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提纲
2021年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提纲范围

2021年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提纲范围xxxx年小学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大纲提纲范围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教师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儿童心理学(精选)

引言概述: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心理、认知、社会和情绪方面的发展和行为的科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揭示了儿童的特点、需求、问题和解决方法。
本文将从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发展、性别角色和行为问题等五个大点展开,逐一阐述相关的小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等内容。
正文内容:一、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注意力发展2.认知发展阶段3.认知理论的解释4.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5.认知发展的实际应用二、儿童的情绪发展1.基本情绪的发展2.情绪表达与理解3.情绪调节与自我控制4.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5.情绪发展的实际应用三、儿童的社会发展1.社交认知的发展2.同伴关系的形成3.情感理解与共情能力4.规范意识与道德发展5.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实际应用四、儿童的性别角色1.性别认同的形成2.性别角色认知与行为3.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4.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5.性别角色问题的实际应用五、儿童的行为问题1.儿童行为问题的类型2.儿童行为问题的成因3.儿童行为问题的评估与诊断4.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与治疗5.儿童行为问题的实际应用总结: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及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发展、性别角色和行为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同时,对于教育、家庭和社会各领域的从业人员,了解和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工作和实践,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因此,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未来应继续深入探讨和应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pptx

3.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1
从记忆的目的看: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
从记忆的内容看: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逐渐发展;
3
从记忆的方法看: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4
元记忆在高年级有初步发展。
4.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 抽象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仍带有不自觉性;
图式:来源于遗传,是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不同的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 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会不断改变、丰 富,形成更高级的图式。
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 式。
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图式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
至善原则
4.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包含哪几个方面。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哪几
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
学海无涯
儿童心理发展观包含的方面: 1)强调动作的重要性
认为动作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儿童通过动作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 儿童总是依赖现有的认知图式认识世界,并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 会不断改变、丰富,形成更高级的图式。 3 适应的形式有:同化与顺应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 感知运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依赖于眼前的人 和事物。
够完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6. 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
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 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心理矛盾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的基本概念a.定义认知发展b.认知结构与认知过程的关系c.知觉与认知的关系2.雷亚当斯认知发展理论a.传感期阶段b.运动期阶段c.操作期阶段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a.动态、灵活的思维b.想象力的增强c.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5.认知发展的评估方法a.观察法b.测验法c.记录法第二部分: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1.语言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语言的定义与功能b.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2.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a.语音习得b.词汇习得c.语法习得d.语用习得3.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a.家庭环境b.监督与引导c.学前教育的质量4.语言发展的评估方法a.听力测试b.表达能力测试c.交流能力测试第三部分: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1.社会情感发展的定义与特点a.定义社会情感发展b.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2.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与自尊a.自我概念的形成b.自尊的发展与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情绪发展a.情绪的定义与特点b.不同年龄阶段的情绪表达能力4.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a.社会认知理论b.社会互动能力的发展5.社会情感发展的评估方法a.情绪观察法b.行为表现观察法c.问卷调查法第四部分: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创造力发展1.游戏的定义与特点a.游戏的定义b.游戏的分类2.学前儿童的游戏特征a.角色扮演游戏b.互动与合作游戏c.创造性游戏3.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身体发展b.认知发展c.社会情感发展4.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a.创造力的定义与发展b.创造力的分类5.