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防治水管理系统规章规章制度修改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1. 引言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是指为了有效防止水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防治水工作进行规范、科学、有序的管理和运行的制度。
本文将介绍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2. 背景水灾是世界各地普遍面临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水灾的发生和减轻其影响,各国纷纷建立了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的建立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有效的管理和协调的运作,提高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和水灾抵御能力。
3. 目的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的目的在于:•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效能,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预防水灾的发生,减少水灾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内容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4.1 水利工程管理4.1.1 工程建设管理•设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管理;•制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范,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组织开展水利工程的竣工验收和资料归档。
4.1.2 工程维护管理•设立水利工程维护管理部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巡查、养护、维修和更新改造;•制定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制度,明确工程维护的责任、权限和程序;•定期对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和修复,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4.2 水资源管理4.2.1 水资源调度管理•设立水资源调度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和实施;•制定水资源调度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调度的原则和程序;•监测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供水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2.2 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定水资源保护管理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评估,预测水资源的供求状况;•制定节约用水的措施和标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3 水灾防治管理4.3.1 水灾预警与监测•建立完善的水灾预警系统,及时监测水情和气象变化;•制定水灾预警发布流程,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达;•加强对水灾风险区域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防治水制度管理制度范文

防治水制度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防治水工作需要,健全防治水管理制度,保障防治水设施安全运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水利部门、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开展防治水工作中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防治水工作应遵循防治水综合防控、依法管理、科学决策的原则,维护国家水资源安全。
第四条防治水工作应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加强水利设施巡查维护,定期开展防汛演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五条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防治水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第六条防治水工作中的机构设置、职责划分和运行机制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工作开展。
第七条防治水工作中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应及时跟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八条各级水利部门应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危险源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九条防治水工作中的经济管理应科学合理,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条防治水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防灾知识,提高公众参与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十一条防治水工作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执法监督机构。
第十二条领导机构是指水利部门或相关单位的领导班子,负责决策、部署、督导防治水工作。
第十三条管理机构是指水利部门或相关单位的具体工作部门,负责具体实施防治水工作。
第十四条执法监督机构是指水利部门或相关单位的执法监督部门,负责监督防治水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十五条领导机构应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做好协调工作,推动防治水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六条管理机构要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制度,加强协作配合,提高管理效率。
第十七条执法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督执法力度,维护法律尊严,促进防治水工作规范进行。
第十八条防治水工作的组织机构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益。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十九条防治水工作的流程包括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监督检查等环节。
防治水科管理制度

防治水科管理制度一、背景防治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国家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有效防治水灾、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加强防治水科管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制定目的1. 促进防治水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水利设施的科技含量和运行效率;2. 强化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提高设施的运行稳定性;3. 提高应急管理和响应能力,有效防治水灾,减少损失;4. 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三、管理体系1. 领导机构防治水科管理制度的领导机构由水利部门牵头,并由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参与,建立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
领导机构负责制定防治水科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统一协调各方资源,推动防治水工作的开展。
2. 组织机构设立水务局或水利局等专门机构,负责具体的防治水工作。
该机构包括技术科、管理科、监督科、应急科等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负责具体的工作任务。
3. 人员配置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技术员、管理人员等。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工作内容1. 防治水工程建设制定防治水工程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水利设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取适当技术,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加强工程监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2. 水利设施管理建立水利设施档案,实施定期检测和维护,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加强水利设施的维修和改造,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 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加强防汛工作,及时排查潜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 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推广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
建立水资源环保考核制度,推动相关单位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
五、保障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防治水科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防治水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完善的防治水管理制度,确保水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提 高防治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适用范围与对象
适用范围
该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水利部门、水文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涉及防治水工作的 单位和组织。
适用对象
防治水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防治水工作的人员,包括水文监测、预警、防治 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
制度的重要性与意义
重要性
防治水管理制度是预防和减少水灾害发生的关键措施,对于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意义
建立完善的防治水管理制度可以规范防治水工作行为,提高 工作效率和质量,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防 治水工作中的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惩罚机制
对于违反防治水管理制度的人员 ,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批评,让他 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激励措施
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如提 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福利待 遇等,激励员工更好地投入到防 治水管理工作中。
07
其他事项
相关文件与附件查阅
防治水管理制度主文件
1
防治水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2
防治水管理表格和记录
《防治水管理制度》
2023-10-27
contents
目录
• 制度概述 • 防治水管理组织与职责 • 防治水技术管理 • 防治水工程管理 • 防治水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 • 制度执行与监督考核 • 其他事项
01
制度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防治水管理制度是一套针对防治水工作制定的规范和准则,旨在加强水文监 测、预警和防治水灾害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范本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防治水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
本制度所称“防治水管理部门”是指具备防治水管理职能的部门。
第三条防治水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防治水资源污染,防治水环境破坏,保护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防治水管理工作应当坚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科学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防治水管理工作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防治水工作。
第二章基本职责第六条防治水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包括:(一)负责编制、修订、实施和监督水资源防治和保护计划;(二)负责制定水环境保护的标准和限值;(三)负责建立和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四)负责组织相关防治水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五)负责监督和检查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状况;(六)负责处理水资源纠纷和水环境损害赔偿事务;(七)开展水资源和水环境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八)承担其他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的任务。
第七条防治水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组织和人员配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备。
第八条防治水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和工作需要,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委托相关单位承担具体任务。
第三章组织体制第九条防治水管理部门设立一个管理局,负责水资源防治和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
第十条水资源防治和保护管理局由局长、副局长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
其中,局长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副局长由局长提名,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任命。
第十一条水资源防治和保护管理局应当建立科研、监测、规划、监督检查、宣教和法规规范等职能部门。
第十二条各级水资源防治和保护管理局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和纵向协作机制。
第四章工作程序第十三条防治水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防治水政策,制定相应的防治水工作计划,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防治水管理制度范本

