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辅行诀_所载_汤液经法_考论_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辅行诀—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演讲录)

辅行诀—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演讲录)

辅行诀—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演讲录)《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或作《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原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为敦煌遗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原书写于帛卷之上,全文虽仅8000字上下,但保存着大量久已失传的中医古籍内容,如《桐君药录》、《汤液经法》等,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书1918年由张广荣(偓南)氏购得,后由其嫡孙张大昌先生献出公之于世。

《〈辅行诀〉二旦四神方述义》衣之镖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二旦四神方述义》大会演讲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汤液经法用药图简释河北威县中医院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署名作者是梁代陶弘景。

书中载有“汤液经法用药图”(下简称“图”),该图是陶弘景择录《汤液经法》方剂,分析其药物组成,总结出经方按味取药的法则和要点,它是全书的理论制高点,可以用来指导五脏虚实辨证用药和外感天行六合辨证用药的诊治法则。

故陶氏谓“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本书是继汉代阴阳五行合流学说创建以来,对《内经》“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是把汉末兴起的重玄学说,引入医学中的理论体系。

这不仅是方剂药物学的一种进步,更是脏象、病理、诊断等各个医学环节上的进步。

它与《内经》理论的差异之处,在于突出了汉末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春夏据内体,从子至辰巳;秋冬当外用,讫午到戌亥”的季节体用观和“一故神”、“二固化”、“穷神以知化”的理念,同时又有所改进。

陶氏是把重玄学说的体用概念,作为一对阴阳不着痕迹的植入五行学说,达到合而为一,但图中五脏虚实辨证和外感天行六合辨证的形式略有不同。

对五脏辨证的表述比较直白,六合辨证则较隐晦,有待思考和发掘。

五脏虚实辨证是把体用配属五脏,即五脏各分体用。

把长夏从夏季中分离出来,迎合内经的脾不主四时说,即脾主长夏说。

新冠肺炎临床中医证候文献计量学分析及证候规律总结

新冠肺炎临床中医证候文献计量学分析及证候规律总结

2020年12月 第12期No.12 December2020 中 医 学 报ACTACHINESEMEDICINE第35卷 总第271期Vol.35 No.271[4]王雪苔.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刘永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考论:兼论早期道教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J].敦煌研究,2010,31(3):60-69.[6]王淑民.《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三书方剂关系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8,39(11):694-696.[7]钱超尘.《辅行诀》引用仲景方剂考[J].西部中医药,2012,25(11):46-50.[8]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9]山西民间仲景学说研究.利水神剂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EB/OL].(2008-12-4)[2020-02-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4193601010wbp.html.[1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EB/OL].[2020-2-19].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8334a8326dd94d329df351d7da8aefc2.shtml.[11]金锐,王宇光.基于“汤液经法图”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各期中药治疗复方的配伍原理及加减原则研究[J].中南药学,2020,18(3):340-344.收稿日期:2020-07-14作者简介:金锐(1986-),男,江苏无锡人,医学博士,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临床药学。

编辑:纪彬新冠肺炎临床中医证候文献计量学分析及证候规律总结那娜1,2,张冷11.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10004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摘要:目的:分析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报道的文献计量学相关内容并对证候规律进行总结。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

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古今谈一、引言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其中,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等古代经典,是中医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对这三部经典进行一些古今对比和分析。

二、汤液经法汤液经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用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

据传,战国大夫吕望于众多方剂中出“煎诸药如汤”的方法,即将药材放入大量的水中,煎制成浓汤,分多次饮用。

汤液经法,也称为“汤药疗法”,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古代,汤液经法传承不易,往往由世家门户秘传。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发展,制药技术的改变,使汤药法也出现了很多创新和变化。

三、伤寒论伤寒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

它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对外感热病的防治的论述,也是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伤寒论的产生与秦汉之际,流行于民间的伤寒疫病有关。

伤寒论在中国古代的医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医学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

在古代,伤寒论是一个庞大体系,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结构和内容。

而在现代医学中,伤寒论对临床实践仍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四、辅行诀《辅行诀》是《外台秘要》中的一条,对中医药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辅行诀》讲述了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以及防治疾病的药物分类和使用规律。

《辅行诀》的流传史与伤寒论类似,都曾被多次译注、抄录和传抄。

由于其内容涉及中药、配伍等方面知识,使得它对中医学的发展,以及治病的临床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古今谈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在古代和现代都受到了医学家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挖掘出中医药学、医学史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从中发现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精髓。

