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③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

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

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

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

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
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

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

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

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

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

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

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

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活,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选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厚待人?(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出至少三件事)(2)第②段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请问能否删去?为什么?(3)赏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4)有人说,叶圣陶先生过分拘泥于繁琐的形式,为传统礼节所束缚,这样的行为不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

对此你怎么理解。

【答案】(1)修改文章、恭送客人、作文坚守写话风格。

(2)不能删去。

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更能体现叶圣陶先生待人的宽厚和严于律己。

(3)①“一定还是”可以体现叶圣陶的坚持,对人的恭敬;②“三道门,四道台阶”表明送别的路程之远,“才”体现送别时间之长、真心待人;③这些划线词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4)略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文章,叶先生修改文章(描吕叔湘先生文章标点;谦虚与“我”商酌修润文章);送客;给我回信等事体现了叶先生的待人厚。

(2)通过分析可知,第②段中写“可以算作末节的事”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体现叶老的宽厚待人,真诚谦虚,人物更真实丰满。

所以不能删去。

(3)句中的“一定”表现叶老送客的坚持,“三道门,四道台阶”表现距离之远。

表现出叶圣陶老先生送客时注重礼节,体现他日常交往上,待人宽厚。

(4)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无论赞同“行为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还是不适合都可,但要有理有据。

如:我认为快节奏的社会,仍然要做到尊敬、真心、宽厚待人。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意思是:能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可以算是仁了。

庄重、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庄重就不会招受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恩惠就能够很好地役使民众。

所以说,传统礼节不可废。

故答案为:⑴修改文章、恭送客人、作文坚守写话风格。

⑵不能删去。

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更能体现叶圣陶先生待人的宽厚
和严于律己。

⑶①“一定还是”可以体现叶圣陶的坚持,对人的恭敬;②“三道门,四道台阶”表明送别的路程之远,“才”体现送别时间之长、真心待人;③这些划线词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⑷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概括内容,,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⑵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一般不能删去,概括句段的主要内容.再分析对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旨、抒发感情、结构照应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归纳作答。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现代文阅读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
①刚到北京,天空中飘着小雪,一阵风刮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

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盖子大开,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的面前,叫我点一些菜。

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

跑堂的过来,看了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④北京厨子炒的鳝鱼果然美味,香、脆、鲜美,骨头也剔得干净,没有一点渣子。

⑤ “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北京的朋友问。

⑥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

⑦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⑧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

我们从来不要求妈妈买来吃,妈妈非常了解我们的心理,于是她经常向卖鳝鱼的人央求,拜托他们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⑪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⑫鳝骨汤熬好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

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的,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⑬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特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中,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⑯“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就会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⑰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

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⑱吃完火锅,我漫步在北京街头,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我回想着妈妈熬制的鳝鱼骨汤的味道,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那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

⑲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⑳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淋漓 ________ ②鲜血 ________
③炙热________ ④咀嚼 ________
(2)文中⑦~(15)段讲述了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4)文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中的“魔术”一词有什么妙处?
(5)文中第⑱段写“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烘托出“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6)如何理解文中“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lí;xuè;zhì;jué
(2)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4)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5)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6)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7)参考示例: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

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

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解析】【分析】(1)此题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血”是多音字,“鲜血”应读作“xuè”。

(2)文章第七至十五段,作者主要回忆了小时候母亲要来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的事。

读懂故事,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3)结合句子中的“凑”“盯”“吸”“低”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我想吃鳝鱼想到家里没钱心里感到无奈的矛盾与难受。

(4)“魔术”原指一种神奇、变幻莫测的杂技艺术,在文中用来形容母亲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妙,可以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母亲对我们这些孩子的爱之深。

(5)结合十八段的内容来理解,“此时雪花漫天飞舞”这句环境描写烘托了“我”会想到母爱时倍感温暖的心情。

(6)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一句,意思是因为有了爱,所以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变得无价,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

据此分析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即可。

(7)仔细阅读文章,结合与母亲相关的事件分析,围绕“关爱孩子、勤劳能干、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等具体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lí;xuè;zhì;jué
⑵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⑶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⑸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⑹这句话是说那些廉价的、微不足道的事物因为有了爱而无价,更是道出了父母对子女的默默的关怀与付出,是无声、无私,是无价的。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赞美之情。

⑺: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可以看出母亲的慈爱。

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

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

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⑵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按照题意结合语句的内容和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语句的表现手法和人物内心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段,相关的内容进行回答。

⑹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

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⑺本题考查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人物形象要全面了解,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进行归纳概括。

注意题干的要求。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东方人偏爱“孙悟空”
王玥娇
似乎是为了应景,猴年还没开始,猴急的人们就已经有些闹腾,先是央视春晚发布的吉祥物“康康”因为太丑被疯狂吐槽,接着是“帮六小龄童上春晚”的群众呼声惊天动地。

因猴子而起的任何风波都可以理解,毕竟十二生肖里很难找出第二个与人类如此相像的动物了。

在中国,猴子可以成为众多动物中格外不同的那一个,得益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有人将这部作品总结为一个关于秩序的故事,托孙悟空的福,猴子因此成为秩序挑战者的化
身,它们生性顽劣、无视规则,就如同五月天在《孙悟空》里唱的那句:“齐天大圣是我,谁能奈何了我?”
在古人看来,猴子有奇效。

在马厩中养一只猴子,能帮助发现马病,防止瘟疫扩散,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就被认为取自“避马瘟”的谐音。

除了中国,还有一些东方国家为猴子封“圣”。

印度有只神猴哈奴曼,比孙悟空早诞生一千多年,和悟空一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但它拥有四张脸、八只手,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他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完全是英勇的化身。

