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一】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

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

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

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案例二】常有家长问,“孩子都上大班了,可还是那么胆小。

见什么怕什么。

前几天带他去公园玩滑梯,他愣不敢上去,好不容易抱上去了,他又不敢往下滑,吓得哭起来。

惹得周围人议论纷纷,我们做家长的挺不好意思的。

可这孩子天生就胆小,又有什么办法呢?”试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

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措施。

参考答案:(1)分析原因:孩子胆小是常见的,并非天生的,也容易改正,关键是搞清楚孩子胆小的原因。

如父母溺爱,过度保护;父母斥责,过度刺激;孩子身体虚弱,缺乏信心;个性内向等。

(2)措施:父母溺爱,过度保护而胆小的孩子,就需彻底消除对他的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因自卑而胆小怕事的孩子,应多加鼓励、耐心帮助,避免斥责、嘲笑等消极刺激;因体弱多病而缺乏信心的孩子应多锻炼身体,多参加户外活动,多交往,从而在身体和心理上适应环境,勇敢起来;培养良好的个性,多参加同伴活动。

【案例三】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

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

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

在幼儿心理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幼儿心理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名3岁的男孩,最近他开始上幼儿园,但每天早上送他去幼儿园时,他都会大哭大闹,拼命拉着家长不放。

幼儿园老师告诉家长,小明在幼儿园里也总是抱着玩具不放,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家长非常担心,不知道如何帮助小明克服这种分离焦虑。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分离焦虑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3岁是幼儿心理发展中分离焦虑期的典型阶段,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分离焦虑都会增加。

其次,小明可能在幼儿园遇到了一些适应问题,导致他对新环境产生恐惧和焦虑,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针对小明的情况,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适应新环境。

首先,家长可以在送小明去幼儿园时,给予他充分的安慰和支持,告诉他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和朋友。

其次,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温暖的方式来接待小明,让他感受到幼儿园的温馨和关爱。

同时,可以逐步引导小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帮助他建立新的友谊关系,减轻分离焦虑的情绪。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3)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3)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三十】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1.转移法。

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2.冷却法。

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

3.消退法。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

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案例三十一】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

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案例三十二】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

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

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请结合游戏对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参考答案】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1.游戏是满足儿童需要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到了幼儿期,由于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独立性的增强,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产生了渴望参加成人的某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与点评【案例一】“小明的情绪管理”分析与点评:在这个案例中,老师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策略。

老师通过共情,理解小明的情绪,让他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老师通过鼓励小明勇敢面对,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这种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小明过度依赖他人,又帮助他学会了自我调节情绪。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

【案例二】“小红的社交挑战”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她总是独自玩耍,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一次,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游戏,小红显得非常紧张,不知所措。

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引导她加入游戏。

分析与点评:【案例三】“小华的自主学习”小华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小朋友,他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活动中,小华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感兴趣,他主动提出想要亲自种植一颗种子。

分析与点评:老师给予了小华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他自己选择种子,自己照顾植物的生长。

在这个过程中,小华不仅学会了种植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自主学习。

老师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自我驱动力理论,激发小华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案例四】“小刚的规则意识”小刚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朋友,他常常在课堂上违反纪律,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学习。

老师为了帮助小刚建立规则意识,制定了一系列的课堂规则。

分析与点评:老师与小刚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沟通,让他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接着,老师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强化小刚的规则意识。

同时,老师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小刚在游戏中体验到遵守规则的乐趣。

这种做法,既帮助小刚建立了规则意识,又让他学会了自我约束。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案例五】“小丽的创造力发展”小丽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孩子,她总是能想出很多独特的点子。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课程,旨在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幼儿,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以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对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分析。

案例一:幼儿园老师小王发现,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幼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小王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同时,她还对幼儿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分析他们分心的原因,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幼儿的注意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分析:本案例中,小王老师运用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针对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干预。

这体现了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践价值,即通过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案例二:幼儿园老师小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某位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总是表现出胆怯、不敢发言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李老师采取了鼓励式教学,对该幼儿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他的自信心。

同时,她在课堂上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该幼儿的胆怯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分析:在本案例中,小李老师针对幼儿的胆怯问题,运用了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和环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克服胆怯。