创造力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a.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b.问题解决能力第五部分:学前儿童的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1.性别意识的形成a.性别认同b.性别稳定性c.性别角色2.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a.性别角色特征b.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3.学前儿童的性别认知与性别偏好a.性别认知的特征b.性别偏好的形成与变化4.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a.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b.性别角色教育的策略第六部分: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与干预1.学前儿童的发展异常分类a.智力发展异常b.语言发展异常c.行为发展异常d.情绪发展异常2.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早期识别a.早期发现异常的重要性b.早期发现异常的方法3.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干预措施a.个体化干预计划制定b.家庭与学校合作的重要性c.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4.学前儿童发展异常的评估与跟踪a.发展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b.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跟踪以上是一个大致的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游戏与创造力发展、性别与性别角色发展以及发展异常与干预等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提纲

A非B错误
(二)前运算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1、表象性思维
(象征性游戏的出现) 2、不可逆性思维 3、思维的直觉性 4、思维的自我中心性
经典实验:三山实验、守恒实验
(三)具体运算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1、获得守恒性 2、思维的去中心化 3、序列化和传递推理 4、类包含
经典实验:守恒实验、类包含实验
中介缺失 产生缺失 利用缺失
记忆策略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方法
错误信念任务成为儿童是否具有心理表 征能力的研究范式。
第五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标志
1周岁左右,出现的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将整 个口语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前言语期 语言的发展期
语言发展的理论
先天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 认知发展论(斯金纳的强化说) 环境和学习论
对化; (4)惩罚较温和,带有补偿性。 (5)不再相信内在的公正,认为认识到越轨
行为可以隐蔽而不被觉察或惩罚。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研究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法 道德发展阶段:三阶六段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认知和情感因素,如观点采择、亲社会 道德推理、移情、自我概念。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1、思维的基本单元 格式(scheme)。最初的格式来自于无条
件反射。
2、同化与顺应的含义
思维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8 - 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14、15岁)
(一)感知运动阶段
思维主要特点 通过感知、动作构筑动作格式 1周岁左右,建立“客体永久性” 末期出现心理表征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提纲

人类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发生在注意力、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等智力活 动中的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阶段 大致年龄
描述
主要发展
感知 运动
0~2岁
婴儿用感觉和动作探索来获取环境的 基本理解
自我和他人算
7~11岁
儿童利用符号系统表征和理解环境信 重建过去的经验,假装游戏、角色
先从说一个单词开始,进而到一个句子,教师要多多关注孩子、多多引导孩子说话; 或者带领孩子一起说话,可以尝试跟孩子说:“我们一起说,好不好?”并且,家 长和教师要多多提供孩子说话和交流的机会,时时刻刻都要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 力。 2、原因分析:孩子有可能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恐惧焦虑,或者有一些孩子和 家长分开产生的分离焦虑。
四、发现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 原因分析:① 孩子天生各有差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差,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有的孩子大动作不协调等等,家长不必紧张担心,要接受孩子的问题和缺点,并且积 极面对,想出解决问题方案。
解决方案:这时要消除孩子的陌生环境、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建议家长可以 每周多带孩子来中心玩几次,或者每次来上课提前30分钟来中心,让老师带着孩子 多玩一会儿,消除陌生感;让孩子的家长跟孩子说,XX的老师都非常好,让孩子的 看护着对教师表现出友好和友善。 3、原因分析:还有一种情况,可能这个孩子语言发展较慢。
三、发现孩子遇到问题总是找老师帮忙 原因分析:这样的孩子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缺少独立去解决问题的 环境。 解决问题:建议家长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让孩子遇到事情,尽量自 己去动手、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家长主动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在XX主要锻炼的 就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是在教师的引导而不是指挥下自主操作器材,所 有的知识点都是孩子自己探索出来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自己动手去解决的, 并且孩子会亲自进行实验对他们的结论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 探索知识点比被动地接受知识点更有趣,主动的解决问题比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帮 助更有挑战和乐趣,而在每一次探索的过程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会发现主 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并且会伴随着较强的成就感产生, 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分析问题、主 动问题的习惯,一旦这种习惯产生,孩子就会主自主解决问题,并找到适合的解 决问题的方法,相反,你不让孩子去自己解决,孩子反而觉得无聊、没意思。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小学教育本科2017年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5011008 课程名称:儿童发展心理学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课程内容以儿童心理发展特征为主。
