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四章单元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四章单元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茂名是美丽的海滨城市,到处都有天然湖或人造湖,湖中映着岸边树木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__ 所形成,湖岸边绽放有各种颜色的花朵,其中黄花________ (选填“吸收”或“反射”)黄色光,湖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缘故。
2.如图是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装置.为了观察到光在水中是沿_____传播的清晰路径,老师会在水中滴入几滴牛奶;那么,为了观察到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清晰路径,则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丽的城市广场中,有一个美妙的音乐喷泉.在水池的底部射出的光柱会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将喷泉照射得绚丽多彩.某一时刻,一束光柱从池底通过水面斜射向空气,在水面上发生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若入射角为30°,则反射角_______;当入射光线远离水面时,折射光线将_______水面.
4.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脸白、右脸黑,原来是台灯放在左侧,这是由于光的________造成的;调整台灯后,小明应在距离镜头____________处,如果他觉得像偏小,他应该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镜头.看着自己的照片,他发现面部光线还是不均匀,请你帮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______________.
5.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如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所成的像到镜头的距离是逐渐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的。
6.在淹城民俗街上,小明对一雕刻于半粒大米(上圆下平) 上的微雕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1)为看清微雕作品上的文字和图像,小明应利用如图所示透镜中的(选填序号)进行观察;
(2)正确选择透镜后,小明拿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在纸上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5cm;
(3)透过透镜观察微雕作品“”,小明看到的像如图所示,此时透镜到微雕作品的距离是。
A.小于5cm B.大于5cm且小于10cm
C.等于10cm D.大于10cm
7.月亮在河里倒影的“影”、立竿见影的“影”、雨过天晴后悬挂在天空的彩虹,分析它们的成因其原理不同,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8.风景旖旎的镜湖,各式现代建筑环湖矗立,充满时代气息.如图所示,建筑物在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________所形成的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________进入了水中;拍摄该照片的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
线具有________作用,可用来矫正________(填“近”或“远”)视眼.
9.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鱼缸和水相当于_______.10.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器材:汽车后视镜、近视眼镜、穿衣镜、照相机.
其中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器材有_____、_____;
其中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器材有_____、_____.
11.某小区楼道设有多功能电子门铃,此装置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cm.
12.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原因是_____.
二、单选题
13.如图所示,通过透镜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B.C.
D.
14.下列叙述与图中情景相符的是
A.水兵们站在地面上,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B.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15.“五·四”青年节那天,学校请来摄影师给我们拍毕业照,列好队后,摄影师发现有几位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他重新调整照相机的正确方法是
A.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前伸B.照相机向前移,镜头向后缩
C.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前伸D.照相机向后移,镜头向后缩
16.某同学是近视眼,从戴上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迹,到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
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17.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虚像的是
A.
B.
C.
D.
18.下列光现象中,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A.立竿见影B.潭清疑水浅C.池水映明月D.一叶障目
19.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入射角等于30° B.折射角等于50°C.NN′是界面
D.MM′的右边是玻璃
20.下列光现象中,与其他三个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一个是()
A.平面镜使房间更宽敞
B.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C.铅笔好像折了
D.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22.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放大的像,如果在凸透镜上粘一个小黑点,则光屏上A.没有黑点的像B.一片漆黑C.有一个放大的黑点像D.有一个缩小的黑点像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m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A.无法成像B.呈现正立、放大的像
C.呈现倒立、放大的像D.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24.下列情形中,与近视眼矫正相符的是()
A.B.C.
D.
三、作图题
25.如图所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准确作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大致作出折射光线的方向.
(_______)
26.请完成图中凸透镜的光路图.
27.图是一束平行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28.如图甲,入射光线AO与水平面成40°角斜射向水面,请作出反射光线.并大致作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________)
29.如图所示,a、b是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画出这两条光线的入射光线.
30.完成图中透镜的光路图.
(_____)
四、实验题
31.小周用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________
(2)小周在图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老师要求她在凸透镜不动的情况下.
