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俗文化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仙民俗文化作文
导语:莆仙元宵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节日舞台异彩纷呈,好戏连台,民间别开生面的“游灯”活动最为壮观,。
以下是大学网小编整理的莆仙民俗文化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莆仙民俗文化作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
莆仙的元宵节不仅限于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从春节过后正月初六开始闹元宵春,至正月十五六为大部分农村闹元宵心(即达到高潮),直至正月底逐渐收场,甚至到二月初个别村庄还在进行中。
莆仙元宵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节日舞台异彩纷呈,好戏连台,民间别开生面的“游灯”活动最为壮观。
闹元宵,既是劳动人民寓春祈秋报、纳福迎祥之意,又是他们在春耕前开展文娱活动的大好日子,它的习俗来自民间,丰富多彩。
其节目有静的,有动的,也有动静结合的。
静的有五彩缤纷的灯市,也有曲径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书画展览,也有雅俗共赏的诗谜竞猜;有“莆田一绝”的“叠果(蔗)盒”,也有巧夺天工的“摆斋菜”。
动的有上演莆仙戏,合奏车鼓、十番、八乐,也有踩高跷、放焰火、弄龙、舞狮……真是金鼓齐鸣,弦歌达旦,灯月交辉,游人如醉,乡土风情分外浓。
莆仙民俗文化作文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莆田是由闽族-- 闽越族-- 汉族这一历史进程走过来的,这就决定了她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不仅继承发扬了远古的闽族、闽越族的遗风遗俗,还接纳融汇了大量的外来民情习惯,特别是纳入汉民族这一大家庭后,便使其步入文献名邦、礼仪之邦之林成为可能。
故而,从兴化民俗整体看,既有同汉族相一致的民俗,又有特有的习惯礼仪,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春节春节是兴化民间最大的节日,远在异乡的亲人大都回乡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活动为时五天,俗称“五日岁”。
其习俗是:
除夕,午夜过后,家家燃放鞭炮,叫“开正”。
初一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每人一碗,寓意“福寿绵长”。
吃线面时第一口不喝面汤,俗语有“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
吃面后,亲邻戚友间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籽、糖果、“寿面”饷客。
是日,人们纷纷到城镇,或到山村游览名胜,叫做游春。
初二日,是禁忌日,人们不敢互相串门。
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廿九日,倭寇陷城,莆人被杀者众多,至正月初一贼始退,逃难的人们返家收殓遭难亲友,串门的都是吊丧之人,因此,此日就成为不吉利之日,忌往来。
不过凡初一到过的,不犯此忌。
初三日,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门不取水,初三早才祭神开井门汲水。
开店铺的生意人于此日早也鸣炮开门营业。
新嫁女在这天由新郎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
在仙游,这天还是“做十”日,祝寿亲友络绎不绝。
祝寿的礼品一般有线面、鸡蛋、炮烛(女的“做十”要加花粉)、布料、鞋帽、中堂等,数量多少有一定的讲究。
初四日晚上做“大岁”。
此俗同源于倭寇窜犯兴化,百姓逃难,没有在家过“岁”,翌年初一回到家里,收葬遇害亲友后,于初四补过“除夕”,俗称做“大岁”,
资料共享平台
《莆仙民俗文化作文》(https://www.)。
在仙游则是初五做“大岁”。
初五如同初一,早饭每人一碗面,然后去游春或探访亲友。
正月十五日,古称上元节,俗称元宵节,也是古时民间社鼓的结束日(社鼓自十二月十六日起)。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超过春节,且延续的时间相当长(原因是各村的时间不同,最早的初八,最迟的正月廿九日)。
解放前,元宵之夜,所在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宴桌”、叠糕果,乡民们抬菩萨偶像行傩。
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
接完行傩,主妇们
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是夜,游灯、“摆棕轿”(跳傩火)、舞龙舞狮,直闹到天亮。
有的村还“做大棚”(几班戏子合演大型连台历史剧)。
有个别村过元宵节的方式极特殊,如城厢区城郊乡广甫仔村的过节方式是在正月十三日清晨五至六时,家家把煮饭的锅,取出倒扣院子里“耙”几下,即算过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二月二”,也称“头牙”。
因每月的初二、十六两日,各行业主于晚上以祭神福余,请伙友们聚餐,叫做牙祭,此例从二月初二开始,十二月十六结束,故名。
是晚,各行业业主特为“首福” 邀请店员、伙友聚餐,未得邀请者,就意味着被“解雇”。
在仙游这一天为蒙馆(私塾)开学日。
这天家长们把孩子梳洗干净,挎上一篮炒米花(俗称“冰模”),炒糖豆。
篮上放七根青葱,八个布钮扣,象征孩子“七聪八窍”、“聪明花开了”。
学生到蒙馆拜先生、孔子,正式入学了。
清明节节前,人家用面粉蒸“清明龟”。
节日当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
端午节此是兴化八大传统节日之一,很隆重,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多。
通常是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初三吃螺,初四吃桃,还有插艾,初五划龙舟,故有谚语“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初五这天,家家采几种芳香性青草,汲午时水,煎午时草汤,人人沐浴更衣,换冬装为夏令衣裳。
小孩浴后佩挂香囊和布扎的小虎,在肚脐等处涂抹雄黄,吃“午时草”煮的蛋,谓之可壮身祛病。
所谓午时草是初五午时正所采的草,实际上多在午时前采摘的,它们有铁芒箕、石榴叶、豆叶、兰草等七八种植物,煮出来的蛋呈清黄色。
清扫堂室喷洒雄黄水,以炭火加苍术、桔皮闷烟,驱除蚊虫,也是端午节的一大内容。
端午节最热闹最有趣的是赛龙舟。
莆仙民俗文化作文
铳炮响起,锣鼓齐鸣,烟花礼炮齐放。
12月9日上午,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下尾村举行盛大的“出游”活动,由舞蹈队、锣鼓队、腰鼓队、军乐队、衙役队、仪仗队、妆架队等数十支队伍组成的2000多人的游行队伍从下尾村开始,彩服盛装,迤逦行进在周边村庄的村道
上,沿途所过之处,民众无不盛情迎接。
村民林建清告诉记者,下尾村的出游是逢闰年才举行,今年的出游是联合了华亭镇4个村庄一起举办的,规模声势都比较浩大,游行队伍沿街巡游,要到傍晚四五点钟活动才能结束。
记者在当地采访得知,在莆仙地区,类似出游这样的活动越临近年关就越多,一般都是以村子为单位,通过出巡郊游、演戏等方式,祝愿来年平安顺意。
出游不仅包含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更展示着民众丰富的文化生活、淳朴美好的心愿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追求,从而构成莆仙文化因子的重要基础。
下载文档
д����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