在先修《心理学概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 特征,同时对儿童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加深理解,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将来从事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多,条理性差,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要求学生结合见习,加深对儿 童心理各个领域发展及特点的认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掌握儿童认知过程、情绪、语言及个性的基本特点和规律;4 .掌握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相关理论,熟悉重要的几个理论问题及争论。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先修《心理学概论》。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2学分,建议开设32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 分:2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主要参考书: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
4.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地位。
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特点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上要求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七、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提纲心理学教程系列

第一章基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一、(基础)心理学研究对及任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心理学通常把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过程又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志向和世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
3、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其中核心是思维。
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恩格斯称它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4、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
5、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著名的心理学艾宾浩斯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0—17、18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家庭、邻里、学校、社区、文化和社会团体、亚文化团体等)对发展的影响;帮助提出和指导儿童发展具体的方法。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决定论:高尔顿VS华生、共同决定论:斯腾和格赛尔、相互作用论:皮亚杰)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4)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不稳定性5)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6)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问题5、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 Preyer,1842—1897)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资料(一)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资料(一)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自出生到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父母、教师和其他关心儿童成长的人更好地与他们交流和理解他们的需求。
本文将从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身体发展和性别认同等五个大点展开叙述。
正文内容一、儿童的认知发展1.1 感知和观察能力的发展1.2 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1.3 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1.4 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1.5 知觉与表象的发展二、儿童的情感发展2.1 情感的基本分类2.2 情绪的形成和表达2.3 情感的调节和控制2.4 情感和行为的关系2.5 自尊心的培养三、儿童的社会发展3.1 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发展3.2 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3.3 社会角色的意识和角色扮演的发展3.4 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发展3.5 解决冲突和处理压力的能力的发展四、儿童的身体发展4.1 生理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2 睡眠和休息的重要性4.3 饮食和营养的影响4.4 儿童阶段的生理变化4.5 蒙发展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五、儿童的性别认同5.1 性别认知的发展5.2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5.3 性别和身份认同的形成5.4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5.5 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总结通过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身体发展和性别认同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提供恰当的教育和照顾。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父母、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并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纲

第一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国内外学校工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改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人的素质按其发展水平或发展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类。
这样的划分与辩证唯物主义把人看作“生理—心理—社会”统一体的观点是一致的。
心理素质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人性观人性观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理念问题,涉及人性假设、人的发展等诸多哲学层面的思考。
(二)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困扰关于学生的心理困扰的看法,是对他们进行心理工作时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奉行“无病假设”,在对学生的心理工作中,涉及的问题是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原因,产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其范围也包括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其程度为学生在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的心理现象,只是教师、家长等成人无法理解,或某种心理失衡、情绪困扰、认知和行为偏差。
不能用心理病理学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需要对产生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心理帮助。
总的来说,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需要专门心理帮助的成长困扰或课题。