中医药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研究和学习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等经典,笃信并发挥它们在中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中西医学的有机结合,探索和创新中医药学的发展之路。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

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

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

《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

《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

《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1588•光明中医 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 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经典温课】探析敦煌遗书《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王玺李培润摘要:《辅行诀》原藏敦煌藏经洞,1908年法国传教士伯希和到敦煌盗掠经卷,而《辅行诀》幸免于难,被守洞道士王园箓转移他 处,1918年被河北省威县张偃南先生以高价购得,后传其子张耸云,耸云又传其子张大昌。

该书与《伤寒论》渊源颇深,对其解读一 直是国内外中医界一大难题。

此文从《辅行诀》辨病用药体系,汤液经法图,该书作者考及“伤寒、金匮”4个方面,对该书作一分析, 为认识和了解这一医籍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路径。

关键词:《辅行诀》;《伤寒论》;《汤液经法》图;张仲景;陶弘景;敦煌遗书d o i :10.3969/j. issn. 1003-8914.2021.10.015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10-1588~04Analysis of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W A N G X iLI P e i r u n(O rthopedics D epartm ent, Ningxi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Hospit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 C hina)A bstract :The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actic was originally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Cave of Dunhuang but later was transferredto another place by a Taoist priest named Wang Y uanlu, the Cave keeper, spared from the Buddhist scripture plundering by French missionary Paul Pelliot Dunhuang in 1908. Later it was purchased by Mr. Zhang Dainan who came from Wei County, Hebei Province at a high price, and later passed on to his son, Zhang Z hayun, and grandson, Zhang Dachang. It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reatise on Febrile D iseases, however, its interpreta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TCM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way for the TCM field to gain insight into this medical book from four aspects of Wuzang Medicine Method of Fu Xing T actic, The Tangyejing m ethod,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Treatise of Febrile Disease and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Golden Cabinet.Key words : Fu Xing Tactic ;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Tangye Jingfa m ap ; Zhang zhongjing ; Tao Hongjing ; Dunhuang posthumous script方剂构成及汤液经法图义理深奥,外界亦有质疑该书 真伪的言论。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ru: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M";「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而《神农草本经》虽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但已将药物分为五味,并一直沿用至今,从逻辑关系上分析,其成书时间似要晚于前者。

_汤液经法_伤寒论_辅行诀_古今谈_待续_

_汤液经法_伤寒论_辅行诀_古今谈_待续_
卷子大部已送回本国, 仅示随身数十品, 皆惊心骇 目之贵重品, 为唐写本、唐写经、唐刻及五代刻经文、唐 拓 本 等 。纸 质 不 离 黄 麻 、白 麻 、楮 纸 三 种 。《老 子 化 胡 经》不亚于《太平经》中最优者。《尚书·顾命》残页, 文 字雄劲, 确系唐人书法。此石室系西夏兵戈之时所封以 至近年。故石室之物皆五代以前, 宋以下不见一纸。且 西夏文字之物, 亦不见半片, 此为确证。鄙以为此乃学 术上之大发现也。
【中图分类号】R2- 5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1673- 6613( 2008) 06- 0311- 05
皇甫谧《甲乙经序》: “伊尹以亚圣之才, 撰 用 《神 农 本草》, 以为《汤液》。”又云: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 数卷, 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 精, 皆可施用。”林亿《伤寒论序》云: “夫《伤寒论》盖祖 述大圣人之意, 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 云 : 伊 尹 以 元 圣 之 才 , 撰 用 《神 农 本 草 》以 为 《汤 液 》, 汉 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 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 法, 伊尹本神农之经, 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是皇 甫 谧 、林 亿 诸 前 贤 皆 谓 《伤 寒 杂 病 论 》在 《伊 尹 汤 液 》一 书基础上而成。仲景《伤寒论序》亦云: “勤求古训, 博采 众方”, 仲景所求采者主要为《伊尹汤液经》。班固《汉书 艺 文 志 》经 方 类 著 录 “《汤 液 经 法 》三 十 二 卷 ”。 久 佚 。 宋 王 应 麟 《汉 书 艺 文 志 考 证 》云 : “《内 经 素 问 》有 《汤 液 醪 醴论》。《事物纪原》: 《汤液经》出于商伊尹。《郊祀志》: 莽以方士苏乐言, 起八风台于宫中, 作乐其上, 顺风作 《汤液》。皇甫谧曰: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1]。 由 王 应 麟 泛 引 诸 书 观 之 , 是 王 氏 于 《汤 液 经 法 》一 书 不 甚 了 了 。 清·姚 振 宗 《汉 书 艺 文 志 条 理 》在 《汤 液 经 法 三 十二卷》下云: “晁氏《读书志》曰: 医经传世者多矣。原 百病之起, 愈者本乎黄帝; 辨百药之味性者, 本乎神农; 汤液则称伊尹。三人皆圣人也。悯世疾苦, 亲著书以垂 后。王氏《考证》: 《事物纪原》: 《汤液经》出于商之伊尹。 皇甫谧曰: 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在此段文字 下姚振宗注云: 按后汉张机仲景或取是书论次为十数 卷 也 ”[ 2] 。 姚 振 宗 《后 汉 艺 文 志 》在 “张 仲 景 方 十 五 卷 ”下