这充分说明了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即通过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

案例三:幼儿园老师小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同时,她还鼓励幼儿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张老师发现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分析:本案例中,小张老师运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体现了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一大作用,即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幼儿心理问题,需要通过案例分析来解决。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名3岁的男孩,最近在幼儿园出现了分离焦虑的表现。

每当父母要离开时,他会大哭大闹,拼命拉扯父母不让他们走。

幼儿园老师反映,小明在家庭和幼儿园都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分析,小明的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幼儿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行为产生焦虑和恐惧。

这可能是由于小明的安全感不足,对于分离的恐惧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小明克服分离焦虑,比如逐渐延长离开的时间,给予小明安全感的肯定和支持等。

案例二,小花的攻击行为。

小花是一名4岁的女孩,最近在幼儿园出现了频繁的攻击行为,经常打骂其他小朋友。

幼儿园老师反映,小花在幼儿园的攻击行为已经多次受到了警告和批评,但依然无法改变她的行为。

分析,小花的攻击行为可能是由于她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小花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她学会用言语表达情绪,培养她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案例三,小明的社交障碍。

小明是一名5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不善于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经常选择独自玩耍,对于集体活动缺乏兴趣。

分析,小明的社交障碍可能是由于他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不足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小明建立自信心,鼓励他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逐渐克服社交障碍。

结语: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实际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及应用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及应用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

一、引言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对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涉及心理学的案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效地分析和应对各种情况。

本文将从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些常见的案例,并探讨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小明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小明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幼儿,他在幼儿园总是独自一人玩耍,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互动。

这种情况给教师带来了困扰,因为幼儿园的教学理念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

教师需要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小明融入集体生活。

2. 案例二:小红情绪波动较大小红是一个易受情绪影响的幼儿,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情绪低落,甚至哭闹不止,给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带来困扰。

教师需要了解小红的心理特点,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她调节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态。

3. 案例三:小明在学习中缺乏耐心小明是一个好动的幼儿,他在课堂上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态度不端正。

教师需要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引导小明培养耐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心理学知识的应用1. 倾听和理解幼儿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倾听和理解的态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适当地引导和鼓励,让他们逐渐融入集体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情绪管理和调节针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地表达和调节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

3. 渐进式引导和激发兴趣对于缺乏耐心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渐进式的引导方法,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四、结语幼儿园教育心理学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指导教师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应该不断地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情绪管理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园情绪管理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情绪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情绪管理,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绪认知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探讨幼儿园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园情绪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三岁幼儿园大班的学生。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小明经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时而开心快乐,时而沮丧抑郁。

特别是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小明经常因为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而大哭大闹,给教师和同学带来困扰。

为了帮助小明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教师们对小明展开了幼儿园情绪管理的教育和辅导。

三、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的分析1.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幼儿心理特点及其教育的学科。

其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在小明的案例中,可以通过对其认知和情绪发展的理解,设计有针对性的情绪管理方法。

2. 幼儿园教育心理学在情绪管理中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心理学通过对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发展规律的研究,为幼儿园的情绪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教师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情绪表达能力,制定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案,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态度。

四、幼儿园情绪管理的策略在小明的案例中,教师们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进行幼儿园情绪管理:1. 情景引导法教师们通过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让小明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满足和安全,同时引导小明正确表达情绪,学会与他人相处。

2. 行为模仿法教师们展示一些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鼓励小明模仿,从而培养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表达能力。

3. 情绪导向法教师们通过聆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引导小明关注自己的情绪体验,逐渐学会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

五、结论通过幼儿园教育心理学在幼儿园情绪管理中的运用,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师们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幼儿园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幼儿情绪管理的工作。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理解幼儿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教育中。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幼儿教育中心理学的应用。

案例:小明在幼儿园中的适应问题小明是一个年仅4岁的幼儿。

他在幼儿园的适应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每当他的父母离开幼儿园时,他会大哭大闹,拒绝留在幼儿园内。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他的父母非常困惑并且担心他的心理健康。

那么,我们将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

1. 幼儿适应问题的背景分析在幼儿园入学时,幼儿会面临多种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一阶段被称为"分离焦虑期",是孩子们离开父母的安全环境并面对陌生环境的挑战。

