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 羧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酸羧酸(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马海林)
【新情境•激趣引航】
醋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具有酸味的有机化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醋酸。
早在汉代,人们已懂得酿造和食用醋,方法是通过酒中
的乙醇在酵母菌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将乙醇转化为乙酸,这种酿醋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如今的山西陈醋和镇江香醋是我国传统食醋的名品,各具风味,蜚声宇内。
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中含有与乙酸性质相似的有机酸如蚁酸、安息香酸、草酸等。
另外,苹果和香蕉中还存在一类具有香味的酯类物质,这些有机物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方便地除去水壶内的水垢吗?要想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教材第三节羧酸酯。
1.乙酸的物理性质——实物展示,提出观察目标,完成填空并回答:
【观察】乙酸的色、味、态、挥发性。
【推测】乙酸的熔点、沸点(填高或低),推测根据是;【思考】(1)为什么乙酸又叫醋酸?无水乙酸又叫冰醋酸?
(2)根据你生活中接触的乙酸,你能说出它的溶解性吗?
(3)若乙酸和高沸点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要想将乙酸分离出来,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2.乙酸的酸性——提出问题,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推测反应物的断键方式。
【问题】初中化学已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我们在高一电解质溶液中也学时过乙酸作为一种弱电解质的弱酸。
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或自己寻找合适的试剂设
计实验方案:
①证明乙酸有酸性;②比较乙酸、碳酸、石炭酸的强弱。
【药品准备】金属钠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粉末乙酸苯酚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等
【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并探讨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介绍】乙酸显酸性的原因
【练习】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强化乙酸的化学性质,并写出乙酸电离的方程式体现乙酸显酸性的原因。
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来研究探索乙酸的酸性,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使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又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认识论、方法论、教学论中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强化了学生的知识目标,达到了教学的知识目标。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探索中感知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能潜移默化地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和建立化学思维观点。
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乙酸的酯化反应——阅读思考、观察分析、相互讨论、联想推测、归纳小结,具体操作过程如下(这是本课时的重点):
【复习重现】回忆在必修二中学习的乙酸的酯化反应,结合本节教材回答:
②什么是酯化反应?有何特点,其反应的本质如何?
②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药品的添加顺序如何?
③实验装置有何特点?
【讲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演示实验】
①观察乙酸乙酯样品
如何去感知其物理性质?色、味、态、水溶性、密度(无色、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微溶于水,密度小于水)
②投影出示下表
③混合乙酸和乙醇,加热并收集馏出液,在馏出液中加入约3倍体积的水,观察现象。
(无分层现象,说明了什么?)——未生成乙酸乙酯,加热时反应很慢。
④混合乙酸和乙醇后,再加入少量浓硫酸,加热并收集馏出液,馏出液有浓厚的果香气味。
【设问1】
那么馏出液中是否有乙酸和乙醇?如何验证?
(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有乙酸。
有乙酸就有乙醇,为什么?)
将馏出液分成两份,第一份:加3倍体积的水
第二份:加3倍体积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滴2滴酚酞)观察现象:均出现分层,但第二份中有小气泡,形成的酯层比第一份用水者厚。
【设问2】
a、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中和乙酸,吸收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降低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
b、为什么产生蒸汽的导管口要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防止加热不均匀,
使溶液倒吸。
)
【设问3】
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分子中的羧基上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分子的羟基提供?如何能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能否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提出设想)
【介绍】酯化反应的机理(可制成Flash动画):
用含18O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18O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说明】这是教材第一次用实验证明反应的历程,采用同位素示踪原子进行实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可以直观地描述酯化反应的机理,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反应实质。
【设问4】
①在酯化反应中,为什么要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由于酯化反应可逆,冰醋酸和无水乙醇中基本不含水,可促使可逆反应向酯化反应方向进行,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和吸水剂)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式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亲身感知和体验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本节课的各教学环节中,做到了(1)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3)突出化学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4)采用小组讨论,辅导答疑、集体研究、回答提问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跟踪检测,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对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矫正。
(5)通过详细讲解,实验操作和随堂练习,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特别是要符合新高考改革理念,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必须树立开放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教育理念,不断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和认识论、方法论中汲取营养,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