范英志原味经典,修行必备——辅行决

范英志原味经典,修行必备——辅行决

范英志原味经典,修⾏必备——辅⾏决《辅⾏诀》作为⼀本珍贵的中医宝典,对于每⼀位学习中医及爱好中医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号晚,正安⽂化⼴州学院邀请了范英志⽼师与我们探讨这本神秘的中医宝典。

范英志正安⽂化特约⽼师在正安开设《中医⼼法与健康管理》《伤寒杂病论》等课程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辅⾏诀》有深⼊研究执业中医师擅长治疗内科五脏系统疾病与妇科病症辅⾏诀辅助修⾏之法诀《辅⾏决》,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陶弘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学家,⼈称“⼭中宰相”),原藏敦煌藏经洞,是⼀部罕见的、⾮常珍秘的中医宝典。

陶弘景的《辅⾏诀》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实是⼀个祖本,都是源于商朝伊尹的《汤液经法》。

《辅⾏诀》是代表了《汤液经法》的六分之⼀,因为《伤寒杂病论》是对祖本《汤液经法》进⾏了加减和发挥,⽽《辅⾏诀》最⼤的特点是保持了《汤液经法》原汁原味的部分。

正是由于《伤寒杂病论》是针对不同⼈的不同情况来增加或者减少的记录,我们⽆法从这本书看到祖本原始的组⽅原则及思路,因此,研究其原汁原味的六分之⼀,显得尤为重要。

辅⾏诀,辅助修⾏之法决,原本是为修道者⽽做。

“凡学道辈,欲求永⽣,先须祛疾”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凡进修内视之道的⼈,想健康长寿,必须先去掉疾病。

治病是学道的基础、准备⼯作。

,修道之⼈需要保养五脏精⽓,要求五脏精⽓充盈平和,对于学习中医的意义有多⼤?辅⾏诀发挥儒、道、释三教合⼀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关于中道的修⾏。

儒家是中和,道家的叫做知量⽽中庸,佛家是中观,就是般若,这是智慧的意思。

因此,学习辅⾏诀,也是在对⾃⼰⽣活的⼀种修⾏。

“⼀数”之术数《辅⾏诀》的语⾔体系跟我们现代⼈理解的语⾔体系不是⼀个系统,⾸先它⾥⾯带着数,这个数是五,来源于“河图”。

“河图”的⽣成数是:“天⼀⽣⽔,地六成之;地⼆⽣⽕,天七成之;天三⽣⽊,地⼋成之;地四⽣⾦,天九成之;天五⽣⼟,地⼗成之”。

汤液经法图-1-第1章

汤液经法图-1-第1章

第1章绪论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行世以来,曾在中国乃至全球中(汉)医药界引起轰动,但对其研究者至今仍为数不多,特别是在现时,急功近利者多,而静心究学者少;明知其书甚为宝贵,而由于时人对古文医籍之文理难明,惧而拒之,此状可叹也吾得婺州双溪无间居士传授《商周乾坤图》后,浸身心于是图中,得益匪浅。

