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最新Word版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2(解析版)

2015年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2(解析版)

2015年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2(解析版)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同样温度条件下,空气瓶中离子相对吸收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

同样的空气,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说明温度变化影响根对离子的吸收;B错误。

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ATP),且氮气环境中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运输及影响物质运输的因素等知识,还涉及到对考生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

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A错误。

由“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错误。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端粒及端粒酶的相关知识及考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综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B选项。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解析-10页精选文档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解析-10页精选文档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解析通过1、2组对照实验,得出某植物幼根培养在空气中比培养在氮气中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的量显著增多,说明吸收矿质元素离子需要消耗氧气,进而促进根的有氧呼吸提供能量,A对,CD错;通过1、3组对照试验,得出温度较高利于幼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B错.答案:A考点点拨本题以植物的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为考查点,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只要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加以分析,是比较简单的题.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解析必修一教材第122页,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A错C对;由题干信息“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 错;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D错.答案:C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细胞衰老的原因,而且是教材小子部分,还是个假说,作为信息题出现可以,但是题干信息过于简练,没有预先介绍端粒的概念,学生只能排除B选项,却难以对A和C做出正确判断,属于超纲题.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运出细胞方式为胞吐AC对;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B错;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答案:B考点点拨本道题比较综合,以胞吐作用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必修一二三,三本教材的相关知识点,但是考查点比较基础,是教材上的核心且重点知识,较易.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 输出(散失),B错误;必修三教材第107页“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C对;必修三教材第109页“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D 对.答案:B考点点拨本道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的相关内容,考查比较基础,但需要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准确做出判断,较易.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解析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且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A错;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侵染细胞内,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而溶菌酶杀灭细菌是利用酶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来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B错;致癌因子分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必修一第126页病毒致癌因子的举例就是Rous肉瘤病毒,C错;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所以D对.答案:D考点点拨本道题以病原体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必修三为主,较少综合了必修一癌变的内容,以教材为主考查核心重点知识,较为基础.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解析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A正确.答案:A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必修二教材第85页,属于识记题,较易.二、非选择题29.(12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实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组,其原因是.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组.答案:(1)X基因、Y基因(2分)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3分)(2)A(2分)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该组乙烯的含量(或释放量)高于其他组(3分,其它合理也给分)B(2分)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B组实验与A组相比,乙烯释放量减少,说明X基因与乙烯的含量有关,C组与A组比较说明Y基因与乙烯的含量也有关,由此可推知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X基因和Y基因;B组反义X基因抑制X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乙烯含量降低,结合A组可推知B组果实中与乙烯的含量有关的基因是X基因、Y基因和反义X基因.(2)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乙烯含量高的(或释放量大)果实成熟的早,即A组;乙烯含量较低的果实成熟晚,利用储存,即B组.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该题考点综合考查了遗传、植物激素、转基因的相关知识,审题关键点是“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能正确理解题意,准确分析表格实验数据是本题成功作答的关键.较难,有一定的区分度.30.(9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分级调节,其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下丘脑(1分)垂体(1分)(2)细胞代谢(2分)发育和功能(2分)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1分)(3)高效(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解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促进细胞代谢活动,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3)激素作用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考点点拨本道题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相关知识,考查比较基础简单,答案基本都是教材中的原文,第二问,“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这个空”,考查必修三33页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该段文字容易忽视,学生作答略有困难.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分) 2头/km2(2分)(2)乙种动物以甲种动物为食,丙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大于(1分)解析(1)种群密度:即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550头/250km2=2.2头/km2,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度最快,即:(1000头/2)/250km2=2头/km2;(2)由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分析可知,当丙种动物增多时,捕食的乙种动物增多,导致乙种动物数量下降,乙种动物数量下降,捕食的甲种植物减少,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多.(3)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大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教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正确理解种群密度、增长速度和增长速率的关系非常关键,较易.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 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答案:(1)不能(1分)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祖母(2分)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来一定来自于祖母(3分)不能(1分)解析(1)依据题意,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么女孩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亲均至少含一个A基因,但父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祖父,也可来自其祖母;同理,母亲的A基因可能来自女孩的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其外祖母.(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的基因型必然为XAY,根据交叉遗传,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从其母亲那里产来,以后只能传给其女儿,因此可推知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祖母.女孩母亲的XA即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母,也可来自其祖母.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考点在于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方式和特点,其中伴X染色体遗传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交叉遗传,其含义是研究男性的X染色体来源与去路的问题,该题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很好的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α-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病疾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新鲜的岩藻干燥.(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答案:(1)β-胡萝卜素维生素A 夜盲症非挥发性(每空2分共8分)(2)需要(2分)(3)乙酸乙酯(2分)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3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考点点拨本道题理论联系实际,考查了实验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交叉渗透,某些空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15分)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进行改造.(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基因或合成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和,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进行鉴定.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1分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2)PP1(每空2分共4分)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2分)DNA→RNA RNA→DNA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3分)(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推测氨基酸的序列(每空2分共4分)功能(1分)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改造蛋白质的功能,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实现.依据蛋白质工程的定义及题中信息可知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现有(P)基因或合成新(P1)基因.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复制、转录、逆转录和翻译.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通过蛋白质工程合成的蛋白质还需要进行生物活性的鉴定即功能鉴定,看是否达到人们的需求. 考点点拨本道题考查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步骤,同时综合考查必修二中心法则的相关内容,考查的知识本身比较基础简单,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有很大区分度和难度,反思在备考中,没有太重视此部分内容,往往被忽略了.(收稿日期:2015-05-13)例5 下图是用动物受精卵所做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生物试题分析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生物试题分析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生物试题分析永仁一中高三生物备课组2015年全国高考单独命题的地区有山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等十四五个省,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这都是参与课标一卷的,而参与新课标二卷省份最多,难度偏中等。

