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军阀马步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发家及结局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支较为特殊的武装力量,他们基本以家族、血缘和宗教为纽带,起于草莽,兴于乱世,在各种势力间纵横捭阖,一度占据了甘肃、青海、宁夏的全部,新疆的大部,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他们的首领崇尚武力,嗜血好杀,战马和军刀,是他们对内对外永远行之有效的法宝。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这支从清朝同治年间即在西北地区盘踞的武装,终于在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灰飞烟灭,同他们的累累血债一起,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

这支武装,就是西北马家军。

西北诸马的先人都是借镇压“回乱”而发家的,他们先后依附和效忠清政府、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等历代统治者。

他们以“甘、河、回、马”(即甘肃人、河州人、回族、马姓)这四条为用人标准,核心权力采取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封建继承方式,经数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左右西北局势的军阀武装。

乱世枭雄谱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声势震动了全国,西北陕甘一带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这一地区回族民众长期受到清政府的剥削和压制,素有积怨,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终于,以八月攻打甘肃河州为标志,掀起了反抗清政府的斗争。

河州西乡的大阿訇马占鳌被推举为"都招讨",协同马悟真、马海晏等人,统一指挥数万起事的回民军队。

河州城防坚固,清军在城内汉族民众支援下,据险死守,马占鳌连攻不克,损失颇大,遂改变策略,实行长期围困的战术。

经过四个月的围困,到同治三年正月,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清军被迫弃城突围,被以逸待劳的回军歼灭。

随后马占鳌杀进河州城,将帮助清军守城的万余汉族民众全部处死。

河州之战,是以后盘踞西北近百年的马家军的“奠基之战”,一支回族、马姓、能骑善射、以河州籍为主的军队开始建立起来。

在马占鳌的指挥下,马家军四面出击,很快攻下了北至黄河,东至洮河的广大地域,所辖人口数百万。

当时,整个西北地区,以回民为主的反清武装风起云涌,除甘肃马占鳌外,陕西、宁夏、青海都有声势颇大的武装存在。

面对西北地区的动荡形势,同治五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率兵镇压。

左宗棠采取三路进兵的策略,稳扎稳打,先剿灭了陕西回军,随后兵发宁夏、甘肃。

到同治十年,除马占鳌外,西北回军大多被剿平,多数回军首领全家男子被杀,女子流放。

最后,左宗棠集中四十多个营的清军进逼河州,准备一举荡平马家军。

面对优势清军,马占鳌背水一战,采用“淘心”战术,里应外合,于河州太子寺大败清军,河州总兵傅先宗和西宁总兵徐文秀阵亡。

清军一退百余里,仍未稳住阵脚,左宗棠已做好指挥部队再退的准备。

这时,马占鳌却采取了谁都没有想到的一招:乘胜乞降。

马占鳌深知,单凭西北回民之力,绝对无法与清廷抗衡,一时的局部胜利改变不了大势,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家族都难以幸免。

在左宗棠挥军入陕时,他就在打算投降了。

但他认为如果战败投降,下场也不会好过,战胜而降,反而会易于被接受。

左宗棠善于识人用人,自己和一干首领甚至会得到不错的归宿。

马占鳌说服了其他回军首领,派人向清军递上投降书。

为表明诚意,还把自己和其他重要首领的儿子送往左宗棠大营。

左宗棠大败之余,举措失据,见马占鳌居然主动投降,自然喜出望外,立即予以接受。

马占鳌率部投降后,又向左宗棠表演了“负荆请罪”的一幕,更博得左宗棠好感,左宗棠与其彻夜长谈后,对马占鳌的文才武略颇为欣赏,对马所陈述的原来清政府官员欺压回族民众的事实也有所了解。

遂上奏朝廷,将起事回军全部改编为官军,马占鳌被任命为督带,马悟真、马永瑞、马海晏等重要将领被任命为管带,仍驻守河州地区,以实行他“甘人治甘”的策略。

马占鳌等人投降清军后,急于戴罪立功的他们很快把屠刀举向了曾经一同战斗的回
族战友。

马家军在左宗棠的统一指挥下,出兵西宁,平定循化,“战功”累累,仅西宁一城,就有四千多回族百姓被杀,有的全家杀绝。

在左宗棠平西的最后一战,肃州之战中,全城回族百姓除九百余妇女被清军所掳,其余全部被杀光。

马占鳌等人用同胞的鲜血向清廷证明了自己的“忠心”,染红了自己的顶戴。

光绪二十一年,河湟地区再次生变,回族民众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清武装斗争。

清政府这一次反应迅速,立刻派兵镇压,并在当地实行“以回治回”的策略。

已彻底沦为朝廷鹰犬的马家军挥刀上阵,当时马占鳌已死,马家军在其子马安良、马海晏和他的儿子马麒、同族马福禄的率领下,对起义军队进行了残酷镇压,共有数十万回族民众被杀。