商周乾坤图乃成图于殷商七千年前之中华元始乾坤图(元始龙图--易图),至今已有万余年矣。

师门前辈无相僧于文革六年(1971)说:“商周乾坤图乃天地吾人众生宇宙万物木石之运行脉动图是也。

中华商周乾坤图乃真正之太极图是也。

此图即举世以为失传的陈希夷易龙图是也。

赵宋时代周廉溪太极图说及其太极图,乃我中华乾坤图之简化图是也。

刘季东汉时代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其伤寒六经,乃我中华乾坤六兽之简化图是也。

”据吾研究,万古之《商周乾坤图》乃揭开华阳隐居陶弘景所撰《辅行诀》组方法则之唯一钥匙,「无闻」利用业余时间为之编撰此文,以证《商周乾坤图》之博大精深。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以填补《汤液经法图》(以下简称《经法图》)中所缺之二字为纲,以分析《经法图》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为目,以《商周乾坤图》之理法为经纬,绘制《经法图》之变体图,并进行验证,完成破解《经法图》之目的。

第二部分以绘制的《经法图》变体图--《五行相生相克三五至精汤液经法图》之逻辑关系,解析《辅行诀》书中所载药方之义理,完成破解《辅行诀》所言《汤液经法》之组方法则,为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医籍提供行之有效之工具。

第三部分以复原的《经法图》之元始图与简化图和变体图作为本文以图解图之结果。

第四部分是对中药药物五行属性归类之分析,从药物酸辛苦咸甘五味,温热凉寒平五性,白青黑红黄五色,轻重缓急四态,升降浮沉四气等方面分析《辅行诀》中所载二十五味药精五行属性归类之本义,并建立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方法模型,完成对《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道家思想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

2009年07月第32卷第4期陕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道家思想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赵淑宁(陕西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46)摘 要:中医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更具本质性,是使中医不同于西医的重要思想根源。

道家的创世哲理孕育了中医学整体治疗观,其辩证法思想促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而道家的“道法自然”论则奠定了中医学顺势思维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道家思想;中医治疗学;顺势疗法;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8X(2009)04-0003-02I nfluence of Tao is m on TCM Therapeuti csZhao Shun i n g(Shaanxi College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Shaanxi,712046)Abstract:TC M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aois m and Confucianis m,while Taois m has essential i m pact on TC M which is the i m portant intellectual origin differentiating TC M fr om W estern medicine.The Creati on Theory of Taois m generated T C M holis m.And dialectic p r omoted TC M p rinci pal of treat m ent based on syndr ome differentiati on.Foll owing the natural la ws laid foundati on for TC M homoeopathy.Key words:Taois m,TC M therapeutics,homoeopathy,theoretic discussi on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文化格局中,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互补文化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

《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解析天地五行化生人体五脏系统,养成诸药之五行药性以诸药之五行药性以究人体五行之偏,以乱体内寄生病原五行之性,此药之为用也。

陶公精选25味药,用以明五行互含,一行之药内分五行,故有内外五行之分。

外五行为药之功用,而内五行则为各药之作用于人体之五行功能系统也,即用药之五行以究人体五行五脏系统之指南,而非指五行药用内又分五行之用。

譬如黄连为水中火,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火之火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火即心也,故黄连以清上焦心之热。

譬如黄芩为水中木,水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苦燥祛湿清热,而水中木之木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木即肝也,故黄芩以清中焦肝之热。

譬如大黄为火中木,火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咸以润下也,而火中木为作用于人体之五行之木即肝也,以肝所疏泄之水下润肠道而解肠道之澡。

譬如附子为木中水,木为药之五行之性,功用为辛散温升回阳疏泄,而木中水之水为作用于人体五行之水即肾也,故用附子以温肾回阳。

五行药性之用不过辛散、咸润、肝缓、酸收、苦燥,而其中每一用又按人体之五行系统,分为作用于肝、心、脾、肺、肾也。

用为阳,右旋为进,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补数为七,故以七为大补汤方之药味数也四为补数之半,故以四为小补汤方之药味数也体为阴,左旋为退,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泻数为六,故以六为大泻汤方之药味数也三为泻数之半,故以三为小泻汤方之药味数也五居补泻极半之间,补泻之数以小不及,以大有过,故以五为诸病误治之泻汤方之药味数也即补即泻,补此即为泻彼,泄此即为补彼。

甘酸除痉,痉为肝散太过,肝散太过而生急,以甘缓之酸苦除烦,烦为心耎太过,心润太过而生缓,以酸收之苦辛除痞,痞为脾缓太过,脾缓太过而生湿,以苦燥之辛咸除滞,滞为肺收太过,肺收太过而生气滞,以辛散之咸甘除燥,燥为肾坚太过,肾坚太过而生燥,以咸润之。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本帖最后由独孤园丁于 2016/12/27 15:53 编辑《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独孤园丁六朝梁时,陶弘景在晚年,集道、儒、释三教合一,作《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这是一部总结《汤液经法》辨五藏病症组方用药规律之书。