胡适考据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圣的原型取自于此。

泰国则直接赋予“孙悟空”门神属性,春节时,不少泰国华人会把“大圣灵符”请回家并高高地贴在门前,祈盼齐天大圣保佑自己全家平安、身体健康。

日本有不少“猴子”主题的神社,其中最著名的是号称“天下第一猴子神社”的日吉神社,猴子作为“山神的使者”,雕像林立。

日本人对猴子的偏爱,还体现在漫画上。

受《西游记》影响颇深的日本漫画,创造过无数个“孙悟空”。

《我的孙悟空》出自创作了阿童木的漫画大师手冢治虫之手,极具个人情怀。

这部作品画风超萌,但比起猴子,他笔下的“孙悟空”似乎更像米老鼠。

另一部影响巨大的同主题漫画是《七龙珠》,主角赛亚人一身的肌肉线条,在外型上找不到猴子的任何影子,但不守规矩、无法无天的“内核”是相通的。

“哆啦A梦之父”藤子·F·不二雄笔下的“孙悟空”完美展现了漫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他让一个男孩穿着猴子样式的太空服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拯救三藏法师,并表示这个男孩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脑洞值得表扬,但“孙悟空”的造型基本等同于“长毛版大雄”。

(选自杂志《博客天下》,有删改)【链接一】古籍《白虎通》的说法:“猴,候也。

”猴子看到人设置机关诱捕,就登高四望、等着中途截获猎物,因此得名。

猴子聪明、机警、善于应变,不少少数民族将此物种视作祖先,《西藏王统记》里的神话认为,藏人的先祖就是由猕猴变来的。

在民间故事中,猴大多被塑造成巧用智慧的形象。

成语“火中取栗”出自于法国拉·封丹的寓言故事《猴子与猫》,猴子花言巧语诱使猫从火中取栗,结果栗子被猴享用,而猫爪的毛却被火烧秃。

【链接二】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其吉祥寓意与“侯”有关。

“侯”是中国古代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

由于“猴”与“侯”谐音,猴的形象通常表示“封侯”的意思。

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背着另一只猴子,取“辈辈封侯”之意。

【链接三】“猴赛雷”是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在猴年成为网络流行语。

但在汉语表达里带“猴”的词语很多含贬义。

如“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沐猴而冠”指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

还有“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等俗语,都带贬义。

英语世界中的猴子几乎没有正面形象,带monkey的词组大多关于戏谑或危险。

《美国俚语历史辞典》中用monkey on my back来表达芒刺在背,后来演变为对某事上瘾,尤指毒瘾;想说耍花招、搞鬼,就用monkey business;make a monkey out of则代表让某人出丑、
难堪……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猴子是生肖中第二种与人类相像的动物,所以由猴子引起的猴年风波可以理解。

B. 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是因为他能帮助发现马病,防止瘟疫扩散。

C. 从动物上升到神,东方人赋予猴子不同的文化意义,而印度与中国则比较接近。

D. 不少少数民族将聪明机警的猴子视作祖先,认为他们的先祖就是由猕猴变来的。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日本漫画中的“孙悟空”大多受《西游记》的影响,但不会原封不动照搬原著。

B. “猴”与“候”“侯”“好”等字谐音,引申出的不同寓意都受到中国人喜爱。

C. 汉语中带“猴”的词语大多取猴子的不雅形象和毛躁举止为意,难免带有贬义。

D. 猴子在英语中的形象全是负面的,由此可见猴子在西方国家不如在东方受欢迎。

(3)纵观上述材料,东方人眼中的“孙悟空”有哪些形象特点?
【答案】(1)C
(2)D
(3)①顽劣(生性顽劣、无视规则,不守规矩、无法无天);②英勇(神通广大、无所不能);③聪明(机警、善于应变,巧用智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对选项对照文本内容进行逐一评判。

A原文“毕竟十二生肖里很难找到第二个与人类如此相像的动物了”意为猴子是生肖中与人类最相似的动物,并非“第二个”;B原文是“猴子有奇效。

在马厩中养一只猴子,能帮助发现马病,防止瘟疫扩散”,并非指孙悟空能做到,“弼马温”是取“避马瘟”谐音;D原文“《西藏王统记》里的神话认为,藏人的先祖就是由猕猴变来的”,只是“藏人”,并非“不少少数民族”。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对照文本内容对选项逐一审视评判。

D 项,“猴子在英语中的形象全是负面的”与原文“英语世界中的猴子几乎没有正面形象”不符。

(3)本题考查考生对选项的分析能力。

考生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逐一文段中语句的理解。

结合“有人将这部作品总结为一个关于秩序的故事,托孙悟空的福,猴子因此成为秩序挑战者的化身,它们生性顽劣、无视规则,就如同五月天在《孙悟空》里唱的那句:‘齐天大圣是我,谁能奈何了我?’”得出:顽劣(生性顽劣、无视规则,不守规矩、无法无天);结合“除了中国,还有一些东方国家为猴子封‘圣’。

印度有只神猴哈奴曼,比孙悟空早诞生一千多年,和悟空一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但它拥有四张脸、八只手,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他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完全是英勇的化身。

胡适考据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圣的原型取自于此。

”得出:英勇(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结合“古籍《白虎通》的说法:‘猴,候也。

’猴子看到人设置机关诱捕,就登高四望、等着中途截获猎物,因此得名。

猴子聪明、机警、善于应变”得出:聪明、机警、善于应变。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①顽劣(生性顽劣、无视规则,不守规矩、无法无天);②英勇(神通广大、无所不能);③聪明(机警、善于应变,巧用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