众马因“战功卓著”被授予总兵或副将衔。

甘军也作为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被清廷所重视。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等地兴起,各国列强群起反对,开始对京畿地区磨刀霍霍。

慈禧太后急调军队进京保驾。

甘军奉命入京,马海晏、马麒、马福禄和马福祥兄弟都率队前往。

甘军进京后,被编为武卫后军,受荣禄节制。

驻守用的定门第二天,甘军士兵就在街上打死了日本公式杉山彬。

这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之战的导火索之一。

在对抗八国联军,保卫北京的战斗中,马家军先后在廊坊、使馆区和正阳门与敌激战。

在攻打使馆区的战斗中,马福禄兄弟率军连破七道关卡,在攻击最后一道工事时,因为后援不济才被迫撤退。

正阳门保卫战中,马家军遭到优势敌军的猛烈进攻,马福禄与其堂弟福贵、福宣,侄儿耀图、兆图先后战死。

马福祥接替兄长指挥,打红了眼的马家军拼死不退,正阳门洋军始终未能攻克,直到慈禧诏令撤兵为止。

北京失陷后,甘军保护慈禧一行一路西撤,马海晏因年事已高,不堪劳苦于军中病故。

辛丑条约签署后,按照洋人要求,甘军被遣散,马福祥等人也被革去官职,遣送回籍。

但实际上,慈禧太后没有忘记这些护驾的功臣,没过几年,马福祥等人就被重新起用了。

辛亥革命期间,马家军先是奉命镇压革命党,随后又见风使舵,投向了袁世凯。

北洋政府任命马福祥为宁夏总兵,上将军衔,后其子接任,马福祥改任绥远都统,马麒任青海总兵。

马家军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战火烽烟
1926年,冯玉祥的势力开始进入甘肃。

9月17日,冯玉祥在五原誓师,随后挥师陕甘。

他的得力大将刘郁芬被任命为驻甘总指挥兼代甘肃军务督办,率国民军进入甘肃。

由此,西北迎来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乱。

当时,马家军主要分为三个派系:马占鳌的孙子凉州镇守使马廷勷、马廷贤,称为西军;马海晏的儿子西宁镇守使马麒、马麟,称为宁海军;绥远都统、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及其子马鸿宾、马鸿逵,称为宁马军。

马家诸军阀时而联手对外,时而自相残杀,对中央势力时而顽固对抗,时而虚与委蛇,经过数年残酷的战争,终于完全控制了甘、宁、青的军政大权。

西北的各民族群众也遭到了持续多年的前所未有的浩劫。

一、尕司令马仲英
刘郁芬入甘后,诸马表面表示服从,但实际上对各种军政命令阳奉阴违。

为彻底确立国民军在西北的统治,刘郁芬派自己的亲信担任各地方官吏。

这些人出身行武,对地方政事较为外行,对当地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更缺乏认识。

特别是河州镇守使赵席聘,他不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为支持冯玉祥在中原地区的战事,到处征粮派款,对当地的民族和教派冲突一律武力解决,很快在当地百姓中引起了仇视。

1927年,马海晏最小的侄孙,17岁的骑兵营长马仲英在其叔父马麒的默许和纵容下,串联了七个人起事反抗国民军。

回族兵民一呼百应,很快聚集起来数万人的武装。

马仲英因为年轻被部下称为"尕司令",他与同族马廷贤成立了"黑虎吸冯军",提出口号:"不杀回,不杀汉,专杀国民军办事员",并规定杀一汉民者二人偿命,杀一回民者一人偿命。