它承袭《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的学术内容,发挥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五行五味学说中,引入体用之哲学概念,以体代表阴,用代表阳,同时又增入“化”之概念,达到了与阴阳学说有机之融合,使藏象、经络、诊断与处方完全统一,成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完成了经方组织制度的规范,确立了方、药使用的五行互含体制。

此著作是他一生绝高之文字,为万世不移的处方轨范。

绘制了《汤液经法图》,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破解了圣贤制方之奥秘。

学习《辅行诀》,首先要使用五藏辨证法;其次要明白体、用、化的概念;第三要知道补、泻的真正含义;第四要明药性,即五行五味互含原理;第五,了解经方的制方原理;第六,参悟汤液经法图;第七,了解金石之药;第八,六合辨证法。

另外,书中除了经方,还有一些道家、神仙家等的方子,虽不符合经方的一般原理,然其效如神,自有个中之道。

如四神方,六神方,十二神方等等。

对于此类方药,既言“神方”,就不是我们一般人(修行得道之人除外)可以理解的!如果能正确使用就可以了,万不可妄测神意,按经方原理去理解方意和药性,更不能按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原理去解读,曲解神(圣)意,误已误人!《汉书·艺文志》当中讲,医学有四大家:医经家、经方家、神仙家、房中术家。

《伤寒杂病论》是医经家和经方家的东西完美的结合,《辅行诀》中涉猎更为广泛。

一、五藏辨证法依五行理论,五行对应人之五藏,以五藏统治人之身体(身体各部位、经络分属五藏),故五藏辨证法,可辨所有病症。

仲景之前的古中医,没有六经辨证,多用五藏辨证法。

中医传承之发展,先后有了八纲辨证,五藏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是针对不同性质的疾病,而使用相应的辨证法门。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辅行诀》曰: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

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辅行诀》又曰: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气法时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肝色青。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心色赤。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脾色黄。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肺色白。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肾色黑。

为解析《辅行诀》书中医方所列之药味,笔者摘录《神农本草经》中有关药物之药味于下。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吉祥止止发表于: 2007-9-13 08:11 来源: 医道社区原帖转自“中国中医药论坛”:感谢方国强先生之无私奉献。

转帖时加以整理。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

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

有关《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1《辅行诀》陶氏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宗奉之。

”接着介绍小阳旦、小阴旦、大阳旦、大阴旦、小青龙、大青龙、小白虎、大白虎、小朱鸟、大朱鸟、小玄武、大玄武等方主治及组方。

陶氏又诸方进行了总结:“阳旦者,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

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这段简明的总结与概括,起到了以简御繁的作用。

接着又指出:“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

”按,青龙、白虎、朱雀(又名朱鸟)、玄武,古称“四神”。

儒家经典和道家著作多有用之者。

《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正义》:“此名军行象天文而作阵法也。

前南后北,左东右西。

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张仲景首将以道家之称的命名方法改为以主要药味作为方剂名称的方法,对后世药剂命名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观《辅行诀》所载诸方,命名方法有三类:①以主治命名,如大补肝汤、小补肝汤等。

②以道家特点命名,如大青龙、小玄武等。

③以治疗手法命名,如点眼以通肝气方、启喉以通肺气方。

张仲景避开道家命名的方法,改用“以某药名之”,这在方剂命名史上是一次重大举措。

2《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第一,找到《伤寒论》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事实依据。

《汤液经法》是张仲景勤求博采的主要古医书。

第二,证明我国的方剂学至迟在西汉已经基本成熟。

《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这就证明《汤液经法》至迟也是西汉前期的著作。

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这一段时间我在研究辅行诀,有一些新的收获,在原来的基础上,理论又往深处扩展了很多。

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拿出来一起学习一下,所有的生物的等级和所在的时空不一样,他们分化的程度就不一样,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生物形态。

但是总的来源还是宇宙的一气周流的气化,它们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一样的,但他们表现的程度不一样。

咱们搞医就是研究每个个体内部气机的变化,《辅行诀》讲得比黄元御更有深度,更加细致。

他的思想和古代中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下来的,黄元御讲的阴阳相生了中气,中气又生出五行,里面包括时间和空间,张仲景又分了脏腑和六经辨证。