而且“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工作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层次,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合金”。
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各育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性的教育活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和智育、德育、美育之间不应看作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具有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有相互交叉重叠的关系。
23级《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10分)五、论述题(共1题22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答案自己做)1.作为18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其主张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础,让幼儿的内在需要和愿望在生活活泼的游戏中得到满足()2.A 福禄贝尔 B 卢梭 C 奥苏贝尔 D 班杜拉3.4.一名教师看到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扮鬼脸,不予理睬。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这位教师这样做的依据是()5.A 泛华 B 分化 C 消退 D 强化3. 明明所在的学校每天上午10:00都会做10分钟的课间操,每到这个时间点李老师都会在旁边仔细观察幼儿的做操状况。
李老师,使用的幼儿学习评价的方法是()4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小明擅自离开座位,王老师不予理睬,转而表扬那些坐姿比较好的幼儿,小明也回到座位上做好,王老师用到的是()A 直接强化B 自我强化C 替代性强化D 间隔强化5.幼儿初学会“6”的写法时,很少出现书写方面的错误,但是在学习“9”的写法后,幼儿往往会把“6”写成“9”,这是后继学习“9”的写法对前面所学的“6”的写法产生的( )。
A.正迁移 B. 负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6. 敏感期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A 福禄贝尔B 卢梭C 奥苏贝尔D 蒙台梭利7.敲打、抓,握物等发现物体性质的动作,能够帮助婴儿对物体进行初步的分类,如有的物体硬,有的物体软,有的物体粘,婴儿采用的这种学习方式是()A 理解空间 B因果关系 C使用工具 D 学习图示。
在数学课上学生首先获得加、减、乘法的运算技能,然后这些运算技能又进一步促进其除法运算的学习,这是一种。
()A 水平迁移B 同化性迁移C 具体迁移D 垂直迁移9. 下列哪一心理学派强调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并且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反对环境和本能驱动()A 行为主义B 人本主义C 精神分析D 认知学派10.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B.学习习惯的养成C.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D.知觉的重新组织11.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关于动机和工作效率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动机越低效率越低B 动机越高效率越高C 动机过高效率,反而会降低地动机D 适中动机效率最高。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心理学家们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并提供更有效的教育和支持。
一、儿童认知发展1.1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2 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儿童认知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3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认知发展对其学习、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情感发展2.1 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情感发展表现为情绪的多样性、情感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等特点。
2.2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儿童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3 情感发展的重要性良好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三、儿童社会交往3.1 社会交往的发展阶段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经历了单向互动、互惠互动和互为理解等阶段。
3.2 家庭和学校对儿童社会交往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对其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3 社会交往的益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自信心、合作能力和情感连结。
四、儿童发展心理障碍4.1 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种类儿童发展心理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多种类型。
4.2 早期发现和干预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儿童发展心理障碍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4.3 家长和教育者的支持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变化,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5.1 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2 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原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学前心理学第三章 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填空、判断、选择: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人生第一年。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有十多种。
例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不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儿童最初对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感觉的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上。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
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
其主要特点是:(一)生活范围扩大(二)认识依靠行动(三)情绪作用大(四)爱模仿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
其主要特点是:(一)活泼好动(二)思维具体形象(三)开始接受任务(四)开始自己组织游戏百年前和几十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本点,至今还适用于当代儿童,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教学大纲模块一绪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理解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
(二)课时分配3课时。
