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控释药膜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硝唑控释药膜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分析
杨海芹
(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人民医院 陇川 678700)
摘要:目的:通过对牙周病全身及局部治疗的方法观察分析甲硝唑控释药膜治疗牙周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我院治疗牙周病的60例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30人。

观察组病人应用甲硝唑控释药膜,对照组应用甲硝唑片进行治疗,治疗一年后,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用药少,副作用少,且有效治疗牙周病等优势。

关键词:甲硝唑控释药膜 牙周病 甲硝唑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9.04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9-0044-02
目前临床上治疗牙周病有多种方法:牙周基础维护洁治术加局部用药、全身用药等。

全身用药首选甲硝唑片口服,但是此药物能引起强烈的胃肠不适感,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服药从性差[1,2]。

通过对牙周基础维护洁治术加局部应用甲硝唑控释药膜治疗牙周病的方法,使得病人牙周情况控制并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显著多次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现将此方法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牙周病患者,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平均年龄45岁。

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进行分组,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身体情况上有可比性。

按照无严重病史,非孕妇,近几个月未经专业治疗牙周病和使用抗生素;可容药膜填入等方面选择病人。

1.2 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口服甲硝唑药片治疗,按200mg的隔湿后,对牙周袋的深度进行测量,将与牙周袋深度相适合的甲硝唑药膜放进牙周袋底部。

对于牙周脓肿的患者,首先对其脓肿进行治疗,将其排出,然后再把治疗病情的药膜放进脓肿腔内。

要求每两天放一次药,两组患者都在治疗后隔一天进行复诊,要求医生详细的记录病人的情况、出现的症状及病情的变化。

1.3 疗效判断标准。

将两组患者牙周病的愈合情况,牙周袋的深度情况,临床症状的变化为判断标准,上述情况变好为治疗效果好,牙龈红肿的减轻情况为病情的好转,治疗后状况无变化的为无效。

两组的主要对比指标有菌斑指数、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等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2.1 两组牙周病疗效评定结果对比分析。

经统计,观察组治疗效果好的有21例,好转的3例,无效的6例,总有效率76.2%,对照组治疗效果好的有11例,好转的5例,无效的14例,总有效率57.8%,两组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

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牙周病疗效评定结果[%]
组别例数
有效
基本痊愈显效好转
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30 31.2%9.6%4.3%12.7%57.8%
观察组30 49.8%12.9%8.6%%4.9%76.2%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x±s)
指标
对照组观察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牙龈指数1.89±0.58 0.818±0.38 1.84±0.38 0.46±0.43出血指数1.85±0.39 0.76±0.42 1.94±0.51 0.33±0.45菌斑指数1.34±0.38 1.09±0.41 1.34±0.29 1.12±0.32牙周袋深度5.49±0.59 4.38±0.51 5.27±0.53 3.76±0.59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均p<0.05。

1.2 方法。

品管圈质量管理活动具体内容如下所示:①成立品管圈。

通过实施标准化的管理课程培训工作,将病房医护人员组建品管圈,包括圈长、圈辅导员各1名,以及圈员10名,确定圈名称为“活力圈”;②确定圈主题。

以主题的迫切性、圈能力等作为依据,把“采取品管圈将临床约束带使用的规范率进行提升”作为品管圈活动主题;③活动计划的拟定。

此品管圈活动的时间为1年,以甘特图制定活动计划,于活动结束以后展开继续性的跟踪;④把握现状。

对于有关工作流程的制定,需要突出主题。

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医护人员的约束带认知情况、实用资料情况以及不良事件情况等进行收集,通过制成柏拉图,发现约束带应用不规范现象具有延长约束带使用时间、没有定时放松约束带、忽略患者心理护理、约束期间观察不全面情况;⑤设定目标。

采取根据查检表展开实施前的要因柏拉图分析,计算得出了80分的圈能力。

活动之前,护理人员对于约束带的知识问卷得分为76.5分,患者满意度为88%,护理记录合格率为86.5%,约束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5%;拟定活动以后,护理人员对于约束带的知识问卷得分为95分,患者满意度为98%%,护理记录合格率为96%,约束带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00%,本活动的目标值为1.22%;⑥展开要因分析。

以调查数据所得到的结果作为依据,采取特性要因图,即鱼骨图,针对影响医护人员对约束带的规范应用因素实施分析、圈选,并总结重要原因[1];⑦实施拟定策略。

按照收集以及分析实际数据的方式,将原因得出后,以经济性、可行性以及圈能力等指标作为基础依据,实施选定评分;⑧对策的实施。

进行约束带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实施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培训等。

