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 约低10-2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 晚期。 (2)病理性减少:各种贫血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双凹园盘形,直径6-9(7.5)μm, 厚度边缘2μm,中央1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桔 红色,中央淡染大小约为细胞直径的1/3-2/5。 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D<6μm: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 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2)大红细胞D>10μm:溶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巨幼贫。
a、中毒性改变: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传染病、 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表 现为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核变性(固缩、溶解、碎裂);
二.白细胞检测
b、巨多分叶核:巨幼贫、抗代谢药使用; c、棒状小体(auer bodies):急性髓系白血病; d、其他: 与遗传有关: (1)Pelger-Huet畸形 (2)Chdiak-Higashi畸形 (3)Alder-Reilly畸形 (4)May-Hegglin畸形
二.白细胞检测
(三)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2)寄生虫病:肺吸虫病及血吸虫病等; 3)皮肤病:湿疹、天疱疮等;
二.白细胞检测
4)血液病:慢粒、淋巴瘤等; 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7)其他:风湿病、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大手术、烧 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素后,临床意义 不大。
四.血小板检测
2)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 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表 示。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 增高表示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白、慢 粒、巨幼贫、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血栓性疾病等。
四.血小板检测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可有大小变化,形态变化及分布不同。
a、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流出热、传单、某些细 菌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如疟疾) 等; b、药物过敏; c、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后; d、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缺、放疗等。
二.白细胞检测
(六)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儿童; 2、病理性增多: a、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 急性感染恢复期、结核病; b、某些血液病:粒缺恢复期、淋巴瘤等。
二.白细胞检测
d、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尿毒症及妊毒症;急性化学药物 中毒如急性铅、汞及安眠药中毒;生物 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 e、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恶性肿瘤。
二.白细胞检测
2)中性粒细胞减少 a、感染:G-杆菌、病毒、原虫。 b、血液病: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 转移癌等。 c、理化因素:射线、苯、铅、氯霉素等。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等。 e、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甲亢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 >5.5×1012/L,血红蛋白>160g/L即为增多。 可分为: 1、相对性增加
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b、EPO非代偿性增加:肿瘤或肾脏疾病→EPO↑, 见于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细胞癌、 肾上腺皮质腺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及多囊 肾。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慢性良性增殖性疾病,部分病人 可继发骨纤,转变为白血病。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3)巨幼细胞D>15μm:巨幼贫。 4)红细胞大小不均:病理造血,红系增生明显旺盛 (缺铁贫、溶贫、失血、巨幼贫)。 2、形态异常 1)球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免溶贫。 2)椭圆形: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贫。 3)口形: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 4)靶形: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四.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1、血小板减少 a、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巨幼贫及骨纤 晚期等; b、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ITP、SLE等; c、血小板分布异常:脾亢、血液被稀释 (输大量库血或大量血浆等)。
四.血小板检测
2、血小板增多 a、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 b、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及某 些癌症。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镰形: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6)泪滴形:DIC、TTP、骨纤等。 7)棘细胞及刺细胞:先天性无ß脂蛋白血症、切 脾后、酒精性肝病、尿毒症等。 8)裂细胞:DIC、TTP/Hus、严重烧伤等。 9)红细胞纸钱状形成: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四.血小板检测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测定 1、正常值: MPV:7-11fl;PDW:15-17% 2、临床意义 检测
增加见于: a、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良好; b、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 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减低见于: a、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b、白血病; c、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
1、定义: 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受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纤维蛋白或 球蛋白增加、白蛋白减少均使ESR增快)、红 细胞数量(减少时ESR快)和形状(球形红细胞 增多ESR慢)的影响。 2、正常值:男0-15mm/1h末,女0-20mm/1h