(三)教学提纲主题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心理现象概述二、心理的实质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四、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主题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题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理论一、成书势力说二、行为主义学说三、精神分析学说四、认知发展学说五、高级心理机能学说模块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3.掌握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具体表现。
(二)课时分配6课时。
(三)教学提纲主题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含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概念主题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0-1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1-3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三、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模块三学前儿童注意和感知觉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理解注意、感觉和知觉的定义,并能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2.识记注意的品质、感知觉的规律。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二)课时分配4课时。
(三)教学提纲主题1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注意的概述二、注意的分类三、注意的品质四、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五、学前儿童注意的培养主题2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感知觉的概述二、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三、学前儿童感知规律与教育四、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五、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模块四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理解记忆和想象的定义,并能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学前心理学第十二章 复习提纲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一、概念1、意志:指成人按造预定目的,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2.意志行动: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因此儿童行动的自觉意识性的发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二、填空、判断、选择: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有意性发生和加强。
儿童意志的发生,是以大脑皮质有关部分的成熟作为生理基础的。
大脑皮质的额叶是意志行动的器官。
三、简答1.简述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表现为哪几个方面?答:(一)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展。
(二)行动过程中坚持性的发展。
(三)自制的发展。
2.简要说明学前儿童有意运动的特点。
答;有意运动是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主动去支配自己的肌肉运动,例如,伸手去拿杯子,用脚去踢球等等,它是意识到的运动。
有意运动是条件性的动作反应。
有意运动有两个特点:(l)人在完成某一有意运动时,在头脑中预先产生了运动的目的;(2)有意运动是后天学会的。
四、案例题1、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
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学前心理学第十二章复习提纲1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2、3岁前的孩子常有一个“坏毛病”:无论拿到什么东西,玩一玩,摆弄摆弄之后,马上放到嘴里去。
您认为这是孩子的“坏毛病”吗?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答题要点:(1)儿童口的探索,在3岁前可以作为手的探索的补充手段。
(2)不要给孩子过小的可以放进口中的物品和玩具;不要给孩子坚硬的物品玩;不要给孩子不卫生或含有毒素的东西玩。
学前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1.心理学上的儿童指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上的儿童年龄范围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3.心理现象的内容(二部分)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体心理4.心理实质——条件反射P32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事件中学会的发射。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的反射。
——第一信号活动P33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活动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5.什么是心理研究P11-12儿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时序设计跨文化研究6.心理研究的方法(前四种)P14-19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学前儿童心理学李苏提纲

学前儿童心理学李甦提纲摘要:一、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2.研究对象和范围3.研究方法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1.认知发展2.情绪情感发展3.社会性发展4.个性发展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四、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3.教育因素五、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1.家庭支持2.教育引导3.社会环境4.专业心理咨询正文: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学前儿童时期对个体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主要包括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研究者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方法来探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在认知方面,儿童逐渐形成简单的思维逻辑,学会分类、比较、推理等基本认知技能;在情绪情感方面,儿童的情绪表现逐渐分化,学会控制情绪,理解他人情绪;在社会性方面,儿童逐渐建立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分享、尊重等社会行为;在个性方面,儿童个性特征逐渐显现,形成稳定的性格。
再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此外,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指遗传、生理成熟等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教育因素是指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最后,维护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发展心理学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人际关系访谈提纲
1、你的家人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对你的期望是怎样的?
2、你是怎样看待爸爸妈妈的呢?
3、你是怎样看待男孩和女孩的呢?你通常是跟男孩子玩还是跟女孩子玩?
4、你和同伴通常会比较喜欢玩什么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你通常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领导者还是跟随者?
