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精品专题
河南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物体A 和B 的质量均为m ,且分别与跨过定滑轮的轻绳连接(不计绳与滑轮、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在用水平变力F 拉动物体B 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 )A .物体A 也做匀速直线运动B .物体A 将竖直向上先加速后减速C .物体A 将处于超重状态D .绳子对物体A 的拉力保持不变2.右图为在平静海面上,两艘拖船A 、B 拖着驳船C 运动的示意图。
A 、B 的速度分别沿着缆绳CA 、CB 方向,A 、B 、C 不在一条直线上。
由于缆绳不可伸长,因此C 的速度在CA 、CB 方向的投影分别与A 、B 的速度相等,由此可知C 的( )A. 速度大小可以介于A 、B 的速度大小之间B. 速度大小一定不小于A 、B 的速度大小C. 速度方向可能在CA 和CB 的夹角范围外D. 速度方向一定在CA 和CB 的夹角范围内3.如图所示,位于同一高度的小球A 、B 分别以v 1和v 2的速度水平抛出,都落在了倾角为30°的斜面上的C 点,小球B 恰好垂直打到斜面上,则v 1、v 2之比为()A. 1∶1B. 2∶1C. 3∶2D. 2∶34.如图所示,在竖直放置的半圆形容器的圆心O 点分别以水平初速度v 1、v 2抛出两个小球(可视为质点),最终它们分别落在圆弧上的A 点和B 点,已知OA 与OB 互相垂直,且OA 与竖直方向成α角,则两小球初速度之比为A .tan αB .cos αC .tan αD .cos α5.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0.4 kg 的小物块从高h =0.05m 的坡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滑到水平台上,滑行一段距离后,从边缘O 点水平飞出,击中平台右下侧挡板上的P 点.现以O 为原点在竖直面内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挡板的形状满足方程y =x 2-6(单位:m ),不计一切摩擦和空气阻力,g =10m /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物块从水平台上O点飞出的速度大小为1m/sB.小物块从O点运动到P点的时间为l sC.小物块刚到P点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等于5D.小物块刚到P点时速度的大小为10 m/s6.质量为2kg的物体在x—y平面上作曲线运动,在x方向的速度图像和y方向的位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质点的初速度为5m/sB.质点所受的合外力为3NC.质点初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垂直D.2s末质点速度大小为6m/s7.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内有光滑圆形轨道,现有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沿该圆形轨道的竖直面做圆周运动,A、C为圆周的最高点和最低点,B、D与圆心O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滑块运动时,物体M保持静止,关于物体M 对地面的压力N和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滑块运动到A点时,N>Mg,摩擦力方向向左B. 滑块运动到B点时,N=Mg,摩擦力方向向右C. 滑块运动到C点时,N>(M+m)g,M与地面无摩擦力D. 滑块运动到D点时,N=(M+m)g,摩擦力方向向左8.如图,地球赤道正上空有两颗卫星,其中a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半径为r,b为另一颗卫星,轨道半径为同步卫星轨道半径的。
高三物理力学高考专题

力学高考专题一、单项选择题1、a:b是一条水平的绳上相距为l的两点。
一列简谐横波沿绳传播:其波()(A)经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B)处于平衡位置上方位移最大处(C)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D)处于平衡位置下方位移最大处2、两颗人造地球卫星:都在圆形轨道上运行:它们的质量相等:轨道半径之比r1/r2=2:则它们动能之比E1/E2等于()(A)2 (B)(C)1/2 (D)43、如图:位于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的小木块:在大小为F、方向与水平方向成a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作加速运动。
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则木块的加速度为()(A)F/M (B)Fcosα/M(C)(Fcosα-μMg)/M(D)[Fcosα-μ(Mg-Fsinα)]/M4、如图: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10牛、F2=2牛。
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力为()(A)10牛:方向向左(B)6牛:方向向右(C)2牛:方向向左 (D)零5、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
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6、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
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 )(A)s (B)2s (C)3s (D)4s7、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不动的人造地球卫星( )。
(A)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值(B)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C)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值(D)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8、一列沿x 方向传播的横波:其振幅为A :波长为λ:某一时刻波的图象如图所示。
高考物理高频考点重点新题精选训练专题16万有引力定律与天体运动精品

高考物理高频考点重点新题精选训练专题16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运动1.(2013浙江省海宁市质检)2005年,美国放射了一个探测器,叫“深度撞击”,它旳任务是跟一个彗星相遇,并把携带旳将近400千克旳重锤发出去撞击彗星,进而探讨彗星被撞击之后旳结构·把彗星和地球绕太阳旳运行进行简化,如图所示,椭圆轨道Ⅰ为彗星旳运行轨道,圆轨道Ⅱ为地球旳运行轨道·下列说法正确旳是A.彗星在b点速度大于a点速度B.彗星在b、c两点时旳速度及地球绕太阳运行旳速度大小相等C.彗星在a点时加速度值比地球绕太阳运行旳加速度值大D.彗星在b、c两点时旳加速度值比地球绕太阳运行旳加速度值大2.(2013辽宁省沈阳名校质检)宇宙中两个相距较近旳星球可以看成双星,它们只在相互间旳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二球心连线上旳某一固定点做周期相同旳匀速圆周运动·依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双星间旳距离在不断缓慢增加,设双星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旳是()A.双星相互间旳万有引力减小B.双星做圆周运动旳角速度增大C.双星做圆周运动旳周期减小D.双星做圆周运动旳半径增大3.(2013安徽省联考)如图所示,一颗行星和一颗彗星绕同一恒星旳运行轨道分别为A和B,A是半径为r旳圆轨道,B为椭圆轨道,椭圆长轴QQ′为2r·P点为两轨道旳交点,以下说法正确旳是A.彗星和行星经过P点时受到旳万有引力相等B.彗星和行星绕恒星运动旳周期相同C.彗星和行星经过P点时旳速度相同D.彗星在Q′处加速度为行星加速度旳1/44. (2013广东汕头市期末)质量为m旳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旳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月球质量为M,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不考虑月球自转旳影响,则A. 航天器旳线速度B. 航天器旳角速度GMRω=C. 航天器旳向心加速度a=GM/R2D.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GM/R25.(2013河南平顶山期末)如图所示,A 为绕地球做椭圆轨道运动旳卫星,B 为地球同步卫星,P 为A 、B 两轨道旳交点·下列说法中正确旳是A .卫星A 所受万有引力完全供应向心力B .卫星B 相对地面静止,肯定不会及A 相撞C .卫星B 加速后其轨道可及卫星A 轨道相同D .卫星A 在远地点加速后其轨道可以变成比B 轨道半径更大旳圆轨道6.(2013四川攀枝花二模)在赤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旳三颗卫星1m 、2m 、3m ,它们旳轨道半径分别为1r 、2r 、3r ,且1r >2r >3r ,,其中2m 为同步卫星,若三颗卫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旳向心力大小相等,则A .相同旳时间内,1m 通过旳路程最大B .三颗卫星中,3m 旳质量最大C .三颗卫星中,3m 旳速度最大D .1m 绕地球运动旳周期小于24小时7.(2013福建三明市联考)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胜利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设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对接胜利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一起绕地球运行旳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轨道离地球表面高度约为R 191,运行周期为T ,则( )A .地球质量为2019()2R 2B .对接胜利后,“神舟九号”飞船旳线速度为C .对接胜利后,“神舟九号”飞船里旳宇航员受到旳重力为零D .对接胜利后,“神舟九号”飞船旳加速度为g/T=,选项B 正确·对接胜利后,“神舟九号”飞船旳加速度小于g ,神舟九号”飞船里旳宇航员受到旳重力不为零,选项CD 错误·8 .(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一模)理论上可以证明,质量匀称分布旳球壳对壳内物体旳引力为零·假定地球旳密度匀称,半径为R ·若矿底部和地面处旳重力加速度大小之比为k ,则矿井旳深度为 A.(1-k )R B.kR C. (1kk R9.(2013安徽省池州市期末)一名宇航员来到某星球上,假如该星球旳质量为地球旳一半.它旳直径也为地球旳一半,那么这名宇航员在该星球上旳重力是他在地球上重力旳()A. 4倍 B .2倍C. 0.5倍D. 0.25倍答案:B解析:由mg=GMm/R2,这名宇航员在该星球上旳重力是他在地球上重力旳2倍,选项B正确·10(2013无锡高三期末). 2012年5月6日,天空出现“超级大月亮”,月亮旳亮度和视觉直径都大于平常,如图,究其缘由,月球旳绕地运动轨道事实上是一个偏心率很小旳椭圆,当天月球刚好运动到近地点.结合所学学问推断下列及月球椭圆轨道运动模型有关旳说法中正确旳是A.月球公转周期小于地球同步卫星旳公转周期B.月球在远地点旳线速度小于地球第一宇宙速度C.月球在远地点旳加速度小于在近地点旳加速度D.月球在远地点旳机械能小于在近地点旳机械能11.(2013上海市黄浦区期末)关于万有引力定律,下列说法正确旳是()(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了引力常量旳数值(B)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天体之间(C)万有引力旳发觉,揭示了自然界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旳规律(D)地球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受到太阳旳万有引力大小是相同旳答案:C解析: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测定了引力常量旳数值,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任何物体之间,万有引力旳发觉,揭示了自然界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旳规律,选项AB错误C正确;地球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受到太阳旳万有引力大小是不相同旳,选项D错误·12.(2013河南开封一模)随着世界航空事业旳发展,深太空探测已渐渐成为各国关注旳热点,假,设深太空中有一颗外星球,其质量是地球质量旳2倍,半径是地球半径旳12则下列推断正确旳是:A.该外星球旳同步卫星周期肯定小于地球同步卫星旳周期B.某物体在该外星球表面所受旳重力是在地球表面所受重力旳4倍C.该外星球上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上第一宇宙速度旳2倍D.绕该外星球旳人造卫星和以相同轨道半径绕地球旳人造卫星运行速度相同13.(2013山东济南期中检测)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旳“神舟星”和“杨利伟星”旳轨道均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已知“神舟星”平均每天绕太阳运行174万公里,“杨利伟星”平均每天绕太阳运行145万公里.假设两行星均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两星相比较( )A.“神舟星”旳轨道半径大B.“神舟星”旳公转周期大C.“神舟星”旳加速度大D.“神舟星”受到旳向心力大【答案】C【解析】依据线速度旳定义式得:v= l t∆∆,已知“神舟星”平均每天绕太阳运行174万公里,“杨利伟星”平均每天绕太阳运行145万公里,可以得出:“神舟星”旳线速度14. (2013山东济南测试)宇宙中存在一些质量相等且离其他恒星较远旳四颗星组成旳四星系统,通常可忽视其他星体对它们旳引力作用·设四星系统中每个星体旳质量均为m ,半径均为R ,四颗星稳定分布在边长为a 旳正方形旳四个顶点上.已知引力常量为G .关于四星系统,下列说法错误旳是 ( )A .四颗星围绕正方形对角线旳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B .四颗星旳轨道半径均为2aC .四颗星表面旳重力加速度均为2R GmD .四颗星旳周期均为【答案】BD【解析】星体在其他三个星体旳万有引力作用下,合力方向指向对角线旳交点,围绕正15.(2013江苏省名校质检)太阳系以外存在着很多恒星及行星组成旳双星系统·它们运行旳原理可以理解为,质量为M旳恒星和质量为m旳行星(M>m),在它们之间旳万有引力作用下有规则地运动着·如图所示,我们可认为行星在以某肯定点C为中心、半径为a旳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图中没有表示出恒星)·设万有引力常量为G,恒星和行星旳大小可忽视不计,则下图中粗略反映恒星、行星运动旳轨道和位置旳是()答案:C解析:质量为M旳恒星和质量为m旳行星(M>m),在它们之间旳万有引力作用下围绕它们旳质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M>m,粗略反映恒星、行星运动旳轨道和位置旳是图C·16.(2013江西省红色六校联考)一些星球由于某种缘由而发生收缩,假设该星球旳直径缩小到原来旳四分之一,若收缩时质量不变,则及收缩前相比 ( )A.同一物体在星球表面受到旳重力增大到原来旳4倍B.同一物体在星球表面受到旳重力增大到原来旳2倍C.星球旳第一宇宙速度增大到原来旳4倍D.星球旳第一宇宙速度增大到原来旳2倍17.(2013四川绵阳二诊)一个物体静止在质量匀称旳球形星球表面旳赤道上·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星球密度为ρ,若由于星球自转使物体对星球表面旳压力恰好为零,则星球自转旳角速度为A .B .C .D .G ρπ3答案:A解析:由G 2Mm R =mR ω2,M=ρV,,V=4πR 3/3,联立解得ω=,选项A 正确·18.(2013年浙江省宁波市期末)若用假想旳引力场线描绘质量相等旳两星球之间旳引力场分布,使其它星球在该引力场中随意一点所受引力旳方向沿该点引力场线旳切线上.指向箭头方向·则描述该引力场旳引力场线分布图是答案:B解析:其它星球在该引力场中随意一点必定受到两星球旳万有引力,描述该引力场旳引力场线分布图是图B ·19. (2013云南省玉溪质检)月球及地球质量之比约为1:80,有探讨者认为月球和地球可视为一个由两质点构成旳双星系统,他们都围绕地月连线上某点O 做匀速圆周运动·据此观点,可知月球及地球绕O 点运动旳线速度大小之比约为 ( ) A . 1:6400 B. 1:80 C. 80:1 D. 6400:120、(2013杭州名校质检)如图所示,放射远程弹道导弹,弹头脱离运载火箭后,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沿椭圆轨道飞行,击中地面目标B·C为椭圆轨道旳远地点,距地面高度为h·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关于弹头在C点处旳速度v和加速度a,下列结论正确旳是()A.,B.,C.,D.,答案:B解析:若弹头在半径为R+h旳圆轨道上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弹头在C点处旳速度·弹头做椭圆轨道运动到远地点,弹头在C点处旳速度·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其次定律,弹头在C点旳加速度,选项B正确·21. (2013河南洛阳市一模)某星球旳质量为M,在该星球表面某一倾角为θ旳山坡上以初速度v0平抛一物体,经过时间t该物体落到山坡上·欲使该物体不再落回该星球旳表面,求至少应以多大旳速度抛出该物体?(不计一切阻力,万有引力常数为G)22(2013浙江省舟山市期末联考)在半径R=5000km旳某星球表面,宇航员做了如下试验,试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竖直平面内旳光滑轨道由轨道AB和圆弧轨道BC组成,将质量m=0.2kg旳小球,从轨道AB上高H处旳某点静止滑下,用压力传感器测出小球经过C点时对轨道旳压力F,变更H 旳大小,可测出相应旳F大小,F随H旳变更关系如图乙所示(横坐标每小格长度表示0.1m)·求:⑴圆轨道旳半径及星球表面旳重力加速度;⑵该星球旳第一宇宙速度·23.(7分)(2013河南中原名校第三次联考)天文工作者观测到某行星旳半径为R 1,自转周期为T 1,它有一颗卫星,轨道半径为R 2,绕行星公转周期为T 2·若万有引力常量为G ,求: (1)该行星旳平均密度;(2)要在此行星旳赤道上放射一颗质量为m 旳近地人造卫星,使其轨道平面及行星旳赤道平面重合,且设行星上无气体阻力,则对卫星至少应做多少功?解析:.(1)卫星及行星之间旳万有引力供应卫星做圆周运动旳向心力·G 22Mm R =mR 2(22T )2,24.(9分)(2013山东寿光市质检)已知地球旳半径为R ,地球表面旳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万有引力常量为G ,不考虑地球自转旳影响.试求:(1)卫星环绕地球运行旳第一宇宙速度v 1旳大小;(2)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且运行周期为T ,求卫星运行旳轨道半径r ; (3)由题干所给条件,推导出地球平均密度p 旳表达式【解析】(1)设卫星旳质量为m ,地球旳质量为M ,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在地球表面旁边满意2MmG mg R ==, 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旁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旳速度,卫星做圆周运动旳向25.(12分)(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一中期末)如图为宇宙中一个恒星系旳示意图,A 为该星系旳一颗行星,它绕中心恒星O 运行轨道近似为圆,天文学家观测得到A 行星运动旳轨道半径为R 0,周期为T 0·(1)中心恒星O 旳质量是多大?(2)长期观测发觉,A 行星实际运动旳轨道及圆轨道总存在一些偏离,且周期性地每隔t 0时间发生一次最大旳偏离,天文学家认为形成这种现象旳缘由可能是A 行星外侧还存在着一颗未知旳行星B (假设其运行轨道及A 在同一平面内,且及A 旳绕行方向相同),它对A 行星旳万有引力引起A 轨道旳偏离·依据上述现象及假设,试求出行星B 运动旳周期和轨道半径·解析:(1)由G20MmR =m R 0(2T )2,解得:M =·(2)由题意可知:A 、B 相距最近时,B 对A 旳影响最大, 且每隔t 0时间相距最近·设B 行星周期为T B ,OA。
