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第二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欣赏现代歌曲《龙文》
歌词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点点滴滴,音乐、书法、古诗词、茗道、戏曲……思绪纷飞与之一起贯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脉搏,自然而然娓娓道来,禁不住沉醉于中华文明的璀璨。
从大漠敦煌到小桥江南,从丝路驼铃到峻美三峡,从民间民俗到阳春白雪,从文人墨客到历史传说,一幅幅画卷从眼前掠过,似乎又看到了《牡丹亭》上演时的热闹,看到了了《梁祝》化蝶的悲情。
歌词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历史风物,还蕴含着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一脉相承的美德和智慧,山水萌动之间隐匿着黄皮肤,黑眼睛身上特有的真善美,彰显华夏文明的深邃大气。
整首歌词含蓄而刚强别生,所以说《龙文》描绘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信手拈来真是神秒之笔!
论曲调,《龙文》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五声调式,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符变化而来的旋律古香古色,流淌着龙子之情,是自豪?是怀古?是依恋?……总之像是青茶在口,让人回味无穷!歌词中提到的宫商角徵羽,就是古代音乐曲谱,说明中国音乐历史悠久,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音乐属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欧州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中国乐系),为什么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xun),挖制骨哨。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能发出七声音
阶。
但中国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声音阶。
)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七声音阶:1、2、3、4、5、6、7,古代五声音阶指:宫--商--角--徵(zhi)--羽约等于简谱:1、2、3、5、6,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徵”(Fa)和“变宫”(Si),形成七声音阶,比欧州的七声音阶早200多年,说明中国音乐对世界音乐的贡献和影响。
(一)中国民间音乐?
是指民间基层普通民众通过集体或个体,口头或书面而广泛流传的音乐。
例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流传于世,通过现场录音,得以保存。
(二)中国民族音乐
广义:是指一个民族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音乐。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
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甚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盛行的通俗音乐也在其内。
狭义的民族音乐:专指传统音乐,它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总的来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做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二、民间音乐的分类
(一)民间歌曲
(二)民间歌舞
(三)说唱音乐
(四)戏曲音乐
(五)民族器乐
(一)民间歌曲的分类
我国民间歌曲,简称民歌,它在分类上有多种角度和方法。
此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依据歌词题材内容划分:将民歌分为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等。
依据历史年代或者产生的特定时间:将民歌分为古代民歌、近现代民歌、传统民歌、新民歌等;
依据流传地区:将民歌分为陕北民歌、山西民歌、河北民歌、河南民歌、四川民歌、云南民歌等;(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
如村民们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赶毛驴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开嗓子歌唱起来。
它语言质朴,节奏明显,韵脚多变,一般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句押韵,不隔句押韵。
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和谐,抒情色彩浓。
充分体现了陕北人的豪放性格。
听原汁原味的信天游《泪蛋蛋抛在沙蒿(hao)蒿林》,再听一首创作歌《三十里铺》,是根据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人真事,用信天游曲调编唱的。
歌中的四妹子名叫凤英,三哥哥名叫邱双喜,他俩真诚相爱,为了保卫家乡,双喜毅然参军上前线,凤英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为他送行。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当年李依若(原创者)在成都读大学时与一个康定的同学、姓李的子相爱因同姓遭父母反对,并因此与继母魏氏吵翻脸,不给李依若学费和生活费的情节。
还说李依若后期学业全靠
康定李大姐的帮助才读完大学。
由于封建伦理观的影响,李依若和康定李家大姐的恋情终无圆满结局。
李依若曾同李大姐到康定去耍过,为了纪念这段恋情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首歌,当地人叫《跑马歌》,后为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
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
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从此这首情歌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让中国民歌得以继承与发扬。
还有普遍使用的一种,即按照歌唱场合和音乐特点将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号子:(劳动歌的一种。
又称吆号子。
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放川江船夫号子
山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如黄四姐、柑子树等) 小调(一般指流行於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曲折等特点。
放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
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
村。
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他们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
由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
后来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
) 按照风格特征:将民歌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客家等区域的。
在少数民族民歌中,有的按照民族将民歌分为藏族民歌、彝族民歌、羌族民歌、苗族民歌、蒙古民歌、维吾尔族民歌等;(放维吾尔族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放蒙古民歌草原之夜喻为中国的小夜曲)
有的按照歌曲的用途表现内容;将民歌分为狩猎歌、筵席曲、木格、赞歌、思乡曲、礼俗歌、叙事歌、宗教歌、儿歌和摇儿歌(即摇篮曲) 有的根据声部的多寡:将民歌分为多声部的大歌和单声部的小歌。
有的按照节拍形式将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
有的根据音乐特点和表演方式将民歌分为抒情性、叙事性和歌舞性民歌。
(二)民间歌舞音乐的分类
按照音乐与舞蹈二者结合的方式将民间歌舞音乐分为舞歌(或歌舞)和舞乐(或乐舞)两大类型:
按族属、流传地区、舞种和表演形式进行分类:
如我国汉族民间歌舞中,就有流传在南方各地的花灯、花鼓、采茶等,北方有秧歌,全国各地有跑旱船。
花灯:花灯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
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欣赏云南花灯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
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欣赏《凤阳花鼓》
采茶:我国民间舞蹈。
流行于南方各省。
主要流行于峦山叠翠的茶农集中的山区。
内容大多反映采茶的劳动生活。
表演时,三五成群,左手提茶蓝,右手持扇子,载歌载舞。
动作细腻优美,节奏明快清晰。
曲调高亢嘹亮,舞姿矫健诙谐,生活气息特别强烈。
民间歌舞中的音乐与我国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民间器乐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舞歌基本按照民歌的分类,舞乐基本按照民间器乐分类 (三)说唱音乐的分类
按艺术风格划分:我国汉族的说唱曲种大致可以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学术界一般是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将其大致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杂曲、琴书、走唱、板诵八大类.