在五行这一部分,黄源御没有讲得更细,辅行诀在这方面的研究学问大了。

他认为用体交合才能生成五行,它来源于内经的脏气法时论,春天对应了辛味,阳气应该生发了。

辛味在生发的以后,经夏天和长夏,到秋天开始收敛。

因为秋天是酸味,万物春生秋成,在木生和秋成的过程中,包含了木辛和金酸。

金不克木木不成器,经过金克以后才能变成真正的木德,由春天的木气变成秋天有形的木。

所以木里面包含了金木之气,也就是辛味和酸味,其他所有的五行都是这样来的。

火在夏天发生成火的时候是一股膨胀的热气,因为咸味能软,软才能大,酸了就小了。

这种软的火气经过长夏和秋天,到冬天水克火的时候,因为水是寒的,寒冷了就会坚和收藏。

冬天的苦味是寒性的,然后火气才能成为真正的火德,带有了火的实体性质了。

对应了象征火的时空就是夏天,在咱们脏腑中就是心脏。

陶弘景把脏腑分成了体和用,体是指它的实的物质基础,用是指它的功能。

脏腑的生成过程在辅行诀里面没有讲,但是他把每个脏腑和时空点用两个味道生成就解决了,把最复杂的东西简化了。

到了相克的时位上就成就了,里面就包含了生发之气和成就之气两种味道,它的功能不足了就用生发的味道去补它,就按虚症解决。

他认为体虚为实,用虚为虚,这是他的虚实原则。

物质出了问题都按实证解决,只要体用乘平就是正常,体用的味道平衡就该生成什么就生成什么了。

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辛味毒性中药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研究

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辛味毒性中药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研究

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辛味毒性中药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研究罗春梅;李蒙蒙;金锐【期刊名称】《中南药学》【年(卷),期】2024(22)3【摘要】目的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为中药炮制理论提供新思路。

方法选取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通过药智网和蒲标网检索各省市历代炮制规范中所采用的辅料,对辅料的五味属性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进行分析验证。

结果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角度看,辛味药补肝、酸味药泻肝;甘味药补脾、辛味药泻脾。

由于补泻关系相反的两种药味具有相互制约的能力,故辛味毒性中药可用甘味、酸味辅料来炮制。

2020年版《中国药典》辛味毒性中药共有48种,21种辛味毒性中药采用辅料炮制,炮制辅料总共53种,其中14种辛味的毒性中药炮制辅料药味以甘味、酸味为主(出现频次最高),包括附子、半夏、艾叶、吴茱萸等,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相符。

结论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药理论角度看,辛味毒性中药可采用甘味、酸味辅料进行炮制,可为中药炮制理论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586-591)【作者】罗春梅;李蒙蒙;金锐【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药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相关文献】1.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解析心病治疗的经方时方与医案2.运用《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理论开展中药汤剂治疗消渴病的药学监护1例3.《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蕴含的中药药性理论新内容探析4.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理论的巴戟天“苦辛”药味探讨5.《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体系中五脏虚实辨证的四诊信息库构建和判别模型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的源头终于搞清楚了《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在敦煌藏经洞被

《伤寒论》的源头终于搞清楚了《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在敦煌藏经洞被

《伤寒论》的源头终于搞清楚了《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在敦
煌藏经洞被
《伤寒论》的源头终于搞清楚了
《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在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基础上撰成。

《辅行诀》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书中提到张机、华元化、皇甫玄晏诸名医辈,都曾师式《汤液经法》,并自述其从中检出六十首,以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特别提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借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经与《伤寒论》相应方剂组成与适应证比较,如小阳旦汤即桂枝汤,大白虎汤即竹叶石膏汤等,多能吻合。