小明的抗拒情绪可能是因为离开亲人引发的恐惧和不适。

2. 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的分析幼儿期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

心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触觉阶段-森林阶段-学堂阶段"的分阶段理论,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特征。

小明正处于学堂阶段,他开始对外界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尝试自己独立处理问题。

3. 幼儿适应问题的解决策略为了帮助小明适应幼儿园环境,下面是一些解决策略:3.1. 父母鼓励和支持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对挑战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而是被关爱和理解的。

3.2. 逐渐适应幼儿要适应新环境需要一个过程。

父母可以与老师协商,让小明在最初适应阶段,每天只留在幼儿园一小段时间,然后逐渐延长时间,直到小明可以完全适应。

3.3. 增强自信心通过鼓励小明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并夸奖他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的进步,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幼儿园环境的积极性。

3.4. 温暖而有序的环境幼儿园应创造一个温暖而有序的环境,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老师应该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给予额外的关心和关注。

通过以上解决策略,小明在幼儿园的适应问题逐渐缓解。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领域,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刚入园的三岁小男孩,每天早上来幼儿园都会哭闹,紧紧抱住家长不愿意松手。

家长离开后,他会持续哭泣很长时间,并且难以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

从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明的这种表现是典型的分离焦虑。

三岁的幼儿正处于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他们对熟悉的照顾者有着强烈的依赖。

当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亲人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为了帮助小明克服分离焦虑,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入园前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小明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以便在幼儿园中为他营造熟悉和舒适的氛围。

其次,在入园初期,教师可以给予小明更多的关注和陪伴,通过温暖的语言和身体接触来传递安全感。

例如,轻轻抚摸他的头,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此外,组织有趣的活动,吸引小明的注意力,让他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比如开展小游戏、唱儿歌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引导,小明的分离焦虑逐渐减轻,能够愉快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

案例二: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小红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经常会在与同伴玩耍时出现推搡、抢夺玩具等攻击性行为,导致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她一起玩。

这种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儿童中并不罕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能是由于小红缺乏正确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她可能不知道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从而通过攻击来获取关注或达到目的。

针对小红的情况,教师首先需要与她进行单独的交流,了解她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

然后,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导小红认识到攻击行为的错误,并教给她正确的解决问题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比如,当她想要某个玩具时,可以说“能不能给我玩一会儿?”而不是直接抢夺。

同时,在班级中开展关于友好相处和分享的主题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幼儿园儿童心理学案例解析

幼儿园儿童心理学案例解析

幼儿园儿童心理学案例解析1. 案例背景小明,男,3岁,就读于某市区一所幼儿园。

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喜欢交朋友的孩子,但是在幼儿园里却经常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小明不喜欢听老师讲课,总是爬来爬去,打扰其他孩子。

小明还经常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打架斗殴,不肯和其他孩子玩耍。

幼儿园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后,开始关注小明的行为表现,希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问题分析小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听老师讲课,爬来爬去,打扰其他孩子;二是攻击性行为,抢玩具、打架斗殴。

2.1 注意力不集中小明不喜欢听老师讲课,这可能与他的年龄和兴趣爱好有关。

3岁的孩子对于长时间的听讲是很难保持兴趣的,他们更喜欢玩耍、探索新事物。

而小明喜欢爬来爬去,打扰其他孩子,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能量很充沛,需要释放出来。

这时候,老师可以尝试让小明参与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游戏、唱歌、做手工等,让小明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2.2 攻击性行为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在抢玩具、打架斗殴上。

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沟通能力,不知道如何与其他孩子交流。

另外,小明可能有一些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愤怒等,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他的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2.1 提供沟通机会老师可以为小明和其他孩子提供一些沟通机会,比如让他们一起进行一些合作游戏,让小明学会与其他孩子交往。

2.2.2 教授情绪管理技巧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教授小明一些情绪管理技巧,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3. 解决方案3.1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针对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老师可以为他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比如让他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在快乐中学习。

3.2 提供情绪支持在小明的攻击性行为问题上,老师需要提供情绪支持,让小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