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包括怎样正确的应用约束带、约束期间如何对患者的反应进行观察、正确的解除约束带的时间等,同时可组织医护人员观看伦理教育记录片、讲解约束使用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的相关法律知识讲座等内容;提升沟通过程管理。

要求护理人员第患者进行应用约束带之前同医生交流,并且对于应用约束带的患者向其讲述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由约束带的执行者以及患者或者家属进行签字;采取亲情护理方式,让家属加入到陪护中来,提升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提升护理文件质量管理。

医生需要把约束带使用目的、情况在病程上进行记录,护理人员要记录患者的神志、配合程度、约束部位皮肤以及肢体活动等情况[2];加强工作质量的管理。

为提升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重视年轻护士带教以及考核工作,将年轻护士统筹工作能力进行提升。

如果发生约束带不良事件要及时的上报,并通过质量控制小组审核以后制定有关的处理举措[3]。

2 结果
2.1 活动前后约束带使用情况比较。

如下表1所统计,活动前后约束带使用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展开活动后临床约束带使用规范性提升程度显著,P<0.05。

表1 活动前后约束带使用情况比较[n(%)]
指标(n=30)活动前活动后X2 P
同患者及家属认真沟通以及签署知情同意书50.00 100.00 12.36<0.05
可定期的对约束带进行放松,以及对患者肢体血运状态展开观察60.00 100.00 10.48<0.05
对患者约束带应用情况进行及时的记录63.33 100.00 9.35<0.05
同患者加强沟通,并鼓励家属进行陪伴56.67 93.33 7.86<0.05
随意将肢体约束时间延长46.67 6.67 12.47<0.052.2 护理人员工作情况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度获得明显的提升包括工作和谐度、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性以及加强交流、凝聚力,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品管手法等方面能力均取得较高水平的提升[4]。

3 讨论
通常,临床应用约束带常发生不规范的情况,例如未定时放松约束带、忽视患者心理护理、约束期间没有严密观察并记录具体情况以及应用前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往往容易引发不良事件情况。

产生此类问题同医护人员对于约束带的正确应用认知度具有重要的联系。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实施了品管圈活动,寻找并分析临床医护人员未规范使用约束带的因素,经采取改进策略的方式,以讲座、培训的途径,充分提升医护人员对于约束带正确的、规范应用的认知,进而获得到了显著的、理想的效果,并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科学的品管圈活动,能够不断的提升医护人员对于约束带正确规范应用的认知度,并将护理服务质量提升,进而降低或者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减少医患纠纷问题,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因此,具有推广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林,俞颖,季梅丽.运用品管圈提高临床约束带使用的规范率[J].安徽医药,2014,18(09):1784-1787
[2] 许月琴,林燕.运用品管手法降低约束带使用不当发生率[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07):93-94
[3] 杨燕,张美华,陆娟英等.品管圈活动在设计保护性约束被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5):717-719,720
[4] 花继红,李斗艳,陈海燕等.品管圈在降低急诊科躁动患者约束带使用中预防并发症的作用[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17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832-833

4健康之路 2016年9月 第15卷 第9期 Health way September 2016 Volume 15 No.9
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治和预防
许 菊
(重庆和万家医院 重庆 408000)
摘要:目的: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收的8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参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参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抗凝药物治疗,实验组则施以患者预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前者相较于后者具有显著优势,且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预防治疗措施对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而言临床效果显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减少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妇科肿瘤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 诊治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9.04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9-0045-01
从临床医学层面分析,妇科肿瘤术后极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而且正在逐年增长,术后并发症将会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且降低治疗有效率,因而必须对于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诊治及预防措施[1]。

本文中详细阐述了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预防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收的8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参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患者年龄在30-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1.2)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并无显著差异,满足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抗凝药物治疗,每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每日3次,需要连续口服5d。

实验组:给予患者预防治疗方案,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低分子肝素治疗,皮下注射5000IU低分子肝素,每日一次,必须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第二,对患者施以以下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分别是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需每日一次,注射量为5000IU低分子右旋糖酐,20ml的复方丹参注射液,连续注射10d为一个疗程;第三,按摩治疗:抬高患者下肢,对其进行按摩治疗,然后帮助患者穿医用弹力袜,借此施加下肢压力[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下肢静脉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下肢静脉血管血流超出20%以上;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改善,血液循环不畅,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数据分析及处理部分,选取全新的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实验组较于参照组具有显著优势,且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数值参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参照组40 20(50)6(15)14(35)26(65)
实验组40 30(75)8(20)2(5)38(95)
卡方值11.2500
P值0.0007
3 讨论
近些年来,妇科肿瘤患病群体正在逐年增长,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
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中对于妇科
肿瘤基本采取手术治疗,借以切除肿瘤。

