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节选自宋深《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C.撰长书以为费军书十二卷
D.言和而色夷政通人和
(2)把“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临别赠言,作者借自己青少年时期从师求学的艰苦经历,勉励马生刻苦攻读,将来能够有所成就。
B.选文写作者在隆冬时行走在数尺深的大雪中,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到深山巨谷中潜心读书,条件极为艰苦。
C.现在的太学生有朝廷按时供给的粮食,有丰富的藏书可供诵读,有学官可供求教,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优越。
D.作者用自己年少时求学之艰难与太学生们学习条件之优越进行鲜明对比,强调了主观努力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2.阅读选文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小大之狱(________)③公将驰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鲁庄公面对曹刿“何以战”的问题,在曹刿的启发下,最终意识到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B.第②段鲁庄公不察战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前者的“远谋”与后者的“鄙”形成鲜明对比。
C.文章剪裁别具匠心,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规模、具体过程等方面。
D.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练,行文中散句、对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
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
同甫怒,拔剑斩马首。
徒步而行。
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
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
幼安酒酣,因言南北利害,云: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
“钱塘非帝王居。
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水,满城皆鱼鳖。
”饮罢,宿同甫斋中。
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我灭口。
遂中夜盗其骏马而逃。
幼安大惊。
后同甫致书,微露其意,为假十万缗①以济乏。
幼安如数与焉。
——《智囊·明智部》注释:①缗(mín):古代钱币计量单位。
(乙)
嘉靖初年,北虏尝寇陕西,犯花马池,镇巡惶遽,请兵策应。
事下九卿会议,本兵①王宪以为必当发,否恐失事。
众不敢异。
王琼时为冢宰,独不肯,曰:“我自有疏。
”即奏云:“花马池是臣在边时所区画,防守颇原,虏必不能入;纵入,亦不过掳掠;彼处自足防御,不久自退。
若遣京军远涉边境;道路疲劳,未必可用,而沿途骚扰,害亦不细,倘至彼而虏已退,则徒劳往返耳。
臣以为不发兵便。
”然兵议实本兵主之竟发六千人命二游击①将之以往。
至彰德,未渡河,已报虏出境矣。
——《智囊·明智部》注释:①本兵:中国古代官吏体系中的一个官职名称;②游击:武官名。
游击将军的简
称。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幼安酒酣 ________ ②为假十万缗以济乏 ________ ③则徒劳往返耳 ________(2)请仔细揣摩文中画横线句,先断句(断2处),并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然兵议实本兵主之竟发六千人命二游击将之以往
(3)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陈同甫和王琼两人智慧的相同之处。
链接资料:
《智囊》一共收录从先秦到明代1238则聪明用智故事,《智囊》共分十部二十八类,其中《明智》、《察智》收录了有洞察智慧的故事,中间既有能对局势洞若观火的智者,也写了有识人之明的伯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
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
”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
”援戈将击之。
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
臣言为国,非为身也。
”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
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
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言归者死/男有分,女有归
B.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非同小可
C.君乃释戈趣驾而归/爱不释手
D.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3)结合选文,说说齐景公为什么先要杀死颜涿聚,后来为什么又放过了他。
5.阅读以下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释】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越州政务,卓著。
②故事:向来规矩。
③朔: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D.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6.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课文《岳阳楼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课文《醉翁亭记》)(乙)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选自《满井游记》)(注释)①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倩女,美丽的女子。
靧:洗脸。
掠:梳掠。
②梢:柳梢。
③浅鬣
(liè):鬣兽颈上的长毛,一说马鬃,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而或长烟一空空:空中
B. 野芳发而幽香发:
C. 而乐亦无穷也穷:穷尽
D. 于是冰皮始解解:融化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喜洋洋者矣其真无马邪
B. 朝而往面山而居
C. 若脱笼之鹄何陋之有
D. 山峦为晴雪所洗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乙文段都围绕春天而写。
甲文①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甲文②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
B. 甲、乙文段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
甲文①的渔歌互答,甲文①的朝往暮归,乙文的如鹄出笼,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 甲、乙文段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甲文①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甲文②表现乐亦无穷的欢愉,乙文则有自由舒畅的兴奋。
D. 甲、乙文段都用词精妙。