防治水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本防治水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水环境的改善,确保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涉及防治水管理的各个方面。
通过建立健全的防治水管理制度,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保护水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依法防治:本制度的实施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水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依法开展防治水管理工作。
2.科学规划:制定防治水管理规划,按照科学的水资源配置和防治水管理要求,合理安排和利用水资源。
3.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加强防治水管理的统筹协调,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4.公开透明:加强对防治水管理工作的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起透明高效的防治水管理机制。
5.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综合治理,注重防治水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
三、防治水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水资源调查与监测(1)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全面的水资源调查,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了解全区域的水资源情况和水质变化,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2)各地要建立水资源监测站点,对水源地、主要河流、湖泊等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水资源的持续监管。
(3)定期发布水资源调查与监测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水资源状况和水质监测数据,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度。
2.水资源利用管理(1)建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许可管理制度,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批,并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随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合法、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2)加强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定额管理和水资源节约用水技术措施,推动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
(3)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效率。
(4)加强生态用水管理,保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环境,推动建设水生态文明。
3.水污染防治(1)强化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责任,并加强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和处罚。
防治水管理制度

防治水管理制度
是指为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灾、治理水污染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措施。
这些制度旨在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人民的饮水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水管理制度:
1. 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建立水资源管理机构、制定水资源调配和配置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 水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制定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水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保障水体的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 水灾防治制度:包括制定防洪和减灾法律法规、建设防洪工程、加强水灾监测预警和紧急救援体系,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水权管理制度:包括建立水权登记和交易制度,明确水权的归属和使用权,促进水资源的经济、公平和可持续利用。
5. 水费收费制度:包括制定水资源费和水环境管理费的征收办法,引导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提供经济支持。
6. 水教育和宣传制度:包括开展水资源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参与水环境保护和水灾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防治水管理制度在维护水资源安全、保护环境、减少灾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全面、系统地制定和落实。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范文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防治水工作的顺利进行,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灾发生,提高抗洪能力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防治水工作中的水务管理机构、防汛指挥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及相关水利项目建设单位等。
第三条本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二)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三)依法管理,公平公正;(四)四搭配、五统筹。
第二章防治水管理的组织体系第四条防治水管理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省、市、县(市、区)四级。
第五条中央防治水管理机构是国家防治水管理总局,负责制定全国性的防治水政策,并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第六条省级防治水管理机构是各省人民政府水务厅(局),负责制定本省的防治水政策,协调、指导并监督本省的防治水工作。
第七条市级防治水管理机构是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设立的水务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市(自治州)的防治水政策,协调、指导并监督本市(自治州)的防治水工作。
第八条县级防治水管理机构是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水务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县(市、区)的防治水政策,协调、指导并监督本县(市、区)的防治水工作。
第九条防治水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防治水框架规划,并监督落实;(二)编制防治水计划,指导实施;(三)组织开展防治水监测与预报工作;(四)编制防治水专项规划,协调实施;(五)负责防治水项目的审批和监督;(六)组织开展防治水宣传教育;(七)协调解决防治水突发事件;(八)综合统筹防治水工作。
第十条防治水工程管理单位组成技术团队,负责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督、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工作。
第十一条防治水项目建设单位依法履行建设手续,按照质量标准进行工程建设,并进行防治水工程验收。
第三章防治水管理的基本要求第十二条防治水工作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第十三条防治水工作的目标是达到水既不善蓄积、保持良好可发展利用功能,又不致造成灾害和生态破坏的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防治水管理制度规定

