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意见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
作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2.07.11
•【字号】郑政[2002]14号
•【施行日期】2002.07.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意见
的通知
(郑政〔2002〕1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市政府同意《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二年七月十一日
郑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意见
(郑州市工业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二○○二年六月)
一、郑州市工业经济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全市工业在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促进发展,使工业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一)工业经济结构现状
2001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344.7亿元,较上年增长9.5%。

其中规模以上
工业完成增加值210.1亿元,较上年增长9.9%;工业产品销售率完成97%;实现利税68.8亿元,较上年增长5.2%;实现利润26.7亿元,较上年增长0.2%;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4.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的亏损额7.6亿元,同比上升32.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4.9亿元,同比上升51.6%。

工业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1.9%。

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经过近几年的培育,汽车、铝工业、食品3大产业已初具规模。

2001年3大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6%。

2001年轻工业与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7.6:72.4(规模以上口径);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2001年高出8.1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优胜劣汰,优势产品快速成长。

初步形成了一批在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市场形象、实现利税等方面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品牌。

如宇通客车、日产汽车、长城牌氧化铝、三全和思念速冻食品、神象面粉、白象和天方方便面、花花牛乳业等。

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个体和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极具潜力的增长点。

2001年个体和私有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30.2%,比上年增长29.3%。

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所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8%(规模以上口径),比2000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企业组织结构有所改善,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到2001年底,全市拥有大型企业49个,完成增加值56.7亿元(规模以上口径),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7%。

其中:应交税金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4个,其税收额占全市工业企业的36.7%。

高新技术产业在调整中健康成长,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市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工业结构的升级。

截止2001年底,全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8.8亿元,同比增长15.7%。


技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接近45%。

工业空间布局有效改善。

随着中心城区的扩展,原在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向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郊转移,县域工业向县城、中心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

2000年以来,郑州拖车厂、一钢、郑荣、油漆厂、锅炉厂、轴承厂、拖拉机厂等企业实施土地置换、进行易地改造。

到2001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2.7%,两个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市本级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0.9%。

改革开放环境改善,郑州区位优势显现。

吸引着世界500强企业集团、省内外大型知名工业企业和省内上市公司加速进郑,这必将加快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优化。

已进郑和即将进郑的有德国MAN、德国MW、美国杜邦、美国百事可乐、日产公司、沃尔玛、家乐福、正大集团、统一、顶新、乐凯、华润、安飞、上好佳、益辉、平高电气、安泰达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二)工业经济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工业结构层次低,工业整体素质不高。

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品链条短,缺少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规模大、利税多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后劲不足。

工业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产品档次不高。

2001年,全市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4.9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规模以上口径),出口的产品以磨料、纺纱等初级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

我市的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

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程度低,投入资金有限。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任务重,特别是纺织、机械、电缆、磨料、卷烟、造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

2001年,全市用于工业方面的投资为80亿元,其中用于技术改造投资23亿元,仍比“九五”期
间年均工业投资86亿元和技改投资29亿元有所下降。

结构调整的氛围不浓、紧迫感不强、观念陈旧、环境不优。

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不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亟需转变观念和改善管理手段。

二、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发展重点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
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增长质量和竞争力。

以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产品结构由原材料及初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为主的转变;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壮大国有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工业经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重大项目为着力点,提高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郑州铁运东站和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口岸带动全市工业向外向型发展。

主要目标:
“十五”末,争取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200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8.4%,力争达到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力争达到8.4%。

到2005年,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全市工业增加值473亿元,年均增长7?9%的目标。

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先导产业迅速发展,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02年,实现高科技产业工业总产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

到2005年,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0%,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超过20%,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0%。

产品结构调整重点是,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

2002年铝、汽车、食品、纺织四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达到71亿元,
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1.5%,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

到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6%,形成全国的铝工业、汽车工业、食品工业重要基地。

积极调整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支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2002年,个体私营经济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1.2%,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

到2005年,个体私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

(二)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1.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做大做强铝、汽车、食品、纺织四大主导产业铝工业
现状:以铝为代表的我市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初步摆脱了粗放型的生产阶段,积聚了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正在向规模化、系列化、精深化方向发展。

截止2000年底,我市有铝工业企业27户,其中铝生产企业10户,铝加工企业17户,拥有固定资产56.5亿元(其中净值32.5亿元)。

2001年,全市铝工业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47%;工业产值完成78.1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1%和5.9%;氧化铝产量107.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9%。

