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图式建构型阅读——以解读《斑纹》为例
《斑纹》教案设计

艺术评论、美学理论等辅助材料介绍
《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探讨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理解《斑纹》一文所表达的 自然美学观念有很大帮助。
《美学导论》
系统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提升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从而 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斑纹》一文所展现的自然之美。
跨学科知识融合,拓宽视野
《斑纹》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3-12-24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及创作技巧分析 • 知识拓展:相关领域延伸阅读推荐 • 课堂互动环节与课后作业布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斑纹》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斑纹》是一篇描述自然界中动物身上斑纹的科学小品文。 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身上五彩斑斓的斑 纹,并引导我们思考这些斑纹背后的生物学意义。
象征意义
斑纹象征着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斑纹,这些斑纹 代表着我们的经历和成长,也代表着我们的个性和特点。同时,斑纹也象征着生 命中的美丽和力量,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关键语句欣赏与解读
“斑纹,对称设计。遍布全身,既美观,又实用”
这句话表达了斑纹的美丽和实用性。作者通过“对称设计”这个词汇来强调斑纹的自然 之美,同时“遍布全身”则突出了其实用性。这句话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是
05 知识拓展:相关领域延伸 阅读推荐
类似主题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
《雪豹》
同样以动物斑纹为主题,通过描绘雪 豹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引发对自 然生态和动物保护的思考,与《斑纹 》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虎斑》
以虎斑为切入点,探讨人类对自然和 动物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对生命和生 态的深刻思考,与《斑纹》一文在主 题上相呼应。
苏教版必修五《斑纹》教研案例-word文档

苏教版必修五《斑纹》教研案例一、活动策划1.教研主题此次教研活动的问题是“实用类文本教什么”,即“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实用类文本相较于散文、小说等文本,其特点是文章的工具性、实用性强,而人文性、艺术性弱,故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教学课堂实际环节的安排与侧重,也应区别于散文与小说等文本。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其实质上也应归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当前的高中教学阶段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然而实用类文本在其间所占的比重却很小,教师对于此类教材的处理,常出现保守型和随意型两类。
保守型者将此类教材处理得千篇一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文章用途等,鲜有变化,这样的教学流程,再加上文本的特征,学生读来,感到枯燥乏味。
随意型者,对于此类教材缺少必要的重视,个性解读、随意处理,学生每堂课听来,虽然感觉新奇,但是对于文本的类型化解读缺少有效的方法与技巧,真正应试时,感觉不确定性太多,无从下手。
有鉴于此,我教研组策划了此次专题性教研活动。
2.教研背景2019年9月25日星期二,宁波中学高二年级策划开展了“实用类文本教什么”的专题性教研活动。
上课内容确定为周晓枫的《斑纹》一课时教学。
上课地点为微格教室。
上课教师为乐双乐。
参与人员为语文组高一高二教师共15人。
上课形式为同一教师在同一教室在上下午分别对不同班级进行同一课时内容的教学。
实际流程为:提前一周确定教材篇目,备课组与执教者集体备课,探讨交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其后几天,执教者确定教学设计,备课组群策群议,对教学内容及环节进行修正与完善,并最终确定上课方案。
周二上午第三节课对501班进行教学。
第四节课听课者对当堂课的教学实际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指正、建议与探讨。
午间,执教者在听课者的建议下,对上午的教学设计进行改正、调整与完善,对教学ppt进行及时的修改。
下午第二节课对506班进行教学。
下午的第三、四节课再对第二课时的上课实际进行评课。
《斑纹》备课参考

《斑纹》备课参考丰赡华美纯粹绵密——谈《斑纹》的语言艺术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夏雷震《斑纹》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二板块“奇异的自然”中的一篇课文,这个板块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神奇的自然界,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与斑斓。
它由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和周晓枫的《斑纹》两篇文章组成。
相比起《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无论是从文体特征上,还是内容的把握、语言的鉴赏和理解上,对中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
下面就《斑纹》的语言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一、意象稠密,修辞繁复“鲑鱼被剖开的新鲜的肉。
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
瓢虫排布的圆点。
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
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瞩目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斑马的黑夜和白天。
老虎生动的皮毛。
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