防治水管理制度规定一、总则1.1 目的本制度规定旨在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治水灾等灾害,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供应。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地区、单位等有关防治水管理工作的单位、组织和个人。
1.3 主管部门防治水管理工作主管部门为本地区水利部门。
二、防治水管理的原则2.1 预防为主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水灾等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风险。
2.2 整体管理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管理,形成整体管理格局。
三、防治水管理的内容3.1 水土保持1.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保持土壤水分和抵抗力,减少水土流失。
2.合理规划农田和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风险。
3.2 水资源管理1.制定水资源利用计划,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供应。
2.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水资源管理措施。
3.3 防洪工作1.定期检查维护防洪设施,确保其运行正常。
2.加强河道清淤和整治,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四、防治水管理的责任4.1 政府责任1.确保本地区防治水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保障水资源的安全。
2.加强对相关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督促其履行防治水管理的责任。
4.2 单位责任1.本单位要落实防治水管理制度,制定防治水管理计划和措施,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利用。
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防治水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五、防治水管理的监督和检查5.1 监督机制建立防治水管理监督机制,定期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防治水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5.2 检查内容1.对防治水工作的规范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检查防治水设施的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
六、附则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应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范本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健全防治水管理制度,提高防治水管理水平,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依据《防洪法》、《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防治水管理工作,包括水库、河道、水闸、堤防、水文测验、水文信息等防治水设施和防治水工程及其管理运行。
第三条防治水管理工作应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依法管理的原则,维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安全。
第四条防治水管理工作应强调安全、防洪、抗旱、节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任务,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五条防治水管理工作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水资源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章防治水管理机构和人员第六条设立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防治水管理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等具体工作。
第七条各级防治水管理机构应按照职责设置不同的部门,包括防汛指挥部、工程管理部、水文测验部、生态环境保护部等。
第八条防治水管理机构应设立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负责水资源管理、水文测验、工程设计等专业工作。
第九条防治水管理机构应制定岗位职责和相应的工作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第三章防治水设施建设与运维第十条防治水设施建设应符合统一规划和标准,经过科学论证和环境评估,并取得相应的批准手续。
第十一条防治水设施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十二条防治水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包括巡查、监测、维修等工作。
第十三条防治水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应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十四条防治水设施的资金来源应依法合规,确保运维经费的充足。
第四章防治水信息管理第十五条建立防治水信息系统,对水文测验、雨情、水情、洪情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共享。
第十六条防治水信息系统应开放给相关部门和单位使用,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
第十七条防治水信息系统应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第十八条防治水信息应及时发布,向社会公众提供水情信息和防洪预警等服务。
防治水管理制度模版

防治水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防治水管理工作,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的所有防治水管理工作。
第三条防治水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本单位内的防治水管理工作由水环境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防治水管理的职责第五条水环境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防治水管理计划,并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所有部门和人员都有防治水的责任。
各部门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制定防治水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履行防治水管理的职责。
第七条防治水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包括:(一)制定防治水管理的政策、规划和标准;(二)监督检查水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保证排放的水质符合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标准;(三)组织开展水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水污染事件;(四)开展水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利用率;(五)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防治水工程建设;(六)制定应急预案,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七)组织开展防治水管理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第三章防治水管理的措施第八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制定防治水管理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九条各部门应当配合水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按照相关政策、规划和标准履行防治水管理的职责。
第十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水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定期检测有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排放源。
第十一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水环境的监测,定期发布水环境监测结果,并及时向公众通报。
第十二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水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环保知识和防治水管理的重要性。
第十三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防治水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工程的运行效果。
第十四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第十五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单位内部防治水管理工作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治水管理水平。
第四章防治水管理的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水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本单位内的防治水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3篇)

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为了防止煤矿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保障矿井和职工人身安全,同时为了促进矿井防治水各项工作的及时开展,特制定此防治水管理运行制度:一、矿井必须建立负责防治水工作的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矿长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负责解决防治水所需的人、财、物等;技术矿长负责防治水工作的技术管理。
二、部门、科室必须配齐满足防治水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所配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三、必须加强防治水基础工作。
各种原始记录、台帐、卡片等齐全、准确;图纸资料完善可靠、填绘及时;做好矿井水情水害的分析和预报,及时提供各种水文地质资料,满足矿井生产安全需要。
四、必须抓好水患的排查与治理工作。
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水患排查,对排查出的水患必须制定防治措施,做到项目、资金、措施、时间、人员、责任六落实。
必须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排水能力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五、必须加强对古空、老空、采空区积水情况的探查和管理,加强对邻矿古空、老空及废弃老窑情况的调查分析;技术矿长每年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一次复查核实,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填绘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加强与邻矿之间的关系协调,按安全互保协议要求搞好图纸交换,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
严格执行“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制度。
六、必须严格执行防治水审批管理制度。
受上覆岩层水或地表水威胁的煤层,必须按照矿井设计和矿井地质报告的规定留设防隔水煤(岩)柱,未经省煤炭管理部门批准,严禁擅自提高开采上限。
受承压水威胁的矿井,开采前必须查清水文地质条件,编制治理方案和防范措施,按管理权限报批后组织实施。
七、必须按有关规定留足矿井边界隔离煤柱,不得擅自采动破坏;变更边界煤柱,必须编制专门设计报省煤炭管理部门批准。
严禁有危及相邻矿井安全的泄水、贯通巷道等行为。
八、每年雨季前必须对本单位的“雨季三防”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排查,对主要排水系统进行联合试运转。
防治水管理制度