电解铝产量达到26.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0.8%,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铝材产量12.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2.7%。

规划目标:“十五”末,氧化铝年产量达到200万吨,电解铝年产量达到50
万吨左右;铝材年产量达到30万吨,占电解铝产量60%以上;铝板带箔年产量占铝制品产量的50%;建成1?2个规模10万吨以上电解铝企业;建成1?2个年产量5万吨以上铝精深加工企业。

2002年氧化铝产量达到120万吨,电解铝32万吨,铝材15万吨。

发展重点:铝工业要着重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形成氧化铝、电解铝及铝精深加工业配套协调发展的生产格局,积极推进煤电铝一体化,拉长产业链条。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铝工业培育成支撑我市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1)优先发展氧化铝。

以中铝河南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氧化铝生产,重点建设该公司选矿??拜尔法高新技术改造混联法氧化铝生产工艺、增产80万吨氧化铝节能降耗项目,满足我国发展电解铝对氧化铝的原料需求。

(2)积极稳妥发展电解铝。

依托现有优势企业,稳步采用180KA以上大型预焙槽技术,大幅度提高电解铝产业的技术经济指标,争取今年完成登电集团1.2万吨铝硅钛工程建设项目。

重点抓好河南豫联能源公司10万吨电解铝扩建项目工作。

(3)加快发展铝精深加工。

控制一般低附加值铝型材发展,重点发展大型铝加工项目和高精度、高性能铝板、铝带、铝箔、汽车、摩托车轮毂、PS板基、合金板等产品。

鼓励铝加工企业在引进热轧和高精度冷轧机的同时,加快与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将其先进轧制技术用于铝加工、抓好铝板、铝带、铝箔特别是烟箔等产品的开发生产,替代进口。

重点抓好中原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板带箔及PS项目和明泰铝业公司铝板带项目的扩建。

抓住国家在我省规划布局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我市定点建设30万吨级连续式热轧铝板带项目。

(4)围绕铝工业发展,整合、优化我省铝工业,以中铝河南公司为依托,以中国轻金属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在上街建设中国(郑州)铝工业园区。

目前已完成
规划审批,开始建园。

力求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尽快形成全国的铝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开发中心。

(5)以电解铝规模生产为目标,以行业龙头为核心,通过电解铝及铝加工生产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成立郑州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工业
现状:汽车工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潜在优势和带动作用。

我市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有宇通公司、郑州日产公司、少林汽车公司、红宇冷藏车公司4家。

2001年汽车工业增加值达到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9%;完成产值28.9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3.4%和54.6%。

全年生产汽车9129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全年生产改装汽车12847辆,比上年同期增长0.8%。

规划目标:这4家汽车生产企业到“十五”末,汽车年产量拟达到80800辆左右,产值达到126.2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26亿元,利税17亿元,其中,宇通公司年产量达到12000辆,主营收入达到50个亿,实现利润8个亿;郑州日产公司年产量达到47600辆,销售收入56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少林汽车公司年产量达到20000辆,产值20个亿,实现利税3个亿;红宇冷藏车公司产量达到1200辆,销售收入1个亿,实现利税550万元。

发展重点:通过专业化协作,提高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加大汽车工业的合资合作力度及参股控股的份额,通过不断扩大的整车出口促进其质量与规模的提高,形成在国内有一定竞争力,同时又具有我市优势特色的汽车工业新格局。

(1)宇通公司一方面加强中低档客车的改造和升级换代,逐步形成以中档客车为主导产品,继续完善和提高现有豪华旅游客车产品,另一方面加快与德国MAN 商用车辆股份公司合资建设开发生产高中档型客车专用底盘项目,进一步确立宇通公司在同类汽车行业中的龙头地位。

(2)郑州日产公司加速新型皮卡D22系列型的国产化,形成批量生产,在标准型的NISSAN皮卡底盘平台的基础上,开发XTERRA越野汽车及多功能皮卡厢式车和多功能商用车及各种专用车,实现皮卡宽系列、多品种,同时加大日产在合资公司中的股份比重和加快与长城汽车公司的合作。

(3)少林汽车公司产品定位主要是县、乡公路客运市场用车,要开发多品种轻型客车和厢式货车,提高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食品工业
现状:我市食品工业前景广阔,已初步形成了速冻食品、肉类加工、卷烟、粮油加工、奶制品、啤酒、饮料等20多个门类组成的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