在他举事之初,还是想尽量避免民族纷争的,但很快局面就失去了控制。

马仲英起兵后,声势浩大,先后三次围攻河州,战火一度逼近兰州,兰州为之震动。


郁芬采取剿抚并举的策略,调集吉鸿昌、孙连仲、佟麟阁等部进剿。

战乱迅速扩大,马家军的诸多势力,如马廷勷、马绍武、马廷斌先后卷入,战事波及宁夏、青海,当地回、汉、撒拉、藏等民族彼此仇杀,酿成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新的“河湟之变”,数十万各族民众惨死,无数房屋村寨被毁,战乱引起的仇杀难以控制,剥皮、挖心、点天灯、奸淫等等人间惨剧随处上演。

国民军攻下临潭后,一次屠杀回民一万余人。

马仲英所部打下永昌后,将城内男人基本杀光,女人全部奸淫,说要变一变永昌的种子。

河湟之变给西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30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长期观望的马麒等马家军阀立刻举起反冯拥蒋的旗帜。

他们一面斩杀驱逐冯军势力,一面开始对马仲英等部进行进剿和收编。

马廷贤所部在天水遭到川军和陕军的进击,全军覆没。

马仲英被马步芳驱逐,进入新疆。

在新疆马仲英先后与金树仁、盛世才等爆发长达数年的战事,一度即将攻克迪化。

奸诈的盛世才审时度势,向苏联求救。

在盛世才的请求下,苏联红军出兵新疆,经过苦战,终于于1934年2月击溃马仲英所部。

6月,马仲英被迫放弃部队,带少数亲信进入苏联,后不知所终
二、马鸿逵倒冯
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命令孙良诚率军援陕,马鸿逵迫于大势,也率军出征。

冯玉祥即任命马鸿逵为国民军第四路军总司令,自兼第七师师长。

联军入陕直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冯玉祥追随武汉政府二次北伐时止,马鸿逵先后参加了解围西安和攻打郑州的战役,战事并不十分紧张。

戎马之余,马鸿逵指使部下倒卖烟草,大牟私利,贪财的本性显露无遗。

7月,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也叛变了革命。

蒋介石与冯玉祥在郑州会晤,冯玉祥同意改编国民军,马鸿逵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第四军,下辖步骑兵各一个师,共四个旅。

马鸿逵虽是冯玉祥部属,但并未得到充分信任,时常遭到孙良诚等人倾轧。

且冯玉祥治军甚严,草莽出身的马家军常遭到申斥。

1929年,早有不臣之心的马鸿逵在韩复渠、石友三的拉拢下,与韩、石通电反冯,宣布"拥护中央"。

随即马鸿逵即遭到各部冯军围追堵截,几乎全军覆没。

九死一生的马鸿逵逃离险境后去谒见蒋介石,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褒奖,立赏现洋三十万元,并补充了一批军火,将马部扩编为十一军。

1930年4月,蒋、阎、冯、李的中原大战爆发。

一向朝秦暮楚的石友三再度投冯,韩复渠也摇摆不定。

但在这场至关重要的大战中,马鸿逵"立场"十分坚定,先是和阎锡山打了几场硬仗,以后又亲赴青岛劝说韩复渠不要反复,说通韩复渠后,再率部攻克晋军重兵把守的泰安,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发布任命,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其堂兄马鸿宾为甘肃省主席。

马鸿逵一直觊觎甘肃,不料却只得到了一个小小宁夏,心有怨怼,托辞不去就职。

1932年,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福祥病故,蒋介石再度示恩,再次任命马鸿逵为宁夏省主席。

马鸿逵眼见自己在中原已不可能有更好的前途,只得接受委任,去宁夏上任。

从此,直到解放大军西进,马鸿逵再未离开宁夏。

三、拒孙之战
1933年,为削弱冯玉祥旧部的势力,同时也为在西北诸马中挑起争端,蒋介石任命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

孙殿英也想借此扩展自己的实力,立即率部西行,一路上大张旗鼓,号称十万大军。

蒋介石却又同时密电马鸿逵,令他截击孙殿英。

此役,孙殿英准备取宁夏,进甘肃,入青海,去新疆,统一西北,野心不可谓不小。

在这种生死关头,诸马立即联合起来,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均派兵参战,公推马鸿逵为总指挥。

双方围绕宁夏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战事持续数月,双方伤亡均十分惨重。

蒋介石坐山观虎斗,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同时又怕双方逼急了反而联合起来,便下令免去孙殿英一切职务,同时派胡宗南前往宁夏助马作战。