1. 前言
本防治水管理制度旨在确保企业生产环境的安全和员工的身体健康,保护公司资产免受水灾和水相关祸害的影响。管理层将订立和执行相关政策,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灾的防备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2. 管理目标
本防治水管理制度的目标是: — 确保公司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 防备水灾对公司资产和设施的损害;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消耗; — 定期评估和改进防治水管理的措施和计划。
4.2 水质管理: — 定期检测和监控水质,确保水的安全和卫生; — 依照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处理和净化废水; — 每年对废水处理设备进行维护和清洁。
5. 防水灾管理
5.1 防洪措施: — 建立完善的防洪监测系统,并及时供应预警信息; — 依照国家标准修建和维护防洪设施,如堤坝、护岸等; — 订立应急预案,确保员工有序疏散和安全撤离。
6. 应急管理
6.1 应急预案: — 建立公司防治水应急预案,确定应急响应流程和责任人; — 员工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熟识应急预案和逃命路线。
6.2 应急设备和物资: — 配备必需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如救生艇、救生衣、急救箱等; — 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设备和物资的正常工作状态。
6.3 应急救援: — 建立与外部救援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联系,并及时协调救援行动; — 尽快组织员工疏散和安全撤离,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
8.2 对于违规行为造成的人身损害和资产损失,负有责任的员工将依法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
9. 结论
本防治水管理制度的订立和执行,将有助于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备和减轻水相关祸害对公司资产和设施的损害。管理层将连续关注防治水管理的效果,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改进,以适应不绝变动的环境和需求。
防治水管理制度

防治水管理制度是指在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的良好状态,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但由于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管理,导致水资源的供应短缺、水污染加重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并实施防治水管理制度,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下面将从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详细介绍防治水管理制度。
一、水资源管理制度1. 水资源规划制度:国家、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状况,制定水资源规划。
水资源规划应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等内容。
2. 水资源使用权制度:国家、地方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使用权制度。
水资源使用权制度包括水资源使用许可制度、水资源使用权交易制度等。
通过该制度,可以合理分配和管理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水资源监测与监管制度:国家、地方政府应建立水资源监测与监管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对非法水污染和滥用水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通过监测与监管,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资源问题,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4. 水资源保护制度:国家、地方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
水资源保护制度包括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水保税收和奖励政策等。
通过该制度,可以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二、水环境保护制度1. 水污染排放标准制度:国家、地方政府应制定水污染排放标准,对各类污染源的排放进行限制和管理。
同时,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
通过该制度,可以减少水污染,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2. 水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国家、地方政府应建立水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对水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同时,对造成水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追责和处理。
通过监测与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环境问题,保障水环境的健康。
防治水管理制度范文

防治水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保护水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综合、优化、可持续的原则。
第四条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应当坚持保护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第七条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八条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水资源管理规划,明确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第九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综合调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统一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第十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进行审批,并根据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
第十一条禁止非法占用、浪费、恶意挪用和滥用水资源。
第十二条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应当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投入力度。
第十三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和管理系统,准确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
第三章水环境保护第十四条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保护水资源的水质,维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水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
第十六条各级政府应当建立水环境保护的监测、评估、预警和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环境问题。
第十七条禁止向水环境排放污水、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
第十八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第十九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依法查处污染行为,追究责任。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二十条对于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受到处罚。
第二十一条对于违反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对于破坏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范文(4篇)

