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规律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动词名词化的规律探究
作者:刘露营
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08年第07期
一、名词化的定义
所谓名词化,指一系列动词、形容词词组或句子经过转化,在功能上用作名词或名词性句法结构的过程。
名词化作为隐喻思维的体现,其实质是用一种语法类别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类别,这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
正如韩礼德所说:“名词化是语法隐喻最主要的来源。
”
二、名词化的分类及其规律
(一)词汇的名词化。
词汇的名词化是指动词、形容词直接转换成它们所指称的对象,其间没有涉及原语篇中其他成分的转变。
但经过这类名词化所得到的名词往往在意义上与转换之前的原动词或形容词有一定的差别。
形容词的名词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个方面,“the rich(富人)”就是常见的例子。
对于动词来说,词汇的名词化并不是指用该动词对应的名词形式来表示这一动作,而是指和原来的动词意思发生了偏差的,由它引申而来的名词,这样的名词通常表示行为的结果、主客体等,并且基本上都已经语法化了。
这样的结构在短语动词(phrasal verbs)的名词化中表现得很集中。
另外,动词的零转化中的一部分和指人名词化也属于此类。
短语动词一般指由动词和介词或副词相加得到的特殊语言单位,其中介词或副词可以位于宾语的前后。
许多短语动词都可以进一步转化为复合名词,这种转化所产生的名词通常是指这个动作的实例、动作带来的结果、动作的主体和动作的客体等。
(二)成分的名词化。
成分的名词化指的是动词转变成它相应的名词形式,由陈述动作转变成指称这个动作。
这时,原本在句中作主宾语的成分要发生形式和功能上的变化,与动词相关的某些概念也要变。
通常情况下,动词的价数往往表明它的搭配情况。
所以动词如果转变为动作意义的抽象名词必然引起其他成分的转变。
这样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系列动作名词。
动作名词一般是抽象名词,在意义上和动词有相通之处,用来指称某种行为。
这一种情况也可以细分成两类,一是加后缀的
情况,二是直接转化的情况,后者也可称为零词缀转化(zero derivation)。
由此转变来的名词多是抽象名词,如“observe-observation”。
还有一种就是零词缀转换,常见的有:dismay、love、try、cry、attempt、release、research、search、hope、help、support、like、dislike、regret、supply、order、retum、delay、purchase、praise、report等。
这类名词多属抽象名词,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面讨论的那样,动词直接转换成的名词常常既可以表抽象意义,又可以表具体意义,根据本文的分类,表示抽象事物的属于成分名词化,而表示具体的则属于前面讨论的词汇名词化。
除此之外,动词还有一种变换是和名词相关的,即动词+ing的形式,这样的词叫动名词(gerund),但动名词和动作名词又有所不同,前者一般更注重动作,侧重描述进行某种动作的过程,而且带有动词的特征,如可以受副词修饰等。
笔者认为动名词也可以算成名词化,主要原因是它可以受到所有格的修饰,并且可以作主语。
虽然动名词还没有完全摆脱动词的特性,但还是可以认为是动词临时的名词化。
(三)句子的名词化。
这里的句子专指从句,句子的名词化指将句子转换成名词短语结构的过程,即从句的动词转变为表抽象意义的名词,从句的主语转变为所有格形式,修饰原来的动作名词。
如果原从句的动词带宾语,宾语有时会在转变过程中消失。
根据观察,可以进行此类名词化的从句是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此类名词化的结果是复杂句变为了简单句,表达更简洁。
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通常可以有that和wh-词引导,都可以转换为名词结构。
由主语从句和宾语从句转换而来的名词结构在新句中仍分别作主语和宾语。
三、结语
名词化是非常广泛存在的语法现象,且其中许多名词化都已经语法化了,如词汇名词化和成分名词化中的一部分,人们在使用中有时并没有意识到名词化思维的运用。
本文不可能穷尽所有名词化现象,一是因为规律总有例外,例如由-ment、-tion等结尾的抽象名词几乎都可以表示具体的引申事物,如accomplishment,。
这时,似乎应该把它们当成词汇名词化而不是成分名词化;二是因为有些名词化是难以辨明的,这可能是由于原来的动词在名词化后渐渐地退出使用的缘故。
名词化作为概念中心的转变,还涉及到概念空间的定位,这些现象都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责任编辑:谢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