在光屏上再成一个更小的实像,小周应当把蜡烛向________移动.同时把光屏向
________移动.
(3)小周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________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2.某同学正在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在实验时
观察到如下现象:
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有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将另一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有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1)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甲、乙两个眼镜中,_____是凹透镜,_____是凸透镜.(2)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_,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______.(填写实验现象序号)
3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其中的一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透镜的方向移动(“远离”或“靠近”)。
34.小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桌上现有A、B两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10cm.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
(1)小王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凸透镜(选填“A”或“B”).
(2)小王在图中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①从实验次序2、3、4可以看出,当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_____;
②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请提出你的看法(只需写出一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如图,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一光学元件,在圆筒左侧中心轴上放一光源S,圆筒右侧中心轴上垂直固定一光屏.现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光源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时,光屏上第二次出现清晰像.则此光学元件是_____透镜,第二次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填“放大”、“等大”或“縮
小”〕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参考答案
1.反射反射折射
【详解】
湖中映着岸边树木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所形成,湖岸边绽放有各种颜色的花朵,其中黄花反射黄色光,湖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折射缘故。
2.直线喷雾(烟等)
【解析】光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为了更清晰地看到光路,在空中放烟雾.就能看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
3.30°远离
【解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角为30°,则反射角也是30°;根据折射规律,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则当入射光线远离水面时,入射角减小,则折射角也会减小,故折射光线将远离水面。
4.直线传播大于二倍焦距靠近灯光直接照射面部(用多盏灯从不同角度照明;让灯光透过白布照明;让墙面反射灯光照明等)
【解析】
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脸白,右脸黑,说明脸的两侧光线强度不一样,而强度不一样的原因是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脸部形成阴影,照相时物体距离镜头距离应该在二倍焦距以外,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若想让像变大,则光屏原理凸透镜,且物靠近凸透镜,故他得像偏小,他应该靠近镜头;照相时为了使光线均匀可以采取漫反射,即把灯光射向墙面经反射后照到被摄像物体即可.5.凸照相机变小
【分析】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来分析解答本题。
【详解】
[1][2]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图中汽车的像逐渐减小,说明汽车远离摄像机镜头,像距减小。
6.(1)A (2)A
【详解】
(1)[1]A.该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为一凸透镜,对物体具有放大作用,故A符合题意;
BCD.透镜中间薄边缘厚为一凹透镜,凹透镜成正立缩小虚像,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由平行主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可知,最小最亮的光斑到透镜距离即该透镜的焦距,一倍焦距(f)为5cm,则2倍焦距(2f)为10厘米。
(3)[2]A.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
B.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不符合题意;
C.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反射直线传播色散
【解析】
试题分析:月亮在河里倒影的“影”是平面镜成的虚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立竿见影的“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彩虹”的成因是光的色散。
考点:光现象
8.反射虚像折射凸会聚远
【解析】
建筑物在湖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成的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且与物体等大;
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发生折射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9.放大虚凸透镜
【解析】
鱼缸和水相当于凸透镜,鱼在焦点以内,即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起到放大的作用.
10.汽车后视镜穿衣镜近视眼镜照相机
【解析】
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穿衣镜是平面镜,都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都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
点睛: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1.倒立缩小20
【解析】
解答: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镜头的焦距是1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即20cm.
故(1). 倒立、缩小(2). 20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12.能光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能看到
【详解】
从题可知,可以从光屏上看到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则说明了所成的像为实像,
而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
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在A处能看到这个像.
【点睛】
(1)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凸透镜的虚像是正立的、放大的.实像是倒立的,有放大的,也有等大的,也有缩小的.
13.D
【解析】
选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B选项错;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C选项错,D选项正确.
14.A
【解析】
【详解】
A.水兵们站在地面上,他们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平静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通过放大镜看邮票的细微之处,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15.D
【详解】
要使几位同学进入取景框内,需增大照相机与同学的距离,则照相机应向后移,此时像变小,像距变小,镜头应向后缩.
16.A
【分析】
(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眼的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近视眼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戴近视眼镜能使光线发散,摘下眼镜,会聚能力增强,要想看清书本上的字,要离书本更近,这样折光能力增强.
(4)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详解】
(1)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眼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书上的字迹.摘下眼镜会聚光线能力增强,书本离眼睛要近一些,像距增大,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
(2)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晶状体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故选A.