像火焰,像钱币,像玫瑰,像河流,像死神玄虚的印符……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的青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这是典型的周晓枫式的语言,在极短的篇幅内运用了大量的意象,一系列的比喻,以及连串的排比。
周晓枫是是典型的修辞爱好者,热衷于句子建设。
有人概括周晓枫作品在语言上的追求是“用马赛克盖大楼”。
周晓枫自己也承认,她对词汇和语句持有长久的雕琢耐心,所以其作品效果是繁复的巴洛克式的。
完美主义使得她不想放弃每个局部,难以容忍平淡的表达,其结果是作品意象稠密,修辞繁复。
二、描写别致,蕴涵奇美《斑纹》对从自然到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斑纹进行了细腻精致的描写。
文章一开始写蛇,但并不点明,而是以形象开始,“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
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
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
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
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这样的描写可谓简练而传神。
再如文章第3节中说“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失去了迷人的翅膀”。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斑纹》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斑纹》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斑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斑纹图案,引发学生对斑纹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斑纹?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斑纹》,理解课文内容和观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如蝴蝶、豹纹等。
(2)学生讨论并分享对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斑纹”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斑纹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文《斑纹》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思考并讨论斑纹在自然界中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推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延伸:1. 比较阅读:(1)教师提供其他关于自然界生物的文学作品,如《白鲸记》、《飞鸟集》等。
(2)学生阅读后,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作品对自然界生物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2. 实地考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的斑纹特征。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必修5第一专题《斑纹》阅读指导

《斑纹》阅读指导《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
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斑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这一部分主要写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突出了蛇的斑纹的艳丽,行动的迅速、诡谲。
文章把《圣经》中有关蛇的传说进行了重新复叙和解说,并将其与蛇的生物习性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阴鸷、诡秘、恶毒、凶险的形象。
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人们对动物产生了许多神话、故事、传说,这些传说一方面与这些动物的习性有关,与这些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关,并在些基础上融入了人类的许多愿望、理想、想像与审美意识,而且因为民族、国家、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的不同,同一种动物会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传说。
这类不同的传统还有许多。
第二部分(第6—10段):这一部分由蛇写到其他动物,对斑纹的形态进行进一步的描写。
同时,作者对斑纹排列呈现的规律作了探讨,以斑纹为线索,作者还对许多动物的习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规律做了说明,并且还对它们的启发意义做了引申性的阐发,如“团结就是力量”另一面的揭示,对善与恶关系的思考等等。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从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直至我们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大到小,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斑纹无处不在。
到最后,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作者怀着敬畏之心写道:“因为距离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这里的神,就是大自然,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本文就是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对主宰这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用好_导学案_上出高效课_斑纹_两次教学设计及反思_范芝芝

【设计意图】
二、小组讨论:文章重在写 直就是一首诗,作者通过想象,把
如何让第二次《斑纹》教学出 “斑纹”,为什么一开始要花大量 老虎要吃掉梅花鹿这样血腥的场
新意呢?我深入反思第一次教学, 的笔墨来写蛇的其他内容?
景写得特别唯美,让人感受到自
发现我批判《斑纹》简单化的散文
师:在大家讨论前,请思考一 然界的美妙。
最大的特点是“说明文的内容,散 律的学习方案, 导引学生思维活 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
文的意境”。作家要写出这样的文 动不断深入,让每个学生都学有 或合作学习,习得语文知识,掌握
章,应该有怎样的条件呢?