末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
3、染色反应异常 1)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 粒幼细胞性贫血。 2)高色素性:巨幼贫、球红细胞。 3)嗜多色性:增生性贫血尤溶贫。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4、结构异常 1)嗜碱点彩:铅中毒、巨幼贫; 2)染色质小体:溶贫、巨幼贫及红白血病等; 3)卡-波环:严重贫血、溶贫、巨幼贫及铅中 毒等; 4)有核红细胞:溶贫、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如 骨纤、骨转移癌、严重缺氧。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二)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1、定义: RPI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 的多少倍。RPI=(病人网织细胞/2)×(病人 血细胞比容/正常人那血细胞比容)
注:“2”为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天),正常人血细胞比容: 男45%,女40%。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2、正常值:RPI=2 3、临床意义: RPI>3:溶贫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RPI<2: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系成熟障碍 所致贫血。
百分数(%)
0-5 50-70 0.5-5 0-1 30-40 3-8
二.白细胞检测
(二)中性粒细胞
1、形态及正常值 2、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下午较上午高,孕后期、分娩时、 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 高温、严寒均可暂时升高。
二.白细胞检测
病理性: a、急性感染:尤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 因。但严重感染、G-杆菌感染可不高; b、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外伤、 大手术、烧伤、急性心梗、严重血管内溶 血; c、急性大出血;
二.白细胞检测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a、核左移:外周血不分叶核>5%称核左移。 见于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 血、白血病及类白血病; b、核右移:外周血中分叶大于等于5叶的核 超过3%称核右移。见于巨幼贫、造血功 能衰退、抗代谢药及炎症恢复期。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二.白细胞检测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六.红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红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压积PCV)测定 1、定义: HCT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 改变、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六.红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2、参考值
温氏法: 男: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3、临床意义
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浓缩,脱水病人补液红细 胞增多,真红 血细胞比容降低:贫血(MCV、MCHC、MCH)
六.红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HCT RBC×1012/L
临床血液学检测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4.0~5.5×1012/L 3.5~5.0×1012/L 6.0~7.0×1012/L
成年男性 120~160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血细胞发育体系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80 60 40 0 2 4 6 8 20 40 100 80 60
愑 胞 胞 枮
淋巴细 惣 淋巴细
柳
0
2
4
6
柳
二.白细胞检测
1)感染性疾病:病毒、百日咳、梅毒及弓形 体等; 2)肿瘤性疾病:急淋、慢淋、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再障、粒细胞减少症核粒 细胞缺乏症时淋巴细胞比例 增高,但绝对值不高。
二.白细胞检测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 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二.白细胞检测
3、异形淋巴细胞
二.白细胞检测
包括Downey三型(泡沫型、不规则型及幼稚 型)、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淋巴细胞,正常人 异形淋巴细胞≤2%,异形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六)单核细胞增多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脱核后的红细胞。Wright 染色血涂片中D 8-9μm,浆嗜多色性,煌焦油蓝或 新亚甲蓝染色呈浅/深蓝色网状细胞(残存核糖体)。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
1、正常值:0.005-0.015 绝对值:(24-84)×109/L 2、临床意义: a、网织红细胞增多:增生性贫血或贫血治疗 后; b、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骨 髓病性贫血。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2、绝对性增加 红细胞增多。按病因可分为: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致。
a、红细胞生成素(EPO)代偿性增加:因缺氧→血氧 饱和度降低→红细胞增多。生理性EPO↑见于胎 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EPO↑见于 慢阻肺、肺心病、发绀型先心、异常血红蛋白 病。
二.白细胞检测
(四)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类风关及红斑等; 2)血液病:慢粒、骨纤及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恶性肿瘤:转移癌; 4)其他:糖尿病、结核、流感、天花。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检测
(五)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淋 巴 细 胞 % 淋 巴 细 胞 %
正 常 及 异 常 红 细 胞
二.白细胞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白细胞可分为:
图示
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分叶核(sg)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3、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临床常见于: 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老人、如女月经 期、孕三个月以上,原因:生理性贫血,纤维蛋 白原含量增高。 病理性增快: a、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 热结核病; b、组织损伤及坏死:AMI;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