【点评】
(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2)掌握近视眼的成因、戴什么眼镜来矫正.
17.B
【详解】
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要使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A.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但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故A错误;
B.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B符合题意;
C.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但眼睛和烛焰在同一侧了,故C误;
D.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大于20cm,故D错误。
故选B。
18.B
【解析】
“立竿见影”和“一叶障目”都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潭清疑水浅”是光从水底射入空气时发生了光的折射造成的;“池水映明月”是光的平面镜成像或光的反射.
19.D
【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详解】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所示:由∠BOM=30°,可知
∠BON=90°﹣30°=60°
而图中已知∠AON=60°。
所以NN′为法线,则MM′为界面。
因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情形,当光线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时候,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则
∠CON′=90°﹣50°=40°
所以由图可知,AO是入射光线,BO是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AON为入射角,等于60°。
∠CON′为折射角。
则MM′的右边是玻璃。
综上分析,只有选项D正确。
20.A
【解析】
解: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铅笔好像“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
D、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是光的折射,也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
综上所述,与其他三个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一个是A.
故选A.
21.A
【解析】
由图知道,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要使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在凸透镜不动时,蜡烛远离凸透镜,同时光屏靠近凸透镜,故选A.
22.A
【解析】
试题分析:黑点处于透镜焦点以内,不会在光屏上成像,而物体通过透镜上的每一个点都能成完整的像,光屏上不会是黑色的,故应选A.
【考点定位】凸透镜成像
23.D
【详解】
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m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则此时物距处于1倍到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到2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D.
24.B
【详解】
A.图示是近视眼的原理图,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
故A不符合题意。
B.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B符合题意。
C.图示是远视眼的原理图,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
故C不符合题意。
D.远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小,会聚能力减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进行矫正。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5.图如解析所示
【解析】
过界面的折射点垂直界面作出法线NN′,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关于法线与入射光线对称的反射光线;在空气介质中法线的右边大致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如图:
26.图如解析所示
【解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如图所示:
点睛: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27.
【解析】凹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其一是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
28.
【详解】
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
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9.
【详解】
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对方和焦点;如图:
30.
【详解】
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由此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1.光屏的中央左左右
【解析】
:(1)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2)要使所成的像更小,应增大物距,所以使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或向左移动.物距变大,则像距要变小,所以光屏要靠近透镜或向左移动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光屏向右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光屏中央(2)左左(3)右
点评:正确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窄,会聚的光线提起会聚,平行光会聚成点,发散的光线变为平行光或会聚光线.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使原来的光路变宽,会聚的光线错后会聚,平行光线变得发散,发散的光线变得更散.也考查了实验的操作要求及成像规律的应用
32.甲乙②①
【解析】
(1)蜡烛相当于物体反射的光,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移动前的光屏位置相当于物体成像的位置.
近视眼会成像与视网膜前,花眼会成像与视网膜后.所以带上眼镜,只有成像与视网膜上,才可以看清物体.
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有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甲使像后移,类似于近视镜,故甲是凹透镜;将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有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说明眼睛乙使像前移.类似于花镜,故乙是凸透镜.
(2)由(1)知道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②,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①
33.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远离
【详解】
(1)[1]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的目的是为了使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
像能够成在光屏上,便于观察。
(2)[2]图示的物距为22厘米,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在二倍焦距以外,而此时光屏距透镜的距离小于二倍焦距,所以要使光屏远离透镜。
34.B 大减小不够全面,因为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
【解析】
(1)如果选择A透镜,当“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u>2f时,即物距大于100cm,此时f<v<2f,即像距大于50cm小于100cm,而实验所用的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100cm”,所成的像位置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在光屏上不能看到清晰的像.所以不能选A透镜,只
能选择B透镜.(2)①表中数据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像由缩小到等大到放大.②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来越大,像距越来越小,即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3)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不够全面,因为他只研究了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没有研究成虚像的情况.故不够全面,没有移到一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以内进行研究.
点睛:实验时选择哪个凸透镜,需要认真分析AB凸透镜焦距数值,根据实验所用的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100cm”,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