胡宗南所部并未真正参战,只是派出飞机轰炸孙部。

但这也足以振奋
马家军的军心了,不啻是雪中送炭。

1934年3月,孙军全面溃退,马家军乘胜穷追,一直追到绥远,孙军残部在阎锡山的晋军势力范围内才得以保存。

大胜之后,诸马立即又因为分赃不均吵嚷起来,闹了个不欢而散。

西北王
马家诸代,几世传承,既是马氏家族封建统治的忠实继承者,又是中原统治势力的忠实代表。

他们经营西北多年,到解放前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家族统治,被称为西北王。

青海王马步芳统治青海十几年,残忍好杀,荒淫无度。

宁夏王马鸿逵贪财好敛,搜刮民脂民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青海王马步芳
马步芳是马海晏的嫡系子孙,到他这一代,已扩展为十八宗六十余房,紧紧把握了整个青海的军政大权,八十二军由其子马继援、妻弟马全义执掌,骑五军由其兄马步青、外甥马呈祥领导,一二九军由堂弟马步銮控制。

政府系统,马骥、马禄、冶成荣、韩起功等人,也是马步芳多年的亲信死党。

马步芳本人是很精明能干的,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于1935年采访马步芳,他写道:"马步芳给予记者之第一印象。

为他的聪明的外表和热情的情绪,并非记者平日所想象的青面獠牙......第二个印象为马氏头脑相当精明,......俨如受过新式军事教育。

"马步芳把他的精明全部用于巩固统治和搜刮民脂民膏上。

1942年,他在西宁修建"磬庐"作为府邸,共征调民工八千余人,历时一年之久。

他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房产,多处店铺,解放前夕出逃时,一次携带的黄金在两万两以上。

这么多的钱财,都是马步芳以多种手段搜刮来的,他每次出兵镇压辖内各民族人民反抗,军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搜罗"外快",每一匹马,每一块银元都不放过。

1942年,青海省发生牛瘟,中央拨下救济款,被马步芳全部私吞。

他多次下令禁酒、禁赌,也无非是勒索赎金而已。

更离奇的是他以禁烟为名,完全垄断了青海的鸦片买卖,大发其财。

马步芳表面上宣称从不纳妾,实际为人荒淫无度,从部属妻女到学校学生,霸占的人数难以计数,曾为了达到霸占一对姐妹的目的,将该户人家杀死三人。

马步芳在统治区域到处滥杀,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

1937年,在兰州行医的河南人高金城被告发曾为红军伤病员医治,马步芳立刻命人将其活埋。

1940年春,西宁警察队长马某移植了两株柳树,立遭马步芳鞭打致死。

1940年9月,马步芳认为新编第二军副官处长马友侠"行为不端",不经审讯,将其用汽油烧死。

......马步芳还于1940年发布命令,将所有麻风病人一律枪毙。

对境内的其他民族,尤其是藏民部落,马步芳采取了军事镇压和经济掠夺的策略,稍有不从,立即予以血腥屠杀。

在果洛、玉树等地,先后进行了多次屠杀,一度杀得该地几乎人烟断绝。

在一次屠杀后,马家军还挂起了被杀者的222颗人头,让亲属花钱来赎,每个人头至少一百块银元!
二、宁夏王马鸿逵
马鸿逵他长期统治宁夏,把整个宁夏变成其不折不扣的“家天下”。

马鸿逵将军队视为绝对私有财产,经过多年努力,他把堂兄马鸿宾的实力完全排挤出军队系统,并将一些老资格的将领罢职回乡,把自己的亲信子弟安插进去。

任命儿子马敦静为十一军军长,孙子马家骅刚十八岁就当上了团长。

1947年白崇禧来宁夏视察,马鸿逵陪其检阅部队,白崇禧赠与团长以上官佐每人一块怀表。

白崇禧走后,马鸿逵召集军官大骂一顿,将怀表全部没收。

马鸿逵的家族统治,决不允许别人说不字,发起脾气来,从厅长以下的军政大员统统都得下跪挨骂。

一旦得罪了他,关系再亲密的人也定杀不饶,曾有得力部属,因为怀疑马鸿逵打麻将捣鬼而出言不逊,就被他找了个借口先关后杀了。

一次,马鸿逵指示所部:“蒋主席来电,本军共产党嫌疑分子很多,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