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范文水运运行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水运运行管理,提高水运运行安全性和效率,保护水运资源,保障水运各方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的适用范围包括河流、湖泊、港口等水域的水运运营和管理。
第三条水运运行管理应遵循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率为核心、以保护环境为原则的要求。
第四条水运运行管理应坚持科学决策、规范操作、严格监管、安全优质的原则。
第五条水运运行管理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和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水运事业的发展。
第六条水运运行管理应不断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水运行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水运运营管理机构第七条水运运营管理机构是水运运行管理的具体承办单位,负责水运运行的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
第八条水运运营管理机构应当依法设立,明确职责和权限,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九条水运运营管理机构应设立运营部门、技术部门、安全监管部门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第十条水运运营管理机构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水运运营的竞争和创新。
第三章水运运行管理的基本原则第十一条水运运行管理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类管理、个性服务的原则。
第十二条水运运行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原则。
第十三条水运运行管理应遵循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十四条水运运行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原则。
第四章水运运行管理的内容第十五条水运运行管理的内容包括运输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
第十六条运输管理包括船舶调度、货物运输、船员管理等。
第十七条安全管理包括航道维护、船舶检验、事故调查等。
第十八条服务管理包括客户服务、市场开发、信息管理等。
第十九条环境管理包括水质监测、环境保护、排污治理等。
第五章水运运行管理的具体措施第二十条加强水运运行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一)建立健全船舶检验制度,确保船舶的安全性和适航性。
(二)建立健全航道维护制度,确保航道的畅通和安全。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运输安全性和服务质量。
防治水岗位责任制及管理制度范本

防治水岗位责任制及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为加强防治水工作,落实责任,确保水域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防治水工作的原则1. 安全第一:防治水工作必须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为中心。
2. 预防为主:注重加强预警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3. 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水域问题。
4. 科学决策:依靠科学评估,科学决策,科学施策。
5. 改革创新:鼓励使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防治水工作的创新发展。
6. 全员参与: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防治水工作,形成合力。
第三章防治水责任制1. 上级负责制:上级负责下级,领导责任明确。
2. 分级负责制:职责分工明确,各级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防治水工作。
3. 职能监督制: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监督、指导下级单位履行防治水责任。
4. 乡(镇、街道)包保制:乡(镇、街道)是基层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组织开展好防治水工作。
5. 村(社区)包保制: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要组织实施好防治水工作。
第四章防治水责任的明确1. 上级领导:对本地区防治水工作负总责,制定防治水工作计划,并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2. 乡(镇、街道)领导:负责组织制定本乡(镇、街道)的防治水工作计划,并指导、监督、协调本地区的防治水工作。
3. 村(社区)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本村(社区)的防治水工作计划,并指导、监督、协调本村(社区)的防治水工作。
4. 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防治水工作的具体部署和组织实施,确保任务落实。
5. 防治水岗位负责人:负责本岗位的防治水工作,制定岗位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章防治水责任的履行1. 防治水工作的计划制定和实施:各级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街道)领导、村(社区)负责人按照上级要求,制定本地区的防治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 防治水工作的调度和指导:各级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街道)领导、村(社区)负责人要经常调度和指导,确保防治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防治水管理新版制度