3.3 家庭配合家庭也是解决小明问题的重要力量。

家长需要关注小明的行为表现,了解他的情绪状态,并与幼儿园老师合作,协助小明克服问题。

幼儿心理学案例

幼儿心理学案例

幼儿心理学案例:小明的“自我探索”之旅小明,一个三岁的男孩,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在幼儿园里,他总是充满了探索的热情。

然而,在日常的观察中,我发现小明在探索过程中,有时会表现出一些让我深思的行为。

一、案例描述1.游戏中的冲突一天,小明在幼儿园的沙坑里玩沙。

他拿着一个小桶,试图把沙子装进去。

这时,旁边的小华也想要玩沙,便拿起小桶想要和小明分享。

小明却紧紧抓住小桶,不愿意放手。

小华多次尝试无效后,情绪激动地哭了。

这时,小明却没有任何反应,依然沉浸在装沙子的游戏中。

2.独立完成任务的坚持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小明总是喜欢一个人完成作品。

即使遇到困难,他也不愿意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有一次,他试图用剪刀剪出一只蝴蝶,但由于剪刀使用不熟练,剪出的形状并不完美。

尽管如此,小明仍然坚持独立完成,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蝴蝶的形状越来越接近。

二、案例分析1.自我意识的觉醒小明的行为反映出他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游戏中的冲突,他紧紧抓住小桶,不愿意和小华分享,说明他已经开始意识到物品的归属权。

而在手工课上,他坚持独立完成任务,则表现出他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2.情绪管理能力的缺失在小华哭泣时,小明没有任何反应,这说明他尚未掌握情绪管理的能力。

面对他人的情绪波动,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应对,因此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三、解决策略1.引导小明学会分享(1)通过故事讲述,让小明了解分享的重要性。

(2)在游戏中,引导小明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和资源。

(3)给予小明正面的反馈,鼓励他分享的行为。

2.培养小明的情绪管理能力(1)通过情绪教育,让小明了解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2)在游戏中,引导小明关注他人的情绪,学会理解和关心同伴。

(3)设立情绪发泄区,让小明在情绪波动时有一个释放的空间。

幼儿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他们像小小的探险家,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

小明,这个小小的探险家,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情绪的波动,都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他内心的世界。

幼儿园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焦虑症状分析与应对

幼儿园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焦虑症状分析与应对

【幼儿园心理学案例分析:幼儿焦虑症状分析与应对】案例一:小明的入园焦虑在幼儿园心理学中,焦虑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幼儿园入园阶段,许多孩子可能会出现入园焦虑的情况。

我们将以小明的故事来进行具体分析。

1. 入园焦虑症状分析小明刚升入幼儿园时,他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

他在入园前数周开始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的症状。

每当提及去幼儿园,他就表现出焦虑和抗拒的情绪,甚至出现腹痛等身体不适。

在幼儿园中,他总是默默地站在一旁,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甚至呈现出对老师的回避和拒绝。

2. 应对入园焦虑的方法针对小明的入园焦虑症状,幼儿园老师和心理沟通师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他们采用了温暖、亲近的语言和态度,与小明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

他们通过绘本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小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规则,增强他的自信心。

另外,他们还与小明的家长密切沟通,共同协助小明逐渐克服入园焦虑。

3.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幼儿园入园焦虑这一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携手,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

也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同时要注重对幼儿心理变化的观察和及时干预。

总结回顾:入园焦虑是幼儿心理学中的常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忽视或者轻视。

针对入园焦虑症状,我们需要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并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干预帮助他们逐渐克服焦虑情绪。

案例一中的小明也是一个常见的例子。

通过幼儿园老师和心理沟通师的努力,小明最终成功克服了入园焦虑,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这个案例也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应对入园焦虑,以及在幼儿园心理学中,家长和教师的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你对幼儿园心理学中的焦虑症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和个人理解,也会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

祝愿你在幼儿园心理学领域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幼儿园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疏导

幼儿园儿童心理疏导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疏导

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但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也会愈发显露。

作为幼儿园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必须对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协助,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本文将通过分析幼儿园儿童心理疏导案例,探讨幼儿园心理疏导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案例分析1. 案例一:小明情绪失控小明是幼儿园班级中的一个孩子,最近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变得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甚至无法安抚。

