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达标质量专项训练(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初三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达标质量专项训练(1)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FeCl 2读作氯化亚铁;SO 2读作二氧化硫 B .3H 只有微观意义;C 60表示60个碳原子 C .NH 4NO 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不相同 D .2
2Mg+O 2MgO =点燃,可读作每48份质量的铁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80
份质量的氧化镁
解析:B 【解析】 【详解】
A 、FeCl 2从右向左读,读作氯化亚铁;SO 2读作二氧化硫,故A 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3H 表示3个氢原子,不具有宏观意义,只具有微观意义;
C 60表示1个C 60分子,故B 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 、硝酸铵(NH 4NO 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 ,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 =﹣3价。

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 ,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 =+5价,故C 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22Mg+O 2MgO =点燃,可读作每48份质量的铁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80
份质量的氧化镁,故D 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在化学符号前面添加数字,此时的化学符号只有微观含义。

2.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 .反应中 X 、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7
C .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
D .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 解析: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3C+4NH3高温,催化剂2N2+3CH4。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已变,故A错误;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2×3∶4×17= 9∶17,故B错误;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3,故C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反应的 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故D正确。

点睛∶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物质的量之比。

3.向一定量的锌粉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下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m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则m不可能表示()
A.溶液总质量B.消耗锌粉的质量
C.生成ZnCl2的质量D.生成H2的质量
解析:A
【解析】
【详解】
A、不是溶液总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总质量应一直增加,故A错误;
B、消耗锌粉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消耗锌粉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消耗完,故B 正确;
C、生成ZnCl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ZnCl2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C正确;
D、生成H2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应逐渐增加,直至达一定值,故D正确。

故选A
4.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有单质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17:24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故该图示可转化为如图的反应图示:
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反应物是氧气和硫化氢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则反应方程式为3O2+2H2S2H2O+2SO2;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
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反应物中氧气属于单质硫化氢属于化合物;B、置换反应要求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而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C、由图示或方程式都可以看出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2×(2+32):6×16=17:24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5.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化学方程式为
C2H8N2+2N2O4═2X↑+3N2↑+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X的化学式为CO
C.偏二甲肼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
D.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14:1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三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不正确;
B、由C2H8N2+2N2O4═2X↑+3N2↑+4H2O↑可知,反应前后氢原子都是8个,氮原子都是6个,反应前碳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氧原子是8个,反应后应该是8个,其中4个包含在2X中,因此X的化学式是CO2,故不正确;
C、偏二甲肼中,碳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是24,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是8,氮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是28,因此氮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
D、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为:84:72=7:6,故不正确。

故选C。

6.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7 g C和1 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27 C.44 D.56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质量=57g+1g-49g=9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A+3B=C+3D
2x 98×3 9g 49g 2x/9g =98×3/49g x=27 故选B 。

7.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14.4g ,将其充分还原后,将所得固体加入到4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7%的硝酸银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铜与单质铜的质量比为( ) A .1:1 B .5:7
C .5:4
D .4:7
解析:C 【解析】 【详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x ,
332Cu 2AgNO Cu NO 2Ag
400g =64340
x 17%
++⨯() 400g 17x 6%4
=340

x =12.8g ,
固体减少的质量为:14.4g ﹣12.8g =1.6g , 所以氧化铜的质量为:1.6g÷
16
80
=8g ,铜的质量为6.4g , 原混合物中氧化铜与单质铜的质量比为:8g :6.4g =5:4。

故选C 。

8.实验时有一块未知质量的石灰石样品(含杂质20%,杂质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3g ,向固体中加入100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105.6g ,则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在样品质量分数为() A .20% B .40% C .50% D .80%
解析:B 【解析】 【详解】
解:设石灰石样品的质量为w ,根据固体减少量可以求出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为w ﹣10.3g ,设高温煅烧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2CaCO CaO +CO =10044x
w-10.3g
↑高温
w 10.3g x 100
=44
﹣ ,
x =
25(w 10.3g)
11
- ,
石灰石中杂质质量为20%×w =0.2w ;
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钙为w ﹣
25(w 10.3g)
11
-﹣0.2w =23.4g ﹣1.47w ,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10.3g+100g ﹣0.2w ﹣105.6g =4.7g ﹣0.2w ,
3
222CaCO +2HCl C =10aCl +H O +CO 0
4423.4g-1.47w 4.7g-0.2w

w ≈12.5g ;
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钙为23.4g ﹣1.47×12.5g ≈5g ;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占样品的质量分数
为5g 12.5g
×100%=40%。

故选B 。

9.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成物有两种
B .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 .反应物微粒个数比是1:1
D .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示可知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多出来的一个分子是这种反应物没有反应完剩下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有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微粒个数比为2:1,不是1:1。