今年更值得注意的是广西省从2015年开始也进入新课标二卷考察,也就是说从2015年开始再没有所谓的大纲卷。

一、整体评价:风格务实稳重求进二、选择逐题分析第一题,比较有意思的是出了一个小实验设计,这讲题考察的一个知识载体是关于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但是这里隐藏的是关于实验设计中对照的问题。

培养瓶中三组实验,还是那句话:只要是实验设计题,理清楚命题,找准出自变量和应变量,理清楚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二组它们的自变量在于空气和氮气的差别,给予空气的细胞自然能够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氮气组显然不能充分的呼吸。

第三、一组的变量都是空气,变量则转移到温度上。

也就是说一、三两组的自变量在于温度不同,由此可见低温条件下离子相对吸收速度比例比较低,温度适宜的时候离子吸收比例比较高。

这道题考察了实验设计中寻找变量问题。

咱们来看这道题的选项,这三组实验中能看出来有氧的条件下,在同等温度条件下空气组比氮气组高,所以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

如果理不清楚逻辑,不能够准确找到自变量同学,如果错误把第二、三组对照,那恐怕思路就混了。

因为第二、三组看起来,貌似温度在3度的时候,并且又是空气的时候,那么它的离子吸收量比较低,但实际上第二、三组不能构成对照。

A答案是在第一、二组对照条件下得出的一个结论。

剩下三个选项说“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当然不对,通过二、三组对照,变量就在温度上,所以B答案当然不对。

C答案“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不管什么情况下,植物吸收矿质离子是需要ATP的,只不过在氮气条件下进行的是无氧呼吸。

D答案“.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显然看出来第一组吸收量百分之百,第二组只有10%,当然是不利于,怎么能是有利于呢。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6分)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3.(6分)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4.(6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第1页(共4页)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6分)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6.(6分)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做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40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29分)7.(12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的X基因和Y 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组别乙烯释放量(μL•kg﹣1•h﹣1)20d35d40d45d A0271715B0952C0000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第2页(共4页)有,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组,其原因是.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组.8.(9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

2015年甘肃省高考生物试卷(全国新课标Ⅱ)

2015年甘肃省高考生物试卷(全国新课标Ⅱ)

2015年甘肃省高考生物试卷(全国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B.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 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B.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C.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D.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3. 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B.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C.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D.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5. 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B.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C.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6. 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做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40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29分)7. 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2015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新课标II卷)解析版含答案

2015年高考真题——理综生物部分(新课标II卷)解析版含答案

一、二、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 100氮气17 10空气 3 28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 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A错误。

由“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错误。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D错误。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综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B选项。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完整word版)新课标高考生物全国卷2(解析版)