2024年高考物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6功和功率第01期

专题6 功和功率一.选择题1.(2024江苏泰州12月联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集成实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报道称新一代高速列车牵引功率达9000kW,持续运行速度为350km/h,则新一代高速列车从北京开到杭州全长约为1300km,则列车在动力上耗电约为()A.3.3×103kW·hB.3.3×104kW·hC.3.3×105kW·hD.3.3×106kW·h【参考答案】B2.【济宁模拟】一汽车在水平平直路面上,从静止起先以恒定功率P运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汽车最终做匀速运动。
汽车运动速度的倒数1v与加速度a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运动的最大速度为v 0B .阻力大小为02PvC .汽车的质量为002Pa v D .汽车的质量为00Pa v【参考答案】AD3.【郑州2025届质量检测】如图所示,不行伸长的轻绳通过定滑轮将物块甲、乙(均可视为质点)连接,物块甲套在固定的竖直光滑杆上,用外力使两物块静止,轻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θ=37°,然后撤去外力,甲、乙两物块从静上起先无初速释放,物块甲能上升到最高点Q ,己知Q 点与滑轮上缘O 在同一水平线上,甲、乙两物块质量分别为m 、M ,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不计滑轮的大小和摩擦。
设物块甲上升到最高点Q 时加速度为a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 =3mB .M =2mC .a =0D .a =g 【参考答案】BD【名师解析】当甲上升到最高点时,甲和乙的速度均为零,此时设甲上升的高度为h ,则乙下降的高度为,由能量关系可知,则M=2m,选项B正确,A错误;甲在最高点时,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则a=g,选项C错误,D正确。
高三物理高考题专题分析(共十五个专题)

专题一 运动图像【原题来源一】 2017年江苏卷 【原题原题】一小物块沿斜面向上滑动,然后滑回到原处.物块初动能为,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则该过程中,物块的动能与位移的关系图线是【答案】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动能定理及学生的识图能力,根据动能定理写出E k –x 图象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出图象斜率描述的物理意义.【原题来源二】 2017年全国新课标Ⅲ卷 【原题原题】一质量为2 kg 的物块在合外力F 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
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则A .t =1 s 时物块的速率为1 m/sB .t =2 s 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4 kg·m/sC .t =3 s 时物块的动量大小为5 kg·m/sD .t =4 s 时物块的速度为零 【答案】ABk0E kE【名师点睛】求变力的冲量是动量定理应用的重点,也是难点。
F–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冲量。
【命题意图】本类题通常主要考查对位移、路程、速度、速率、平均速度、时间、时刻、加速度等基本运动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牛顿第二定律、直线运动规律、功、功率等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与简单的应用。
【考试方向】这类试题在考查题型上,通常基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极个别情况下会出现在计算题中以考查识图、读图的能力,难度一般不大;在考查内容上一般以x-t图象、v-t图象的形式出现,少数情况下会出现a-t图象、x-v图象等不常见的运动图象,着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以及读图、识图、画图、用图的能力。
【得分要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了x-t图象、v-t图象两种运动图象,因此要对这两种运动图象有深刻的理解:(1)x-t图象和v-t图象都是对物体运动的一种描述,分别反映了做直线运动时的物体的位移(位置)x和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2)通过x-t图象可以知道某时刻运动物体的位置,以及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情况,通过v-t图象可以知道某时刻运动物体的速度,以及在这一时刻的运动情况;(3)在x-t图象中,若图线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若图线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了物体的运动速度,若图线为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在对应时刻的运动速度;(4)在v-t图象中,若图线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图线为倾斜直线,则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直线的斜率表示了物体的运动的加速度,若图线为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曲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在对应时刻运动的加速度。
高三物理专题练习题【动力学综合问题】

动力学综合问题(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6题为单选题,7~10题为多选题)1.如图所示,一夹子夹住木块,在力F作用下向上提升。
夹子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M,夹子与木块两侧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f。
若木块不滑动,力F的最大值是( )A.B.C.-(m+M)gD.+(m+M)g【解析】选A。
当夹子与木块两侧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摩擦力f时,拉力F最大,系统向上的加速度为a。
先以m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2f-mg=ma,再以M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2f-Mg=Ma,两式联立可解得F=,A正确。
2.在一块固定的倾角为θ的木板上叠放质量均为m的一本英语词典和一本汉语词典,图甲中英语词典在上,图乙中汉语词典在上,已知图甲中两本书一起匀速下滑,图乙中两本书一起加速下滑。
已知两本书的封面材料不同,但每本书的上、下两面材料都相同,近似认为滑动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相等。
设英语词典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汉语词典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英语词典和汉语词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μ1>μ2B.μ3<μ2C.图乙中汉语词典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μ3mgcosθD.图甲中英语词典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μ2mgcosθ【解析】选D。
对图甲,对整体分析,根据共点力平衡有2mgsinθ=μ2·2mgcosθ,对乙图,对整体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2mgsinθ-μ1·2mgcosθ=2ma,由两式可知μ1<μ2,故A错误。
对图乙,对整体分析,有2mgsinθ-μ1·2mgcosθ=2ma,解得a=gsinθ-μ1gcosθ,对汉语词典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f=ma,解得f=μ1mgcosθ,因为两词典保持相对静止,则μ1mgcosθ<μ3mgcosθ,知μ1<μ3,故C错误。
高三高考物理复习专题练习: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1.[多选]如图甲所示,电阻R1=R, R 2=2 R,电容为C的电容器,圆形金属线圈半径为广2,线圈的电阻为R半径为r1(r1<r2)的圆形区域内存在垂直线圈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t「12时刻磁感应强度分别为B「B2,其余导线的电阻不计,闭合开关S,至11时刻电路中的电流已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甲图乙A.电容器上极板带正电B.11时刻,电容器的带电荷量为:孙而C.11时刻之后,线圈两端的电压为;D.12时刻之后,R1两端的电压为■ ■2.[多选]如图甲所示,abcd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在金属线框的下方有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MN和M W是匀强磁场区域的水平边界并与线框的bc 边平行,磁场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现金属线框由距MN的某一高度从静止开始下落,图乙是金属线框由开始下落到完全穿过匀强磁场区域的v-t图象.已知金属线框的质量为m,电阻为R,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图象中坐标轴上所标出的匕、v2、v3、t p 12、13、14均为已知量(下落过程中线框abcd始终在竖直平面内,且bc边始终水平).根据题中所给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甲图乙A.可以求出金属线框的边长B.线框穿出磁场时间(t4-t3)等于进入磁场时间(t2-t1)C.线框穿出磁场与进入磁场过程所受安培力方向相同D.线框穿出磁场与进入磁场过程产生的焦耳热相等3.[多选]如图所示,x轴上方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分别有垂直纸面向里和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现有四分之一圆形线框。
〃乂绕。
点逆时针匀速转动,若规定线框中感应电流/顺时针方向为正方向,从图示时刻开始计时,则感应电流I及ON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F随时间t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A BCD4.[多选]匀强磁场方向垂直纸面,规定垂直纸面向里的方向为正方向,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甲所示.在磁场中有一细金属圆环,圆环平面位于纸面内,如图乙所示.令11、12、13分别表示Oa、ab、bc段的感应电流工、力、力分别表示感应电流为11、12、13时,金属环上很小一段受到的安培力.则()A.11沿逆时针方向,12沿顺时针方向B.12沿逆时针方向,13沿顺时针方向C f1方向指向圆心石方向指向圆心D外方向背离圆心向外右方向指向圆心5.[多选]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存在有界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质量为m、边长为a的正方形线框ABCD斜向穿进磁场,当AC刚进入磁场时线框的速度大小为%方向与磁场边界所成夹角为45°,若线框的总电阻为凡则()A.线框穿进磁场的过程中,框中电流的方向为D T C T B T A T DB AC刚进入磁场时线框中感应电流为一,镇铲。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全套精品(共10个专题)

全册教案导学案说课稿试题高三物理二轮总复习全册教学案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目录第1专题力与运动 (1)第2专题动量和能量 (46)第3专题圆周运动、航天与星体问题 (76)第4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94)第5专题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分析 (120)第6专题振动与波、光学、执掌、原子物理 (150)第7专题高考物理实验 (177)第8专题 (202)第9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221)第10专题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析技巧 (240)第1专题 力与运动知识网络考点预测本专题复习三个模块的内容:运动的描述、受力分析与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运动的描述与受力分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内容,它们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才能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运动的描述、受力平衡在近几年都有独立的命题出现在高考中但由于理综考试题量的局限以及课改趋势,独立考查前两模块的命题在2013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很小,大部分高考卷中应该都会出现同时考查三个模块知识的试题,而且占不少分值.在综合复习这三个模块内容的时候,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运动的描述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其理论体系为用数学函数或图象的方法来描述、推断质点的运动规律,公式和推论众多.其中,平抛运动、追及问题、实际运动的描述应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2.无论是平衡问题,还是动力学问题,一般都需要进行受力分析,而正交分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相结合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每年高考都会对其进行考查.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等,趋向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实际问题.此外,它还经常与电场、磁场结合,构成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试题.一、运动的描述 要点归纳(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和解题方法1.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t =v t 2. 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Δs 为恒量,且Δs =aT 2.3.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等的时间T 内连续通过的位移之比为:s1∶s2∶s3∶…∶s n=1∶3∶5∶…∶(2n-1)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 n=1∶(2-1)∶(3-2)∶…∶(n-n-1).4.竖直上抛运动(1)对称性: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具有时间和速度等方面的对称性.(2)可逆性:上升过程做匀减速运动,可逆向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来研究.(3)整体性:整个运动过程实质上是匀变速直线运动.5.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公式法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一些有用的推导公式直接解决.