所得。案例一也采用了问题教学 语文方法。李海林先生说: “教学
师:我来读一段周晓枫的《丛 法,但是问题之间缺少层次性,以 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活
体走向,并简介作者。
说明文的。该选文艺术性强,语言
2.师:作者认为动物的斑纹对
【课后反馈】
华美,意蕴丰赡,推想编者意图, 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有着暗示
课后研讨,认为本课充分考虑
意在说明当今文体正走向交叉融 作用,请同学们阅读 6 到 10 段,寻 了选文的特质,定位为“另类说明
合,表达内容也往往非常丰富。 找作者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感悟。 文”是可行的。把教学重点放在说
2013.3/A
35
好课多磨 课 堂
本版主持/ 筱 菀
说: “道 德 就 是 拿 香 肠 去 喂 流 浪 分的体现,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播 诚如“本色语文”倡导者黄厚江先
狗 喂 到 流 泪 心 碎 却 全 然 不 顾 猪 撒智慧、成长生命的舞台。
生所说: “语文课就是以语言为核
的感受。”动物也是有情感的,我
品味语言,感受“特异”——以《斑纹》的教学实践为例

利、 不 计较 得 失这样 一 番道 理 , 可 谓一 语 中 的。 I
品味语言 , 感 受“ 特异"
— —
生命 特 征 。 具 体 要求 : 以 四人学 习共 同体 为 单 位 , 在 下 面 横
线 中填 写形 容词 , 并分 析 原 因。
以《 斑纹》 的教学实践为例
◎ 马雅 玲
体 观 照 。这 3道 题 目分 别 是 : 课 文 题 目是 “ 斑纹 ” , 请 找
出阐释 “ 斑纹 ” 的相关 句 子 ; 请 根 据集 中说 明( 描述 ) 斑 纹 的句段 , 将“ 斑纹” 分类 ; 说 说作 者 写 “ 斑纹 ” 的 目的 。 题 目难 度 不 大 , 学 生 基 本 能独 立 完 成 , 我 们 不 妨 这 样 阐 析 以 上 3道 题 目 : 或 直 或 曲 的线 条 , 大 小 不 一 的色 块 , 或者 , 就是 一 个普 通 的 圆点 , 不 断地 复制 构 成惊 人 的繁 复 效果 ; 写 了蛇 、 蓑 鼬 等 自然 动 物 的 斑 纹 , 再 写 了 生命 、 大地 、 情感的斑纹 , 最 后 写 了宇 宙 之 斑纹 ; 这 斑
3 . 二 者兼有 。 ( 一 ) 导入
课 前 了解 了《 斑纹 》 的 内容 , 课 堂 学 习 从 语 言 的 角
度深 入研 读《 斑纹》 。感受 两 组文 字 , 体 会 文 段 语 言 的
区别 。 荔枝 呈 心脏 形 、 卵 圆形 或 圆形 , 通 常 上 大 而 下 稍
如 2 01 3年 全 国课 标 乙 卷 : 经 验 与 勇 气 。这 道 作 文 题 , 重在 启 发 学 生 思考 : 经验 与勇 气 是人 生 的两 大 财 富 , 但 只有 把 握 好 经验 与 勇 气 两者 的关 系 , 才 能 走 向
以图助解 用图纠偏——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图式助解纠偏的案例研究

导, 实练 精教 ” 的专题 研讨 , 形 成 了 学生独立 阅读数学课本 , 进行学具操 容 的深浅程度 , 自学一般一个 例题 , 易学的可以两 “ 任务 驱动 、 学生 自学 、 质疑 问难 、 以 作 , 实验 , 演算 , 演示 等。这个过程是 有时高年级 比较简单 、 练测学 、 展示导学 、 达标检测” 的教 学 学 生在独立 思考下探 索 、 尝试 , 不 只 个例题 。如果难 、 易不 同的两个例题 先教后学” 教学顺序 的改变 , 范式 。数学教学实践证明 : 这样 的教 是原来 “
穿着各 色 的衣 裳像七 色彩虹 , 就再不 能深刻体会 老舍先
阅读教学中, 用图式辅助教学能让学生把握文章线索
生用词 的精准 。老师在黑 板上 画了个弧形 暗指小丘 , 学 更加轻松 , 把握 文章 中心更加 明晰 , 突破文章重难点更加 生 马上 就领会 出人们越 过小丘 的瞬间成弧 状 , 老舍先生 智慧 , 让学生在阅读 中出现的偏差得到较好的纠正。以图
的经验 和背景 去 自学 , 获得 自己独 特 依据 , 面向全体学 生 , 自学要求不 能
个别到一般 、 由具 体到抽 象的认知 方 的体验和感受 。这样 , 学生在 自学 用” 等行为动词的含 法, 不 断提高 自 学 能力 , 为将 来 的发 程 中的独 立 思考 内容 更 广 , 强 度 更 解”
一
起 自学 , 效果反 而不好 , 会影 响学
学范式符合小学生 的认知心理 , 符合 学生 主体地位 的强化 , 而是学 生学 习 生 自学的情 绪和信心 。二是要求要
教学内容为 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 , 能 引导小学 生 责任 心 的加 强 。他 们必须 带着 自身 适 当。教师以教学 目标 、 在 自主探究 中逐步学会 由近及远 、 由
应用图式阅读单 指导语文课外阅读

应用图式阅读单指导语文课外阅读作者:甘裕连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9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论述利用图式阅读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途径,提出让学生通过整合了解作品的脉络,通过比较提升思辨能力,通过预测寻找故事线索,通过鉴赏提高评价能力的教学建议,以促使学生充分地利用图式阅读单提升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图式阅读单课外阅读阅读能力阅读活动【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2A-0067-0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然而,遗憾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虽然有所提升,课外阅读能力却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要都是基于情节进行阅读,很少进行深入思考,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图式阅读单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借助图式阅读单辅助开展课外阅读。
图式阅读单也叫阅读探究单,能起到辅助学生阅读的作用。
图式阅读单一般由话题和图表组成。
话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把注意力聚焦到阅读物上;图表是把阅读思路或方法具体化。