c、恶性肿瘤: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球蛋 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和贫血有 关; d、球蛋白增高: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 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e、其他: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等。血中胆固 醇高,血沉也增快。 2)血沉减慢,临床意义小。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双凹园盘形,直径6-9(7.5)μm, 厚度边缘2μm,中央1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桔 红色,中央淡染大小约为细胞直径的1/3-2/5。 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D<6μm: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 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2)大红细胞D>10μm:溶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巨幼贫。
a、中毒性改变: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传染病、 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及大面积烧伤。表 现为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核变性(固缩、溶解、碎裂);
二.白细胞检测
b、巨多分叶核:巨幼贫、抗代谢药使用; c、棒状小体(auer bodies):急性髓系白血病; d、其他: 与遗传有关: (1)Pelger-Huet畸形 (2)Chdiak-Higashi畸形 (3)Alder-Reilly畸形 (4)May-Hegglin畸形
二.白细胞检测
(三)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2)寄生虫病:肺吸虫病及血吸虫病等; 3)皮肤病:湿疹、天疱疮等;
二.白细胞检测
4)血液病:慢粒、淋巴瘤等; 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7)其他:风湿病、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大手术、烧 伤、长期用肾上腺皮质素后,临床意义 不大。
四.血小板检测
2)PDW 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用所 测单个血小板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表 示。PDW减少表明血小板的均一性高。PDW 增高表示血小板大小悬殊,见于急白、慢 粒、巨幼贫、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血栓性疾病等。
四.血小板检测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 可有大小变化,形态变化及分布不同。
a、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如流出热、传单、某些细 菌感染、螺旋体病、立克次体病或原虫感染(如疟疾) 等; b、药物过敏; c、输血、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后; d、其他疾病如免疫性疾病、粒缺、放疗等。
二.白细胞检测
(六)单核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婴幼儿、儿童; 2、病理性增多: a、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 急性感染恢复期、结核病; b、某些血液病:粒缺恢复期、淋巴瘤等。
二.白细胞检测
d、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尿毒症及妊毒症;急性化学药物 中毒如急性铅、汞及安眠药中毒;生物 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 e、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恶性肿瘤。
二.白细胞检测
2)中性粒细胞减少 a、感染:G-杆菌、病毒、原虫。 b、血液病: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 转移癌等。 c、理化因素:射线、苯、铅、氯霉素等。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等。 e、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甲亢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 >5.5×1012/L,血红蛋白>160g/L即为增多。 可分为: 1、相对性增加
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b、EPO非代偿性增加:肿瘤或肾脏疾病→EPO↑, 见于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细胞癌、 肾上腺皮质腺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及多囊 肾。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骨髓慢性良性增殖性疾病,部分病人 可继发骨纤,转变为白血病。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3)巨幼细胞D>15μm:巨幼贫。 4)红细胞大小不均:病理造血,红系增生明显旺盛 (缺铁贫、溶贫、失血、巨幼贫)。 2、形态异常 1)球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免溶贫。 2)椭圆形: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贫。 3)口形: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IC、酒精中毒。 4)靶形: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四.血小板检测
(一)血小板计数
1、血小板减少 a、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巨幼贫及骨纤 晚期等; b、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ITP、SLE等; c、血小板分布异常:脾亢、血液被稀释 (输大量库血或大量血浆等)。
四.血小板检测
2、血小板增多 a、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 b、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及某 些癌症。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5)镰形: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6)泪滴形:DIC、TTP、骨纤等。 7)棘细胞及刺细胞:先天性无ß脂蛋白血症、切 脾后、酒精性肝病、尿毒症等。 8)裂细胞:DIC、TTP/Hus、严重烧伤等。 9)红细胞纸钱状形成: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四.血小板检测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测定 1、正常值: MPV:7-11fl;PDW:15-17% 2、临床意义 检测
增加见于: a、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良好; b、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 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 减低见于: a、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 b、白血病; c、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
1、定义: 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受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纤维蛋白或 球蛋白增加、白蛋白减少均使ESR增快)、红 细胞数量(减少时ESR快)和形状(球形红细胞 增多ESR慢)的影响。 2、正常值:男0-15mm/1h末,女0-20mm/1h
末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