在引录中仲景“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言之,以推主为识耳。

”马继兴先生等经考证后认为“足以证明两者(《辅行诀》与《伤寒论》)同源于《汤液经法》”。

#伤寒论#
胡希恕老先生以及他的传人冯世纶先生考证后认为:古代中医学分为经方派和医经派。

经方派就是《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一条线;医经派就是《黄帝内经》这一条线。

所以后世医家“以经释论”来解读《伤寒论》,好多地方解释不通甚至自相矛盾,这也就导致了许多经不起推敲的学说的形成。

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我赞同这个说法。

而且我现在也在学习胡冯六经辨证体系,简单易学完整有效,且容易复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主要有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 社 ,1988 年 版 ; 丛 春 雨 主 编 《 敦 煌 中 医 药 全 书 》, 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1994年 版 ;马 继 兴 等 《敦 煌 医 药 文 献 辑 校 》,江 苏 古 籍 出 版 社 , 1998年 版 ;王 雪 苔 《辅 行 诀 脏 腑 用 药 法 要 校 注 考 证 》,人 民 军 医 出 版 社 ,2008年 版 ; 题 名 粱 华 阳 陶 弘 景 撰 , 张 大 昌 、 钱 超 尘 主 编 《 辅 行 诀 五 藏 用 药 法 要 传 承 集 》,学 苑 出 版 社 ,2008年 版 ; 衣 之 镖 、 衣 玉 品 、 赵 怀 舟 《辅 行 诀 五 脏 用 药 法 要 研 究 》,学 苑 出 版 社 ,2009年 版 ;等 。
该卷作者题名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正 文内容系摘录和讲解以五脏为主诸病的辨证治疗 方法、相关药方及救治中恶卒死之法,编纂宗旨在 于以此辅助道教修炼者在保证身体健康的状况下 顺利进行内视修行活动。 核查史籍及《道藏》所载 陶弘景著述目录,不见有此名目。 张政烺、李学勤 先生曾对张大昌的追忆本进行过鉴定, 指出:“寻 绎文义,亦非陶弘景自著之书,如云‘隐居曰’、‘陶 氏云’、‘陶云’,则作者自非弘景本人。疑是后人辑 录陶说为之,为了尊崇本师在书名下加题‘梁华阳 隐居陶弘景撰’一行。 其实,这里边有许多不是陶 弘 景 的 东 西 。” [3]但 未 具 体 指 出 哪 些 内 容 不 属 于 陶 弘景。 马继兴先生认为:“《法要》一书虽非梁陶弘
景 原 著 , 但 系 隋 唐 时 人 传 录 陶 氏 佚 文 而 成 。”[3]34 “当 属 其 弟 子 或 传 人 追 记 师 训 而 成 。”[3]170 最 早 调 查和整理 《辅行诀》 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王雪苔先 生,在马继兴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中以特邀 编辑身份撰写《辅行诀》的校勘考释稿,他认为:该 书为陶弘景撰之可能性确实较大。然观书中校注, 知已经过后人整理,玄武汤皆未改为真武汤,不避 宋 讳 ,说 明 整 理 当 在 宋 代 以 前 [4]。 在 其 本 人 著 作
· 61 ·
中,又从书名、病机论述、知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 比较详细的考辨,认为《辅行诀》“当初确实是出自 陶弘景之手。”但已经过后人重新整理,且在流传 过程中有过不同的传本[5]。 张大昌、钱超尘《辅行 诀五藏用药法要传承集》 则将该书直接题名为梁 陶弘景撰。
从内容结构的编排来看,首段囊括全篇,说明 编纂的目的及内容主旨,以陶弘景语开篇:
(07JA730003) 作者简介:刘永明(1966 — ),男,甘肃省秦安县人,史学博士,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敦 煌 学 和 道
教文化研究。
· 60 ·
敦煌文献《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①(以下简称 《辅行诀》) 的发现备受医学史和中医临床研究的 重视。就其在医学史上的价值,钱超尘先生说:“陶 弘景《辅行诀》的发现,对于考证《伤寒杂病论》所 勤求博采之作,中国方剂学形成与成熟之时代、探 讨‘汉志’所载医经派、经方派之区分等重大学术 问题具有极为重大意义。 ”[1]经近些年的研究,已 经在《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之间的关系以及 临床医学运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学 界 普 遍 认 为 , 《 辅 行 诀 》 所 载 《 汤 液 经 法 》 即 《 汉 书· 艺文志》所载《汤液经法》②。 笔者在研究道教与传 统医学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发现,《汤液经法》 的形 成尚有待进一步的考察,《辅行诀》 所载 《汤液经 法 》并 非 《汉 书·艺 文 志 》所 载 同 名 之 书 ,《汤 液 经 法》的医学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即就 此问题试作考察,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A Study Of Tang Ye Jing Fa in Fu Xing Jue: Discussing great influence of early Taoist culture over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LIU Yongming
(Dunhuang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
③ 张大昌的弟子王子旭在“文革”前曾据原卷进行过抄录, 但抄本次序不整,错讹颇多。 1972年前后张大昌整理一番后,另一 弟子张海州进行了整齐的照抄,是为转抄本。 该本1975年寄中医研 究院。 1973年,张大昌又在王子旭抄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记忆 和《灵枢》、《素问》原文进行补缺,稿凡十易,功竟一月,似觉大体不 错 。 于 是 形 成 追 忆 本 ,1974年 初 寄 中 国 中 医 研 究 院 。 1975年12月 ,王 雪苔先生以追忆本和转抄本互校,完成了第一个整理本,即“中研 本”。 随后,王雪苔先生又将转抄本和追忆本用不同颜色、一字不漏 地抄成混合本, 在1976年1月与张大昌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对,按 张大昌先生的回忆作了标记。 近年又调查出多种传抄本,由钱超尘 先 生 主 编 的 《辅 行 诀 五 藏 用 药 法 要 传 承 集 》收 录 各 种 抄 本21种 。

