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2020年统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下载编辑修改打印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50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1)本诗表达了诗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说说·内它编妙》在里哪说里,吗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答案】(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
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
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
“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
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
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更生动,任你江
“入”字很不客
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
“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
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
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
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
原因。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思乡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
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
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
(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的景色
⑵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
+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
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
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
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 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B.诗歌采D.全诗虚实结
【答案】(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
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
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
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
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
气势,却是非凡的。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
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C 项有误。
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
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不同意他们
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
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故答案为:(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
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
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 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
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
C 项“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
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燕舞,
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第二首小令画线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白朴的《天净沙
“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春》中的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
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而白朴的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明媚艳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喜爱春天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
背景画面。
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
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
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2)本题考查体味思想感情和比较阅读。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
情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
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而白朴的小令中,直接描写
流水飞红”明媚艳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喜爱春天之情。
故答案为:(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秋“小桥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
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而白朴的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明媚艳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喜爱春天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
语,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要发挥想象准确
把握意象来具体描绘。
第二首小令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
姹紫嫣红。
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2)本题考查体味思想感情和比较阅读。
答题时应注意,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
者的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
人的思念。
白朴的小令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喜爱春天之情。
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
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
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
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
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两首诗
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
感。
(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
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
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
衬空寂。
《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
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
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
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
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
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
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
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
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
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
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
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 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
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和“②”。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
用拼音替代)
【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
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
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
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观察图一,画
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
可。
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
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
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
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
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
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
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
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6. 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① 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②桃李闹春风。
【注释】① 赋:吟咏。
② 且教:还是让。
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
”
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
【答案】(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2)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
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
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解析】【分析】(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
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
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
方。
这两句话表达的意境正好和“绿肥红瘦”比较相似。
(2)诗歌结尾两句把海棠桃李进行了对比,海棠爱惜芳心不轻吐,不像桃李那样,它无
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
而桃李呢,它们在熙的
春风中,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
坠落、凋零了。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倾心于海棠,不喜欢桃李哗众取宠,肆意张扬的个性。
其实这里作者托物言志,把海棠和桃李比作两种人,一种是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实力,
养精蓄锐,准备厚积而薄发的人;另一种是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
能结合诗
歌中海棠和桃李的形象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⑵ 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
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
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点评】⑴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注重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意思,
然后再根据题意要求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⑵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
与志的契合点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7.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1)诗歌前两句中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2)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意思是: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其中“两年”写时间,“千里”写空间,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忽然看见岸边的菊花开得正盛,可自己那有心情去欣赏呀,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明天又是重阳节了。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⑵ 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即可。
⑵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在诗中的意思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听、听到
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
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
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
因
此,“折柳”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
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
引起思家之情。
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 听、听到
⑵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⑶ 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⑶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
的语句进行分析。
9.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天净沙欲出。
”曲中最能表现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是·秋思》道:“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却比较温馨,与全曲意境不太协调,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答案】(1)断肠(或断肠人)
(2)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
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并把握好诗歌情感是作答的基础。
如曲中最能表现出
“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可提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作为答案。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却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与其他景物形成鲜明的
对比,这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因为它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反衬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故答案为:⑴ 断肠(或断肠人);
⑵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点评】⑴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此
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
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 年8 月4 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
2诗人用“星星”象征,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