一、通过整合,梳理全书脉络在一些课外读物中,往往包含有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展现了各种事物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很难自主整合这些内容。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图式阅读单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厘清作品的脉络,促使学生形成整合的能力,进而更快速地读懂作品。
在图式阅读单中,首先包含了阅读的主问题,然后围绕其用辐射图的形式展现其他的相关信息,这样就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进而更好地梳理作品的脉络。
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一课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绘本中华故事名人圣人10册》,从而了解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并尝试阅读与之有关的传记类作品。
在笔者推荐的这套书中,不仅有司马光的故事,还有孔子、孟子、王羲之等古代名人的故事。
高中语文_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斑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斑纹”的含义。
2、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既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学法指导】1.阅读法:通过阅读文本,做到整体理解和把握。
2.探究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问题要学会讨论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周晓枫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部作品中的一篇《斑纹》。
(板书:课题)【基础积累】逶迤 wēiyí盘踞 jù轮廓 kuò剥落 bō匍匐 púfú伺机 sì巢穴 xué禁忌 jìn 悄无声息 qiǎo【把握作者】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
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
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文本研讨】1.你对“斑纹”的理解是……?(学生思考---回答)2.本文提到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是否都与斑纹有关?(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展示图片,用直观的图片解决抽象的问题)明确:蛇、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3.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明确: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斑纹》赏析PPT课件

整体感知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斑纹?
鲑鱼
近海深层鱼类
螺 螺壳丰富变化的色彩和花纹
瓢虫 排布的圆点
长颈鹿 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斑马
虎 生动的皮毛
豹 让人晕眩的圆斑
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
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螫针
碾砣上”巛”形的石质花纹
窗户上童话般美丽的冰花
地球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
丰富 生动
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员
弱肉 强食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拟态本领 自然界的生存智慧
01
把目光投向自然,
02
亲近自然,
03
与自然和谐相处。
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掩护。
——“冯牧文学奖”授奖辞
01
02
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加上她那鲜明的散文文体意识、语言探索精神,她的写作在当代散文界已经独具一格。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
作品评论
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我们容易忽略,善恶之间也再秘密地接壤,而且离这条交集地带最远的善将最早被消灭。也许,统治善恶两界的是同一个王。因为弱者需要格外保护,所以只要这个王是公正的,他就已经偏袒了强悍的一方。
你的理解
斑纹,对称设计。
奶牛与毒蜂:善与恶; 美女与疱疹:美与丑; 母亲与遇害者:生与死。
把目光投向一切,
01
反观心灵,
02
与自我作心灵交流。
03
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01
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神”即大自然,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本段既是一种哲学沉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斑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观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增强自己的生态意识。
(2)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斑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观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斑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动物和植物的斑纹特点。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的能力。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喜欢斑纹。