然而很多患者在肿瘤术后出现
并发症,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有极大
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并发症属于血管疾病的一种,因为多种
因素的困扰,导致静脉血管受阻,导致静脉内血液无法回流,最终形成血
栓[3]。

患者在手术之后行动不便,导致活动量减少,极易出现血流变慢
等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不断上升。

临床中
针对这一并发症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预防预案,
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本文研究中,针对实验组患者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取得了相对较好的
临床效果,患者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相较于参照组的65%具有显著
优势,而且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施以预防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主
要是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针对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
丹参注射液来说,它可以起到调节人体微循环的功效,能够最大限度预
防血栓的出现,还可以增强人体血容量,将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使
用效果更为显著,避免血栓形成,与此同时还可以溶解血栓[4]。

除此之
外,还应当为患者进行按摩,进行适量的运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血栓的
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医护人员还需注意对患者进
行心理指导,缓解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从而促使患者积极主动
配合治疗,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凝血时间[5]。

4 结语
总体来说,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必须引起极高的重视,并且需
要采取相应的诊治及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降
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

本文详细阐述了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
血栓的临床特点,并针对于此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从而促进临
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丽超,刘立鑫.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08(06):18-19
[2] 姚平.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7):4334-4335
[3] 赵鹏,侯玲玲,周兰英.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特点及预防[J].社区医学杂志,2013,02(11):58-59
[4] 李新红.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附60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09(24):1095-1097
[5] 张雅丽.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J].中外医疗,2014,32(32):40-4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各项指标基本无差异,治疗后两组差异明显,详见表2。

3 讨论
牙周病在牙科疾病中发病率很高,成人的患病率可高达90%左右,牙周病作为口腔病中一种最常见的疾病,其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损害健康,影响生命质量。

患牙周病后,轻者可出现牙龈发炎、出血,疼痛,口臭症状,重者则可出现牙齿的松动移位,牙齿酸软,最终导致牙齿的损坏导致脱落,咀嚼功能明显丧失。

而且,此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本病在发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所以被人们经常忽视,慢慢就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问题。

因此,牙周病的防治工作很重要,应引起大家的广泛注意。

此外,工作人员要加大对牙周病的宣传力度,让大家知道并了解牙周病,能使群众对牙周病重视起来,每天坚持饭后刷牙,刷牙时间不少于三分钟,保持口腔的清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牙周病远离我们。

牙周病作为局部感染性疾病,局部药物的应用对其治疗期到非常重的作用,局部控释药膜的研究及开发为临床治疗牙周病起到了安全方便、副作用小、患者接受程度高的作用,本病变的基础治疗包括刮治、洁治、抗感染、根面平整术等,抗生素的治疗为首要治疗方法[3]。

但是长期对广谱抗生素地应用会引起导致菌群的失调问题,所以,局部用药应为现在治疗牙周病的发展趋势。

甲硝唑控释药膜以空心管或薄膜为载体,载体的成分是高分子材料合成物。

在使用时将药物放于其中一种特殊的剂型中,可直接放于牙周袋中,让其缓慢溶解释放。

正常的组织内的浓度低,病变部位牙周组织局部药物的浓度高,使得局部抗菌作用很强,并且口腔内的微生系统所受的影响很小。

现在对牙周病的治疗常用的剂型包括二甲酰四环素、洗必泰、MNZ、四环素等。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对患者的治疗是在患者的牙周袋和感染根管内直接放入甲硝唑控释药膜进行治疗的,两天放药一次,患者能够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76.2%。

观察组采用口服甲硝唑片一次200mg,每天3-4次服用,患者吃药次数多且吃药后有明显的为肠道不适的症状,患者顺从性差,还出现1例患者因为不适感强烈而换药治疗的。

甲硝唑控释要膜治疗牙周病时,要对患者强调务必隔日复诊,医生要对患者的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等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还要对药膜大小进行规范使用,药膜太小会造成治疗效果欠佳,过大则会浪费。

综上所述,甲硝唑控释药膜对治疗牙周病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依从性高满意程度也高,在临床中省时省力节约经济,在边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茂林.甲硝唑控释药膜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19-20
[2] 黄开明,廖旭辉.甲硝唑控释药膜治疗牙周病的临床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12):2550,2553
[3] 邹小满.局部应用甲硝唑控释膜对牙周病的治疗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52-153


健康之路 2016年9月 第15卷 第9期 Health way September 2016 Volume 15 No.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