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生成物有两种元素组成,有可能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分子,同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两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10.下列各组有机物两者间分别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相同的一组是( ) A .CH 4和C 2H 4 B .CH 4和CH 3OH C .CH 4和C 2H 5OH D .C 2H 4和C 2H 5OH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根据CH 4和C 2H 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和
C 2H 4+3O 2=点燃
2CO 2+2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1:2、2:
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不相同,故A 不正确; B 、根据CH 4和CH 3OH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和
2CH 3OH+3O 2=点燃
2CO 2+4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1:2、
2: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不相同,故B 不正确; C 、根据CH 4和C 2H 5OH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和
C 2H 5OH+3O 2=点燃
2CO 2+3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1:2、
2: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不相同,故C 不正确; D 、根据C 2H 4和C 2H 5OH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2H 4+3O 2=点燃
2CO 2+2H 2O 和
C 2H 5OH+3O 2=点燃
2CO 2+3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2:3、
2: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相同,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
根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中各物质在反应中的粒子个数比,利用物质的粒子个数比可判断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

11.如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转化①中甲和O 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C .转化②是化合反应
D .物质丙不属于氧化物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回答有关的问题。

【详解】
由微粒的构成和变化可知,反应①②的方程式分别是:2H 2S+3O 2===点燃
2SO 2+2H 2O ;SO
2+H2O2═H2SO4
A、由微粒的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方程式可知反应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3,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转化②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物质丙含有3种元素,故该物质不会是氧化物,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能够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12.在 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4%,将该混合气体 10克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将气体再全部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A.40g B.30g C.10g D.5g
解析:B
【解析】
【详解】
在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则含有碳元素1﹣64%=36%;10g 含碳元素36%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将气体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不变,能得到碳酸钙白色沉
淀的质量是10g×36%÷(12
100
×100%)=30g。

故选B。

13.物质X在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3O2RO2+2SO2,测得R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4.4g和12.8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X中含有R元素、S元素和O元素D.产物为气态时都是空气污染物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4.4g+12.8g-9.6g=7.6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设X相对分子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x:96=7.6g:9.6g,x=76,该选项说法正确;
C、R相对原子质量:76+96-128-32=12,R元素和硫元素来自于X,X中氧元素质量:
4.4g×+12.8g×-9.6g=0,即X中不含有氧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R相对原子质量是12,是碳元素,二氧化硫是污染物,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4.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
A.CH4 B.C2H6 C.C2H2 D.C3H8
解析:D
【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15.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点燃
XO2+2SO2,测得
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1.28g+0.44g-0.96g=0.76g,A错误;设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根据方程式计算
R+3O2=XO2+2SO2
X 96
0.76 0.96
x=96*0.76/96=76,B正确;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那么X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可能是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0.32g+0.64g=0.96g,等于反应物中氧气的质量,那么R中含有X元素、S元素,不含氧元素,C错误;二氧化碳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16.在化学反应A+2B=C+D中,若5.6g A和7.3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 C,现在要得到0.4g D,需要A的质量为()
A.5.6g B.11.2g C.14.6g D.无法计算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生成D的质量:5.6g+7.3g﹣12.7g=0.2g
设参加反应A物质的质量为x
A+2B=C+D
5.6g0.2g
x0.4g
5.6g0.2g
=
x0.4g
x=11.2g
答:参加反应A物质的质量为11.2g。

17.深圳进行机动车限牌,汽车尾气污染得到控制。

如图是汽车处理尾气反应的微观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发生了变化
B .反应的生成物质量之比是7:11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 CO+NO N
+CO 催化剂
D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增加了生成物的质量
解析:A 【解析】 【分析】
结合图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反应物生成物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
2
22CO+2NO
N
+2CO =催化剂
,结合方程式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A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及数目发生了变化,故A 正确;
B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的生成物质量之比是28:(44×2)=7:22,故B 错误;
C 、方程式未配平,故C 错误;
D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但不会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
此类题目重在从图中提炼信息,根据信息进行题目的解答和分析。

要注意排除干扰微粒以及补充缺少的微粒,让图恰好体现反应的本质关系。

18.纳米级TiO 2有广泛的应用,制备的一步反应为2FeTiO 3+7Cl 2+6C=2TiClx+2FeCl 3+6CO 。

该化学方程式中,x 的值为 A .2 B .4
C .8
D .14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氯原子的个数为14个,反应后氯原子的个数为2x+6个,则2x+6=14,得x=4。

故选B 。

19.一包混有杂质的Na 2CO 3,其杂质可能是Ba(NO 3)2、KCl 、NaHCO 3,今取10.6克样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10.6克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4克CO 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样品中只含有NaHCO 3
B .样品中一定混有NaHCO 3,可能有KCl
C .样品中有NaHCO 3,也有Ba(NO 3)2
D.样品中混有KCl,也有NaHCO3
解析:D
【解析】
【详解】
混有杂质的碳酸钠加水后溶液澄清,一定不存在硝酸钡,纯净的碳酸钠10.6克时,会生成二氧化碳4.4克,纯净的碳酸氢钠10.6克生成的二氧化碳约是5.55克,氯化钾的存在不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现在取10.6克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4gCO2,说明碳酸钠中的杂质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但是根据计算全部的质量都是碳酸氢钠时生成的质量也多余4.4克,所以若是混有氯化钾和碳酸氢钠,故样品中混有氯化钾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故选D。