5、你爸爸妈妈对你交友有什么限制或者影响吗?比如说你爸爸妈妈平时在社交中很和善友好让你也有这样的习惯?
6、和朋友的交往让你学会了什么?当你们有矛盾的时候怎么解决的?
7、会因为朋友同伴的关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比如说穿衣风格说话风格。
8、有觉得过孤独嘛?有自卑的情绪过吗?
9、有被别人欺负过吗?
10、有没有参加什么团体活动或者体育比赛?你在团体中通常扮演怎样的角色?有没有竞争的意识?。
儿童心理学提纲

儿童心理学提纲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出生和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12个月;学步儿期,13—24个月;童年早期,2—6岁,相当于幼儿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领域和任务1、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规律。
2、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3、任务:3个W(描述、解释、预测、干预)二、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一)西方早期的儿童观小大人、性恶论(二)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1、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编写第一本图文并茂、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的书——《世界图解》洛克,白板说卢梭,《爱弥儿》,遵循“自然的法则”2、进化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霍尔(儿童心理学之父)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海克尔的复演论思想融为一体3、科学儿童心理学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感觉发展、意志发展、智力发展。
霍尔,问卷法格赛尔,成熟论,双生子爬梯实验,发展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
华生,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恐惧形成实验。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一、三个基本关系之争天性和教养之争(同卵双生);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争二、经典学派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社会生物学派;社会生态学派(P.10)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环境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生物性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对行为的影响2、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遗传对人格的影响(二)、先天素质1、母亲的生育年龄(最佳24,23—28岁适宜)母亲的年龄在35岁以上的(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
另外,出现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与学前儿童观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出生和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12个月;学步儿期,13—24个月;童年早期,2—6岁,相当于幼儿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领域和任务1、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规律。
2、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3、任务:3个W(描述、解释、预测、干预)二、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一)西方早期的儿童观小大人、性恶论(二)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1、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编写第一本图文并茂、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的书——《世界图解》洛克,白板说卢梭,《爱弥儿》,遵循“自然的法则”2、进化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霍尔(儿童心理学之父)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海克尔的复演论思想融为一体3、科学儿童心理学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感觉发展、意志发展、智力发展。
霍尔,问卷法格赛尔,成熟论,双生子爬梯实验,发展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
华生,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恐惧形成实验。
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的关联理论一、三个基本关系之争天性和教养之争(同卵双生);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之争二、经典学派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社会生物学派;社会生态学派(P.10)第三节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环境第一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生物性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对行为的影响2、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遗传对人格的影响(二)、先天素质1、母亲的生育年龄(最佳24,23—28岁适宜)母亲的年龄在35岁以上的(特别是第一胎),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
另外,出现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大。
2、母亲的孕期服药3、母亲的酗酒和抽烟(星期天婴儿)4.母亲的情绪状态5、母亲的心理准备二、社会性因素(一)、心理发展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期,印刻1、关键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学前儿童的发展关键期(P、29)(二)早期生活经验1、早期生活经验对大脑发育的影响2、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一、人文生态环境的结构(布朗芬布伦纳)(一)直接环境系统家庭和托幼机构(二)间接环境系统1、父母的工作与交友2、社区服务(三)宏观环境系统时代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二、人文生态环境的特点(一)期待性与现实性启示:成人适度的期待(二)相互性和应答性启示: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亲子关系,儿童生活中语言、情绪表现的及时应答等。
第三章婴儿的生理发展第一节身体的生长发育一、胎儿和新生儿的身体生长发育1、胎儿的产生2、胎儿的发展阶段怀孕38周的三个阶段:合子期(1-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36周)3、胎儿发展的敏感期(二)新生儿的身体生长发育新生儿身体外形呈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头在整个身体中占据1/4的比例,出生时体重在3kg 左右。