”下属闻风而动,连夜彻查,却未得要领,马鸿逵干脆下令,每队抽出一人枪毙了事。

他统治宁夏多年,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固然遇害很多,但以“共党嫌疑”杀害的无辜民众更是难以计数。

宁夏弹丸之地,马鸿逵穷兵黩武,七十余万人口竟须供养十几万军队。

他在全宁夏实行保甲制度,全省15岁到55岁的男丁一律编入国民兵,百姓深受其苦。

在禁烟问题上,马鸿逵的禁烟委员会统一收购全省鸦片,低买高卖,禁烟即贩烟,在宁夏成为公开的秘密。

马鸿逵重了贪污兵饷、搜刮百姓外,还成立了宁夏银行,通过发行钞票、买卖专营物资大发其财,所得不可胜计。

狼狐末日
解放战争开始后,马鸿逵奉蒋介石命令,派出军队参加多次与解放军的作战,均遭惨败。

马鸿逵沮丧之余,还不忘克扣阵亡官兵的抚恤。

当胡宗南军队向延安进犯时,蒋介石又命令二马出兵相助。

马步芳之子马继援自以为自己露脸的机会到了,主动请缨率部前往。

与马家军的多数将领不同,马继援从小被其父着重培养,受的是西式教育,他在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一期毕业,自视甚高,经常吃西餐,讲英语。

谈起军事问题头头是道,十分狂妄。

马继援率军到达陇东一带后,即与解放军发生接触,在合水等地遭解放军痛击,后来援军将至,解放军主动撤出战斗,马继援认为自己筹划得力,兴高采烈地向父亲和南京报功,吹嘘为“合水大捷”。

在以后的几次交战中,马继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最要命的是一次居然和国民党整六十五师打起了冤枉仗,双方通讯不畅,语言不通(整六十五师多为广东兵),打得不可开交,伤亡颇大。

误会解除后,马继援觉得没脸向父亲禀告,叫马步銮代劳。

不料马步芳听说整六十五师损失比马家军更大,十分高兴,称赞道“这就是我们的胜利”。

1949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解放军乘势发动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

马步芳开始试图采取攻势作战,梦想夺取咸阳、西安,遭到惨败,只得退守老巢。

解放军迅如雷霆,随即猛攻兰州。

8月20日,解放军三面包围了兰州,马继援做困兽之斗,指使部下拼死反扑,战斗十分激烈。

25日,我军向兰州发动总攻,26日解放兰州,马继援率部溃逃。

兰州解放后,马家军已军无斗志,9月22日宁马一二八军军长卢忠良等人向解放军投诚。

在解放军的争取下,马鸿宾和其子马惇静起义,宁夏宣告解放。

大西北解放后。

马家军的势力随之土崩瓦解。

马鸿宾起义后,得到了共产党的照顾和重用,历任宁夏军管会副主任、宁夏省主席、甘肃省副省长等职,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60年10月20日病逝于兰州。

马鸿逵九死一生逃到台湾,后转居香港、美国,1970年元月14日病死于洛杉矶。

马步芳、马继援逃到台湾后,马步芳被任命为驻沙特"大使",马继援被委任为国防部中将高参。

不久,马步芳移居开罗,1973年病死于沙特阿拉伯麦加。

马家军的历史,终于合上了最后一页。

马步芳民国军阀中勇武善战者不多,但荒淫贪色之徒却不少。

这些乱世枭雄们恨不得人人信奉“离散天下人之妻女,供我一人之淫乐”的流氓主义,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究竟谁是军阀中的第一荒淫之徒?这个问题提出来,大伙的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门。

肯定有答袁世凯(妻妾10房)的;有答张宗昌(妻妾不知数,可考者24名。

人称"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的。

有答杨森(公开的妻妾12人)的,有答范绍增(妻妾达三四十位之多)的......但与极度荒淫、令人发指的“青海王”马步芳比起来,这些贪色的军阀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马步芳
马步芳(1902-1973),回族,出身于军阀世家,受回民式教育,历任青海本家族军队副营长、营长、团长,1929年接受冯玉祥改编,成为西北军-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混成旅旅长。

次年,升任师长。

1934年,任新编第二军军长、青海省保安处处长。

1936年,代理青海省主席、就任西北剿匪第二防区司令,10月,率部在甘肃河西对北上红军进行疯狂堵击,历时7个月,予红军西路军重大杀伤,残酷杀害红军俘虏。

1938年,正式就任青海省主席、国民党青海省党部主任委员,至此,真正登上"青海王"宝座。

1943年,任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

1949年7月,任西北军政长官。

大陆解放前夕,逃往香港,后到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做"寓公",一度出任台湾驻沙特"大使"。