20.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不同时刻的质量如表所示。

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为32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解析:A
【解析】
【详解】
解:数据处理得如下结果:
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可知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由于64
=32+32,丙变化的质量为0,所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根据质量比为2:1:1,可得a =26,b=1,丙在过程中质量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且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
计量数之比为2
2

1
1
=1:1(计量系数之比等于各自的质量比上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
相对分子质量)。

故选A。

21.用镁和铝分别同稀硫酸反应,若要各制得10克氢气,则需要用去的镁和铝的质量比是A.4∶3 B.8∶9 C.3∶1 D.1∶3
解析:A
【解析】
根据镁与酸反应时化合价为+2价、铝与酸反应时的化合价为+3价,利用一定量金属完全反
应产生氢气质量=
金属的化合价
金属相对原子质量
×金属质量,可以较简单地计算出产生相同质量氢
气时,消耗掉镁和铝的质量比。

设消耗镁的质量为M,消耗铝的质量为A。


2 24×M=
3
27
×A ,M:A=4:3,故选A。

22.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的值等于2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反应时丙和丁的质量比为8:1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50+2=23+x+24+3,x=2。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50+2=23+x+24+3,x=2,故A正确;
B、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没变,乙是催化剂或没参加反应,丙丁的质量增加,则丙丁是生成物,则甲是化合物,故B正确;
C、甲的质量减少,甲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反应前后没变,乙是催化剂或没参加反应,丙丁的质量增加,则丙丁是生成物,反应是甲生成丙丁的反应,为分解反应,故C不正确;
D 、反应时丙和丁的质量比为24:3=8:1,故D 正确。

故选C 。

【点睛】
反应中减少的我反应物,增加的为生成物。

23.某混合物由Mg 和MgO 组成,取该混合物12.8g 与一定量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2g ,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 A .4.8g B .4.0g C .3.2g D .2.4g
解析:D 【解析】 【详解】
稀硫酸和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和氧化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得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镁,52g 硫酸镁中镁元素质量为:52g×=10.4g ,
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为:12.8g-10.4g=2.4g , 故选D 。

24.下列关于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的分析,正确的是 A .X 的化学式为SO 3
B .X 的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 .CO 2和X 的质量比为11:16
D .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和原子个数不变,则可知:反应前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S 原子个数为2、O 原子个数为8;反应后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O 原子个数为4;可以推测X 气体为SO 2;因此: A 、根据分析,X 气体为SO 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 、SO 2的水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CO 2和SO 2的质量比为44:128=11:3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 、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CO 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5.从如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反应后生成的丙属于氧化物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CO2一定条件
2CH2O;
【详解】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故B正确;
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16=11:4,故C正确;
D、反应后生成的丙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D。

26.如图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剩余固体的质量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D.氯酸钾的质量
解析: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符合题意;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反应结束为止,与图像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需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0,与图象不对应。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
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27.已知NaHCO 3受热分解生成Na 2CO 3,3
23222NaHCO Na CO +CO +H O Δ
↑。

把12克
NaHCO3和Na 2CO 3的混合物样品加热至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9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生成的CO 2质量为4.4克
B .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30%
C .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为8.6克
D .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3%
解析:B 【解析】 【分析】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设碳酸氢钠质量为x 、反应生成的碳酸钠y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3
23222NaHCO Na CO +CO +H O 1681064462x
y 2.2g 3.1g
↑∆
固体质量差
1681064462
===x y z 3.1g
x=8.4g y=5.3g z=2.2g
【详解】
A 、反应生成的CO 2质量为2.2克,故A 不正确;
B 、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
12g-8.4g
100%=30%12g
⨯,故B 正确; C 、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为8.4克,故C 不正确; D 、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为23468.4g 100%+(12g 8.4g)100% 3.9g 84106
⨯⨯-⨯⨯=,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9g
100%=32.2%12g
⨯,故D 不正确。

故选B 。

【点睛】
=
100%⨯碳酸钠的质量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样品的质量。

28.现有一样品,经分析含氢氧化钾、碳酸钾和水三种物质。

向该样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100g ,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中性溶液,蒸干该溶液得到固体质量为( ) A .74.5g B .14.9g
C .10g
D .7.45g
解析:B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钾、碳酸钾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最后得到的固体KCl
的质量为:100g×7.3%×=14.9g。

故选B。

29.在2A+3B=2C+4D中,3.2gA与9.6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6gC,已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8,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l6 B.28 C.44 D.64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生成D的质量为3.2g+9.6g−5.6g=7.2g,设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A+3B=2C+4D
2x418
5.6g7.2g
2x72
=
5.6g7.2g
x=28
故选B。

30.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学习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如图微观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
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反应的类型;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等。

【详解】
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变化,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获
取的信息正确;故符合题意;
D、由图中可知,该反应前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充分理解“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