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必修三复习 课件(共70张PPT)

1.胚芽鞘的两个重要部位: ①感受光刺激和合成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②生长弯曲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2.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有:IAA(吲哚乙酸)、 PA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3.生长素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 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属于极性运输,也是主动运输。 4.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 输。
7.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进而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8.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效应B)细胞,且一个浆 (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9.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 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10.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抗原;二次免疫反 应快,产生抗体多。
→பைடு நூலகம்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 向光 光侧 侧多 少 →生长不均匀(背光侧生长得快)→向
光生长
3.判断植物生长状况的方法技巧 (1)分析植物生长状况的方法:
(2)茎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都有弯曲现象, 但解释弯曲的原因不同: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解释茎的弯曲 一般用“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解释根的 弯曲一般用“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即两重性。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诱发 物质
过敏原(具个体差异)
抗原(不具个体差异)
本质
球蛋白
球蛋白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或某
分布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些血细胞表面
反应 时机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
机体第一次接触就发生免疫反 应
刺激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
结果
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必修2

类型
伴X染色
体隐性
伴X染色
体显性 遗传 患者中女
伴Y染色
项目
遗传
体遗传
患者中男
性多于 遗传全为 男性, 连续遗 传
连续遗
传
• 6.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 通常先判断显隐性,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
上的位置(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 (1)识记典型图例,直接确定遗传病 • 亲代正常,子代有患病者,必为隐性遗传; 若子代为女性患病,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 传(如图甲)。 • 亲代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必为显性遗传; 若子代为女性正常,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 传(如图乙)。
• 1.假说—演绎法:指从问题出发,为解答问 题而提出尝试性的假说或理论解释,由这 一理论假说可以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 后通过大量的观察来验证假设。一般思维 方式是“界定问题——提出假设——推断预 测——实验验证”,若有关的预测正确,那 么有关假设就被印证;若有关预测不正确, 那么,有关假设就被否定。 • 孟德尔总结出遗传规律、摩尔根通过果蝇 杂交实验,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都是 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 (2)熟记判断口诀,简便快速巧断定 •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或 子正非伴性。 •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或 女正非伴性。 • Y染色体上,直系男子均患病。 • 细胞质遗传,后代性状同母系。
• 7.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 • (1)实验设计思路:将DNA和蛋白质等物质 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 质等的作用。 • (2)格里菲思转化的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 (3)艾(埃)弗里转化的实验结论:DNA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 (2)DNA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碱基排列顺 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分子的特异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复习课件

实验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 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 C发生的生长现象是 向左弯曲生长 。这一现象 说明 甲接受块中含生长素 。 (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 明 乙接受块中不含生长素 。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极性运输 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 ,其运输方式是 主动运输 。 _________
二、重点知识回顾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发现过程 ⑵.1910年,鲍森· 詹森的实验⑤ 能得出什么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 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⑶.1914年,拜尔的实验⑥能得 出什么结论? 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的影 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⑷.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的 实验⑦能得出什么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尖端 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 ⑸.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 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生长素
A
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 用共同调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 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的 空间上程序性表达 结果。
二、重点知识回顾
(三)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⑴.在进行插条繁殖时,如果在枝条上保留一些正在生长的 芽或幼叶,扦插枝条就容易生根,这是因为 。 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⑵.如下图,一为桃树,二为龙爪槐,请回答它们顶芽产生 的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答A→B或B→A): 桃树 A→B ; 龙爪槐 B → A; 其原因是 。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向 是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回顾本章重要知识框架。
(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向光性的原理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生理作用——两重性 2.应用 3.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激素种类与作用
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必修1