(2)比例法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其速度、位移和时间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灵活利用这些关系可使解题过程简化.(3)逆向过程处理法逆向过程处理法是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倒过来进行研究的方法.(4)速度图象法速度图象法是力学中一种常见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将问题中的许多关系,特别是一些隐藏关系,在图象上明显地反映出来,从而得到正确、简捷的解题方法.(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小船渡河设水流的速度为v1,船的航行速度为v2,河的宽度为d.(1)过河时间t仅由v2沿垂直于河岸方向的分量v⊥决定,即t=dv⊥,与v1无关,所以当v2垂直于河岸时,渡河所用的时间最短,最短时间t min=dv2.(2)渡河的路程由小船实际运动轨迹的方向决定.当v1<v2时,最短路程s min=d;当v1>v2时,最短路程s min=v1v2 d,如图1-1 所示.图1-12.轻绳、轻杆两末端速度的关系(1)分解法把绳子(包括连杆)两端的速度都沿绳子的方向和垂直于绳子的方向分解,沿绳子方向的分运动相等(垂直方向的分运动不相关),即v 1cos θ1=v 2cos_θ2.(2)功率法通过轻绳(轻杆)连接物体时,往往力拉轻绳(轻杆)做功的功率等于轻绳(轻杆)对物体做功的功率.3.平抛运动如图1-2所示,物体从O 处以水平初速度v 0抛出,经时间t 到达P 点.图1-2(1)加速度⎩⎪⎨⎪⎧ 水平方向:a x =0竖直方向:a y=g (2)速度⎩⎪⎨⎪⎧水平方向:v x =v 0竖直方向:v y =gt合速度的大小v =v 2x +v 2y =v 20+g 2t 2设合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有:tan θ=v y v x =gt v 0,即θ=arctan gt v 0. (3)位移⎩⎪⎨⎪⎧ 水平方向:s x =v 0t 竖直方向:s y =12gt2 设合位移的大小s =s 2x +s 2y =(v 0t )2+(12gt 2)2 合位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有: tan α=s y s x =12gt 2v 0t =gt 2v 0,即α=arctan gt 2v 0要注意合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是合位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2倍,即θ≠2α,而是tan θ=2tan α.(4)时间:由s y =12gt 2得,t =2s y g,平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 只由物体抛出时离地的高度s y 决定,而与抛出时的初速度v 0无关.(5)速度变化: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故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g =Δv Δt)相等,且必沿竖直方向,如图1-3所示.图1-3任意两时刻的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Δv 构成直角三角形,Δv 沿竖直方向.注意:平抛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并不均匀变化,而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6)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的作用)垂直进入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运动相似,出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4所示.图1-4故有:y =(L ′+L 2)·tan α=(L ′+L 2)·qUL dm v 20. 热点、重点、难点(一)直线运动高考中对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一般以图象的应用或追及问题出现.这类题目侧重于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追及问题,存在的困难在于选用哪些公式来列方程,作图求解,而熟记和运用好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例1 如图1-5甲所示,A 、B 两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 车在A 车前s =84 m 处时,B 车的速度v B =4 m/s ,且正以a =2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 车的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 车一直以v A =20 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从最初相距84 m 时开始计时,经过t 0=12 s 后两车相遇.问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图1-5甲【解析】设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t ,相遇时A 车的位移为:s A =v A t 0B 车加速阶段的位移为:s B 1=v B t +12at 2 匀速阶段的速度v =v B +at ,匀速阶段的位移为:s B 2=v (t 0-t )相遇时,依题意有:s A =s B 1+s B 2+s联立以上各式得:t 2-2t 0t -2[(v B -v A )t 0+s ]a =0 将题中数据v A =20 m/s ,v B =4 m/s ,a =2 m/s 2,t 0=12 s ,代入上式有:t 2-24t +108=解得:t 1=6 s ,t 2=18 s(不合题意,舍去)因此,B 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6 s .[答案] 6 s【点评】①出现不符合实际的解(t 2=18 s)的原因是方程“s B 2=v (t 0-t )”并不完全描述B 车的位移,还需加一定义域t ≤12 s .②解析后可以作出v A -t 、v B -t 图象加以验证.图1-5乙根据v -t 图象与t 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可得,t =12 s 时,Δs =[12×(16+4)×6+4×6] m =84 m .(二)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相当高,或出现于力学综合题中,如2008年北京、山东理综卷第24题;或出现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一类问题中,如2008年宁夏理综卷第24题、天津理综卷第23题;或出现于此知识点的单独命题中,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0题、广东物理卷第17(1)题、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复习,除了要熟记两垂直方向上的分速度、分位移公式外,还要特别理解和运用好速度偏转角公式、位移偏转角公式以及两偏转角的关系式(即tan θ=2tan α).●例2 图1-6甲所示,m 为在水平传送带上被传送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A 为终端皮带轮.已知皮带轮的半径为r ,传送带与皮带轮间不会打滑.当m 可被水平抛出时,A 轮每秒的转数最少为( )图1-6甲A .12πg rB .g rC .grD .12πgr 【解析】解法一 m 到达皮带轮的顶端时,若m v 2r≥mg ,表示m 受到的重力小于(或等于)m 沿皮带轮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m 将离开皮带轮的外表面而做平抛运动又因为转数n =ω2π=v 2πr所以当v ≥gr ,即转数n ≥12πg r时,m 可被水平抛出,故选项A 正确. 解法二 建立如图1-6乙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当m 到达皮带轮的顶端有一速度时,若没有皮带轮在下面,m 将做平抛运动,根据速度的大小可以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若轨迹在皮带轮的下方,说明m 将被皮带轮挡住,先沿皮带轮下滑;若轨迹在皮带轮的上方,说明m 立即离开皮带轮做平抛运动.图1-6乙又因为皮带轮圆弧在坐标系中的函数为:当y 2+x 2=r 2初速度为v 的平抛运动在坐标系中的函数为:y =r -12g (x v )2 平抛运动的轨迹在皮带轮上方的条件为:当x >0时,平抛运动的轨迹上各点与O 点间的距离大于r ,即y 2+x 2>r 即[r -12g (x v )2]2+x 2>r 解得:v ≥gr又因皮带轮的转速n 与v 的关系为:n =v 2πr 可得:当n ≥12πg r时,m 可被水平抛出. [答案] A【点评】“解法一”应用动力学的方法分析求解;“解法二”应用运动学的方法(数学方法)求解,由于加速度的定义式为a =Δv Δt ,而决定式为a =F m,故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 ★同类拓展1 高台滑雪以其惊险刺激而闻名,运动员在空中的飞跃姿势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某滑雪轨道的完整结构可以简化成如图1-7所示的示意图.其中AB 段是助滑雪道,倾角α=30°,BC 段是水平起跳台,CD 段是着陆雪道,AB 段与BC 段圆滑相连,DE 段是一小段圆弧(其长度可忽略),在D 、E 两点分别与CD 、EF 相切,EF 是减速雪道,倾角θ=37°.轨道各部分与滑雪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图中轨道最高点A 处的起滑台距起跳台BC 的竖直高度h =10 m .A 点与C 点的水平距离L 1=20 m ,C 点与D 点的距离为32.625 m .运动员连同滑雪板的总质量m =60 kg .滑雪运动员从A 点由静止开始起滑,通过起跳台从C 点水平飞出,在落到着陆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着陆雪道的分速度而不弹起.除缓冲外运动员均可视为质点,设运动员在全过程中不使用雪杖助滑,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图1-7(1)运动员在C 点水平飞出时的速度大小.(2)运动员在着陆雪道CD 上的着陆位置与C 点的距离. (3)运动员滑过D 点时的速度大小.【解析】(1)滑雪运动员从A 到C 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h -μmg cos αhsin α-μmg (L 1-h cot α)=12m v 2C解得:v C =10 m/s .(2)滑雪运动员从C 点水平飞出到落到着陆雪道的过程中做平抛运动,有: x =v C t y =12gt 2 yx=tan θ 着陆位置与C 点的距离s =x cos θ解得:s =18.75 m ,t =1.5 s .(3)着陆位置到D 点的距离s ′=13.875 m ,滑雪运动员在着陆雪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把平抛运动沿雪道和垂直雪道分解,可得着落后的初速度v 0=v C cos θ+gt sin θ加速度为:mg sin θ-μmg cos θ=ma运动到D 点的速度为:v 2D =v 20+2as ′ 解得:v D =20 m/s .[答案] (1)10 m/s (2)18.75 m (3)20 m/s 互动辨析 在斜面上的平抛问题较为常见,“位移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倾角”为着落条件.同学们还要能总结出距斜面最远的时刻以及这一距离.二、受力分析要点归纳(一)常见的五种性质的力(二)力的运算、物体的平衡1.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的三角形定则).2.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动力学条件是:F合=0或F x=0、F y=0、F z=0.注意:静止状态是指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的状态,如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不为零,因此不是平衡状态.3.平衡条件的推论(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任何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反向.(2)物体在同一平面上的三个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组成一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如图1-8所示.图1-8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分析热点、重点、难点(一)正交分解法、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1.正交分解法是分析平衡状态物体受力时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即当F合=0时有:F x合=0,F y合=0,F z合=0.2.平行四边形法有时可巧妙用于定性分析物体受力的变化或确定相关几个力之比.●例3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比赛中为了减小杠铃上升的高度和发力,抓杠铃的两手间要有较大的距离.某运动员成功抓举杠铃时,测得两手臂间的夹角为120°,运动员的质量为75 kg,举起的杠铃的质量为125 kg,如图1-9甲所示.求该运动员每只手臂对杠铃的作用力的大小.(取g=10 m/s2)图1-9甲【分析】由手臂的肌肉、骨骼构造以及平时的用力习惯可知,伸直的手臂主要沿手臂方向发力.取手腕、手掌为研究对象,握杠的手掌对杠有竖直向上的弹力和沿杠向外的静摩擦力,其合力沿手臂方向,如图1-9乙所示.图1-9乙【解析】手臂对杠铃的作用力的方向沿手臂的方向,设该作用力的大小为F,则杠铃的受力情况如图1-9丙所示图1-9丙由平衡条件得:2F cos 60°=mg解得:F=1250 N.[答案] 1250 N●例4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和b,用质量可忽略的刚性细杆相连放置在一个光滑的半球面内,如图1-10甲所示.已知小球a和b的质量之比为3,细杆长度是球面半径的 2 倍.两球处于平衡状态时,细杆与水平面的夹角θ是[2008年高考·四川延考区理综卷]()图1-10甲A.45°B.30°C.22.5°D.15°【解析】解法一设细杆对两球的弹力大小为T,小球a、b的受力情况如图1-10乙所示图1-10乙其中球面对两球的弹力方向指向圆心,即有: cos α=22R R =22解得:α=45°故F N a 的方向为向上偏右,即β1=π2-45°-θ=45°-θF N b 的方向为向上偏左,即β2=π2-(45°-θ)=45°+θ两球都受到重力、细杆的弹力和球面的弹力的作用,过O 作竖直线交ab 于c 点,设球面的半径为R ,由几何关系可得:m a g Oc =F N aR m b g Oc =F N bR解得:F N a =3F N b取a 、b 及细杆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 F N a ·sin β1=F N b ·sin β2 即 3F N b ·sin(45°-θ)=F N b ·sin(45°+θ) 解得:θ=15°.解法二 由几何关系及细杆的长度知,平衡时有: sin ∠Oab =22R R =22故∠Oab =∠Oba =45°再设两小球及细杆组成的整体重心位于c 点,由悬挂法的原理知c 点位于O 点的正下方,且ac bc =m am b= 3即R ·sin(45°-θ)∶R ·sin(45°+θ)=1∶ 3解得:θ=15°. [答案] D【点评】①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在各类教辅中较常见.掌握好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深刻地理解好“在力的图示中,有向线段替代了力的矢量”.②在理论上,本题也可用隔离法分析小球a 、b 的受力情况,根据正交分解法分别列平衡方程进行求解,但是求解三角函数方程组时难度很大.③解法二较简便,但确定重心的公式ac bc =m am b=3超纲.(二)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 在高考试题中,也常出现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受力平衡的物理情境,出现概率较大的是在正交的电场和磁场中的平衡问题及在电场和重力场中的平衡问题.在如图1-11所示的速度选择器中,选择的速度v =EB ;在如图1-12所示的电磁流量计中,流速v =u Bd ,流量Q =πdu 4B.图1-11 图1-12●例5 在地面附近的空间中有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已知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个带电油滴沿着一条与竖直方向成α角的直线MN 运动,如图1-13所示.由此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13A .如果油滴带正电,则油滴从M 点运动到N 点B .如果油滴带正电,则油滴从N 点运动到M 点C .如果电场方向水平向右,则油滴从N 点运动到M 点D .如果电场方向水平向左,则油滴从N 点运动到M 点【解析】油滴在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电场力及洛伦兹力的作用,因洛伦兹力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大小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而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是恒力,所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因电场力一定在水平方向上,故洛伦兹力的方向是斜向上方的,因而当油滴带正电时,应该由M 点向N 点运动,故选项A 正确、B 错误.若电场方向水平向右,则油滴需带负电,此时斜向右上方与MN 垂直的洛伦兹力对应粒子从N 点运动到M 点,即选项C 正确.同理,电场方向水平向左时,油滴需带正电,油滴是从M 点运动到N 点的,故选项D 错误.[答案] AC 【点评】对于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的问题要注意受力分析.因为洛伦兹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垂直,而且与磁场的方向、带电粒子的电性都有关,分析时更要注意.