根据音乐结构形式将其分为:单曲体、联曲体、板式变化体以及曲牌
板腔混合体四类。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间民艺人,被称为鼓界大王)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主要以木板与大鼓来演唱,后来加入了十三弦、四胡、琵琶乐器伴奏。
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由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1985年)的主题歌,其旋律是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这部作品通过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抗战八年来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画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血腥统治、汉奸的卑鄙下流的嘴脸,描述了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民族灾难,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期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和顽强不屈、奋起抗日的精神;其旋律激愤、高亢、悲壮,节奏自由;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四)戏曲音乐的分类
对于戏曲音乐的分类,我国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分法。
一种是从声腔入手,将戏曲音乐氛围昆腔腔系、高腔腔系、梆子腔系、皮黄腔系四大声腔系统;
第二种是在声腔系统基础上再按剧种、民族分为越剧、沪剧、评剧、吕剧、藏剧、壮剧、白剧、侗剧、京剧等。
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
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又称“皮黄”,由“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旁白),二者相辅相成,做就是指表演舞蹈,打就指武打翻跌功夫,每个京剧演员都必须具备“唱念做打”过硬的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
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伴奏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nao)、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欣赏京剧《贵妃醉酒》,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一部地
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该剧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
描述杨玉环受李隆基(唐玄宗)的邀请去百花亭赏花欣酒,次日杨贵妃早早的叫下人备好酒莱,就赶去百花亭,左等右等,不见皇帝来,又叫人去看,可得到的回信,有事去了别的妃子那,杨贵妃懊脑欲死,借酒消仇,虽然自己集权贵宠爱于一身,她路过小桥时,连塘里的金鱼都向她朝拜,但她却觉得自己像天上的嫦娥,独守寒官,说明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
京剧表现这个失宠贵妃从内心苦闷、强自作态到不能自制、沉醉失态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民族器乐的分类
我国民族器乐主要按照演奏形式划分为独奏音乐和合奏音乐两类。
其中,独奏音乐又分为吹管乐、拉弦乐、弹拨乐三类;
合奏音乐分为丝竹乐、吹打乐、打击乐、弹拨乐、民族管弦乐五类。
也有学者将合奏音乐分为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清锣鼓五类。
什么是丝竹乐:“丝”与“竹”是周朝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
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
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
丝竹乐具有“柔、细、轻”的音乐特征:柔:指乐队合奏音响柔润的特点细:指演奏风格精致细腻的特点;轻;指乐曲侧重于表现轻快、愉悦的情趣。
丝竹乐最有代表的是江南丝乐,泛指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
欣赏《欢乐歌》欢乐歌: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律流畅,由慢渐快,表示欢乐情绪逐渐高涨,常
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十大古曲之一,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古琴台,今武汉武阳区龟山西麓(lu),月湖东畔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便视子期为知音。
(知音一词就来自这个典故)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喻遇到知已或知音,友谊深厚。
(三)什么是传统音乐或是中国古典音乐?
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在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的范畴。
2、我国传统音乐的分类
(1)宫廷音乐(2)文人音乐(3)宗教音乐(4)民间音乐
(1)宫廷音乐:是指我国古代各个中央王朝和各个地方政权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中所用的音乐。
宫廷雅乐
宫廷音乐宫廷燕乐
宫廷雅乐: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的音乐。
宫廷燕乐:是宫廷中饮宴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的音乐。
(2)文人音乐
名师精编精品教案
是指历代文人创作的自娱自赏的音乐
它主要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以及琵琶音乐和部分丝竹音乐 古琴音乐:是由古琴唱奏的音乐,它包括用于古琴伴奏的琴歌 词调音乐:是历代文人念诵诗词、古文时的吟诵歌调
(3)宗教音乐
是指宗教信徒为了某种宗教目的而唱奏的音乐
它主要包括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
佛教音乐:是佛教在各种佛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音乐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斋醮和其他活动中配合使用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