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认识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认识和思考
高海龙
(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1班201103110115)
[摘要]在新课改全面的普及下,传统教育教学观不再有效地为教育多元化服务,这就要求教师用新的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特点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这些即将走上讲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评价是以学生的成绩、学校升学率为主,甚至是唯一指标。
所以,很多学校教师重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等的教学方式,最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与教师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不足和机械片面运用有关。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剌激―反应学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其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是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它强调学习操作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某种联结,强化物在这种联结中起着关键作用。
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坚持用实验方法去研究学习的本质和条件并取得很有影响的成果,对现代教育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
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做媒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教学则是要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
但是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人类所有的学习。
认为只要分析强化的效果并依此设计控制强化的安排技术,就可以塑造或去除人的任何行为,这未必完全正确。
他忽视行为与知、情、意等的关系,而是只强调强化物的作用。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老三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育思想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以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为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对促进学生知识积累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学生作为一个有个性的人的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隐性负向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隐性负向
功能并加强研究,以避免其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及使用误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的实质看作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系,其过程是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普遍认识到对外部刺激的反映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人脑对外部刺激能动、有选择地作出反映。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学被认为是创设情境来引发学习者的反应,让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断得到重复,并为学习者的各种反应提供适当的强化,使教育者期望的反应得到加强。
这种教学观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成为奖励和惩罚的实施者,学生则是奖励和惩罚的接受者,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练习和训练。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形成种种正确的行为反应,并使这些行为反应受各种刺激的控制。
教师的任务是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当的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即通过环境的控制以提高某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
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
类学习的本质区别,从根本上忽视了学习者的理解及心理过程,刻板、缺乏灵活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致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在传统教育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由于该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加之人们对该理论认识的偏差,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过重于解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其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主要表现为:
(一)重知识灌输,轻知识建构
即把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到极点。
忽视了课程中人的因素,使课程变成知识的灌输行为,使学生生活远离现实,变得抽象和枯燥无味。
教育评价单一,往往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学成为了围绕提高学生对知识记忆或学生考试成绩的活动。
(二)过度强化,忽视强化的消极作用
我们一般认为强化不当仅仅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起到消极的作用。
其实,强化对学优生和学困生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一样。
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多次的失败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力感。
习得性无力感由塞利格曼首先提出,是指当人或动物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三)教学目标单一,方式机械
为获得好的评价,学校及教师将课堂灌输知识,强化训练作为提高学科考试成绩的法宝。
学习成为围绕学科考试而进行的课堂知识灌输与课后知识强化训练的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中小学及教师将增加课堂教学时间、强化知识训练、增加考试检查次数作为提高教学成绩的教学不二法则。
教学成为学生围绕知识学习的“强化训练场”。
三、新课程改革下对行为主义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及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这些改革要求教师对行为主义理论重新审视,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以实现该理论对教育教学促进
的最佳效果。
即:
(一)正确认识行为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其优势。
(二)根据学生差异,正确使用强化物,提高强化促进学习的效果。
(三)适当过度学习,避免过度学习负作用。
在语言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行为主义。
对这种极端理论进行折衷式处理或许是研究语言获得的最佳途径,因为这样不
仅可以使我们了解语言习得研究的各种观点,而且可以兼收这
种理论的精华,摒弃其糟粕。
使得现代教育教学观有效地为教育多元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