《辅行诀》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原系近人 张光荣(字偓南)于民国六七年间购于敦煌王道士 之手,家传至其嫡孙、中医师张大昌时,不幸毁于 “文革”,现留下的只有张大昌弟子的转抄本、张大 昌本人的追忆本及多种互相传抄本③。 原件的状貌 据回忆, 张偓南购得后曾在西安裱画店用大红缎 子裱褙。 原卷立高八寸许,横长丈余。 卷子为粗绢, 微呈黄色,无裂无脏。 文字行书,秀丽工整,无讳 字。 卷首有三皇四神二十八宿[2] 。 由于学界的多方 努力,该文书现有多家整理刊布的版本 ④,相关资 料可谓丰富,但情况极为复杂。
内容摘要: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 认为此《汤液经法》为 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补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 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黄老道 中图分类号: K870.6;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4106(2010)03 ̄0060 ̄10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 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 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 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 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 初 学 之 要 领 也 。① 之后主体内容依次为“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辨心脏病证文并方”、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辨 肺脏病证文并方”、 “辨肾脏病证文并方”,每脏均 先列本脏之虚实病理并治疗法则,次为以“陶云” 引 发 的 说 明 内 容 并 引 述 医 学 经 典 ( 主 要 是 《 素 问· 脏气法时论》、《灵枢·本神》、《灵枢·五邪》 中的内 容),而后为具体方药内容。 之后每段新的内容之 前,均有“陶曰”、“陶云”、“陶隐居云”等内容为先 导②。 有 些 内 容 后 面 还 有 陶 弘 景 进 一 步 说 明 或 总 结 性的按语。总体上,前面的辨五脏病证并方共五个 部分各有标题,内容结构、逻辑顺序完全统一,合 乎撰述体例。 后面的内容是以陶弘景的引言将相 关内容渐次附列而成;虽然内容与前者相连贯,但 未讲究撰述的逻辑层次。 当然, 如果去掉陶弘景 语,所剩内容只能是一些医学资料辑录。从历史上 看,陶弘景既是著名的道教领袖,又是著名的医药 学家。 据记载,陶弘景“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 景,老而弥笃。 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 理 、 方 圆 产 物 、 医 术 本 草 ” [6], 勤 于 撰 述 , 著 作 颇 丰 , 去世后“秘密不传,及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 之” 。 [6]1900 《辅行诀》中陶弘景语显示出,其在医药 学、医学文献和历史、道教信仰、道教修炼与医药 实践、方术文化等方面均有相当高的素养,而前引 王雪苔考辨从内容上增强了与陶弘景的对应关 系。 所以本人以为,将本作品视为陶弘景“撰而未 讫”、 继而由其弟子或传人整理编纂而成更为合 理, 而内容反映的也当主要是陶弘景的医学思想 和认识③ 。 至于正文中关于陶弘景的 14 处题名, 未必非陶弘景本人所加, 作为未完稿, 随意加入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ing and investigating on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ang Ye Jing Fa in Fu Xing Jue, the time of its compilation and the great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up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ang Ye Jing Fa in Fu Xing Jue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medicinal writings by Huanglao Dao, an immortal alchemists of the East Han Dynasty, the book laid emphasis up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believe that a balanced diet provides nutrition for ones body in keeping a healthy and longevity and expressed fully Taoist conception of the formula of healthy living and great concerning in station of life. Tang Ye Jing Fa exerts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ver to Shang Han Za Bing Lun, another great medical class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