教师在此情况下该如何处理?2. 案例二:小红自闭情绪小红是幼儿园中一个内向的孩子,最近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对于老师的教导也显得不太接受,甚至在课堂上出现了自闭的情绪表现。

教师如何疏导小红的情绪?3. 案例三:小军行为问题小军在班级中经常出现抢夺、打架等行为,导致其他孩子受到伤害。

老师如何帮助小军解决行为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1. 幼儿园儿童特殊的心理状态幼儿园儿童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状态非常特殊,对于外界的刺激和情绪体验反应十分敏感。

2. 正确认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三、心理疏导的方法和策略1.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理疏导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教师需要通过倾听、安抚、引导等方式,帮助幼儿稳定情绪,避免情绪失控。

可以适当的使用音乐、故事等方式,调节幼儿的情绪状态。

2. 建立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幼儿园儿童而言尤为重要。

教师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在处理案例一的小明的情绪失控问题时,教师要与小明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让他愿意向老师共享内心的感受。

3. 激发兴趣针对小红自闭情绪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小组活动,或利用绘画、手工等方式,激发小红的兴趣,让她融入集体生活,摆脱自闭情绪。

4. 行为指导对于行为问题较为突出的小军,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行为指导的策略,比如及时规劝、引导他参与到一些团体活动中,培养他团队合作的能力,以此逐渐改善他的行为问题。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分享【案例十三】其其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

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

其其还爱逞能。

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

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

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

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教育措施。

参考答案:1.他偏于胆汁质。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对胆汁质的儿童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

【案例十四】她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

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

先后参加实验的1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个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

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于陌生人接触。

她情绪不易外露,收到表扬时,也没什么表示。

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

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

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

如果椅子稍微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

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根据材料描述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如何根据此类型气质进行教育。

参考答案1.他偏于抑郁质的孩子。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

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幼儿园心理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

幼儿园心理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案例分析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其特点是持续的变化和个体差异。

了解和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案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园孩子的成长。

一、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小明是一个3岁的幼儿,之前在家庭中一直和父母亲密相处,但最近他开始上幼儿园。

在上幼儿园的前几天,小明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他不愿离开父母、哭闹、抓住他们的腿不肯走。

根据心理学的发展理论,3岁正是儿童分离焦虑出现的高峰期。

这是因为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认识到自己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当和父母分离时会感到担心和不安全。

针对小明的案例,幼儿园老师通过以下方法来帮助他克服分离焦虑:1.建立安全感:幼儿园老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小明,和他进行亲密接触,提供安全感。

2.渐进式分离:老师可以逐渐延长和小明的分离时间,从几分钟到一个小时,让他逐渐适应离开父母的时间。

3.引导表达情感:老师可以教小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比如告诉他们当父母离开时一定会回来。

通过这些方式,小明逐渐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克服了分离焦虑。

二、案例二:小杰的自理能力发展小杰是一个4岁的幼儿,他的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不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自理活动,例如穿鞋、洗手等。

在幼儿园中,他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这些任务。

自理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仅是日常生活技能的学习,更是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提升。

对于小杰这样的案例,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他的自理能力发展:1.分解任务:将自理活动分解成小步骤,逐步引导小杰完成,以增加他的成功体验和自我效能感。

2.示范引导:老师可以给小杰示范正确的做法,然后引导他按照示范进行操作,同时鼓励他的努力。

3.培养兴趣:找到小杰感兴趣的自理活动,通过创造性玩法和游戏来激发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幼儿园老师可以帮助小杰逐渐提高自理能力,促进他的自我成长。

三、案例三:小芳的社交困难小芳是一个5岁的幼儿,她在幼儿园中遇到了一些社交困难。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学, 幼儿案例一: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不理睬,醒后完全遗忘。

请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应怎样预防?1.夜惊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

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

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

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

这一点和梦魇不同。

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

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

治疗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2.病因: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

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

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

如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或睡前看过分紧张、刺激的影视而引起大脑过度兴奋,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

三、癫痫。

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

3.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的:*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 帮孩子放宽心。

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

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

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幼儿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题及解析》【案例一】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是,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

