头毛驴,两天时间才能拉到平台上。
30度的坡角一般人徒手爬行都觉得困难,更别说是负重上山了,其中的艰辛,只有现场的工作人员才能深深体会到。
项目经理马俊伟,一直奋战在现场,带领项目部职工争取以最短的时间运输设备,安装钻机。
从定孔位、筑平台、拉电缆、设计缆绳和人力转筒,到对设备进行调试、安装,总共用了五十多天时间。
大伙儿每天在山上的时间都超过了10个小时,体力和精神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年近50岁的郭跃伟师傅,到项目后几乎每天都要上山,膝盖疼就拄根棍子,
爬爬歇歇,任劳任怨,从未在人前诉苦。
项目部人员的决心、勇气和不服输的劲头儿,令两个俄罗斯工程师和当地人佩服不已,也带动了当地工人提着劲儿赶工期,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卡瓦依项目除了钻探编录、取样,2016年还要完成1∶2000岩石剖面测量 690米,槽探 352.5立方米,1∶1000勘探线剖面测量 553.1米等工作。
刚进工区,负责地质工作的经理张华文和工程师王浩霖连续7天上山,对卡拉稍拉矿段的地质情况和钻孔孔位进行了大致了解和布设。
几天下来膝盖酸痛、脚底磨出了泡。
而这只是卡拉稍拉一个矿段工作的开始,接下来还要去西瓦力矿段、卡瓦依矿段进行探槽观察、矿化体追索圈连。
印象最深的是中秋节那天,他们进行TC12的编录采样工作,因为要赶着第二天去比什凯克送样,一并抽取内检样、组合分析样,他们一直在山上工作到晚上8点多。
下山时,天色已晚,他们背着几十斤的矿样,摸黑前行,走错两次路才下了山。
卡瓦依金矿普查项目共开设两台钻机,除了一队职工,还雇用了一些当地工人。
由于人员不足,多数人都身兼数职。
为了给2017年的市场项目打好基础,
奋战在异国他乡
——吉尔吉斯斯坦卡瓦依金矿普查项目纪实
文l 张华文
王浩霖同时还负责左岸项目的地质工作以及整个项目组的财务管理,身兼三职。
有一次,队上要求测K0勘探线剖面,当时,地质技术人员只剩下王浩霖一人,他就让当地工人当前测手,自己当后测手、分层员、记录员。
该区地势陡峭,当剖面拉到了一个大断崖前时,当地人都直摇头,王浩霖却毫不畏惧,结合当时情况,把线分割成几小段,每段十几米,拉皮尺,打坐标点,安全完成了任务。
由于是在国外,项目部的组织协调工作就显得格外不容易。
项目部要和当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卡瓦依项目组、凯迪左岸项目组三方进行协调、沟通。
由于项目部9个人中没有一个人会说俄语,更不清楚当地关系的处理,只能靠经理王西良独自去完成。
作为吉尔吉斯斯坦项目部的经理,王西良舍小家顾大家。
年初,王西良父亲病重,为了项目,他没有回国照顾父亲一天,一直坚守在项目上。
队领导专门去医院看望了他的父亲,表示慰问,并对他的工作精神给予了肯定。
从到吉尔吉斯斯坦两个月以来,王西良在比什凯克、左岸、卡瓦依、奥什、巴特肯这些地方来回跑。
吉尔吉斯斯坦没有火车客运,也没有长途班车,当地人都是坐小出租车,而且都是晚上才开。
他就晚上出发,第二天早上到目的地,来不及休息就又开始工作。
在王西良的努力下,吉尔吉斯斯坦项目部所开设的卡瓦依金矿普查项目组以及凯迪左岸项目组工作井然有序。
身处异国他乡,背负全队干部职工的重托,吉尔吉斯斯坦项目部全体职工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了施工地区条件恶劣、语言不通等困难,10月16日,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ZK01孔终于开钻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