2001年,食品工业增加值2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2%;完成工业产值6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

2001年速冻食品完成产量17万吨,方便食品15.6万吨,小麦加工75.3万吨,啤酒38.7万吨,饮料8.2万吨,奶10万吨。

我市已成为“全国速冻食品基地”和“全国面粉加工基地”,以三全、思念、郑荣为龙头的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的40%以上;金苑面粉厂日加工小麦22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厂。

全市初步形成了三全凌汤圆、思念水饺、白象方便面、金星啤酒、金苑面粉、神象面粉和散花、黄金叶、芒果卷烟等一批知名品牌。

发展重点: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城市食品多样化、农村食品商品化、家庭饮食社会化、食物结构营养化的大趋势,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存量资产和河南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发挥名牌效应,形成规模生产。

(1)速冻食品:以三全、思念为龙头企业,继续保持速冻面食制品(如汤圆、水饺、粽子、馒头等)的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开发研制新产品,到“十五”末,使各类速冻食品年产量达到30万吨。

(2)方便食品:以正龙、天方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开发符合营养搭配要求,适应不同群体需要的中、高、低档方便面、方便米、快餐、配餐、各种汤(调)料,以及微波食品、旅游食品等,到“十五”末,方便食品年产量要达到80万吨。

(3)面粉加工:以金苑、神象面粉为龙头,开发不含任何添加剂的专用粉、高等级粉和各种高质量的工业用粉,到“十五”末,年产量达到200万吨。

在提高粮食作物转化增值的同时,要搞好粮食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4)啤酒:以金星集团为龙头,主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加高档酒比重,到“十五”末,争取啤酒产量突破150万吨。

鼓励金星集团、奥克啤酒、江海啤酒、麦佳啤酒4家企业强强联合。

(5)饮料工业:以雪洋公司、可口可乐、乐百氏为龙头,大力开发天然果蔬饮料和矿泉水、纯净水,到“十五”末,年产量达到50万吨,并大力开发大枣、花生、西瓜、大蒜等天然资源的精深加工。

(6)奶及乳制品:以亚卫公司、山盟乳业为龙头,不断开发各种奶及乳制品。

到“十五”末,力争实现成母牛存栏5万头,乳品日加工能力1000吨,年总产量25万吨,年总产值10亿元。

(7)卷烟:重点创名牌,提高高档卷烟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名优卷烟的市场份额。

加快郑州卷烟厂、新郑卷烟厂组建企业集团步伐,实现规模经营。

纺织工业
现状:以嵩岳集团为代表的纺织工业,是我市的传统支柱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工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抓住我国加入WTO给纺织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好地发挥对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

截止2001年底,我市纺织工业企业38户,拥有固定资产8.8亿元(其中净值7.2亿元)。

2001年全市纺织工业增加值完成5.2亿元,比上年同
期下降1.4%,销售收入19.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4%,利税总额完成1.1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4.7%,其中嵩岳集团2001年工业增加值完成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3%,销售收入11.6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92%。

2001年纱、布、服装产量分别为72798吨、21735万米、1240万件,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4.9%、7.4%、2.9%。

规划目标:经过4年的努力,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十五”末,全市纺织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8.8亿元,平均年递增10%以上,年利税总额达到1.6亿元,平均年递增9%。

发展思路是:瞄准国际市场,以棉纺业为主体,以色纺、色织及仿真、超真产品为重点,以存量资产为基础、资本运营为手段、技术改造为突破口,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实力。

发展重点:
(1)棉纺业要以技术改造为突破点,扩大优势产品规模,调整产品结构。

重点抓好下列项目:围绕建立“兄弟”品牌高档粗支高密、厚重织物和系列休闲服面料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改项目;围绕建立“三棉”品牌细支高密、轻薄织物和系列高档色织衬衫、休闲装饰面料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改项目;围绕建立“凤凰台”品牌纯纺、混纺交并织物和新型化纤仿真高档服装面料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改项目;围绕建立“雪山”品牌发展优化高档色纺纱、针织等功能用纱生产供应基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

(2)服装行业:服装行业要加快机制转换,提高产品档次,争创名牌,扩大出口,重点支持名牌产品发展,带动整个纺织行业水平的提高。

2.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机械工业
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以磨料磨具、电线电缆、电工电器、纺织机械、煤矿
机械、水利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为主,企业众多,门类齐全,200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2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1.5%。