甲文①用“浮”“跃”,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甲文②用“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乙文用“微”“始”等,写出大地初醒的状态。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②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患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②神弗福也()③望其旗靡()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历史散文,以精练的笔法和精当的剪裁塑造了曹刿极具军事指挥才能的统帅形象。
B.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体现出乡人对权贵的嘲讽和消极态度。
C. 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鲁庄公的两次决策均遭到曹刿否定,一方面从侧面反映出鲁庄公在军事上的轻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的从善如流。
D. 文章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详写论战,略写请见、参战等,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8.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时之景不同春和景明
B.而或长烟一空惟长堤一痕
C.游人去而禽鸟乐去国怀乡
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理解:这句话描绘了山间的朝暮景象,对比鲜明,突出了“山水之乐”。
在写景中,既抓住了景物特点,又蕴含了事理的逻辑: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太守喝醉了。
理解:太守因喝酒而酣醉,因美景而陶醉,因百姓、众宾客欢乐而沉醉。
在滁人游山的热闹和众宾欢饮的喧哗里,太守的颓然之醉态,更突显出太守消沉失意之情。
(3)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即使在仕途不顺时仍心存家国天下。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三则链接材料,说说家国情怀在欧阳修、刘禹锡、林则徐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材料二)
叔文败,坐④贬连州刺史。
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⑤,必歌俚辞⑥。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⑦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⑧,率多禹锡之辞也。
(节选自《旧唐书·刘禹锡列传》)(材料三)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⑨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⑩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⑪刚于戍卒宜⑫。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②[机阱]陷阱。
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④[坐]受牽连,犯罪。
⑤[淫祠鼓舞]在不合礼仪而设置的祠庙里击鼓跳舞。
⑥[俚辞]粗俗的民间小调。
⑦[为]创作。
⑧[夷歌]乡间小调。
⑨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在西安与家人分别。
⑩[衰庸]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⑪[养拙]守本分、不显露自己。
⑫[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9.文言文阅读
与程秀才①
【北宋】苏轼
某启。
去岁僧舍②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③岂复梦见。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
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④。
襁褓泡幻⑤,不须深留恋也。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⑥,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⑦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⑧矣。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⑨,听其运转,流行坎止⑩,无不可者。
故人知之,免忧。
乍热,万万自爱。
不宣。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程秀才:程天侔,苏轼在惠州时的朋友。
②僧舍:指嘉佑寺,苏轼在惠州时的家居之地。
③海外:当时苏轼被远贬到海南岛儋州,故称“海外”。
④侍下:代指父母。
爱子之戚:指程夭侔之子新亡。
⑤泡幻:指死亡。
⑥悉数:全部说完。
⑦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之气。
⑧不赀(zī):不可计量。
⑨造物:造物者,指天帝。
⑩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险即止。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然亦未易悉数/然则何时而乐耶
B.故人知之,免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C.聚散忧乐,如反覆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请补写下面句子省略的内容。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①躬泥水之役,②愧之不可言也
(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信的开头回忆了与程秀才的相聚之乐,感慨当时不懂珍惜,如今却无法相见。
B.苏轼在得知朋友程秀才失去襁褓中的爱子而悲伤时,劝慰他不必太过留恋,太过悲伤。
C.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苏轼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
D.苏轼与小儿子建造房子,并得到学生的帮助,但他也因学生躬身泥水之劳而深感愧疚。
(5)结合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 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 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文选自《》,【乙】段文字作者是。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
②雾凇沆砀
③欣然规往
④相与步与中庭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
【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
12.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阴翳
③乐其乐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清明。
C.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