本题中重力和电场力均为恒力,要保证油滴做直线运动,两力的合力必须与洛伦兹力平衡,粒子的运动就只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同类拓展2 如图1-14甲所示,悬挂在O 点的一根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下端挂有一个带电荷量不变的小球A .在两次实验中,均缓慢移动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B .当B 到达悬点O 的正下方并与A 在同一水平线上,A 处于受力平衡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为θ.若两次实验中B 的电荷量分别为q 1和q 2,θ分别为30°和45°,则q 2q 1为 [2007年高考·重庆理综卷]( )图1-14甲A.2B.3C.23D.3 3【解析】对A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1-14 乙所示,图1-14乙由于绳子的拉力和点电荷间的斥力的合力与A球的重力平衡,故有:F电=mg tan θ,又F电=k qQ Ar2.设绳子的长度为L,则A、B两球之间的距离r=L sin θ,联立可得:q=mL2g tan θsin2θkQ A,由此可见,q与tan θsin 2θ成正比,即q2q1=tan 45°sin245°tan 30°sin230°=23,故选项C正确.[答案] C互动辨析本题为带电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的平衡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先根据小球的受力情况画出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示意图;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和几何关系列式,得出电荷量的通解表达式,进而分析求解.本题体现了新课标在知识考查中重视方法渗透的思想.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要点归纳(一)深刻理解牛顿第一、第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理解要点①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③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2.牛顿第三定律(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可用公式表示为F=-F′.(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3)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非常广泛,凡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物理情境、过程的解答,往往都需要应用这一定律.(二)牛顿第二定律1.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合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2.公式:F合=ma理解要点①因果性:F合是产生加速度a的原因,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存在,同时消失.②方向性:a与F合都是矢量,方向严格相同.③瞬时性和对应性:a为某时刻某物体的加速度,F合是该时刻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并找出加速度的方向;(3)建立直角坐标系,使尽可能多的力或加速度落在坐标轴上,并将其余的力或加速度分解到两坐标轴上;(4)分别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5)统一单位,计算数值.热点、重点、难点一、正交分解法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当物体受到多个方向的外力作用产生加速度时,常要用到正交分解法.1.在适当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使需要分解的矢量尽可能少.2.F x合=ma x合,F y合=ma y合,F z合=ma z合.3.正交分解法对本章各类问题,甚至对整个高中物理来说都是一重要的思想方法.●例6如图1-15甲所示,在风洞实验室里,一根足够长的细杆与水平面成θ=37°固定,质量m=1 kg的小球穿在细杆上静止于细杆底端O点.现有水平向右的风力F作用于小球上,经时间t 1=2 s 后停止,小球沿细杆运动的部分v -t 图象如图1-15乙所示.试求:(取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图1-15(1)小球在0~2 s 内的加速度a 1和2~4 s 内的加速度a 2.(2)风对小球的作用力F 的大小.【解析】(1)由图象可知,在0~2 s 内小球的加速度为:a 1=v 2-v 1t 1=20 m/s 2,方向沿杆向上 在2~4 s 内小球的加速度为:a 2=v 3-v 2t 2=-10 m/s 2,负号表示方向沿杆向下. (2)有风力时的上升过程,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1-15丙所示图1-15丙在y 方向,由平衡条件得:F N1=F sin θ+mg cos θ在x 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cos θ-mg sin θ-μF N1=ma1停风后上升阶段,小球的受力情况如图1-15丁所示图1-15丁在y方向,由平衡条件得:F N2=mg cos θ在x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F N2=ma2联立以上各式可得:F=60 N.【点评】①斜面(或类斜面)问题是高中最常出现的物理模型.②正交分解法是求解高中物理题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二、连接体问题(整体法与隔离法)高考卷中常出现涉及两个研究对象的动力学问题,其中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两对象的速度相同需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两对象的加速度不同需分析各自的运动或受力.隔离(或与整体法相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的重要手段.1.整体法是指当连接体内(即系统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时,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2.隔离法是指当研究对象涉及由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若要求连接体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则应把某个物体或某几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分析其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再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对隔离出来的物体列式求解的方法.3.当连接体中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或要求合外力时,优先考虑整体法;当连接体中各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要求物体间的作用力时,优先考虑隔离法.有时一个问题要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解决.●例7如图1-16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有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中间用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在外力F1、F2的作用下运动.已知F1>F2,当运动达到稳定时,弹簧的伸长量为()图1-16A .F 1-F 2kB .F 1-F 22kC .F 1+F 22kD .F 1+F 2k【解析】取A 、B 及弹簧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F 2=2ma取B 为研究对象:kx -F 2=ma(或取A 为研究对象:F 1-kx =ma )可解得:x =F 1+F 22k. [答案] C【点评】①解析中的三个方程任取两个求解都可以.②当地面粗糙时,只要两物体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A 、B 之间的拉力与地面光滑时相同.★同类拓展3 如图1-17所示,质量为m 的小物块A 放在质量为M 的木板B 的左端,B 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滑动,且A 、B 相对静止.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过一段时间,B 在地面上滑行了一段距离x ,A 在B 上相对于B 向右滑行了一段距离L (设木板B 足够长)后A 和B 都停了下来.已知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2>μ1,则x 的表达式应为( )图1-17A .x =M m LB .x =(M +m )L mC .x =μ1ML (μ2-μ1)(m +M )D .x =μ1ML (μ2+μ1)(m +M ) 【解析】设A 、B 相对静止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的速度为v ,撤去外力后至停止的过程中,A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 1=μ1mg其加速度大小a 1=f 1m=μ1g B 做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μ2(m +M )g -μ1mg M由于μ2>μ1,所以a 2>μ2g >μ1g =a 1即木板B 先停止后,A 在木板上继续做匀减速运动,且其加速度大小不变对A 应用动能定理得:-f 1(L +x )=0-12m v 2 对B 应用动能定理得:μ1mgx -μ2(m +M )gx =0-12M v 2 解得:x =μ1ML (μ2-μ1)(m +M ). [答案] C【点评】①虽然使A 产生加速度的力由B 施加,但产生的加速度a 1=μ1g 是取大地为参照系的.加速度是相对速度而言的,所以加速度一定和速度取相同的参照系,与施力物体的速度无关.②动能定理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导,特别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两表达式很容易相互转换.三、临界问题●例8 如图1-18甲所示,滑块A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质量为M 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 处,细线另一端拴一质量为m 的小球B .现对滑。
高三物理复习专题训练+(1页3练)专题一至专题五

专题一质点的直线运动1、一汽车从静止开始以4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辆自行车以8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
求:(1) 汽车从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要经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2) 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2、有一气球以5m/s的速度由地面匀速竖直上升,经过30s后,气球上悬挂重物的绳子断开(绳子的影响忽略不计),求物体从绳子断开到落地所用的时间和物体落地时速度大小。
(g=10m/s2)3、一队长为L的队伍,行进速度为,通讯员从队尾以速度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返回队尾,求出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专题一质点的直线运动1、将两个小球同时竖直上抛,A上升的最大高度比B上升的最大高度高出35m,返回地面时间比B迟2s,求:(1)A和B的初速度各是多少?(2)A和B分别到达的最大高度。
(g=10m/s2)2、建筑工人安装脚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有一名建筑工人由于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 m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脱落了,使其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图6-2所示,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一楼层面的时间为0.2 s,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到该楼层面的高度?(g=10 m/s2,不计楼层面的厚度)3、甲乙两个物体均做单向直线运动,路程相同。
甲前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1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内以速度v2匀速直线运动;乙前一半位移以速度v1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位移以速度v2匀速直线运动。
v1 ≠v1 则问:(1)甲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2)走完全程,甲乙哪个所需时间短?专题一质点的直线运动1、一队长为L的队伍,行进速度为,通讯员从队尾以速度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返回队尾,求出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2、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并且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S,且S1=0.96cm,S2=2.88cm,S3=4.80cm,S4=6.72cm,S5=8.64cm,S6=10.56cm,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运动学部分专题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运动学部分专题高三物理:运动学部分专题复资料一、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公式适用于任意运动,其中普遍适用的公式为v=S/t。
而只适用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为v=(v1+v2)/2.另外,对于物体由A沿直线运动到B,在前一半时间内是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在后一半时间内是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的情况,其平均速度为(v1+v2)/2.如果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v1v2/(v1+v2)。
如果一辆汽车以速度v1行驶了1/3的路程,接着以速度v2=20km/h跑完了其余的2/3的路程,且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27km/h,则v1的值为56km/h。
甲乙两车沿平直公路通过同样的位移,甲车在前半段位移上以v1=40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位移上以v2=60km/h的速度运动;乙车在前半段时间内以v1=40km/h的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以v2=60km/h的速度运动,则甲、乙两车在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大小的关系为无法确定,因为没有给出位移和时间。
二、加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为a=(vt-v)/t,其中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t为时间。
对于匀加速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vt>v,a为正,此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对于匀减速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vt<v,a为负,此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对于质点的运动,质点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变化量也越大。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质点运动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变化量也越大。
三.物理图象的识图方法: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
解题时可以使用"六看"方法:1.看"轴":确定图象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注意单位和标度。