防治水综合管理制度年目录第一章防治水组织机构设立及部门职责∙∙∙∙∙∙∙∙∙∙∙∙∙∙∙∙∙∙∙∙∙∙∙∙∙∙∙∙∙∙∙∙∙∙∙∙3一、防治水组织机构∙∙∙∙∙∙∙∙∙∙∙∙∙∙∙∙∙∙∙∙∙∙∙∙∙∙∙∙∙∙∙∙∙∙∙∙∙∙∙∙∙∙∙∙∙∙∙∙∙∙∙∙∙∙∙∙ 3二、有关部门职责∙∙∙∙∙∙∙∙∙∙∙∙∙∙∙∙∙∙∙∙∙∙∙∙∙∙∙∙∙∙∙∙∙∙∙∙∙∙∙∙∙∙∙∙∙∙∙∙∙∙∙∙∙∙∙∙∙∙∙∙ 4 第二章防治水工作制度∙∙∙∙∙∙∙∙∙∙∙∙∙∙∙∙∙∙∙∙∙∙∙∙∙∙∙∙∙∙∙∙∙∙∙∙∙∙∙∙∙∙∙∙∙∙∙∙∙∙∙∙∙∙∙∙∙∙∙∙∙∙∙∙ 5 第三章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9 第四章水害预测预报制度∙∙∙∙∙∙∙∙∙∙∙∙∙∙∙∙∙∙∙∙∙∙∙∙∙∙∙∙∙∙∙∙∙∙∙∙∙∙∙∙∙∙∙∙∙∙∙∙∙∙∙∙∙∙∙∙∙∙∙11 第五章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12 第六章防治水有关规程审签制度∙∙∙∙∙∙∙∙∙∙∙∙∙∙∙∙∙∙∙∙∙∙∙∙∙∙∙∙∙∙∙∙∙∙∙∙∙∙∙∙∙∙∙∙∙14 第七章防治水监控防备措施∙∙∙∙∙∙∙∙∙∙∙∙∙∙∙∙∙∙∙∙∙∙∙∙∙∙∙∙∙∙∙∙∙∙∙∙∙∙∙∙∙∙∙∙∙∙∙∙∙∙∙∙∙∙∙∙∙14 第八章防治水有关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16一、总经理岗位责任制∙∙∙∙∙∙∙∙∙∙∙∙∙∙∙∙∙∙∙∙∙∙∙∙∙∙∙∙∙∙∙∙∙∙∙∙∙∙∙∙∙∙∙∙∙∙∙∙∙∙∙∙∙∙16二、安全副总经理岗位责任制∙∙∙∙∙∙∙∙∙∙∙∙∙∙∙∙∙∙∙∙∙∙∙∙∙∙∙∙∙∙∙∙∙∙∙∙∙∙∙16三、生产副总经理岗位责任制∙∙∙∙∙∙∙∙∙∙∙∙∙∙∙∙∙∙∙∙∙∙∙∙∙∙∙∙∙∙∙∙∙∙∙∙∙∙∙17四、总工程师岗位责任制∙∙∙∙∙∙∙∙∙∙∙∙∙∙∙∙∙∙∙∙∙∙∙∙∙∙∙∙∙∙∙∙∙∙∙∙∙∙∙∙∙∙∙∙∙∙∙17五、机电副总经理岗位责任制∙∙∙∙∙∙∙∙∙∙∙∙∙∙∙∙∙∙∙∙∙∙∙∙∙∙∙∙∙∙∙∙∙∙∙∙∙∙∙18六、通风总经理助理岗位责任制∙∙∙∙∙∙∙∙∙∙∙∙∙∙∙∙∙∙∙∙∙∙∙∙∙∙∙∙∙∙∙∙∙∙∙19七、矿调度中心主任岗位责任制∙∙∙∙∙∙∙∙∙∙∙∙∙∙∙∙∙∙∙∙∙∙∙∙∙∙∙∙∙∙∙∙∙∙∙20八、地测科科长岗位责任制∙∙∙∙∙∙∙∙∙∙∙∙∙∙∙∙∙∙∙∙∙∙∙∙∙∙∙∙∙∙∙∙∙∙∙∙∙∙∙∙∙∙∙21九、防治水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21十、有关科室人员岗位责任制∙∙∙∙∙∙∙∙∙∙∙∙∙∙∙∙∙∙∙∙∙∙∙∙∙∙∙∙∙∙∙∙∙∙∙∙∙∙∙∙∙22十一、探放水队人员岗位责任制∙∙∙∙∙∙∙∙∙∙∙∙∙∙∙∙∙∙∙∙∙∙∙∙∙∙∙∙∙∙∙∙∙∙∙23 第九章奖惩制度∙∙∙∙∙∙∙∙∙∙∙∙∙∙∙∙∙∙∙∙∙∙∙∙∙∙∙∙∙∙∙∙∙∙∙∙∙∙∙∙∙∙∙∙∙∙∙∙∙∙∙∙∙∙∙∙∙∙∙∙∙∙∙∙∙∙∙∙∙∙∙∙∙∙∙24 第十章审批制度∙∙∙∙∙∙∙∙∙∙∙∙∙∙∙∙∙∙∙∙∙∙∙∙∙∙∙∙∙∙∙∙∙∙∙∙∙∙∙∙∙∙∙∙∙∙∙∙∙∙∙∙∙∙∙∙∙∙∙∙∙∙∙∙∙∙∙∙∙∙∙∙∙∙∙25为更好旳规范我矿防治水工作中旳行为,避免我公司生产建设中水灾事故旳发生,对矿井水患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我矿防治水管理制度,保证我公司安全生产健康发展,掌握矿井水害规律,研究解决我矿生产建设中防治水害旳措施,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我公司防治水综合管理制度。
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

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1. 引言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定。
本文档旨在对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以便于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了解和执行。
2. 目标和原则2.1 目标防治水运行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环境,提高水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2.2 原则防治水运行管理的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合理、科学、便民、高效、人文和可持续。
3. 组织和责任3.1 防治水运行管理机构防治水运行管理机构是负责制定和执行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的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监督和检查防治水运行的执行情况等。
3.2 责任分工在防治水运行管理中,应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责任的明确化和协调配合。
4. 水运行监测与评估4.1 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水运行监测网络,包括水位监测、流量监测、水质监测等,以确保对水运行的及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4.2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水运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防治水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5. 预警与应急处置5.1 预警机制建设建立水运行预警机制,包括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制定预警指标、建立预警发布流程等,以确保对潜在风险的及时预警。
5.2 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制定和完善水运行应急处置预案,包括应急响应流程、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等,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6.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6.1 水运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建设水运设施,包括水库、渠道、泵站等,以提升水运行的效能和安全性。
6.2 设施维护与养护定期检查和维护水运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及时修复和更新老化设施,以延长使用寿命。
7. 监督与评估7.1 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防治水运行监督机制,包括监测和评估、巡查检查等,以确保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7.2 评估与考核定期对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

