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对策(论文)_刘晓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对策
刘晓勇1,钟瑞华,王伟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南昌 330046)
摘 要:根据江西省沙化土地现状,分析沙化土地成因、动态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防沙治沙对策。

关键词:江西、沙化土地、发展趋势、防治对策 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Strategy for sandy land control in Jiangxi province
Abstract: The causes, change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were analyzed based the actuality of sandy land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strategy for sandy land control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Jiangxi; sandy land; development trend; control strategy
1
作者简介:刘晓勇,男,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监测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局部地区存在土地沙化现象,虽然面积较小,但沙化类型较全,风沙危害较严重,具南方沙化土地典型性。

研究防沙治沙措施,提高防沙治沙成效,为保护我省“一湖青水”,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沙化土地现状 1.1沙化土地成起因
江西省沙化土地历史成因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分布在鄱阳湖流域周围的沙化土地,形成原因主要是长江改道和江河故道泥沙堆积以及地质变化而引起。

鄱阳湖是江西省五大主要河流汇合处,由于五河上游森林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经营方式,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许多地方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大量的泥沙随各大河流直接进入鄱阳湖。

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江河湖库泥沙严重淤积,加之受制于第四系河湖冲积泥沙砾的堆积,致使老河床或沼泽处不断抬高,遂逐步形成了鄱阳湖畔如今的大量沙山沙地,甚至有高达几十米至几百米的沙山(丘)。

近代,由于人口剧增,土地压力增大,森林的过伐、林木的过樵、草地的过牧、坡地的过垦和坡耕致使土地退化,裸地露沙,从而形成新的沙源。

鄱阳湖周围沙化土地是我省沙化土地分布较为集中、沙化危害最为严重、治理难度较大区域,也是我省重点治理区。

其沙化土地成因较为复杂。

二是分布在五大河两岸的沙化土地,形成原因是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以及溃堤后泥沙冲积而引起,如洪涝灾害致使河堤倒塌,大量泥沙涌向陆地,堆积数尺或深及丈余的沙层,淹没原有的庄稼,从而导致
土地退化,形成新的沙地;三是分布在赣江源区域的沙化土地,形成原因主要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泥沙堆积而形成。

总体而言,土地沙化主要是由于盲目垦荒、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河流改道等人为活动和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水蚀和风蚀而产生的。

1.2沙化土地分布
受历史地质变化和独特的区域小气候影响,我省沙区主要分布在赣北和赣南,且集中在长江南岸、鄱阳湖周边和五河沿岸,涉及7个设区市30个县(市、区),总面积74993.5hm 2。

其中,长江中下游南岸有彭泽县、湖口县,面积6614.4 hm 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8%;鄱阳湖周边(含五河下游区域)有庐山区、星子县、永修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南昌县、新建县、丰城市、樟树市,面积30254.0hm 2,占40.3%;抚河中下游有南城县、乐安县、临川区、崇仁县,面积8072.1hm 2,占10.8%;信江中下游有信州区、上饶县、广丰县、铅山县、弋阳县、横峰县、万年县、贵溪市、月湖区、余江县,面积13692.3hm 2,占18.3%;赣江上游有赣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面积16360.7hm 2,占21.8%。

1.3各类沙化土地面积[1]
据全省第三次沙化监测成果显示:截止2004年,全省沙化土地类型包括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沙改田)4类,面积74993.5 hm 2,占国土总面积0.4%。

按沙化土地类型分:其中,流动沙地(丘)面积769.4 hm 2,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 1.0%;半固定沙地(丘)4489.3 hm 2,占6.0%;固定沙地(丘)27394.3 hm 2,占36.5%;沙化
耕地面积42340.5 hm2,占56.5%。

按沙化土地强度分:其中,轻度沙化土地面积58278.5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77.7%;中度沙化土地面积11456.3公顷,占15.3%;重度沙化土地面积4489.3 hm2,占6.0%;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769.4 hm2,占1.0%。

按沙化土地利用类型分:其中,耕地面积42340.5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56.5%;草地面积9336.2 hm2,占12.4%;林地面积22547.4 hm2,占30.1%;未利用地面积769.4 hm2,占1.0%。