2.看"线":图象上的一个点反映两个量的瞬时对应关系,直线和曲线所代表的含义不同。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简答题1.(1)下列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γ射线是原子由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B .居里夫妇最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C .原子核中的质子靠核力来抗衡相互之间的库仑斥力而使核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D .结合能所对应的质量等于把原子核完全分解为核子后所有核子的总质量减去该原子核的质量(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碰撞过程,第一次单独让小球a 从斜槽某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地点为P ,第二次让小球a 从同一位置释放后与静止在斜槽末端的小球b 发生碰撞.a 、b 球的落地点分别是M 、N ,各点与O 的距离如图;该同学改变小球a 的释放位置重复上述操作.由于某种原因他只测得了a 球的落地点P′、M′到O 的距离分别是22.0 cm 、10.0 cm.求b 球的落地点N′到O 的距离.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的规律B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C .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D .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2)如图所示,A 、B 、C 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 ,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B 、C 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而不固连.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 和C 紧连,使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 、C 可视为一个整体.现A 以初速度v 0沿B 、C 的连线方向朝B 运动,与B 相碰并黏合在一起.以后细线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 与A 、B 分离.已知C 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v 0.求弹簧释放的势能.3.(1)铀核裂变是核电站核能的重要来源,其一种裂变反应式是U +n→Ba +Kr +3n.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上述裂变反应中伴随着中子放出B .铀块体积对链式反应的发生无影响C .铀核的链式反应可人工控制D .铀核的半衰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2)如图所示,在高为h =5 m 的平台右边缘上,放着一个质量M =3 kg 的铁块,现有一质量为m =1 kg 的钢球以v 0=10 m/s 的水平速度与铁块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正碰后被反弹,落地点距离平台右边缘的水平距离为x =2 m .已知铁块与平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重力加速度为g =10 m/s 2,已知平台足够长,求铁块在平台上滑行的距离l(不计空气阻力,铁块和钢球都看成质点).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后,在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频率一定等于入射光子的频率 B. Th(钍)核衰变为Pa(镤)核时,衰变前Th 核质量等于衰变后Pa 核与β粒子的总质量C .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 .分别用X 射线和绿光照射同一金属表面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X 射线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2)某宇航员在太空站内做了如下实验:选取两个质量分别为m A =0.1 kg 、m B =0.2 kg 的小球A 、B 和一根轻质短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小球A粘连,另一端与小球B接触而不粘连.现使小球A和B之间夹着被压缩的轻质弹簧,处于锁定状态,一起以速度v=0.1 m/s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解除锁定没有机械能损失),两球仍沿原直线运动.从弹簧与小球B刚刚分离开始计时,经时间t=3.0 s,两球之间的距离增加了x.=2.7 m,求弹簧被锁定时的弹性势能Ep5.(1)如果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________也相等.A.速度B.动能C.动量D.总能量(2)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的能级图如图所示.电子处在n=3轨道上比处在n=5轨道上离氦核的距离________(选填“近”或“远”).当大量He+处在n=4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发射的谱线有________条.(3)如图所示,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A和B的质量分别为80 kg和100 kg,他们携手远离空间站,相对空间站的速度为0.1 m/s.A将B向空间站方向轻推后,A的速度变为0.2 m/s,求此时B的速度大小和方向.6.(1)如图给出氢原子最低的4个能级,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最高为4的能级,这些氢原子跃迁所辐射的光子的频率最多有________种,其中最小频率为________,要使基态氢原子电离,应用波长为________的光照射氢原子(已知h=6.63×10-34 J·s).(2)光滑水平地面上停放着甲、乙两辆平板车,一根轻绳跨过乙车的定滑轮(不计定滑轮的质量和摩擦),绳的一端与甲车相连,另一端被甲车上的人拉在手中,已知每辆车和人的质量均为30 kg,两车间的距离足够远.现在人用力拉绳,两车开始相向运动,人与甲车保持相对静止,当乙车的速度为0.5 m/s时,停止拉绳.①人在拉绳过程做了多少功?②若人停止拉绳后,至少应以多大速度立即从甲车跳到乙车才能使两车不发生碰撞?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答案及解析一、简答题1.(1)下列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γ射线是原子由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的B.居里夫妇最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C.原子核中的质子靠核力来抗衡相互之间的库仑斥力而使核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D .结合能所对应的质量等于把原子核完全分解为核子后所有核子的总质量减去该原子核的质量(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碰撞过程,第一次单独让小球a 从斜槽某处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地点为P ,第二次让小球a 从同一位置释放后与静止在斜槽末端的小球b 发生碰撞.a 、b 球的落地点分别是M 、N ,各点与O 的距离如图;该同学改变小球a 的释放位置重复上述操作.由于某种原因他只测得了a 球的落地点P′、M′到O 的距离分别是22.0 cm 、10.0 cm.求b 球的落地点N′到O 的距离.【答案】(1)CD (2)48.0 cm【解析】(1)γ射线是原子核由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的,选项A 错误;贝可勒尔最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选项B 错误;原子核中的质子靠核力来抗衡相互之间的库仑斥力而使核子紧紧地束缚在一起,选项C 正确;结合能所对应的质量等于把原子核完全分解为核子后所有核子的总质量减去该原子核的质量,选项D 正确. (2)设a 球的质量为m 1,b 球的质量为m 2,碰撞过程中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m 1+m 2=m 1, 解得m 1∶m 2=4∶1.改变小球a 的释放位置,有 m 1+m 2=m 1, 解得:=48.0 cm.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发生衰变时要遵守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的规律B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都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C .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D .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2)如图所示,A 、B 、C 三个木块的质量均为m ,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B 、C 之间有一轻质弹簧,弹簧的两端与木块接触而不固连.将弹簧压紧到不能再压缩时用细线把B 和C 紧连,使弹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 、C 可视为一个整体.现A 以初速度v 0沿B 、C 的连线方向朝B 运动,与B 相碰并黏合在一起.以后细线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 与A 、B 分离.已知C 离开弹簧后的速度恰为v 0.求弹簧释放的势能.【答案】(1)C (2) mv【解析】(1)根据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放射线的性质、玻尔理论和光电效应规律解决问题.原子核发生衰变时遵守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而非质量守恒,选项A 错误;α、β、γ射线的实质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电子流和光子,选项B 错误;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满足hν=E m -E 1,选项C 正确;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m =hν-W 知,光电子的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选项D 错误.(2)设碰后A 、B 和C 的共同速度的大小为v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0=3mv设C 离开弹簧时,A 、B 的速度大小为v 1,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3mv =2mv 1+mv 0设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 ,从细线断开到C 与弹簧分开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有:(3m)v 2+E p =(2m)v +mv解得弹簧所释放的势能为E p =mv3.(1)铀核裂变是核电站核能的重要来源,其一种裂变反应式是U +n→Ba +Kr +3n.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上述裂变反应中伴随着中子放出B .铀块体积对链式反应的发生无影响C .铀核的链式反应可人工控制D .铀核的半衰期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2)如图所示,在高为h =5 m 的平台右边缘上,放着一个质量M =3 kg 的铁块,现有一质量为m =1 kg 的钢球以v 0=10 m/s 的水平速度与铁块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正碰后被反弹,落地点距离平台右边缘的水平距离为x =2 m .已知铁块与平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重力加速度为g =10 m/s 2,已知平台足够长,求铁块在平台上滑行的距离l(不计空气阻力,铁块和钢球都看成质点).【答案】(1)AC (2)2 m【解析】(1) n 表示中子,反应式中有n 放出,A 项正确.当铀块体积小于临界体积时链式反应不会发生,B 项错误.铀核的核反应中释放出的快中子被减速剂减速后变为慢中子,而慢中子会被铀核吸收发生链式反应,减速剂可由人工控制,C 项正确.铀核的半衰期只由自身决定,而与其他外部因素无关,D 项错误.(2)设钢球反弹后的速度大小为v 1,铁块的速度大小为v ,碰撞时间极短,系统动量守恒mv 0=Mv -mv 1 碰撞后钢球做平抛运动x =v 1t h =gt 2联立以上两式解得t =1 s ,v 1=2 m/s ,v =4 m/s 整个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μMgl =0-Mv 2得l ==m =2 m.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后,在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频率一定等于入射光子的频率 B. Th(钍)核衰变为Pa(镤)核时,衰变前Th 核质量等于衰变后Pa 核与β粒子的总质量C .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 .分别用X 射线和绿光照射同一金属表面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X 射线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2)某宇航员在太空站内做了如下实验:选取两个质量分别为m A =0.1 kg 、m B =0.2 kg 的小球A 、B 和一根轻质短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小球A 粘连,另一端与小球B 接触而不粘连.现使小球A 和B 之间夹着被压缩的轻质弹簧,处于锁定状态,一起以速度v 0=0.1 m/s 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解除锁定没有机械能损失),两球仍沿原直线运动.从弹簧与小球B 刚刚分离开始计时,经时间t =3.0 s ,两球之间的距离增加了x=2.7 m ,求弹簧被锁定时的弹性势能E p .【答案】(1)D (2)0.027 J【解析】(1)前后两次跃迁所跨越的能级不一定相同,故光子频率不一定相等,A 错误;衰变有质量亏损,释放了能量,B 错误;α粒子散射实验是关于原子结构而不是原子核结构的实验,C 错误;X 射线频率高,能量大,故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D 正确. (2)根据运动关系x =(v A -v B )t根据动量守恒有:(m A +m B )v 0=m A v A +m B v B 根据能量关系E p =m A v +m B v -(m A +m B )v 联立解得E p =0.027 J.5.(1)如果一个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________也相等. A .速度 B .动能 C .动量 D .总能量(2)根据玻尔原子结构理论,氦离子(He +)的能级图如图所示.电子处在n =3轨道上比处在n =5轨道上离氦核的距离________(选填“近”或“远”).当大量He +处在n =4的激发态时,由于跃迁所发射的谱线有________条.(3)如图所示,进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员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80 kg 和100 kg ,他们携手远离空间站,相对空间站的速度为0.1 m/s.A 将B 向空间站方向轻推后,A 的速度变为0.2 m/s ,求此时B 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答案】(1)C (2)近 6 (3)0.02 m/s 离开空间站方向 【解析】(1)由德布罗意波长与粒子的动量关系式可知,由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和一个中子的相等,则它们的动量也相等,故C 正确。
高三物理各知识点专题训练

高三物理精品专题卷1考试范围:运动的描述与直线运动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结合图片中交代的情景及数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利比亚战场机枪开火 100km/h 紧急刹车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 13秒07!刘翔力压奥利弗获得冠军A .位于点燃火药的枪膛中的子弹的速度、加速度可能均为零B .轿车时速为100km/h ,紧急刹车距离为31米(可视为匀减速至静止),由此可得轿车刹车阶段的加速度为a=12.5m/s 2C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的加速度可能为零D .根据图中数据可求出刘翔在110m 栏比赛中通过全程的平均速率为v=8.42m/s2.物体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则上下两图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图中F 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v 表示物体的速度,x 表示物体的位移) ( )3.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5s 内的位移为9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第4.5秒末的速度一定是9m/sB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是2m/s 2C .物体在前9s 内的位移一定是81mD .物体在9s 内的位移一定是17m4.如右图甲所示,一定质量的物体置于固定粗糙斜面上。
t=0时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 ,t=1s时撤去拉力,斜面足够长,物体运动的部分v-t 图如右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1s 物体速度反向B .t=3s 时物体运动到最高点C .1~2秒内物体的加速度为0~1秒内物体的加速度的2倍D .t=3s 内物体的总位移为零5.如右图所示,木块A 、B 并排且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 的长度是L ,B 的长度是3L ,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 1射入A ,以速度v 2穿出B ,子弹可视为质点,其运动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出A 时的速度为 ( ) A .4212v v +B .432122v v +C .432122v v -D .22v6.a 、b 、c 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三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右图所示, 图象c 是一条抛物线,坐标原点是抛物线的顶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a 、b 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B .a 、b 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C .在0~5s 的时间内,t=5s 时,a 、b 两个物体相距最远D.物体c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0.2m/s27.某人在医院做了一次心电图,结果如下图所示。