• 3.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 核孔是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小分子 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 不通过核孔。 • 4.几个易混淆的“一定”与“不一定” • (1)所有细胞一定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 体(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核糖体消失)且细 胞膜成分中均含有磷脂和蛋白质。 • (2)植物细胞一定有细胞壁,但有细胞壁的 细胞未必为植物细胞(如细菌、真菌也有细 胞壁)。
5.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基本单位:氨基酸,共 20 种,其结构简式为:
空间 (2)形成过程: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 结构
•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 分子的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每种氨基酸的 数目成百上千,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次 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 形成的空间结构也千差万别。 • (4)功能 • 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 者; • ②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 ③具有催化、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功能 等。
• 8.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 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 也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 9.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 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 体控制的连续进行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 胞不进行细胞分化,癌细胞的形成是畸形 分化。
•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 物体,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 生物。主要特征:
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 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7.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 (1)线粒体:呈粒状、 棒状,具有双膜结构, 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 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 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物体95%的能量来 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 DNA、RNA。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章 章末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如果将转速提高,则A 和B 都会由于转动,离心力对生长 素分布产生影响,都能弯曲,而D 则要考虑究竟是单侧光影响 大还是(hái shi)离心力影响大,如果影响一样大,就不会弯曲,如果影 响不一样大,就会发生弯曲。
[答案(dáàn)]D
第十一页,共18页。
►综合对应练 1.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yànmài)
第十七页,共18页。
解析:经过处理后两琼脂块的生长素浓度A<B;图①,B 侧生长快,向A 侧弯曲;图②没有(méi yǒu)尖端,旋转后,不改变生长 素的分布,仍是B 侧生长快,向A 侧弯曲;图③没有(méi yǒu)尖端,单
答案(dá àn):C
侧光对其无影响,B 侧生长快,向A 侧弯曲。
第十八页,共18页。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 解析:如果固定幼苗(yòumiáo),旋转纸盒,光只从孔进入,幼苗(yòumiáo)向 右弯曲生长;如果固定纸盒,旋转幼苗(yòumiáo),光照均匀,幼苗(yòumiáo)直立
生长;答将纸案盒(d和á幼à苗n()y:òuDmiáo)一起旋转,光照固定,弯向纸盒开口方向
么方向生长取决于合力的方向。茎的生长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
反,而根将向合力的方向生长。
第七页,共18页。
5.有关胚芽鞘极性运输(yùnshū)的实验
实验结论:生长素只能(zhī nénɡ)由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 不能倒过来(guò〃 lái)运输。
第八页,共18页。
6.有关花盆(huā pén)横放的实验
答案(dá àn):D
也不弯曲;戊的生长素只能从左侧向下运输,向右生长。
第十四页,共18页。
2.如下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 单侧光照。固定植物,旋转(xuánzhuǎn)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 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xuánzhuǎn)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
[答案(dáàn)]D
第十一页,共18页。
►综合对应练 1.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yànmài)
第十七页,共18页。
解析:经过处理后两琼脂块的生长素浓度A<B;图①,B 侧生长快,向A 侧弯曲;图②没有(méi yǒu)尖端,旋转后,不改变生长 素的分布,仍是B 侧生长快,向A 侧弯曲;图③没有(méi yǒu)尖端,单
答案(dá àn):C
侧光对其无影响,B 侧生长快,向A 侧弯曲。
第十八页,共18页。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 解析:如果固定幼苗(yòumiáo),旋转纸盒,光只从孔进入,幼苗(yòumiáo)向 右弯曲生长;如果固定纸盒,旋转幼苗(yòumiáo),光照均匀,幼苗(yòumiáo)直立
生长;答将纸案盒(d和á幼à苗n()y:òuDmiáo)一起旋转,光照固定,弯向纸盒开口方向
么方向生长取决于合力的方向。茎的生长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
反,而根将向合力的方向生长。
第七页,共18页。
5.有关胚芽鞘极性运输(yùnshū)的实验
实验结论:生长素只能(zhī nénɡ)由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 不能倒过来(guò〃 lái)运输。
第八页,共18页。
6.有关花盆(huā pén)横放的实验
答案(dá àn):D
也不弯曲;戊的生长素只能从左侧向下运输,向右生长。
第十四页,共18页。
2.如下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 单侧光照。固定植物,旋转(xuánzhuǎn)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 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xuánzhuǎn)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
2012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第3部分 必修3

• 9.物质循环 • (1)参与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 O、N、P、S等化学元素。 • (2)循环范围: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与无机 环境之间。 • (3)循环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全球 性。
• • • •
10.信息传递 (1)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2)作用 ①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 群的繁衍。 • 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 3.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
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
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 传导形式是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 4.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到血液中,经过 血液循环运送到作用器官,对生物体正常 的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 •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 学物质进行调节。
•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2.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 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 固定不变)中。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 液—免疫共同调节。
• 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1)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不 是照射在整个生态系统上的太阳能。 • (2)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 (3)流动的特点及原因:①单向流动,其原 因在于捕食关系不变;②逐级递减,其原 因是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一 是呼吸作用消耗;二是未被利用(存在于某 消费者粪便、食物残渣等中的能量);三是 被分解者所利用;四是流向下个营养级。
• • • • •
5.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相关结论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3)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4)生长素可穿过琼脂片向下运输。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即时巩固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 考点一 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一、分析下图理解两重性
1.从甲图可读到以下信息: (1)生长素的功能具有两重性,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 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 (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 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 根>芽>茎)。
6.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如生 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
四、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 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 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 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 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案例3】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 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幼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答案】 B
【即时巩固2】(2009·广东)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 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 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 角度(如右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 )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实验分析,是一道图表 分析题目,较难。水稻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 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生长,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两 侧生长速率不同,处理一侧生长快,而使胚芽鞘弯曲,其弯曲 度与生长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本题目由于胚芽鞘 尖端较少(生长素浓度较低),随着胚芽鞘尖端增加,放置胚芽 鞘尖端一侧的生长速率加快,胚芽鞘弯曲角度增大,所以选A。 本题目容易错选C,关键是没有弄清生长素有没有达到最适宜的 浓度。
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通用课件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器的分类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细胞器可分为膜结合细胞器和无膜细胞器。
常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细胞核的功能
遗传信息的储存和表达,控制细胞的 代谢和发育。
03
物质基础与代谢
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玻片。
实验一:观察细胞结构
步骤与操作 1. 准备显微镜,调整光源和物镜。
2. 将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或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玻片放置在载物台上。
实验一:观察细胞结构
01
3. 通过目镜观察细胞结构,记录 观察结果。
02
实验结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 基本单位,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 能。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影响方式
包括过度开发、污染、城 市化等。
影响结果
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物 种灭绝、生态系统失衡等 。
应对措施
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减 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 强生态恢复和修复等。
07
实验与实践
实验一:观察细胞结构
实验目的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材料准备
蛋白质的代谢
总结词
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
详细描述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通过 分解和合成过程,参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总结词
蛋白质的种类与功能
详细描述
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和功能,如酶、激素、 抗体等,是生物体中重要的分子。
蛋白质的相互转化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蛋白质之间可以通过分解和合成相互转化,如氨基酸之 间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