高二语文第一专题斑纹教学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第一专题斑纹教学案苏教版〔3〕作者访谈“真正迷恋舞蹈的人,不单是以舞台下的掌声为动力、还是在空旷练功房里忘情忘我的那个人;是因为身材欠佳永远没有登台表演时机、却仍然陶醉地穿上芭蕾缎子鞋的那个人。
当写作仅仅是写作,而不代表写作之后的获利,我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以始终的热爱。
〞------周晓枫“天涯散文〞访谈3、预习考虑〔1〕预设问题①你对"斑纹"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说出所知道的"斑纹"吗?②你认为本文是说明文还是散文随笔?说说你的理由。
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2课时自学评价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巢穴( qiáo ) 匍匐( pú) 嗜好( shì) 鹰隼( sǔn )B 精湛( zhàn ) 凝眸( móu) 妊娠( chén ) 星宿( xiù)C 罪孽( niè) 蛊惑( gǔ) 疱疹( báo ) 妖娆( ráo )D 镌刻( juàn ) 隽永( juàn) 碾砣( tuó) 老趼( jiǎn)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妆饰装饰装扮妆扮B 文身纹身分辨分辩C 伺机侍机扣押扣压D 震动振动报复报负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①这是最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局部都相仿。
②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化别的动物无法的领域。
③为了使砖石模样的斑块修筑出更的效果,长颈鹿成为陆地上最高大的动物。
④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A 简约涉足瞩目质疑B 简洁涉及注目质疑C 简洁涉足瞩目置疑D 简约涉及注目置疑二、文本研习1、整体感知。
本文共14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高中语文《斑纹》精品教学设计二

《斑纹》教学设计二【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
2、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
3、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2、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懂得科学小品文诗意化的表达,从理性深度来体会其妙处,并借鉴这种写法,多读这样的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海伦·凯勒说:惟一丝毫无光的黑暗是无知无感。
有的同学可能惊异于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深切体悟和精细描绘。
周蓬桦评论《斑纹》时说,这是一本“能够唤醒人们沉睡记忆的书,它让我们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即生命的目光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
在周晓枫的笔下,人与动物们的劳动、爱情、壮丽的生和寂静的死,都浸透着绚丽、壮观与诗意的内容,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哪些“远逝的鲜活事物”呢?今天我们来学《斑纹》这篇散文。
二、作者简介周晓枫,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6月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曾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2000年调入北京出版社。
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斑纹》和《收藏:时光的魔法书》。
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周晓枫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她的散文却依旧保持着锐利、沉着、优雅的面貌,在当代散文界独具一格。
她的散文每篇都带着鲜明的周晓枫散文的标签,它们有着一以贯之的笔调、风格和韵味,依然如故地在沉郁之中尽显狞厉。
她说:“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问题解决的图式建构型阅读——以解读《斑纹》为例-中学语文论文基于问题解决的图式建构型阅读——以解读《斑纹》为例张晓枫的《斑纹》被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奇异的自然”主题单元,基于编者意图和选文特质,以往上这篇课文总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说明体式的常规探究上,按照说明文教学环节推进,探寻到说明对象、意图、思路、语言四方面的奥妙,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也可以如是精彩”的结论,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发现学生还有很多难懂的语句没有理解透彻,也并未真正走进作者充满温情的内心世界。
这次再上《斑纹》,笔者本来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来说“纹”解“斑”,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应变引导学生遵循“纹”路,“斑”中窥文。
而在正式上课之前问起学生的阅读感受,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感觉到文章的语言美,就是还不清楚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回到文本,仔细再阅读,用心再品味,思考学生为何会有如此阅读初感受。