江苏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江苏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走廊里有一盏电灯,在走廊两端各有一个开关,我们希望不论哪一个开关接通都能使电灯点亮,那么设计的电路为 ( )A .“与”门电路B .“非”门电路C .“或”门电路D .上述答案都有可能2.某实物投影机有10个相同的强光灯L 1~L 10(24 V/200 W)和10个相同的指示灯X 1~X 10(220 V/2 W),将其连接在220 V 交流电源上,电路如图4所示.若工作一段时间后L 2灯丝烧断,则 ( )A .X 1的功率减小,L 1的功率增大B .X 1的功率增大,L 1的功率增大C .X 2的功率增大,其他指示灯的功率减小D .X 2的功率减小,其他指示灯的功率减小3.在如图9所示的图象中,直线Ⅰ为某一电源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象,直线Ⅱ为某一电阻R 的伏安特性曲线.用该电源直接与电阻R 相连组成闭合电路.由图象可知 ( )A .电源的电动势为3 V ,内阻为0. 5 ΩB .电阻R 的阻值为1 Ω图9C .电源的输出功率为2 WD .电源的效率为66.7 %4..高温超导限流器由超导部件和限流电阻并联组成,如图10所示,超导部件有一个超导临界电流I c ,当通过限流器的电流I >I c 时,将造成超导体失超,从超导态(电阻为零)转变为正常态(一个纯电阻),以此来限制电力系统的故障电流.已知超导部件的正常态电阻为R 1=3 Ω,超导临界电流I c =1.2 A ,限流电阻R 2=6 Ω,小电珠L 上标有“6 V,6 W”的字样,电源电动势E =8 V ,内阻r =2 Ω,原来电路正常工作,现L 突然发生短路,则 ( )A .短路前通过R 1的电流为 AB .短路后超导部件将由超导状态转化为正常态C .短路后通过R 1的电流为 AD .短路后通过R 1的电流为2 A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电键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I 、U 1、U 2和U 3表示,电表示数变化量的大小分别用ΔI 、ΔU 1、ΔU 2和ΔU 3表示.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 )A .U 1/I 不变,ΔU 1/ΔI 不变B .U 2/I 变大,ΔU 2/ΔI 变大C .U 2/I 变大,ΔU 2/ΔI 不变D .U 3/I 变大,ΔU 3/ΔI 不变二、实验题为探究小灯泡L 的伏安特性,连好图所示的电路后闭合开关,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中的电流由零开始逐渐增大,直到小灯泡正常发光,由电流表和电压表得到的多组读数描绘出的U -I 图象应是图中的 ( )三、其他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 、B 两灯原来正常发光,忽然B 灯比原来亮了,这是因为电路中某一处发生断路故障造成的,那么发生这种故障可能是(电源内阻不计) ( )A .R 1断路B .R 2断路C .R 3断路D .灯A 断路2..图所示为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得到的U -I 图线.用此电源与三个阻值均为3 Ω的电阻连接成电路,测得路端电压为4.8 V .则该电路可能为图中的 ( )3.一个T 型电路如图8所示,电路中的电阻R 1=10Ω,R 2=120 Ω,R 3=40 Ω.另有一测试电源,电动势为100 V ,内阻忽略不计.则 ( )A .当cd 端短路时,ab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ΩB .当ab 端短路时,cd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ΩC .当ab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cd 两端的电压为80 VD .当cd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ab 两端的电压为80 V4.(14分)如图12所示,电源电动势E =12 V ,内阻r =1 Ω,电阻R 1=3 Ω,R 2=2 Ω,R 3=5 Ω,电容器的电容C 1=4 μF ,C 2=1 μF ,求C 1、C 2所带电荷量.四、计算题(16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平行金属板A 、B 水平放置,两板间的距离d =40 cm.电源电动势E =24 V ,内电阻r =1 Ω,电阻R = 15 Ω.闭合开关S ,待电路稳定后,将一带正电的小球从B 板小孔以初速度v 0=4 m/s 竖直向上射入板间.若小球带电荷量为q =1×10-2C ,质量为m =2×10-2kg ,不考虑空气阻力.那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时,小球恰能到达A 板?此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是多大?(取g =10 m/s 2)江苏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走廊里有一盏电灯,在走廊两端各有一个开关,我们希望不论哪一个开关接通都能使电灯点亮,那么设计的电路为 ( )A .“与”门电路B .“非”门电路C .“或”门电路D .上述答案都有可能【答案】C【解析】 不论哪一个开关接通都能使电灯点亮,这体现了“或”逻辑关系,故C 项正确2.某实物投影机有10个相同的强光灯L 1~L 10(24 V/200 W)和10个相同的指示灯X 1~X 10(220 V/2 W),将其连接在220 V 交流电源上,电路如图4所示.若工作一段时间后L 2灯丝烧断,则 ( )A .X 1的功率减小,L 1的功率增大B .X 1的功率增大,L 1的功率增大C .X 2的功率增大,其他指示灯的功率减小D .X 2的功率减小,其他指示灯的功率减小【答案】C【解析】 解析:L 2灯丝烧断后电路的总电阻增大,电路中总电流减小,流过其他指示灯、强光灯的电流都同比例的减小,消耗的功率都减小,两端的电压都减小,则X 2两端电压增大,消耗的功率也增大,C 正确.3.在如图9所示的图象中,直线Ⅰ为某一电源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象,直线Ⅱ为某一电阻R 的伏安特性曲线.用该电源直接与电阻R 相连组成闭合电路.由图象可知 ( )A .电源的电动势为3 V ,内阻为0. 5 ΩB .电阻R 的阻值为1 Ω图9C .电源的输出功率为2 WD .电源的效率为66.7 %【答案】ABD【解析】 图象Ⅰ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电动势,为3 V ,图象Ⅰ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内阻,为0.5 Ω,选项A 正确;图象Ⅱ的斜率表示电阻R 的阻值为1 Ω,选项B 正确;电源输出电压为U =2 V ,电流为2 A ,电源输出功率为4 W ,选项C 错;电源效率η=P 出/P 总=U /E =2/3×100%≈66.7%,选项D 正确.4..高温超导限流器由超导部件和限流电阻并联组成,如图10所示,超导部件有一个超导临界电流I c ,当通过限流器的电流I >I c 时,将造成超导体失超,从超导态(电阻为零)转变为正常态(一个纯电阻),以此来限制电力系统的故障电流.已知超导部件的正常态电阻为R 1=3 Ω,超导临界电流I c =1.2 A ,限流电阻R 2=6 Ω,小电珠L 上标有“6 V,6 W”的字样,电源电动势E =8 V ,内阻r =2 Ω,原来电路正常工作,现L 突然发生短路,则 ( )A .短路前通过R 1的电流为 AB .短路后超导部件将由超导状态转化为正常态C .短路后通过R 1的电流为 AD .短路后通过R 1的电流为2 A【答案】BC【解析】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电键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向下滑动时,四个理想电表的示数都发生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I 、U 1、U 2和U 3表示,电表示数变化量的大小分别用ΔI 、ΔU 1、ΔU 2和ΔU 3表示.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 )A .U 1/I 不变,ΔU 1/ΔI 不变B .U 2/I 变大,ΔU 2/ΔI 变大C .U 2/I 变大,ΔU 2/ΔI 不变D .U 3/I 变大,ΔU 3/ΔI 不变【答案】ACD【解析】二、实验题为探究小灯泡L 的伏安特性,连好图所示的电路后闭合开关,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中的电流由零开始逐渐增大,直到小灯泡正常发光,由电流表和电压表得到的多组读数描绘出的U -I 图象应是图中的 ( )【答案】C【解析】 小灯泡中的电流逐渐增大时其温度升高,导致其电阻增大.由知只有C 选三、其他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 、B 两灯原来正常发光,忽然B 灯比原来亮了,这是因为电路中某一处发生断路故障造成的,那么发生这种故障可能是(电源内阻不计) ( )A .R 1断路B .R 2断路C .R 3断路D .灯A 断路【答案】C【解析】 由于电源内阻不计,故路端电压为电源的电动势,所以R 1断路时,灯A 和B 两端电压不变,故B 灯亮度不会发生变化,A 选项错误.对B 选项,当R 2断路时,会使A 灯两端电压升高,B 灯两端电压降低,B 灯应变暗,故B 选项错误,同理可知D 选项也错误.对于C 选项,当R 3断路时,会使B 灯两端电压升高,A 灯两端电压降低,故B 灯变亮,因此正确选项为C.2..图所示为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得到的U -I 图线.用此电源与三个阻值均为3 Ω的电阻连接成电路,测得路端电压为4.8 V .则该电路可能为图中的 ( )【答案】B【解析】3.一个T 型电路如图8所示,电路中的电阻R 1=10Ω,R 2=120 Ω,R 3=40 Ω.另有一测试电源,电动势为100 V ,内阻忽略不计.则 ( )A .当cd 端短路时,ab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ΩB .当ab 端短路时,cd 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ΩC .当ab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cd 两端的电压为80 VD .当cd 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ab 两端的电压为80 V【答案】AC【解析】4.(14分)如图12所示,电源电动势E =12 V ,内阻r =1 Ω,电阻R 1=3 Ω,R 2=2 Ω,R 3=5 Ω,电容器的电容C 1=4 μF ,C 2=1 μF ,求C 1、C 2所带电荷量.【答案】1.6×10-5 C10-5 C【解析】四、计算题(16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两平行金属板A、B水平放置,两板间的距离d=40 cm.电源电动势E=24 V,内电阻r=1 Ω,电阻R=15 Ω.闭合开关S,待电路稳定后,将一带正电的小球从B板小孔以=4 m/s竖直向上射入板间.若小球带电荷量为q=1×10-2C,初速度v质量为m=2×10-2kg,不考虑空气阻力.那么,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多大时,小球恰能到达A板?此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是多大?(取g=10 m/s2)【答案】8 Ω23 W【解析】。
浙江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浙江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火箭发射回收是航天技术的一大进步.如图所示,火箭在返回地面前的某段运动,可看成先匀速后减速的直线运动,最后撞落在地面上.不计火箭质量的变化,则()A.火箭在匀速下降过程中机械能守恒B.火箭在减速下降过程中携带的检测仪器处于失重状态C.火箭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合力做功,等于火箭机械能的变化D.火箭着地时,火箭对地的作用力大于自身的重力2.无人机在空中匀速上升时,不断增加的能量是()A.动能B.动能、重力势能C.重力势能、机械能D.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3.快艇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即Ff=kv2).若油箱中有20 L燃油,当快艇以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时,还能行驶40 km,假设快艇发动机的效率保持不变,则快艇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时,还能行驶() A.80 km B.40 kmC.10 km D.5 km4.画作《瀑布》如图所示,有人对此画作了如下解读: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推动水轮机发电,又顺着水渠流动,回到瀑布上方,然后再次倾泻而下,如此自动地周而复始.这一解读违背了()A.库仑定律B.欧姆定律C.电荷守恒定律D.能量守恒定律5.如图所示,髙速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运行,对列车所受力的做功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重力做正功B.牵引力做正功C.牵引力做负功D.空气阻力做正功6.(单选)一小孩从公园中的滑梯上加速滑下,对于其机械能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机械能减小B.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减小C.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增加D.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不变7.如图所示,游乐场中,从高处A到水面B处有两条长度相同的光滑轨道.甲、乙两小孩沿不同轨道同时从A处自由滑向B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甲的切向加速度始终比乙的大B.甲、乙在同一高度的速度大小相等C.甲、乙在同一时刻总能到达同一高度D.甲与乙同时到达B处8.把一质量为m的小球放在竖立的弹簧上,并把球往下按至A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高三物理专题:参考答案

高三物理专题训练²参考答案-127直线运动8.2. 13 m9.解:(1)设t=0时刻,人位于路灯的正下方O 处,在时刻t ,人走到S 处,根据题意有vt OS =,过路灯P 和人头顶的直线与地面的交点M 为t 时刻人头顶影子的位置,如图所示.OM 为人头顶影子到O 点的距离.由几何关系,有 OSOM l OMh -=,即t lh h v OM -=.因OM 与时间t 成正比,故人头顶的影子做匀速运动.(2)由图可知,在时刻t ,人影的长度为SM ,由几何关系,有OSOM SM -=,则=SM t lh lv -.可见影长SM 与时间t 成正比,所以影长随时间的变化率为k t lh lv -=。
力和平衡12.21214)(,2k k k k G G +13.解:A 球受力如图所示,则有水平方向:C B F F F +=θθcos cos ① 竖直方向:mg F F B =+θθsin sin ② 由②式得: NN mg F mg F B 6.34320sin sin ==≤-=θθ由①、②式得:NN F mg F C 3.17310cos 2sin 2=≥+=θθ所以力F 大小应满足的条件是17.3 N ≤F ≤34. 6 N.高三物理专题训练²参考答案-128-牛顿运动定律、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19.2v20.μ21.mg sin (2对人有得: a =向下.22.(2a =4 g .此加速度即火箭起飞时的加速度,对火箭进行受力分析,列方程为F -Mg=M a ,解得火箭的最大推力为F=2.4³107N.(3)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4222h R Tm h R mM G +=+π)(地,在地球表面,万有引力与重力近似相等,得,2mg Rm M G=地,又s h T 3104.55.1⨯==. 解得h=3. 1³102 km.23.解:由v -t 图象可知,物块在0~3s内静止,3 s ~6 s 内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6 s ~9 s 内做匀速运动,结合F -t 图象可知f=4 N=μm g ,F 3-f=2 N=ma , v 2=6 m/s=at =3a ,由以上各式得m=1 k g ,μ=0.4. 24.解:(1)kg kg gF gG m 2101022=⨯===(2) 22,)4(RMm G mg R R Mm G g m =+='-129解之得222/4.6)4(s m g R R R g =+=' (3)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 g m F ='-'2,所以2/6.132s m mg m F a ='-'=.25.解:(1)在图(a )情况下,对箱子有11,sin ,cos N f N mg F f F μθθ==+=由以上三式得F=120 N.(2)在图(b )情况下,物体先以加速度a 1做匀速运动,然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运动直到停止.对物体有 ,),sin (cos cos 11121t a v F mg F N F ma =--=-=θμθμθ2122322,v s a mg N ma ===μμ,解之得s 2=13.5 m.26.解:(1)当f=mg 时,雨点达到最终速度m v ,则,34,3222g r v r k mg kSv mmπρπ==得krg v m 34ρ=(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a f mg =-,则ma v kS mg m =-2)2(解得ma kSv mg m=-24,即g a 43=。
