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心》中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心》中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思想
摘要:《文心》中体现的教学目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没有语文,便会变得索然无味。

语文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着重体现,也让学生养成了自学的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语文教育
《文心》是1933年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教育家合作撰写的指导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

它开创性地运用小说体裁来叙述学习国文的知识和技能。

小说最初由两人轮流执笔,在他们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连载,后集结成册,于1934年6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由于其形式新颖,借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将中学的语文知识和理论穿插其中,既深入浅出,又生动有趣,受到了专家学者和青少年学生的一致好评。

《文心》这部小说将语文教育融于学生生活之中。

它从初中生周乐华、张大文等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写起,到他们这一级毕业前最后一次国文课结束,共32回。

《文心》记录了这群初中生在三年初中生活中有关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主要围绕如何阅读和写作,讲授了文言文、白话文、语法、修辞、诗词、小说、日记、书信、读书笔记、戏剧、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语文知识和文学问题,展现了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与学的过程。

用三十二节连缀成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和故事,让我读起来也感觉兴趣盎然。

它其中所蕴藏的中学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也对我有很大启发。

一、语文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展示
《文心》通俗地来讲,是一本讲阅读和写作的书。

它在叙述的过程中,把读法和作法打成一片,使读者明白读书与作文的相互关系,把读写知识和读写技能打成一片,使读者不但有所“知”,而且懂得怎样“做”,从而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书中给我们穿插讲述了各种文体的基础知识(小说、戏剧、诗、词)还有文学史方面的知识,甚至包括修辞、语法、语感等。

分成各个章节,条理清晰。

阅读和写作几乎构成了那个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关于阅读的知识和技能贯穿始终。

这本书里第一节“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就把阅读技能的指导贯穿其中。

像鲁迅的《秋夜》这样对学生来说缺乏相似生活体验的文章,枚叔首先采用了“情境法”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景物描写:在时值初秋的夜晚,枚叔引领着大文与乐华,站在院子中央,观察秋夜的天空,让他们对《秋夜》的景物描写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他结合自身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秋夜》中一段心理描写的涵义。

而后对文中关键难理解的段落给予自己的理解和体悟。

还举一反三,启发大文和乐华虽然教材的选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并非完全适宜,但是中学生也应该通过阅读,总结经验,练习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第五节《小小的书柜》展示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选择和阅读技巧。

枚叔首先强调字典的重要性,然后推荐了适合中学生年龄的小说故事,选取了经典的《唐诗三百首》和《论语》、《孟子》等经书让大文和乐华在课外阅读。

指导他们在课外阅读时要勤查字典和与同伴交换阅读。

第二十八节不仅谈到文学史的知识,更论及了对于文学史方面的书籍阅读的看法。

认为应该在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著作的基础上学习文学史的知识。

第三十节《鉴赏座谈会》,通过描述一次同学鉴赏座谈会,提供了阅读鉴赏文章的很多知识,包括鉴赏的意义,态度和方法,以及鉴赏应预备的知识等。

关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这本书里也叙述得详尽确切。

小说的第三节强调:“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告诉我们作文应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获得启发,记录生活感受,并且要养成写作的习惯,进行必要的练习。

小说通过第三节《题目和内容》告诉了我们写作素材选取的一些基本要求,第二十七节《文章的组织》告诉了我们文章组织构造上的一些方法。

还通过第四节、第七节、第二十三节等内容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信件、日记、读书笔记、诗等不同文体的写法。

小说把写作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特殊经历联系起来,既介绍了文体常识,又有写作实践。

如第四节就写了乐华与大文根据王老师拟定的题目,合作给母校的李先生写信的过程。

书信写完后,枚叔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大文与乐华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关于作文的态度,在小说最后一节里的师生座谈会上,王老师这样说:“对于写作既已到了相当的地步,就该让这写作的技能永远给你们服务;无论是应用之作,还是兴到时写的一些东西,总之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绝不肯有半点的随便与丝毫的不认真……”这样引导学
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资源的方法和讲求认真的写作态度,即使在今天
也不过时。

1.
语文教育思想的体现
1.
“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体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教
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在《文心》里也有类似的观点。

在小说的最后一节,王老师对学生语重心长地说:“会考到底不是什么紧要的事,……紧要的还在于
学习了各种科目,能否真能充实你们自己,能否随时随地可以受用,这是成功与
失败的标准。

”这是王老师对应试教育的反叛也是作者对教育的目的不是完成考
试的阐述。

在第三十二节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里所以分设各种科目原是为着
教学的便利起见,最终的目的还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否
则将陷于错误,认为为有国文科目而学习国文,为有算学科目而学习算学……”
小说中所描述的情节,是那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又是那样真实,这就是生活;而这种生活又和语文学习是联系在一起的。

同学们在放学路上留心招牌、广
告的名称来练习巩固关于词性的认识,如乐华在与客人卢先生的交谈中加深了对
辞的认识,在父亲的指点下而时时有所“触发"……这就是《文心》中体现的教
学目标,他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没有语文,便会变
得索然无味。

语文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1.
语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文心》中的典型人物国文老师王老师和乐华的父亲枚叔,都能够深刻意识
到学习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在《文心》中,王仰之和枚叔在语文教育中
都避开了传统的讲授式,避免教师“一言堂”让学生陷于语文学习的被动之中。

在“戏剧”这一节里,王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学习了《桃花扇·余韵》里
的曲子,自觉地进行了拓展性的阅读与研究,总结出戏剧编写的规律,然后再共
同编写戏剧,在舞台上表演,表现生活与内心情感。

这样的学习既能发挥学生的
主体地位,又能让学习的形式更加生动。

《文心》中学生们一起讨论和互相提问、互相学习的场景比比皆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

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文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着重体现,也让学生养成了自学的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夏丐尊,叶圣陶.文心[M].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4]夏丐尊.夏丐尊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5]李霞芬.《文心》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J].成才之路,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