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公司“十二五”后期人才结构调整思路[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十二五”后期人才结构调整思路
一、XXX人员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才结构调整是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精益管理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工作,从XXX目前的人员配置情况来看,存在着“一般管理人员富余和高端创新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尤其是随着企业集团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管理人员方面,具备集团化管控水平、能够适应企业全价值链精益管理的中层管理和基础骨干人员缺少,在公司中层及以上人员中,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14人,占比44%;在技术人员方面,具备国际视野和扎实的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短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技术难点迟迟无法解决,在相对尖端的技术领域,比如有限元、仿真分析方面缺少人才储备,无法适应汽车零部件行业国际化、电子化的发展趋势;从技能人员队伍来看,一是技能人员技能水平较低,能够适应企业拉动式生产方式转变的技能人员缺少,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蓝领短缺。
二、XXX人员结构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一)人员结构调整的目标
“十二五”后期,XXX人员结构调整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后备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即应培养10-20名具有扎实的基础管理经验、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集团化管控
能力、国际化发展视野的年轻后备队伍,其重点领域如下:
二是“创新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目前技术队伍存在创新性缺乏、工作质量较低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激励机制不到位,一方面由于技术队伍的人员素质与未来的发展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现有的产品结构对于技术人员的培养平台有限。
“十二五”后期,应重点围绕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展开技术队伍建设,在“十二五”后3名具有集团公司级科技带头人水平的技术人才,新培养10名具有外语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独立设计研发的项目经理,培养2名技术管理综合型人才。
三是“多能工”队伍建设。
随着拉动式生产和自动化程度的加快,一线员工要加强“多能工”技能提升。
每年新培养5-10名多能工。
(二)人员调整的举措
人员结构调整重点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入口”--即人员招聘与配置;二是“内部流通”--即人员考核与晋升机制;三是“出口”—即对不合格员工的辞退处理。
在“入口”处,要切实根据企业需要选人用人,加大211院校、专业对口人才的引进力度,从薪酬待遇、津贴等方面健全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要减少非计划增人。
在内部流通机制上,要畅通各类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岗位职责优化和职业生涯规划,让优秀的年轻人拥有事业发展平台和职务晋升空间。
这是企业内部人才结构调整的关键。
在人员“退出”机制上,最重要的就是探索建立如何将不能履职、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给予辞退。
这是企业人才结构优化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