防治水运行管理制度
是指为了保障水运安全,预防水运事故发生,以及及时、有效地应对水运事故并进行救援和处置的一套规章制度。
防治水运运行管理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定和管理:
1. 机构设置:建立专门的水运管理机构,负责水运运行管理工作。
该机构需要具备相关的人员、设备和经费支持,确保正常运作。
2. 组织管理:建立各级水运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水运运行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决策制度,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3. 安全监测与预警:建立水运运行的监测系统,包括对水路、港口、船舶等的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建立水运运行的预警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和信息共享,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
4. 安全培训与考核:建立水运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体系,包括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和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确保水运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同时,建立水运从业人员的考核制度,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水平符合相关要求。
5. 事故应急与救援:建立水运事故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告、应急处置流程和救援方案等。
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包括专业的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处置。
6. 违法行为处罚:建立水运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执法机构,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处罚,确保水运运行规范和有序。
通过建立完善的防治水运运行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水运安全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保护航道和港口设施的完好,维护水运行业的良好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二0一二年
**********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一防治水工作的基本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公司关于水文地质、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技术政策、规范、规程各项规定。
(二)、建立完善地测防治水机构,按规定配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配备防治水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三)、地测防治水科是本矿防治水工作主管业务科室。
编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类型划分报告,编制防治水中长期规划和年度防治水计划,负责编写采掘地质说明书,编制探放水专项设计和单项工程设计,制定技术措施等。
(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区水文地质补充调查、补充勘探和观测工作,查明矿井各种充水因素,分析研究地下水赋存、运移及动态规律,预测矿井涌水量,为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五)、对有可能造成突水的采区,必须建立水文地质动态观测与监测系统,定期进行观测,建立标准水样。
在有突水危险的地方,必须设立专职监测人员,观察分析险情,制定处理对策。
(六)、根据生产安排、提供水害预测预报资料,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水害事故发生。
(七)、收集、调查和核对矿井范围附近正在开采的小煤矿和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图上标出其范围、年限、积水等情况,对威胁安
全的小煤矿及老窑,必须提出处理意见或报上级有关部门处理。
(八)、推广应用防治水新技术、新方法,组织进行矿井防治水技术研究工作。
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和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做好水害调查、分析和预报,加强对防治水工程的监督检查。
二地面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
成员:**********
地面防治水由公司、矿防汛办公室及地测部门负责,并开展以下工作。
(一)、查清矿区(井)及附近地面河流的汇水情况,掌握历年降雨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必要时设站观测。
雨季监测河流水位变化。
(二)、每年雨季前调查一次本矿地面塌陷范围,积水面积,积水深度,并标注在综合水文地质图上。
同时,建立水位监测站,以便汛期监测,随时掌握积水量等参数,为防汛工作提供水情资料。
(三)、掌握矿井井口标高,矿井综合排水能力,以及防洪防汛材料的储备数量,抢险队伍的组织落实情况。
(四)、工业广场或塌陷区内的积水在可能侵入井下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倒渗井下。
(五)、检查地面高、低压供电线路、矿区通讯系统线路状况,对防洪排水站的设置,提出应急处理方案,组织编制并落实防汛材料设备计划。
(六)、使用中的观测孔必须加盖封好,报废钻孔必须及时封孔,防止地表水沿钻孔灌入井下。
三井下防治水
为了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有效防止煤矿突水、透水事故的发生,根据省局会议精神以及上级有关文件和规定,我矿积极开展水患排查及治理工作。
井下防治水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
成员:**********
煤层顶底板砂岩水的防治
(一)、开采前要做好煤层顶、底板裂隙含水层水文地质工作。
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