河南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对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A.A轮带动B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B.B轮带动A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C.C轮带动D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D.D轮带动C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2.水平传送带的装置如图所示,O1为主动轮,O2为从动轮。
当主动轮顺时针匀速转动时,物体被轻轻地放在A端皮带上。
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C后滑动停止,之后就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目的地B端。
在传送的过程中,若皮带和轮不打滑,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皮带上P、Q两处(在连线上)所受摩擦力情况正确的是()。
①在AC段物体受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P处受向上的滑动摩擦力②在AC段物体受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P处受向上的静摩擦力③在CB段物体不受静摩擦力,Q处受向上的静摩擦力④在CB段物体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P、Q两处始终受向下的静摩擦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皮带传送机的皮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如图所示。
将质量为m的小物块放在皮带传送机上,随皮带一起向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小物块所受到的支持力的方向一定垂直于皮带指向物块②小物块所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皮带斜向下③小物块所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可能等于④小物块所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的方向一定沿斜面方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如图,传送带的水平部分长为L,向右传动速率为v,在其左端无初速释放一小木块,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木块从左端运动到右端的时间可能是()A.B.C.D.5.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 2>v 1,则( )A .t 2时刻,小物块离A 处的距离达到最大B .t 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C .0~t 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D .0~t 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6.一煤块由静止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白色传送带上,煤块在传送带上划出一段黑色的痕迹,若以传送带为参考系,则煤块在传送带上划痕的过程可描述为( ) 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B .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C .向左做匀减速运动 D .向左做匀加速运动7.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由静止释放,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始终保持以速度 v 匀速运动,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过一会儿能保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对于物体从静止释放到相对静止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动机多做的功为mv 2/2B .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v 2/2C .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v 2D .电动机增加的功率为μmgv8.测定运动员体能的一种装置如图所示,运动员的质量为m 1,绳拴在腰间沿水平方向跨过 滑轮(不计滑轮摩擦和质量),绳的另一端悬吊的重物质量为m 2,人用力向后蹬传送带 而人的重心不动,设传送带上侧以速度V 向后运动,则: ①人对传送带不做功 ②人对传送带做功 ③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功率为m 2 gV ④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功率为(m 1+m 2)gV ⑤传送带对人做功的功率为m 1 gV 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①B .②④C .②③D .①⑤9.如图所示,质量为优的物块从倾角为θ的传送带底端由静止释放,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始终保持速率v 匀速运动,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μ>tanθ),物块到达顶端前能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放射性物质铯(137Cs)和碘(131I)进入大气,该地区水源、空气和生活环境被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反应堆中的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深埋地下或海底B .铀核裂变的一种可能核反应是U +n―→Cs +Rb +2n C .放射性碘(131I)发生的β衰变方程为I―→Xe +e D .U 裂变形式有多种,每种裂变产物不同,质量亏损也不同,但释放的能量一定相同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的能量与原子的能量相似,也是不连续变化的,是量子化的B .原子核的半衰期与原子核所处的环境有关C .贝克勒尔发现了原子核的放射性现象,并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用来描述这一现象D .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二、计算题1.(1)2011年中国宣布突破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使核反应原料利用率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第一代核反应堆以铀235为裂变燃料,而在天然铀中占99%的铀238不能被利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研究出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使铀238变成高效核燃料.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中,使用的核燃料是钚239,裂变时释放出快中子,周围的铀238(U)吸收快中子后变成铀239(U),铀239很不稳定,经过________次β衰变后变成钚239(Pu),从而实现核燃料的增殖.铀238转变为钚239的全过程的核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长为L =2 m 的木板A 质量为M =2 kg ,A 静止于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静止于A 的左端,B 的质量为m 1=1 kg ,曲面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现让另一小物块C(可视为质点)从光滑曲面上离水平面高h =3.6 m 处由静止滑下,C 与A 相碰后与A 粘在一起,C 的质量为m 2=1 kg ,A 与C 相碰后,经一段时间B 可刚好离开A ,g =10 m/s 2.求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1)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努力,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并调试成功.这种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它能够承受上亿摄氏度高温且能够控制等离子态的核子发生聚变并稳定持续地输出能量,就像太阳一样为人类提供无限清洁能源.在该装置内发生的核反应方程是H +H―→He +X ,其中粒子X 的符号是________.已知H 的质量是m 1, H 的质量是m 2,He 的质量是m 3,X 的质量是m 4,光速是c ,则发生一次上述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长方形木板B ,B 的质量为M =2 kg ,B 的右端离竖直墙6 m .现有一小物体A ,其质量m =1 kg ,以v 0=6 m/s 的速度从B 的左端水平滑上B ,如图所示.A 和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B 与墙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时无能量损失.要使A 最终不脱离B ,B 的最短长度是多少?3.(1)研究发现两个氘核(H)可聚变成He,已知氘核的质量为2.013 6 u,中子的质量为1.008 7 u, He核质量为3.015 0 u.若质量亏损1 u对应的核能为931.5 MeV,则两个氘核聚变成He核的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为________.(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三个物块A、B、C,A、B间有压缩且被锁定的轻弹簧,三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解除对弹簧的锁定,B离开弹簧后,以速度v0与C相碰,最终B与A运动的速度相同,已知mA=6 kg,mB=1kg,mC=14 kg,求B与C相碰后C的速度大小.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放射性物质铯(137Cs)和碘(131I)进入大气,该地区水源、空气和生活环境被污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反应堆中的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深埋地下或海底B.铀核裂变的一种可能核反应是U+n―→Cs+Rb+2nC.放射性碘(131I)发生的β衰变方程为I―→Xe+eD.U裂变形式有多种,每种裂变产物不同,质量亏损也不同,但释放的能量一定相同【答案】AC【解析】核反应堆中的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容器深埋地下或海底,A正确;U+n―→Cs +Kr+3n,B错误;放射性碘衰变方程与选项C相符,故C正确;对于同一重核的裂变反应,每种裂变产物不同,质量亏损不同,因而释放的能量也不同,D错误.2.下列关于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的能量与原子的能量相似,也是不连续变化的,是量子化的B.原子核的半衰期与原子核所处的环境有关C.贝克勒尔发现了原子核的放射性现象,并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用来描述这一现象D.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答案】A【解析】原子核的能量是不连续变化的,是量子化的,A正确;半衰期的大小由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元素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B错误;“放射性”这个术语是由居里夫人提出来的,用它来描述铀的辐射能力,C错误;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而不是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D错误.二、计算题1.(1)2011年中国宣布突破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技术,使核反应原料利用率提升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第一代核反应堆以铀235为裂变燃料,而在天然铀中占99%的铀238不能被利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研究出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使铀238变成高效核燃料.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中,使用的核燃料是钚239,裂变时释放出快中子,周围的铀238(U)吸收快中子后变成铀239(U),铀239很不稳定,经过________次β衰变后变成钚239(Pu),从而实现核燃料的增殖.铀238转变为钚239的全过程的核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长为L =2 m 的木板A 质量为M =2 kg ,A 静止于足够长的光滑水平面上,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静止于A 的左端,B 的质量为m 1=1 kg ,曲面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现让另一小物块C(可视为质点)从光滑曲面上离水平面高h =3.6 m 处由静止滑下,C 与A 相碰后与A 粘在一起,C 的质量为m 2=1 kg ,A 与C 相碰后,经一段时间B 可刚好离开A ,g =10 m/s 2.求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答案】(1)2U +n―→U ,U―→Pu +2e 或U +n―→Pu +2e (2)0.15 【解析】(1)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均守恒,U 经过2次β衰变转变为Pu. U 转变为Pu 经历了两个过程,即U +n―→U , U―→Pu +2e ,两式合并后得U +n―→Pu +2 e. (2)设C 滑至水平面的速度为v ,有v =, 对C 、A 碰撞过程分析,设碰后共同速度为v 1,由动量守恒有m 2v =(M +m 2)v 1 v 1=B 恰好滑离A 时与A 有相同的速度,设为v 2对A 、C 、B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2v =(M +m 1+m 2)v 2v 2= 对A 、B 、C 由功能关系得μm 1gL = (M +m 2)v - (M +m 1+m 2)v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解得μ=0.152.(1)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努力,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并调试成功.这种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它能够承受上亿摄氏度高温且能够控制等离子态的核子发生聚变并稳定持续地输出能量,就像太阳一样为人类提供无限清洁能源.在该装置内发生的核反应方程是H +H―→He +X ,其中粒子X 的符号是________.已知H 的质量是m 1, H 的质量是m 2,He 的质量是m 3,X 的质量是m 4,光速是c ,则发生一次上述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长方形木板B ,B 的质量为M =2 kg ,B 的右端离竖直墙6 m .现有一小物体A ,其质量m =1 kg ,以v 0=6 m/s 的速度从B 的左端水平滑上B ,如图所示.A 和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B 与墙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时无能量损失.要使A 最终不脱离B ,B 的最短长度是多少?【答案】(1) n ΔE =(m 1+m 2-m 3-m 4)c 2 (2)4.33 m【解析】(1)由核反应方程遵循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粒子X 为中子,即n ;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所释放的核能表达式为ΔE =(m 1+m 2-m 3-m 4)c 2.(2)设A 、B 向右滑动时达到的共同速度为v ,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 0=(m +M)v ,解得v =2 m/s.由功能关系μmgL 1=mv - (m +M)v 2解得,A 相对于B 滑行的距离L 1=3 m此过程中B 的加速度a B ==2 m/s 2,B 滑行位移s B ==1 m<6 m ,说明此时B 未碰到墙壁.B 与墙壁碰后,B 以速度2 m/s 向左运动,A 以速度2 m/s 向右运动,最终A 和B 以共同的速度向左运动,设向左运动的共同速度为v′,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 -mv =(m +M)v′,解得v′=m/s由功能关系μmgL 2= (M +m)v 2- (M +m)v′2解得,该过程中A 相对于B 滑行的距离L 2=m 则B 的长度至少为L =L 1+L 2=m =4.33 m3.(1)研究发现两个氘核(H)可聚变成He ,已知氘核的质量为2.013 6 u ,中子的质量为1.008 7 u , He 核质量为3.015 0 u .若质量亏损1 u 对应的核能为931.5 MeV ,则两个氘核聚变成He 核的核反应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为________.(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三个物块A 、B 、C ,A 、B 间有压缩且被锁定的轻弹簧,三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解除对弹簧的锁定,B 离开弹簧后,以速度v 0与C 相碰,最终B 与A 运动的速度相同,已知m A =6 kg ,m B =1 kg ,m C =14 kg ,求B 与C 相碰后C 的速度大小.