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藁城市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b6727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4.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原子的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3.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2. 利用模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3. 运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2.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1. 原子结构的理解;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模型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
1. 分子和原子的模型;2.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讲解与演示:讲解原子的结构,演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异同。
5.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查找学生的困惑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第一课时)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3f17a356c175f0e7cd137a4.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第一课时)梁村中学梁淑敏一、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
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
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反馈三步程序教学法。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四、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
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指导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10001a0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e.png)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培养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2.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宏观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微观粒子。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比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附:教学反思1.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时,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在分析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适当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分子的运动1. 让学生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分子运动的方法。
七、教学重点:1. 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
2. 观察和实验验证分子运动的方法。
八、教学难点:1. 分子运动的微观机制。
2. 设计实验验证分子运动的方法。
九、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进行交流讨论。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分子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分子运动的现象。
2. 讲解分子运动的基本性质: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基本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3140e0b307e87101f696b3.png)
【例题】(2016•成都)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L 的钢瓶中,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体积很小B.分子的质量很小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结论小结:气体间的分子间隔较大,液体的分子间隔较小,固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小。
【答案】D梳理整合诊断练习1.(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2.(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是可分的5.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A. B. C. D.实验现象用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50ml水和50ml酒精合后的体积小于100基本性质原子物质分子两小(质量和体积)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小。
分子间有间隔解释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分子间有间隙作业设计书面作业:教材P52页习题2教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160cb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f.png)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 分子和原子》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702cef3169a4517723a3f6.png)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新人教版一、目标及分析(二)分析: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是指: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比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比如碳、硫、铁、铜等金属;有些物质是由其它粒子(今后学习)构成,比如氯化钠、碳酸钙等。
2、“理解分子、原子概念的含义”是指: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即构成该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本身没有改变,只是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了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可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原子图像投放在大屏幕上,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演示品红的扩散→放投影→物质构成→演示浓氨水的挥发(氨气的扩散)→分子的特性(性质)→分子构成→原子的特性(性质)→分子、原子概念→概念应用。
(二)教学情景问题1:物质由哪些微粒构成?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讲物质的构成做铺垫。
师生活动:⑴、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⑵、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问题2:分子有哪些特征(性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师生活动:⑴、你看得见构成物质的微粒吗?称得出其质量吗?例: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20滴水约是1mL)大约有1.67×1027个水分子。
(若10亿人昼夜不停地来数一滴水的分子,且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那么要数3万年才数完。
)⑵、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演示)?为什么打开香水的瓶塞就会闻到香气?⑶、物质的体积为什么会热胀冷缩?衣柜里的卫生球,为什么一段时间后会消失?问题3: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设计意图:为原子概念的形成作准备。
师生活动:你能否说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和一个硫酸分子(H2SO4)的构成情况?例:一个水分子(H2O)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12de4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9.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
2.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举例。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分子的理解。
5.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观察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特点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分子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分子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精品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ad9f9569eae009591bec76.png)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用微观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或直观教具展示),了解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现象了解分子的本质,使学生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分子、原子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获得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重、难点
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品红扩散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
学生:(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黄豆和绿豆混合实验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内容
Ⅱ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Ⅲ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通常无法看见。
2.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3.分子的特性:
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⑵分子之间有间隔。
通常气态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态物质的粒子间隔小。
受热后分子间和间隔会增大。
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化学上常用图像表示模拟的分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a8d2467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1.png)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的性质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结构组成和性质。
3. 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再分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利用实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探究分子的概念:提问学生关于分子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总结分子的基本特征。
3. 讲解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组成,讲解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4.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动画观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再分性3.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通过实验和动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让学生深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再分性: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讲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再分性,强调化学反应的实质。
4.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讲解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让学生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e11e3a52d380eb62946db6.png)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4、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观察四大发明图片,观察古代的一些化学器具。
讨论交流: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了解化学史。
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通过对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二)自学:活动与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讨论交流:【观看图片】:(个人思考,同桌交流)说出对蜡烛有哪些认识?(多角度)合作学习:学生提出自己对蜡烛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互相解答。
用3分钟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方法和步骤。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可以按课本第12页的提示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记录,填写表格。
探究步骤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探究蜡烛的物理性质燃着时观察燃烧时现象并进行图1-10和图1-11实验熄灭后进行图1-12 实验讨论交流: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们交流,比一比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谁的描述越详细越准确,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展示提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深入探究】: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什么呢?【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2a48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93.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掌握分子的性质以及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性质以及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化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在物质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 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子:介绍分子的定义、基本特征,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分子的性质和在物质中的作用。
3. 原子:介绍原子的定义、基本结构,通过实验和实例展示原子的性质以及在物质中的作用。
4.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5. 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分析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分子:定义、基本特征、性质、作用原子:定义、基本结构、性质、作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关于分子和原子的更深入的知识,如分子动力学、原子核结构等。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尚西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无答案)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尚西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 导学案(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329d896bec0975f465e288.png)