进一步了解学情,发现《斑纹》这篇文章,由于作者个性化的笔触和思考使得学生阅读确实有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正如刘祥在《每一道斑纹,都有存在的理由》中所说:“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总是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意想不到的表述方式,表达我们意想不到的意义与价值。
”依据文本体式,收集《斑纹》教案,大部分教师是把它上成了散文课。
再找来《斑纹》全文阅读,深深地感受到“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来自“冯牧文学奖”授奖辞),文章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且奇妙,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
笔者意识到这是一篇值得带领学生仔细咀嚼玩味的好文章。
后来在整理学生的问题时,笔者打算尝试用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从宏观思路的把握和微观文本分析两个方面,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解读文字背后的哲思,构建阅读心理图式。
所谓问题解决,顾名思义,就是发现问题的答案和结论。
这一概念,来自心理学对人脑的认知过程和思维策略的研究,它包含了在当下情境中要解决的特定问题、要实现的目标、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以及积极的心理意向。
在学校教育领域,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被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策略、思维方法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
而图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既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知识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具有整体性,同时也可发展。
面对《斑纹》这种文体融合的新散文或者说是科学小品文,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可以透过对斑纹客观介绍的文字,解读出作者对斑纹生理、自然生存、宇宙生命的观照和叩问,完成对世界图式的建构。
一、生理图式:文章题为“斑纹”,到底什么是斑纹?这个问题来自学生,紧扣文题发问,足以看出学生对斑纹有一个具象的心理诉求——探究出斑纹的生理图式,这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
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积累的过程就是读者不断从头脑中提取相关题材语感图式、认知图式(相关题材内容)和心理图式,积极思维、筛选、整合创造的过程。
学生筛选信息,很快就能找出43 种斑纹,认识到斑纹遍布了整个世界,斑纹无处不在。
细心的同学还发现了作者对斑纹排列呈现的规律作了一定的阐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地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于是,为了更好地对斑纹有形象上的认识,笔者用PPT 展示各种具象的斑纹,渐渐地学生对斑纹的生理图像有了惊奇的认知:丰富的物种,神奇的自然。
节选组合后的《斑纹》以斑纹为线索,第一部分主要是写了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生理图式,笔者以说明性文字对原文进行抽取改动,形成以下文字:蛇有着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身体柔软而且富有弹性,它的嘴几乎可以触到自己体表的任意部分,它可以枕着自己的躯体睡觉。
蛇类终身生长,响尾蛇每次蜕皮时因最后一个鳞片都不能脱落而加在末端,鳞环叠合在一起,常常在发出攻击的时候,振动起来,发出响声,有经验的野外旅行者对他高度警觉。
蛇的毒牙是空心的,毒液传送到齿尖,可以让一个大动物几分钟之内昏迷。
如果有人不小心打扰了它,就要付出余生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
改动的说明性文字尽量呈现蛇的斑纹原貌,然后让学生比较与原文的表达内涵上的差别。
学生很快也能够把删去的使用修辞的语句找出来。
其实,在周晓枫的华美文字里,读到的不是蛇的“用心险恶”,而是蛇的“美”。
“美”是邪恶的,“邪恶”可以成就另类的美。
作者在后文写道,“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腹部的妊娠纹丑陋不堪却象征着孕育和新生”,美与丑有时总是纠结在一起,难以剥离,“就好比最鲜的肉质河豚”。
在学习了斑纹生理图式的形成之后,学生慢慢明白了作者还对许多动物的习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规律所做的说明的真正意图——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作者所认为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的记忆等一切存在。
二、生存图式:文章重在写“斑纹”,为什么一开始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蛇的其他内容?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就在文中找到这么一句话:动物的斑纹对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有着暗示作用。
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说: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蛇,无论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多少恐惧、多少死亡,它的习性,都不会因为人类的喜好与憎恶而改变。
作者客观审视蛇,它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也没有良好的视力,像个残疾人,它看起来多么卑微可怜,它的生存将是多么的艰难无助。
人们憎恶厌弃它,但它却凭借着斑纹还有毒牙、毒液在大自然中顽强地生存着,蛇因为有了自己的生存法宝,而拥有了存在的价值和理由。
作为生命,它有它的生存法则,有它适应这个世界的技能。