【答案】(1)2H―→He +n 3.26 MeV (2)【解析】(2)对A 、B ,由动量守恒定律m A v =m B v 0①对B 、C ,由动量守恒定律m B v 0=-m B v +m C v C ②得v C =③。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带电小球A、B的电荷分别为QA、QB,都用长L的丝线悬挂在O点.静止时A、B相距为d.为使平衡时AB间距离减为d/2,可采用以下哪些方法( )A.将小球A、B的质量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B.将小球B的质量增加到原来的8倍C.将小球A、B的电荷量都减小到原来的一半D.将小球A、B的电荷量都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同时将小球B的质量增加到原来的2倍2.(2011·吉安模拟)如图所示, A、B、C、D、E是半径为r的圆周上等间距的五个点,在这些点上各固定一个点电荷,除A点处的电荷量为-q外,其余各点处的电荷量均为+q,则圆心O处( )A.场强大小为方向沿OA方向B.场强大小为方向沿AO方向C.场强大小为方向沿OA方向D.场强大小为方向沿AO方向3.如图所示,实线为不知方向的三条电场线,从电场中M点以相同速度垂直于电场线方向飞出a、b两个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则( )A.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B.a的速度将减小,b的速度将增加C.a的加速度将减小,b的加速度将增加D.两个粒子的动能,一个增加一个减小4.(2010·新课标全国卷)静电除尘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除尘器.某除尘器模型的收尘板是很长的条形金属板,图中直线ab为该收尘板的横截面.工作时收尘板带正电,其左侧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粉尘带负电,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收尘板运动,最后落在收尘板上.若用粗黑曲线表示原来静止于P点的带电粉尘颗粒的运动轨迹,下列四幅图中可能正确的是(忽略重力和空气阻力)5.(2011·江苏物理·T8)一粒子从A点射入电场,从B点射出,电场的等势面和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图中左侧前三个等势面彼此平行,不计粒子的重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粒子带负电荷B.粒子的加速度先不变,后变小C.粒子的速度不断增大D.粒子的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6.(2011·新课标全国卷·T20)一带负电荷的质点,在电场力作用下沿曲线abc从a运动到c,已知质点的速率是递减的。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物理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011·合肥模拟)物体A、B的x-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从第3 s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A>vB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C.在5 s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 s末A、B相遇D.5 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2.(2011·海南物理·T8)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在0~6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mB.在0~6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m[C.在0~4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m/sD.5~6s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负功3.(2011·新课标全国卷·T24)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
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4.(2010·广东高考)图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B.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C.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D.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5.(2010·天津高考)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0.25m/s向右B.0.25m/s向左C.1m/s向右D.1m/s向左6.(09·全国卷Ⅱ·15)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物理精品专题卷1考试范围:运动的描述与直线运动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结合图片中交代的情景及数据,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利比亚战场机枪开火 100km/h 紧急刹车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 13秒07!刘翔力压奥利弗获得冠军A .位于点燃火药的枪膛中的子弹的速度、加速度可能均为零B .轿车时速为100km/h ,紧急刹车距离为31米(可视为匀减速至静止),由此可得轿车刹车阶段的加速度为a=12.5m/s 2C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的加速度可能为零D .根据图中数据可求出刘翔在110m 栏比赛中通过全程的平均速率为v=8.42m/s2.物体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则上下两图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图中F 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力,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v 表示物体的速度,x 表示物体的位移) ( )3.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5s 内的位移为9m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第4.5秒末的速度一定是9m/sB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是2m/s 2C .物体在前9s 内的位移一定是81mD .物体在9s 内的位移一定是17m4.如右图甲所示,一定质量的物体置于固定粗糙斜面上。
t=0时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 ,t=1s时撤去拉力,斜面足够长,物体运动的部分v-t 图如右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1s 物体速度反向B .t=3s 时物体运动到最高点C .1~2秒内物体的加速度为0~1秒内物体的加速度的2倍D .t=3s 内物体的总位移为零5.如右图所示,木块A 、B 并排且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 的长度是L ,B 的长度是3L ,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 1射入A ,以速度v 2穿出B ,子弹可视为质点,其运动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出A 时的速度为 ( )A .4212v v +B .432122v v + C .432122v v - D .22v6.a 、b 、c 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三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右图所示,图象c 是一条抛物线,坐标原点是抛物线的顶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b 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B .a 、b 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C .在0~5s 的时间内,t=5s 时,a 、b 两个物体相距最远D.物体c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0.2m/s27.某人在医院做了一次心电图,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果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度为1.25m/min,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1mm,则此人的心率为()A.80次/minB.70次/minC.60次/minD.50次/min8.磕头虫是一种不用足跳,但又善于跳高的小甲虫。
当它腹朝天、背朝地躺在地面时:将头用力向后仰,拱起体背,在身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空区,然后猛然收缩体内背纵肌,使重心迅速向下加速,背部猛烈撞击地面,地面反作用力便将其弹向空中(设磕头虫撞击地面和弹起的速率相等)。
弹射录像显示,磕头虫拱背后重心向下加速(视为匀加速)的距离约为0.8mm,弹射最大高度约为32 cm。
人原地起跳方式是,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向上加速。
如果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人的重心上升高度约为0.5 m,假设人与磕头虫加速阶段加速度大小相等,那么人离地后重心上升的最大高度可达(不计空气阻力的影响)()A.150m B.200mC.20m D.7.5m9.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时,乙车在甲车前50m处,它们的v-t图象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B.在第20s末,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C.在第30s末,甲、乙两车相距50mD.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10.一定质量的小球自t=0时刻从水平地面上方某处自由下落,小球与地面碰后反向弹回,不计空气阻力,也不计小球与地面碰撞的时间,小球距地面的高度h与运动时间t关系如右图所示,取g=10m/s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前的最大速度为15m/sB.小球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后的最大速度为12m/sC.小球在4~5秒内小球走过的路程为2.5mD.小球将在t=6s时与地面发生第四次碰撞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共60分。
)11.(10分)2010年4月22日14时43分,某记者从厦门火车站的1号站台上了一列和谐号动车,提前体验福厦高铁的高速。
该记者记录了如下数据:动车从静止开始启动经过时间280s达到速率为70m/s,并以此速率连续运行了1小时后开始减速进福州站,又经过280s停靠在站台旁。
设动车加速与减速阶段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试求:(1)动车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为多少?(2)厦门站到福州站的总路程为多少?12.(10分)2010年11月22日晚短跑名将劳义在广州亚运会上创造了100m亚洲纪录,他的成绩是10.24s,劳义在短跑项目上有过人的天赋,100米,200米都是他的强项,200米在训练时也能达到20.34秒的好成绩,据悉他下一步训练将侧重200米的训练,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
200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l00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l00m时最大速率的96%。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高三物理精品专题卷2考试范围:力与物体的平衡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各实例中弹力的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地面对运动员的弹力B .图乙中,弯曲的细木棍对圆木的弹力C .图丙中,碗对筷子的弹力D .图丁中,路灯杆对路灯的弹力2. 如下图甲所示,质量为lkg 的物体在恒定外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其初速度v 0,该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4。
则下列该滑块所受摩擦力F f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g=10m/s 2)( )A B C D3.如右图所示,木块b 放在一固定斜面上,其上表面水平,木块a 放在b 上。
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于a ,a 、b 均保持静止。
则木块b 的受力个数可能是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4.射箭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如右图甲为我国著名选手张娟娟的射箭场景。
已知弓的顶部跨度为l ,弦均匀且弹性良好,其自由长度为l 。
发射时弦和箭可等效为右图乙的情景,假设弓的跨度保持不变,即箭在弦的正中间,弦夹住类似动滑轮的附加装置上,将箭发射出去。
已知弦的劲度系数为k ,发射箭时弦的最大长度为l 35(弹性限度内),则箭被发射瞬间所受的最大弹力为(设弦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 )A .klB .kl 1516C .kl 3D .kl 25.如右图甲所示,一物块置于水平地面上。
现用一个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力F 拉物块,现使力F 沿顺时针转动,并保持物块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得到拉力F 与θ变化关系图线如右图乙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物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21B .23C .32D .213-6.如右图所示,23=μ粗糙斜面的倾角为30°轻绳通过两个滑轮与A 相连,轻绳的另一端固定于天花板上,不计轻绳与滑轮的摩擦。
物块A 的质量为m 不计滑轮的质量,挂上物块B 后,当滑轮两边轻绳的夹角为90°时,A 、B 恰能保持静止且A 所受摩擦力向下,则物块B 的质量为 ( )A .m 22B .m 425 C .M D .2m7.如下图所示,清洗楼房玻璃的工人常用一根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工人及其装备的总重量为G ,悬绳与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悬绳对工人的拉力大小为F 1,墙壁对工人的弹力大小为F 2,空中作业时工人与玻璃的水平距离为定值,则 ( )A .αGF sin 1=B .αG F cot 2=C .在空中同一位置作业,当桶中的水不断减少,F 1与F 2同时减少D .若缓慢增加悬绳的长度,F 1减小,F 2增大8.叠罗汉是一种二人以上层层叠成各种造型的游戏娱乐形式,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杂技。
右图所示为六人叠成的三层静态造型,假设每个人的重量均为G ,下面五人的背部均呈水平状态,则最底层正中间的人的一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 ( )A .G 87B .G 43C .G 45D .G 23 9.如右图所示,图形凹槽半径R=30cm ,质量m=1kg 的小物块在沿半径方向的轻弹簧挤压下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50N/m ,自由长度L=40cm ,一端固定在圆心O 处,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7°。
取g=10m/s 2,sin37°=0.6,cos37°=0.8。
则 ( )A .物块对槽的压力大小是15NB .物块对槽的压力大小是13NC .槽对物块的摩擦力大小是6ND .槽对物块的摩擦力大小是8N10.如右图所示,一圆环位于竖直平面内,圆环圆心处的一小球,OP 、OQ 为两根细绳,一端与球相连另一端固定在圆环上。
OP 呈水平,OQ 与竖直方向成30º角,现保持小球位置不动,将圆环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º角,则在此过程中 ( )A .OP 绳所受拉力增大B .OP 绳所受拉力先增大后减小C .OQ 绳所受拉力先减小后增大D .OQ 绳所受拉力先增大后减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60分。
)11.(8分)如下图所示,物体A 重G A =40N ,物体B 重G B =20N ,A 与B 、B 与地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用水平绳将物体A 系在竖直墙壁上,水平力F 向右拉物体B ,当F=30N 时,才能将B 匀速拉出。
求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多大?12.(8分)如下图所示,在水平粗糙横杆上,有一质量为m 的小圆环A ,用一细线悬吊一个质量为m 的球B。
现用一水平拉力缓慢地拉起球B,使细线与竖直方向成37°角,此时环A仍保持静止。
求:(1)此时水平拉力F的大小;11.环对横杆的压力及环受到的摩擦力。
13.(8分)某装置截面图如下图所示,一截面为等腰梯形的滑槽水平放置,一截面为等腰梯形的滑块可在槽中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