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比较阅读
吴素荣
《诗四首》中的四首诗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各有差异,但四首古代诗歌都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在特定情景之下微妙而独特的感受。

细读四首诗歌,我们还会发现,每首诗都提到了一个景物——水,虽然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出现的场景也各有差异,但在诗人的笔下,这“水”竟成了他们表露情感的物证和凭借。

《归园田居·其三》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

作者志在田园,但初归时劳动效果并不理想,庄稼长势不好,豆苗甚至还没有草多。

诗人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一大早就赶到地里锄草劳作,直到月亮升起时才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准备回家。

因为“道狭”,更因为“草木长”,以至于“夕露”沾湿了衣服。

这里,“夕露沾我衣”这一日常生活细节,既照应了前文的“草盛”,也暗含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自然引出全诗的主旨。

对于刚刚归隐田园的诗人来说,“荷锄”、“理荒秽”是艰辛而复杂的,但这种艰辛在他看来却又无比快乐而充满情趣。

他早出晚归,直到夜露洒下还守在地头,迟迟不愿归家。

一边是为了劳作,更主要的是想厮守田园,亲近自然。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归耕相当艰难,但衣服打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呢?只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没有失去自我,只要能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即使再苦再累,归家再迟也心甘情愿。

在这里,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纯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使至塞上》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这次出塞,王维表面上是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诗人单车问边时见到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茫茫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荒凉无边;烽火台上升腾着一缕白烟,没有弯曲,没有迟疑,直插云霄,格外醒目。

沙漠的四周,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不见其发端,更不知它要流向何方……这“长河”,这画面,雄浑寥廓,视野开阔,很好地传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时出蜀所作,描绘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表达了他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无限依恋。

诗中有两句写到了“水”。

“江入大荒流”写诗人初出荆门所见到的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在这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画中,蕴藏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景中含情,情景相依。

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山水风光的时候,禁不住想起了即将远离的故乡,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他觉得那水竟是如此地有知有觉有情有意,不远万里一直在追随他,陪伴他,送他出行。

这“水”,是长江之水,更是故乡之水,是诗人眼中所见,更是心中所想,是一位游子与故乡相依相存无法割舍的纽带。

《登岳阳楼》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

逃难三年后,诗人登上岳阳楼,写下此诗,表达自己“万里来游”“三年多难”的漂泊生活及离乡背井的感慨,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发出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呐喊和呼唤。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一句,“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还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

“老木沧波”既描绘了眼前洞庭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

因了诗人满腹的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愁,岳阳楼的美景并未给他增添喜悦,反而勾起了他的无限悲伤。

四位伟大的诗人,在特殊的境遇中,面对“夕露”、“大河”、“故乡水”、“沧波”这形形色色的“水”,胸中涌出了对人生的思考,对自我境遇的慨叹,对故乡的思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这“水”,是自然之景的表现,更是诗人情感的依托,读来如自然天成,不露丝毫雕琢痕迹,景由情而出,情随景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