按行政地域分布分:其中,九江市沙化土地面积15944.4 hm2,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21.3%;南昌市沙化土地面积6291.3 hm2,占8.4%;鹰潭市沙化土地面积5129.3 hm2,占 6.8%;上饶市沙化土地面积17613.9 hm2,占23.5%;赣州市沙化土地面积16360.7 hm2,占21.8%;抚州市沙化土地面积8072.1 hm2,占10.8%;宜春市沙化土地面积5581.8 hm2,占7.4%。

1.4沙化土地特点及危害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外围及赣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沙化耕地、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为主。

我省沙化土地危害较大,一方面,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差,植树造林成活率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我省气候四季分明,虽然春夏期间植被生长茂盛,风沙危害较轻,但在秋冬季节,沙地草本、小灌等植被基本落叶或枯死,大面积积沙地裸露,加之秋冬季风力较大,极易发生扬沙现象,从而影响沙区人民群众生活生产。

2沙化土地发展趋势分析
2.1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
2.1.1沙化土地动态变化量
监测间隔期(1999年-2004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3954.3hm2,其中流动沙地(丘)面积减少635.0hm2;半固定沙地(丘) 减少3838.3hm2;固定沙地(丘) 增加4162.9hm2;沙化耕地面积减少13643.9hm2。

通过综合治理,所有沙化土地均转为非沙化土地单位有1个县级监测单位29个乡级监测单位;另有23个县级监测单位沙化土地面积有减少,1个县级单位沙化土地面积不变,7个县级单位沙化土地面积稍有增加。

2.1.2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行政监测单位发生变化原因:一是通过综合治理,部分监测单位沙化土地得到根本逆转,如南昌市青山湖区扬子洲乡和扬子洲农场;二是城镇的拓展,企业的入驻和商品房的开发,把大量沙化土地转为建筑用地,特别是城市近郊乡镇,如南昌市新建的长凌和望城;三是近年来,由于拆乡并镇,减少了部分乡镇。

沙化土地面积变化原因:一是在风蚀和水蚀的作用下,流沙前移造成局部区域沙化土地面积扩大;二是乱砍滥伐、过牧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人为因素扩大了沙化土地面积;三是通过植树造林、种草和种植水稻等农作物,逆转部分沙化土地面积;四是通过在沙地上修路、筑渠、工业开发建厂、移民建镇等基建项目减少了沙化土地面积,如南昌市新建县、南昌县,九江市湖口县、都昌县,上饶市信州区,赣州市于都县等;五是河流改道新增了少量沙化土地面积;六是沙地大量石沙挖采,使前期的沙地变为水域,减少了沙化土地面积;七是上期沙化土地监测错调、漏调以及面积求算不准确。

沙化土地类型变化原因:一是沙化土地分类标准两期不一致;二是沙区局部区域人口密度大、资源相对匮乏,在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加快了土地沙化;三是为获得短期利益,个别地区毁林挖沙,将原固定、半固定沙地转为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四是沙区通过大力植树种草,提高了沙地植被总覆盖度,沙化土地类型和沙化程度得到好转;五是近几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沙地上植树种草,减少了沙化耕地面积,增加了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面积。

2.2沙化土地发展趋势
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长(珠)防林工程、血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林权制度改革为源动力,通过人工造林(乔灌)、封山(沙)林(草)等综合治理措施,我省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控制,但局部仍存在固定沙地向半固定沙地转移、轻度向中度和度转移现象,且沙化土地扩大风险逐年加大。

一是沙化土地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沙化治理效果更加明显;二是非法采沙、滥放、滥开垦、滥挖树等行为难以制止,沙化土地逆转现象仍将存在;三是受气候变暖和长江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共同作用,鄱阳湖流域水位持续下降,大量沙滩涂地常年外露,增加了沙化土地面积扩大风险;四是沙化土地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单位面积所需投资越来越高。