3、染色反应异常 1)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 粒幼细胞性贫血。 2)高色素性:巨幼贫、球红细胞。 3)嗜多色性:增生性贫血尤溶贫。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4、结构异常 1)嗜碱点彩:铅中毒、巨幼贫; 2)染色质小体:溶贫、巨幼贫及红白血病等; 3)卡-波环:严重贫血、溶贫、巨幼贫及铅中 毒等; 4)有核红细胞:溶贫、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如 骨纤、骨转移癌、严重缺氧。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二)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1、定义: RPI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 的多少倍。RPI=(病人网织细胞/2)×(病人 血细胞比容/正常人那血细胞比容)
注:“2”为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天),正常人血细胞比容: 男45%,女40%。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2、正常值:RPI=2 3、临床意义: RPI>3:溶贫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RPI<2: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系成熟障碍 所致贫血。
百分数(%)
0-5 50-70 0.5-5 0-1 30-40 3-8
二.白细胞检测
(二)中性粒细胞
1、形态及正常值 2、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下午较上午高,孕后期、分娩时、 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 高温、严寒均可暂时升高。
二.白细胞检测
病理性: a、急性感染:尤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 因。但严重感染、G-杆菌感染可不高; b、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外伤、 大手术、烧伤、急性心梗、严重血管内溶 血; c、急性大出血;
二.白细胞检测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a、核左移:外周血不分叶核>5%称核左移。 见于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 血、白血病及类白血病; b、核右移:外周血中分叶大于等于5叶的核 超过3%称核右移。见于巨幼贫、造血功 能衰退、抗代谢药及炎症恢复期。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二.白细胞检测
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六.红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一)红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压积PCV)测定 1、定义: HCT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可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但受血浆容量 改变、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影响。
六.红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2、参考值
温氏法: 男: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3、临床意义
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浓缩,脱水病人补液红细 胞增多,真红 血细胞比容降低:贫血(MCV、MCHC、MCH)
六.红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 HCT RBC×1012/L
临床血液学检测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人群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4.0~5.5×1012/L 3.5~5.0×1012/L 6.0~7.0×1012/L
成年男性 120~160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血细胞发育体系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80 60 40 0 2 4 6 8 20 40 100 80 60
愑 胞 胞 枮
淋巴细 惣 淋巴细
柳
0
2
4
6
柳
二.白细胞检测
1)感染性疾病:病毒、百日咳、梅毒及弓形 体等; 2)肿瘤性疾病:急淋、慢淋、淋巴瘤;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再障、粒细胞减少症核粒 细胞缺乏症时淋巴细胞比例 增高,但绝对值不高。
二.白细胞检测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以及放射线损伤、免疫缺 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二.白细胞检测
3、异形淋巴细胞
二.白细胞检测
包括Downey三型(泡沫型、不规则型及幼稚 型)、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淋巴细胞,正常人 异形淋巴细胞≤2%,异形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六)单核细胞增多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脱核后的红细胞。Wright 染色血涂片中D 8-9μm,浆嗜多色性,煌焦油蓝或 新亚甲蓝染色呈浅/深蓝色网状细胞(残存核糖体)。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
1、正常值:0.005-0.015 绝对值:(24-84)×109/L 2、临床意义: a、网织红细胞增多:增生性贫血或贫血治疗 后; b、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骨 髓病性贫血。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2、绝对性增加 红细胞增多。按病因可分为: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致。
a、红细胞生成素(EPO)代偿性增加:因缺氧→血氧 饱和度降低→红细胞增多。生理性EPO↑见于胎 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EPO↑见于 慢阻肺、肺心病、发绀型先心、异常血红蛋白 病。
二.白细胞检测
(四)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类风关及红斑等; 2)血液病:慢粒、骨纤及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3)恶性肿瘤:转移癌; 4)其他:糖尿病、结核、流感、天花。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二.白细胞检测
(五)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淋 巴 细 胞 % 淋 巴 细 胞 %
正 常 及 异 常 红 细 胞
二.白细胞检测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白细胞可分为:
图示
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分叶核(sg)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3、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临床常见于: 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老人、如女月经 期、孕三个月以上,原因:生理性贫血,纤维蛋 白原含量增高。 病理性增快: a、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 热结核病; b、组织损伤及坏死:AMI;
五.红细胞沉降率(ESR)检测
c、恶性肿瘤: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球蛋 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和贫血有 关; d、球蛋白增高: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 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e、其他: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等。血中胆固 醇高,血沉也增快。 2)血沉减慢,临床意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