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有摇头又摆手,说:”某i、某i“。

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力喊:”某i、某i“。

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的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2)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答案】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清晰明确,语音不够清晰。

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孩子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做出“扔”的样子。

孩子们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3)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地教学?【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为,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答案】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点是(1)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2)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

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

幼儿园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及对策 幼儿园心理辅导

幼儿园心理辅导案例分析及对策 幼儿园心理辅导

案例分析及对策一、案例分析1.案例背景某幼儿园的老师发现,有一名5岁的男孩小明在幼儿园经常表现得情绪低落,不爱说话,与其他小朋友也不愿意交流,甚至出现了拒绝上幼儿园的情况。

经过与小明交流后,老师发现小明在家中经常被父母忽略,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小明,这导致了小明的情绪问题。

2.心理问题分析小明在幼儿园表现出的情绪低落和不愿意交流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小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他产生了孤独感和自我封闭的情绪问题。

3.干预措施针对小明的情绪问题,幼儿园师生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包括心理疏导、情感关怀和家庭协助等,帮助小明调整情绪,重新融入幼儿园的大家庭。

二、对策分析1.加强师生心理辅导能力幼儿园的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还需要加强对幼儿的情感关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

2.建立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机制幼儿园和家庭应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形成家校共育的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也需要让学校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3.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幼儿园还应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

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师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心理问题,并学会有效的干预方法。

4.建立幼儿心理档案针对每个幼儿,幼儿园可以建立心理档案,跟踪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也可以将档案与家长共享,增进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成长。

五、结语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园不仅是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

对于幼儿园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与推动显得十分重要。

希望未来幼儿园能够在心理辅导工作上有更多的创新和改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案例分析心理学, 幼儿案例一:某幼儿入睡不久,突然哭喊出声,坐起两眼直视,表情恐惧,叫他不理睬,醒后完全遗忘。

请回答,1,该小儿发生了哪一种睡眠障碍?2,分析其发生的原因?3/应怎样预防?1.夜惊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

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

有强烈的恐惧、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

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醒后一般无所记忆。

这一点和梦魇不同。

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愈。

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

治疗可用心理辅导与药物安定2.病因:一、不正确的睡眠姿势。

如蒙头睡觉、俯卧睡觉、趴着睡觉,或者两手压着前胸,这几种睡姿都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容易引起夜惊。

二、白天或临睡前过度兴奋。

如白天休息少,在户外奔跑玩耍或受到惊吓、责骂或睡前看过分紧张、刺激的影视而引起大脑过度兴奋,晚上睡觉时就容易发生夜惊。

三、癫痫。

极少数的癫痫患儿发作在睡眠时,除全身肌肉抽搐外,还有胡言乱语、哭叫吵闹等表现。

3.虽然夜惊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是生理发育的因素,但父母们还是能够科学地帮助孩子尽量避免出现夜惊症的:*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身体和大脑的发育。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包括睡觉时不要开着灯,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等),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 帮孩子放宽心。

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里的压力。

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

在上床后,家人亲切地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也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 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

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少年儿童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音乐欣赏, 少年儿童, 情感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是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

如《美丽的太阳花》、《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少儿歌曲,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少年儿童槽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愉悦心理。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

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聪明可爱和勇敢。

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使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惊然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

就是在同一首作品欣赏之后,学生表现出的联觉反应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着不同的情感联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孩子本帖最后由娜美于 2010-6-20 17:02 编辑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语言伤孩子的心,断送孩子的前程。

同时告诉父母,应该对孩子说什么,以及父母应该怎样从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审视孩子、肯定孩子、表扬孩子、激励孩子。

[第一句]“笨蛋,没用的东西。

”告诉孩子:你不笨是谁给孩子贴上了“笨蛋”的标签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为“笨蛋”在平常之中赏识你的孩子翘起你的大拇指一句简单的话,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第二句]“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

”“听话“的孩子到底好不好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给孩子争辩的权力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学会与孩子说话当孩子与父母顶嘴时沉默会更具震撼力[第三句]“我说不行就不行。