作者的体验与思考,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更值得关注当下的、更具有生存疑难的世界:“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
”那么,学生如何体验这种沉静、深微的生存空间呢?接着所做的只有披文入理,循着作者“纹”路,看看在《斑纹》这篇文章“唯美”的华衣下面,有着怎样的“生存真相”。
课文的第二部分由蛇到蟒皮,进而引出蓑鮋、鲑鱼、螺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虎、豹、梅花鹿、奶牛、蜂等其他具备斑纹的各类动物,描写了它们身上异彩纷呈的斑纹,折射出了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蛇,依靠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在草丛潜行隐藏;螺壳,用富于变化的花纹,潜藏于淤泥之中;瓢虫则靠身上的圆点,栖息于叶间枝头。
至于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长颈鹿砖石模样的斑块、斑马的黑条和白道、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所有的这些都显示着这些动物在与自然一同发展中所保留的生命存在形式——斑纹以及生存技巧,彰显出生命体在自然这个冷酷、残忍的主宰者面前所呈现出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无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斑纹存在于世界上,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的生物。
群居的鹿和孤独的虎,表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昆虫世界的“拟态本领”,一种为生存而生的仿制的斑纹,在善恶的较量中,斑纹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斑马与老虎有着相近的斑纹,但是一个是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以使生命得以逃脱对手的杀戮;一个却是为了有更多机会接近猎物,以获取对方。
在这一对天敌身上,斑纹俨然是扮演双重角色。
在自然的家园中,斑纹成了逃亡者的避开天敌视线的隐形衣,成了捕食者提高命中率的有效手段。
有限的谋略被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利用,生命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技巧,在看似平常的斑纹里,却让人们感受到如此的曼妙。
同时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自然界所有生物所绘制的生存图式——斑纹提醒每个生命体必须面对自然法则。
三、生命图式:斑纹无处不在,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这样说?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作者由自然的斑纹,写到人类的斑纹,由具体的斑纹写到抽象的斑纹,揭示了生命的又一神奇之处:正像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了不同的情感记忆。
“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冷静地描述着这一切,用我们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与斑纹同在的生命,让斑纹本身去诉说生命的意义所在:利用近似斑纹的不同动物,无论是逃跑的还是狩猎的,他们都为一个目的——生存,在这个前提下双方演绎着千百年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大地春天由犁铧激起的斑纹,在秋天化着丰收庄稼所呈现的色彩盛宴;春夏如彩带似的河流,冬日河流结冰;“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深厚落叶的大地上。
然后是等待……春天的斑纹将再次呈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自然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色彩斑斓的纹理,向世人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生命图式存在的意义,作者还不惜动用了两组反差极大的意象:美女的曼妙文身和病变的疱疹,母亲的妊娠纹和遇害者身上的恐怖条痕。
作者告诉我们,斑纹并不都是美丽的,斑纹也并不都代表完整,就和我们记忆中的斑纹一样,也有爱与悔恨。
斑纹作为生命图式的存在,凸显着生命的存在技巧。
在这些冷静地对斑纹的人文性的描述中,所有的一切,我们又是通过周晓枫的文字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性感知。
周晓枫在建构的充盈、完整的斑纹意义世界里,把先验的、主观的、外加的理性和价值规范搁置起来,在“斑纹”意象中融入了许多人类的愿望、理想、想象与审美意识,穿插了许多人类文化长河中的神话、故事、传说。
这是为了传达作者对神奇造化的感叹,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这其中饱含着对宇宙生命的敬畏与热爱的温情。
“强调个人发现、个人见地”的周晓枫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斑纹,用深邃的思想解读了斑纹,让我们在美丽缤纷的斑纹中看到了生命的存在,惊叹于生命的技巧,领悟了生命的内蕴。
而且她还在其作品《它们》中开宗明义:“在上帝眼里,人绝不是他惟一的子民。
因为禀赋智慧,在自然的家园中,人近乎长子的角色,担当着某种家族主脉的承递,及抚饲幼小的责任。
那所有盛纳着生命的,都是人类血缘意义的亲人。
”在神的眼里,人类不过是一些斑点,不是征服者,不是不择手段的自利者,而是大自然的分享者,以及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切责任的承担者。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令人向往的、万物平等的、深含着正义价值的宗教图腾。
在《斑纹》中周晓枫没有直接、直白和鲁莽地说出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她只是想用某种赞颂美好事物的方式,唤醒人们冷漠麻木的、无梦境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