1973年,在沙特阿拉伯麦加病故。

马步芳,这个不可一世的"青海王",他的崛起之路不复杂,他出身于军阀世家,当军阀是顺理成章的事。

马步芳七岁时就进一座大寺当了满拉,开始学习穆罕默德的经典。

十一岁随父亲来到西宁,进了上五庄清真寺继续接受经堂教育并学习阿拉伯文字。

那时中国思想文化界正处在新旧交替的大变革之中,新式学堂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正方兴未艾,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和孔孟之学。

可是幼小的马步芳,既不像汉族士绅子弟那样受过系统的严格的封建教育,也没有接触任何西方文明和维新变法的东西,所以他对于这种时代思潮的冲击几乎一无所知。

伊斯兰教堂中灌输给他的只是胡大的旨意,而与世隔绝的家庭生活使他只知道崇信武力,如何保护自己家族的荣誉和财富。

十七岁那年,马步芳慨然从戎,离开了那冷清的清真寺,不再做满拉了。

他父亲马麒把他安置到宁海巡防军第一营做了一名小帮办。

从此,马步芳迈入军旅生涯。

他父亲主政青海,他的亲叔父、堂叔父、亲哥哥、堂哥哥,全是青海和宁夏两省的头面或握有兵权的人物,这种军阀世家的荫护,使得马步芳官小权大,渐渐形成独断专横的个性。

1931年,马麒病死后,弟弟马麟顺理成章继任青海省主席。

起初,马步芳没有表示出什么不满。

但是他内心却是从这一刻起,就盘算着要把叔父赶下台去了。

马麟主政青海,暗无天日,其人以贪钱著称。

官一贪,民遭殃。

马步芳虽然没有立过什么战功,却凭着父、叔的提拔,当了师长。

手上有兵有枪,什么事情不敢弄?几个暗招下来,马麟一败涂地,东赴南京告状。

那知蒋介石丝毫不表同情,还当面责备马麟:"自清末以来,青海就是你们马家的天下了。

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一个姓马的给青海人民留下一功半德,包括你在内!现在你给马步芳拆了台,你就说他如何如何不仁不义,我反问你一句:假如你在青海真有那么一点政绩,则马步芳上台有这么容易吗?他不过是一个师长,青海、宁夏还有好几个师长呢,这些人容得了他?就全国来说,东北被日本占了,那里的人民成了亡国奴,可我敢肯定,青海人民的日子也不见得比东北的好。

这是你们家里的事,我暂时不便插手。

"马步芳为了缓和本族兄弟间的矛盾,暂将马麟接回西宁,名义上继续让他做省主席-傀儡一个。

马步芳上台后,同样无德政可言。

1937年,鲁仓官人巴巴家中发生奸情案件,巴巴杀死奸夫,马步芳小题大做,一面处决巴巴于贵德,一面处罚该部落军马一千匹,银元六万块。

后几经央人请求,减罚军马一百匹,银元二万块,才行结案。

1940年春,马步芳严令各县将麻风病人一律枪决。

因此,化隆死12人,贵德死35人,民和死17人,循化死18人,乐都死11人,共和死9人,西宁死37人,全省先后遭屠杀的不下200人。

1945年7月,乐家湾军营发生兵变后,马步芳下令,将所有"嫌疑分子"一律捕获枪杀,号称"洗狱"。

这次遭杀的人约40人。

马步芳,甘肃临夏人,回族,字子香。

早年服从冯玉祥,后弃冯投蒋,逐步奠定了在青海的统治地位。

曾任青海省主席、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有"青海王"之称。

马步芳素有虎狼之性,曾残酷镇压西路红军,盘剥青海人民,犯下了种种罪行。

西北解放前夕,马步芳逃往台湾,后长期定居沙特阿拉伯,曾任台湾当局驻沙特"大使"。

马步芳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大半时间都在兵营、学校或机关中度过。

他不抽烟,不喝酒,但非常好色,可以说是灭绝人性。

他恬不知耻地竟然提出了"除生我、我生者外无不奸"的荒谬论调。

其色胆包天,疯狂暴淫,非常人所能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