”别耍“因为我是你爸爸”的威风“一言堂”的后果惧怕不等于信服尊重孩子的选择学会与孩子商量听听孩子的建议[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没有力度的话不要说别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停止空洞的说教尊重是最好的办法批评孩子时,注意不要伤着孩子宽容孩子的“不务正业”不要强迫孩子做他暂时不喜欢的事[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学习好不好为孩子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跳一跳能摸得到怎样帮助孩子最有效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因什么而可爱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要[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只当“参谋”,不当“司令”“早恋”不是洪水猛兽“贼”的帽子扣不得接纳孩子的缺点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这样做不要怕孩子吵架[第七句]“你又做错了,真笨!”允许孩子犯“错”失败后孩子更需要肯定你在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拯救一个人的灵魂比制裁肉体更有效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告诉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第八句]“一看你就没多大的出息,将来就捡破烂吧!”摆正期望的天平永远不要对孩子说:你做不到做一位自信的父母孩子需要赏识,渴望被肯定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去锻炼驱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阴影[第九句]“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教育孩子不应统一模式,要因材施教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不可随意涂抹别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告诉孩子:成功不在于角色的大小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关键在哪让孩子学会跟自己比赛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长[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

”孩子最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学习上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让孩子适当地玩一玩电子游戏不可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力玩出孩子的自信心今天孩子最缺的4个方面:1、童年快乐的缺失;2、精神文化的缺失;3、亲情沟通的缺失;4、成就感的缺失。

给爸爸妈妈的5句忠告:1、成长比成功重要;2、经历比名次重要;3、付出比给予重要;4、对话比对抗重要;5、激励比指责重要。

*1、成长比成功重要——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现在的父母有个奇怪的现象,什么都替孩子干,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念书。

我组织夏令营,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煮鸡蛋发呆,我说“你不爱吃吗?”“爱吃!”“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你们家鸡蛋长什么样?”“我们家鸡蛋是白的、软的,这鸡蛋太硬咬不动!”后来一问才知道,这孩子从小就没见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摆好了切成四块放在面前吃,所以别老预设结果,而要重视成长过程,走好脚下的路,输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2、经历比名次重要——过分溺爱造成孩子无能都说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这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接受磨炼、承受失败和挫折的机会。

“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伤害天天都可能发生,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

可以包容孩子,让家成为孩子最后的港湾;可以理解他,让他找到温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没有出路时,给他指条路而不是给他一堵墙。

*3、付出比给予重要——给孩子爱你的机会只对孩子付出爱,会让他们没有责任感,只会一味索取。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咬牙从市场买来,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舍不得动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尝一口,“别动!”13岁的孩子说“那是我的”。

过分溺爱、无限纵容滋长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4、对话比对抗重要——别跟孩子“较劲”青春期的孩子爱跟父母“对着干”,四五十岁的父母也爱跟孩子“较劲”,双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只想改变别人,不想改变自己。

比如谈到早恋,许多家长就简单、粗暴地阻挠、强行压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不成熟的时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对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强,心灵的大门只朝着同龄人开放,这时候他特别需要心灵关怀,需要理解。

*5、激励比指责重要——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一味地对孩子表示不满、求全责备,带给孩子的是负面信息,让孩子怯弱、抑郁,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我小时候有两大爱好,一是画画,5岁时画了一只大公鸡,我母亲说:“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还漂亮!”于是,我更爱画了,黑板报从一年级画到高三,到农村插队给农民办报,后来就办了《中国少年报》;二是爱跳舞,五年级那年北京市舞蹈学校来招收小演员就有我一个。

结果不幸的事发生了:当我穿着小裤衩、背心,手背后、脚站直后,有个老师从我身边走过,瞟了我一眼说“哼,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从此之后,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话,后来就不敢再跳了,再后来干脆不跳了。

所以我对父母说,孩子从小生长在“你不行”的环境中,慢慢地会把“你不行”内化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其实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和自信。

别瞧人家,大胆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让孩子丢掉自卑心理的教育方法自卑心理, 孩子, 教育1 、改变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

从改变服饰、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是改变他们的心态,克服自卑心理的一条捷径。

据国外最近的实验显示,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举起更重的杠铃。

实验同时还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

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等。

2 、语言暗示法语言是思想的表露。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 、预演胜利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

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 、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

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