二、乳儿和学步儿的身体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原则和规律1、“头尾发展”的原则胎儿期先发展头后发展躯体:新生儿是躯体长得快2、“近远发展”原则3、身体系统发展不同步(二)生长发育的特征1、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2、身体结构上的变化3、身体生长的长期趋势第二节脑与脑功能的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发育(一)神经元的发育(二)大脑皮层的发育(三)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无条件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二、乳儿和学步儿的脑发育(一)神经元和大脑皮层的发育1、神经元的发育2、大脑皮层的发育(二)婴儿的大脑发育特点1、脑发育的敏感期2、大脑的可塑性0—2岁前大脑可塑(重在早期发现)3、大脑的偏侧优势4、大脑结构发育的非同步性第三节感知觉的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的感觉发展(一)胎儿的感觉发展1、触觉的发展大约3个月胎龄2、味觉的发展胎龄6个月时,胎儿能过分出苦味、甜味或者辣味3、嗅觉的发展4、听觉的发展5、视觉的发展在6个多月时就会有开闭眼脸的动作6、痛觉的发展(二)新生儿期的感觉发展1、视觉发展出生时,新生儿看到的是灰黑色和白色的色调出生一天,视线离散;出生一个月,视线都在边缘(边缘效应);出生两个月,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来回地看,对不规则图形就不能2、听觉的发展3、味觉的发展4、嗅觉的发展5、触觉的发展二、乳儿和学步儿的知觉发展1、颜色知觉的发展2、视线追踪的发展3、对音乐的感知第四节运动机能的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的反射运动(一)胎儿的活动发展1、胎儿的探索活动过程2、胎儿的反射性运动吮吸手指(二)新生儿的反射运动1、生存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2、原始发射作为检测神经发育是否正常的手段之一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发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踏步发射二、乳儿和学步儿的运动机能1、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2、婴儿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3、婴儿手的动作发展(1)本能的抓握(2)手眼协调(3)动作逐渐灵活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和形式运算期(11岁以后)。
一、感觉运动期和前运算期(一)感觉运动期及其子阶段(0-2岁)子阶段1: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到1个月)子阶段2: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以婴儿自身为中心子阶段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对外界物体子阶段4: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为具体目的产生新行为子阶段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子阶段6: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以心理操作发明新行为(二)前运算期(2-7岁)二、对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挑战(一)对物体恒常性的理解(二)婴儿认识物质世界的时间第二节婴儿的思维和记忆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的思维和记忆(一)胎儿的思维和记忆来自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二)新生儿的记忆二、乳儿和学步儿的思维和记忆(一)分类能力的发展1、对图形的辨识3个月大的婴儿可能已有对图形进行认知和辨识的能力2、对物体的区别(二)推理能力的发展1、相似性推理2、类比性推理3、意图推理(三)象征机能的形成(四)记忆能力的发展婴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内隐性第三节婴儿的认知社会化发展定义:是指婴儿在与他人的接触中进行社会性认知的过程一、对他人容貌的感知(一)面孔的感知(二)对特定面孔—声音的匹配婴儿发现陌生成人特定的面孔和声音关系的能力出现在2-4个月,然而对这些关系的匹配和记忆出现得晚一些,也许在4-6个月之间。
二、对自己母亲的感知(一)对母亲发出信号的感知(二)对母亲情感变化的感知三、对他人动作的感知(一)模仿(出生十天就有模仿)(二)共鸣动作对吐舌头的模仿第四节婴儿的语言发展一、言语发展的三个理论(一)操作条件伦强化和模仿对于那些言语和语言治疗家努力帮助语言发展迟缓和有语言缺陷的儿童克服困难而言,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二)先天论1、先天论的解释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语言获取装置(三)相互作用论二、婴儿前言语的发展一般把从婴儿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0-12个月)划为前言语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的言语知觉1、言语发展五阶段妊娠中后期(5-8个月),有了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力,个别胎儿还表现出对语音的辨别和记忆能力。
2.言语知觉能力的三种水平(1)辨音水平(0-4个月)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2)辨调水平(4-10个月)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音调、音长变化中体会说话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能够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性交往作用的反馈。
(3)辨义水平(10-18个月)越来越多地在感知人们说话时将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从而分辨出一定的语音和语义内容。
(二)前言语阶段的发音从最初的哭声中逐步分化语音,并沿着“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生和发展。
(三)前言语阶段的交际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1周至1个月期间的婴儿,已经能够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吸引成人的注意。
生理需求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对成人的话语挑逗给以语音应答;轮流说;主动引起另一段对话;使用不同的语调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重复;固定的“交际信号”;用语音语调和动作表情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婴儿手语婴儿手语是为了与处在前言语阶段的婴儿更好地沟通而使用的一种手语。
当婴儿渴望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时,由于受口头表达能力所限,他们无法清晰表达。
三、婴儿言语的形成(一)单词句阶段(1-1岁半)1岁半时能够说出50个左右的词。
这些词的特点:单音重复;一词多义;以表示物体声音的象声词代替物体的名称;名词为主,动词为辅。
成人要和婴儿说规范的语言,不能单音重复。
(二)多词句阶段(1岁半-3岁)1、简单句阶段(1岁半-2岁)一些简单的主谓句、谓宾句或主谓宾句。
这些句子都很短,没有修辞,称为“电报句”。
特点:句子不完整;词序颠倒2、复合句开始发展阶段(2-3岁)仍然以简单句为主,但复合句已开始发展起来。
复合句只是两个简单句的组合,还不会使用连词(连词——评量语言发展程度)成人“言语输入”的语用习惯以及非言语线索都会影响婴儿早期词汇学习。
第五章婴儿的社会性发展第一节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童年早期(5岁前)父母对儿童性欲和攻击性行为的管理方式是日后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具有极其宽泛的含义。
它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等产生的身体舒适和快乐的情感。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它们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1、口唇期(0-1岁)儿童在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活动是吃奶,吮吸成为快乐的来源。
母亲对于给婴儿喂奶的敏感性、反应性,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意义重大。
2、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婴儿最感兴趣的是排泄。
对大小便的控制与训练,是此时父母和孩子之间最主要的互动行为。
这时孩子的生理机能还不能完全控制肌肉活动,如果父母过分严格、过早地训练婴儿对大小便的控制,就可能使孩子形成羞愧、羞涩、过分追求干净等特点,或发展为另一极端,形成浪费、无条理、邋遢等特点。
这一时期儿童喜欢玩“释放与控制”类的游戏。
3、性器期(3-6岁)性器官成为孩子获得满足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