机械行业要依托现有优势,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力度,走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路子。

(1)农机重点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要以拖拉机、柴油机、收割机等主机为基础,重点发展与主机配套的农机具、粮油深加工设备以及水稻、玉米联合收割机,大力发展为农机、工程机械等配套的高效、节能、环保型柴油机动力设备。

(2)工程机械要在现有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产品和技术,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和性能,以郑工集团为核心,积极开发新产品,横向延伸产品链,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多功能工程机械产品,加大引进外资和合资合作力度,形成多功能、多品种工程机械族。

(3)电工电器优先发展大型、高效、节能、环保型电力设备,重点发展220千伏及以上大型变压器、GEF高效工业锅炉系列和循环硫化床锅炉、智能型发电机组以及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多种电线、电缆等,不断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成套能力,提高输变电设备的质量、水平和可靠性。

(4)磨料磨具工业重点发展专用的高性能产品,以高档涂附磨具、强力高效的大规模专用系列固结磨具、超精微粉、CBN磨料及制品等产品为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耐火材料工业
是我市区县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我市重要的原材料工业,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200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5%。

耐火材料行业的发展,要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市场开拓,依靠科技进步,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行业先导产品。

对现有的耐火材料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强弱兼并,通过资产重组,着力培植壮大一批产业化带动性强、产业化生产能力强、系列化方面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坚持集约发展和
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结合的原则,限制生产普通高铝粘土砖,现有成型砖逐步向浇注料、散装料方向发展,重点研发特种高纯、高耐火蚀氧化物复合材料,开发高纯高铬耐火材料、特种功能耐火材料、节能降耗的高性能浇注料、可喷射施工的耐火浇注料等。

大力支持耕生实业、中州企业集团、登封二耐、振中实业、东方集团、华宇耐材等企业集团的发展。

提高耐火材料行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保持我市耐火材料行业的整体优势。

能源工业
是我市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煤炭和电力构成我市能源工业的主体。

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能源供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1年,我市煤炭产量203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装机容量达到173.25万千瓦,电量95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
11.8%;能源工业增加值4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

调整电源结构,在增量上除热电联产必须实行“以热定电”外,严禁建设20万千瓦及以下纯凝汽发电机组;重点建设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高参数、高效率机组。

争取登封电厂2×30万千瓦机组今年开工建设,加快郑州燃气调峰电站、大鹏1×12.5供热自备机组、郑东新区热电2×12.5供热机组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到2005年力争达到装机容量200万千瓦。

大力调整煤炭生产结构,适当调整煤炭建设布局。

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炭、煤炭气化技术。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所腾出的市场空间,重点安排好郑煤集团的白坪煤矿和登封矿区等效益好的在建项目。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做好国家、省、市批复的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工作,以国家、省批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重大专项、推进项目为骨干,带动我市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和规模效益,提高
郑州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新材料产业重点建设登电集团1.5万吨铝硅钛多元合金、白鸽集团700万平方米高档涂附磨具、河南长城众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砷化镓单晶30万片、河南焱鑫耐火材料厂1万吨高档窑衬复合砖、郑州永华特种玻璃有限公司30万平方米导电玻璃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大力发展超硬材料、耐火材料、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产品。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年产400万支玻壳和208万支玻锥工程、郑州软件园一期6万平方米工程、河南软件园、河南天地科技有限公司“e”化税局、郑州中显公司1500平方米CLD彩色显示屏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大力发展程控交换机、软件网络接入设备、新型移动通信设备、第三代移动通信、电脑等产品,打好品牌战略。

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重点建设好庆安化工公司5万吨邻苯二甲酸酐、河南鑫龙公司100吨羊胎素、河南竹林众生制药股份公司50kg石杉碱甲、河南兴泰科技公司8000吨亚微米包覆生物复合乳化剂、河南恒生中科化工公司3700吨水处理剂等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抓好新型中药制品、工具酶、人血白蛋白、艾滋病诊断试剂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工作。

(2)挖掘项目,争取资金。

围绕国家计委、科技部下发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及省认定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办法,挖掘、筛选我市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的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各种政策资金支持,发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放在现代农业、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农药等产业化项目上,借助国家、省的支持,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知名度。

(3)充分利用智力资源进行技术攻关。

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围绕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新型合金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