l、调查采区(工作面)受采掘影响的裂隙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富水性及水质情况。
2、预测采区(工作面)受采掘影响的含水层(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3、分析并预测采区(工作面)可能的集中涌水地点或范围。
(二)、回采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带范围或底板破坏带范围内分布有砂岩含水层,回采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涌(淋)水影响生产时,必须在机巷或轨道巷预先采取钻孔或高位巷疏放砂岩裂隙水。
四老空水的防治
(一)、查明积水老巷(塘)、小窑和废弃井巷的位置,填绘在矿井充水性图和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标明积水区范围、最低点位置及标高、积水外缘标高及预计积水量,积水线外推60米用红线圈出积水警戒线,以平面图、剖面图确切反映积水区与采掘工作面的空间关系。
(二)、掘进巷道接近警戒线必须边探边掘。
对于积水边界清楚可靠的积水区可在距实际积水边界20米处停止掘进,进行打钻放水,确认积水基本放完后,施工单位方可继续掘进。
(三)、沿空掘进或留小煤柱掘进巷道时,要认真分析上阶段老空充水情况,若上阶段老空积水,必须边探边掘。
(四)、上山施工的巷道,贯通前必须排除上巷贯通点左右20米范围的积水及淤泥。
如上巷无法排除,且积水情况不明时,必须在距积水边界30米处停止掘进,编制措施进行探放水。
五断层水的防治
(一)、必须严格控制断层面的展布方向,核准断层产状、性质,分析断层带的富(导)水性及与采掘工作面的空间几何关系。
对控制
程度不够的断层,必须进行生产补充勘探。
勘探工程满足生产和安全的需要。
(二)、井巷通过导水断层或可能导水断层时,必须超前探水。
探水起点到断层交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20米。
当预计断层水压大于10kg/cm2时,每增加1kg/cm2水压超前距增大1米。
探水孔施工后必须提出总结报告,对断层水文地质特征提出结论意见,并提出防治水方案。
(三)、对与太灰强含水层或与新地层底部含水层连通的导水断层,井巷工程一般不得临近或通过。
巷道必须穿过该断层面时,应打钻探清情况采取预注浆加固处理。
制定专门措施避免来压突水。
回采工作面要布设在导水断层的防水煤柱线以外,沿断层防水煤柱线布置的巷道掘进时,每隔80—150米布置一组探水孔,检查防水煤柱尺寸是否符合设计规定。
对不符合的地段必须重新留设。
所有探查孔必须及时注浆封闭。
六钻孔水的防治
(一)、调查井田范围所有钻孔,检查其封孔报告书或封孔资料,分析判定封孔质量,对查出的封闭不良钻孔、未封钻孔及封孔情况不明的钻孔要建立台帐,并绘制在矿井充水性图上。
(二)、每年在安排年度生产计划时,对下年度采掘活动影响范围内所有穿过煤层顶底板富含水层的钻孔,重新核查封孔资料。
对封闭不良、未封或封孔情况不明钻孔,根据不同情况,在与采掘工作面相
遇前,分别采取重新封孔、井下探水、留设防水煤柱等措施进行处理。
(三)、揭露含水层的井下钻孔,废弃不用时或受采动影响破坏前,必须注浆封闭,并提出封孔报告报矿总工程师批准。
七井下探放水
采掘工作必须坚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一)、遇到下列情况才时,必须编写探放水安全措施加强探水。
(1)、接近积水老巷、老空、老窑、小窑及未封、封闭不良的钻孔时。
(2)、接近导水断层、含水裂隙密集带和陷落柱时。
(3)、接近有水或稀泥的灌浆区时。
(4)、采动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含水构造,或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隔水岩柱厚度不清,可能突水时。
(5)、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采掘工作面有突水征兆时。
(6)、掘进工作面出现10m3/h以上涌水而出水条件不清时。
(7)、掘进巷道“安全隔水岩柱”小于20米时。
(8)、接近顶板导水裂隙带范围内分布有含水层时。
(9)、其他具有透水危险的地点。
(二)、安装钻机探水前,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加强钻场附近的巷道支护,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柱和拦板。
(2)、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沟。
探水钻孔位于巷道低洼处时,必
须配备与探放水量相适应的排水设备。
(3)、在打钻地点或附近安设专用电话,
(4)、测量和放探水人员必须亲临现场,依据设计,确定主要探水钻的位置、方位、角度、深度以及钻孔数目。
(三)、预计水压较大的地区,探水钻进之前,必须先安好钻口管和控制闸阀,进行耐压试验,达到设计承受的水压后,方准继续钻进。
特别危险的地区,应有躲避场所,并规定有避灾路线。
(四)、钻孔内水压过大时,应采取反压和有放喷装置的方法钻进,并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五)、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孔中的水压、水量突然增大,以及有顶钻等现象时,必须停止钻进,但不得拔除钻杆,现场负责人员应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并派人监测水情。
如果发现情况危急时,必须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六)、钻孔放水前,必须估计积水量,根据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容量,控制放水流量;放水时,必须设专人监测钻孔出水情况,测定水量、水压,做好记录。
若水量突然变化,必须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矿调度室。
(七)、排除井峒和下山的积水量以及恢复被淹井巷前,必须有矿山救护队检查水面上的空气成分,发现有害气体,必须即使处理。
排水过程中,如有被水封住的有害气体突然涌出的可能,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八各类探水孔布置遵照如下原则
(一)、探老空水,探水钻孔成组布设,并在平面图上呈扇形布置,钻孔终孔位置以满足平距3m为准,厚煤层内各孔终点垂距不大于1.5米。
(二)、探放断层及岩溶水钻孔,必须沿掘进方向前方及下方布置,底板方向的钻孔不少于2个。
1、探放水钻孔施工前必须编制工程设计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并按规定程序审批。
2、探放水工程结束,必须经地测部门检查,并提出复工通知单,经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复工。
复工后掘进到最后5m时,采用小断面掘透放水孔标高以上部分,然后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