3.1分子和原子初三化学2017年9月8日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2.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现象;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学以致用】1.将描述分子特点的句子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①分子不断地运动,温度升高时运动加快;②分子很小;③分子间有间隔,温度或压强发生变化时,间隔大小随之发生变化;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得快,说明______;(2)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_______;(3)糖水可以通过滤纸,说明____;(4)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干,说明____;(5)可将大量氧气压入钢瓶中,说明____;(6)很多物质在氧气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有的物质在氧气中不反应,说明____;(7)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分子,说明_____。
2.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观察示意图,用“分子”或“原子”填空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氧化汞_______是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加热氧化汞时,氧化汞_____分解成汞______和氧________,汞________直接构成金属汞,每两个氧_______构成一个氧__________,无数个氧______聚集成氧气。
九年级上册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九年级上册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cb88cc5a8956bec0975e3cc.png)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
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
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
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倾听
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
所表示的意义——宏观
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
成的。
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B 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
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3色,说明分子进入到了 思考,得出结论: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思考,得出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演示实验】将50mL 酒精与50mL 水混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石家庄初中化学教研成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教案 石家庄初中化学教研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de4189730029bd64793e2c60.png)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难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教学准备:品红的扩散氨分子扩散实验二氧化氮气体在空气中扩散水和酒精的混合压缩水和空气教学过程:【问题情景】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拓展】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
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
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1、用洁净烧杯C装入40ml蒸馏水,滴入5-6滴酚酞试剂。
河北省藁城市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教案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河北省藁城市实验学校九年级化学教案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https://img.taocdn.com/s3/m/7ae2139ad1f34693daef3e39.png)
【课前预习】1、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1) ,(2) ,(3) 。
例:2H 2+O 22H 2O (1) ,(2) 。
(3) 。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 1、 2、 练习1: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1) Al + O 2==== AlO 违背了(2) Al + O 2 ==== Al 2O 3 违背了【课堂探究】通过自学课本96-97页后,完成以下各题:【平行训练】 练习2:配平下列方程式:( 1)□Fe + □O 2 --- □Fe 3O 4 (2) □CH 4 +□O 2 ==== □CO 2 +□H 2O练习3(1)(2)2S+O 22SO (3)P+O 2P 2O 5 (4)Fe+O 2Fe 2O 3 (5)K 2MnO 4 KMnO 4 + MnO 2 + O 2(6)Mg+O 2 MgO 2练习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通电分解水(2)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3) 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小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 的 。
(2)应前后相等。
(3) 等:将短线 (或箭头线)改为等号。
(4) 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物用“↓”。
【当堂训练】:1、在A + 2B = C + 2D 的反应中,已知参加反应的A 与B 的质量比为1:5,若5gA 与适量的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5g 的D 和若干克的C 。
则该反应中C 、D 两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点燃点燃A 、 1:1B 、 2:1C 、 1:2D 、 4:12、如图是四位同学讨论某个化学方程式的场景。
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 .4P+5O 22P 2O 5 B .C+O 2CO 2 C .S+O 2SO 2 D .2H 2+O 22H 2O 3、A 和B 的混合物212 g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 和D ,已知2A + 5B == 4C + 2D ,测得C 与D 的质量比为44:9,则生成的C 的质量为 ( )A 176gB 141.3gC 44gD 36g4、在反应3X+4Y=2Z 中,已知X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Z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2,则Y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7B.70C.108D.1725、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 FeS 2+ O 2高温 Fe 2O 3+ SO 2 (2) CO + Fe 2O 3高温 Fe + CO 2 (3) C 2H 5OH + O 2 点燃CO 2+ H 2O (4) Al + HCl == AlCl 3+ H 2↑6、(1)请写出乙醇(化学式C2H5OH )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九级化学上册教案分子和原子
![九级化学上册教案分子和原子](https://img.taocdn.com/s3/m/4a5ab627a8956bec0875e30c.png)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案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案资源分析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品红的扩散等)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
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和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
然后通过探究活动(氨的扩散)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等对分子的性质作进一步阐述。
教材还设计了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个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教案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案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创设好教案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为了增强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教材设计了两个讨论。
教案中,建议把教材上的P49图3—9和P50图3—12和P50图3—13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微观粒子的运动情况,从而理解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河北省藁城市尚西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河北省藁城市尚西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学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9a8cc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c.png)
3.1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难点)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过程与方法: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再次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课后作业]1. 六月的校园,百花盛开,香远益清,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的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2.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
B.100mL 酒精和100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
课堂导学 1.物质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 2.分子的基本特征: ①分子的_______________都很小; ②分子总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_;③分子之间有______,且气态分子之间的间隔___液态分子之间的间隔____固态分子之间的间隔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________,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______3.通过分析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①分子是由_____构成的; ②化学变化的过程:分子______成原子,原子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_____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⑤分子的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 分子 原子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D.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的分子模型,由形象到抽象认识分子、原子的特征。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培养通过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
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苯是由构成的,硅是由构成的。
2. 滴2滴红墨水到盛水的试管中,可看到的现象,由此可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
3.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瓶白酒敞口放置会闻到,在液面处做个标记,过段时间发现液面,可能的原因是;根据这个实验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4. 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缘故。
5.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有、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变;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和,不再保持水的性质。
可见分子是。
6.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
例如:在水电解的反应中,水分子分成和,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
7.加热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会分解成和,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
,许多汞聚集成金属汞。
8.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
【自主体验】
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
2.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
B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C从宏观看,物质有时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但从微观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D在固体物质中,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3.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中都存在碘分子。
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蓝色,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A分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的粒子
4. 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
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
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5. 将有关分子特征的编号,填写在下列叙述后的横线上: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将大量氧气压缩在钢瓶
中(2)糖放到水中,水变甜了
(3)进饭店闻到饭菜的香味(4)湿衣服能晒干
【自我检测】
6.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
探究分子有运动。
请回答实
验中的有关问题。
⑴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
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 ~ 3
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
浓氨水。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
有
⑵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⑶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成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
7.有下列物质:①氮气②液态空气③氧化汞④矿泉水⑤高锰酸钾⑥二氧化锰⑦铁
(1)属于纯净物的是(2)属于混合物的是
(3)属于氧化物的是(4)属于单质的是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6)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气态物质是
8. 下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
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9.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下图A、B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B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能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分子间有间隔
C. 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小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10.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1)写出甲图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图所示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有 (填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