3沙化土地防治措施[2]
3.1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治沙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一是把防沙治沙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并将防沙治沙工作纳入政府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各种形式加强防沙治沙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防沙治沙意识;三是在加强防沙治沙执法体系建设,充实执法力量的前提下,每年都要不定期配合同级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尤其是鄱阳湖周边的沙化土地,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法挖沙采沙等违法行为。

3.2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契机,加快沙化土地治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全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是我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省委书记苏荣强调,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江西就没有优势;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就得不到实惠。

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保护和开发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

土地沙化是威胁生态安全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加快沙化土地治理,应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类生态项目资金用于沙化土地治理。

3.3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大沙地造林力度
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对鄱阳湖周边及五河沿岸的沙化土地营造杨树片林,对沙化耕地营建杨树防风固沙林网,对鄱阳湖周围以针叶树为主的有林地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以及赣江源因水土流失形成的沙化土地,结合封山育林,可进行人工补阔;对沙山上的林地进行人工补阔。

3.4编制防沙治沙规划,科学治沙
依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结合江西省沙化土地防治实际,编制全省和各县(市、区)防沙治沙规划。

规划应结合区域沙化土地成因、沙区农业发展实际、沙区群众生活生产现状,以及沙化土地发展趋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防治措施。

各类防治措施应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办法,一般情况下,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负责,林业部门具体抓,狠抓防治奖金落实、治理成效检查,确保规划能顺利实施,达到科学治沙目要求。

3.5加强项目支持,巩固发展治沙成效
各地防沙治沙工作,要积极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争取各方面的广泛支持,尤其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的支持。

要争取将各地的防沙治沙工程,纳入国家治沙项目、农业开发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生态林保护项目和义务植树活动中去,全方位争取各行各业对防沙治沙工程的投入,使我省沙化土地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

对沙化土地现有的植被,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作用。

在生态状况极其恶劣、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沙区,将其纳入省级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

在铁路、公路、河流和水渠两侧以及城镇、村庄、厂矿和水库周围的沙化土地,要结合我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进行造林。

同时,将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和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向防沙治沙倾斜。

3.6因地制宜,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开发则开发
一是对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以封育、造林为主。

重点保护沙地上的现有植被,同时采取乔、灌、草立体种植的办法,增加沙地植被,使其不再流动,减少沙山对人们生活的危害。

对于流沙严重的沙化土地,靠近居民点和农田的地方一定要多方筹资建筑拦沙坝,拦沙蓄水。

二是对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以封育、改造为主。

对树种单一,郁闭度小,生态防护性能非常脆弱的沙地,通过湿地松先行,郁闭后补种阔叶树等方式,逐步改善林种结构,使其充分发挥森林生态防风固沙效能。

三是调整沙区农业产业结构,改造低产沙化耕地。

对沙化耕地,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如种植一些经济作物、经济果木林和速生丰产林,以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借助退耕还林工程,在低产沙化耕地上新造示范林和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优质种养业及与之配套的加工业,积极开拓沙资源的工业开发利用。

另外,结合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在沙化耕地上营建杨树防风固沙林网,减轻沙化耕地风沙危害。

另外,在开发利用方面,一是对建筑用沙的利用要划定区域,合理合法采沙;二是在风能、太阳能充裕区域,建设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基地;三是
加强沙山特有植被的开发利用。

对沙山植物蔓荆子的利用,要增加科技投入,开发适销对路的蔓荆保健及医药产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四是划定区域,适当发展沙地旅游业,旅游核心区外围加强沙化土地治理,营建高标准的防风固沙林。

3.7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治沙力度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的同时,认真落实有关防沙治沙有关优惠政策,加大防沙治沙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多种经营主体投资。

对单位和个人投资进行防沙治沙的,在投资阶段免征各种税收;对符合配套贴息条件的防沙治沙贷款项目,要按规定贴息;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防沙治沙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对治理后的沙化土地,因特殊情况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区的,要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对承包、租赁沙化土地治理的,要及时、依法地给治理者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重新颁发林权证,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第三次沙化监测成果报告[R].2005.
[2] 江西省防沙治沙及沙化土地治理规划[R].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