(完整word版)新课标高考生物全国卷2(解析版)

2015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新课标 2 生物)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育在含有相同培育液的密闭培育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汲取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育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育瓶中气体温度(℃ )离子相对汲取量( %)空气17 100氮气17 10空气 3 28以下剖析正确的选项是A.有氧条件有益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与温度的变化没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汲取该离子不用耗ATPD.与空气对比,氮气环境有益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汲取【答案】 A【分析】由表格信息可知相同温度条件下,空气瓶中离子相对汲取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益于根对离子的汲取; A 正确。

相同的空气,不一样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汲取量不一样,说明温度变化影响根对离子的汲取; B 错误。

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汲取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汲取需要耗费能量(ATP ),且氮气环境中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汲取;C、 D 错误。

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该酶能联合到端粒上,以自己的DNA 的一条链。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大肠杆菌拟核的DNA 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 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头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 随细胞分裂次数增添而变长【答案】 C【分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尾端,是由DNA 序列及其有关的蛋白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A 错误。

由“端粒酶由RNA 和蛋白质构成,该酶能联合到端粒上,以自己的 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的一条链” 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 B 错误。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 随细胞分裂次数增添而变短; D 错误。

3.以下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 mRNA 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开释到突触空隙的过程【答案】 B【分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 经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经过胞吐将神经递质开释到突触空隙;综上剖析切合题意的为 B 选项。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20)

2015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综(生物部分)试题解析(精编版)(20)

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空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体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29.(12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2015年高考理综真题_全国卷II(word有答案)-(7821)

2015年高考理综真题_全国卷II(word有答案)-(7821)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C. R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AI 27 P 31 S 32 CL 35.5 Ca40 Fe 56 Zn 65 Br 80 D. 人感染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 细胞数量有关第I 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6. 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要求的A. 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1. 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又跟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 B. 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培养瓶中的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断引起的空气17 10029.(12 分)氮气17 10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为研究番茄中的X 基因和Y 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空气 3 28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 A 组,即对照组)、反义X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合反义Y 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 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2015年全国Ⅱ卷高考生物试题1

2015年全国Ⅱ卷高考生物试题1

2015年全国Ⅱ卷高考生物试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通的某种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下,一段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 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 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选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29. (12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为研究番茄的X基因和Y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及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

2015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5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生物(教师版)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生物(教师版)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理综生物试题及解析(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吉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辽宁、广西)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不同条件下幼根对离子吸收量实验,考查实验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17℃条件下氮气(缺氧)环境下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量比氧气条件下低,说明幼根吸收离子需要消耗ATP,与空气环境相比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D错误。

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仍需消耗ATP,C错误。

空气中培养,温度为17℃,离子吸收量明显高于3℃,可知该植物幼根对离子吸收与温度有关,B错误。

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A错误。

由“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错误。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 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D错误。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综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B选项。

新课标高考生物全国卷2(答案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生物全国卷2(答案解析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新课标2生物)一、选择题: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同样温度条件下,空气瓶中离子相对吸收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

同样的空气,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说明温度变化影响根对离子的吸收;B错误。

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ATP),且氮气环境中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D错误。

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C【解析】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的末端,是由DNA序列及其相关的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体,A错误。

由“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错误。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D错误。

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答案】B【解析】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综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B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2.(6分)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3.(6分)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4.(6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5.(6分)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6.(6分)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做题,每个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40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129分)29.(12分)某基因的反义基因可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为研究番茄的X基因和Y 基因对其果实成熟的影响,某研究小组以番茄的非转基因植株(A组,即对照组)、反义X基因的转基因植株(B组)和反义Y基因的转基因植株(C组)为材料进行试验,在番茄植株长出果实后的不同天数(d),分别检测各组果实的乙烯释放量(果实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释放量就越大),结果如下表:组别乙烯释放量(μL•kg﹣1•h﹣1)20d35d40d45dA0271715B0952C0000回答下列问题:(1)若在B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X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在C组果实中没有检测到Y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推测,A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B组果实中与乙烯含量有关的基因有.(2)三组果实中,成熟最早的是组,其原因是.如果在35天时采摘A组与B组果实,在常温下储存时间较长的应是组.30.(9分)甲状腺激素是人体中的重要激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会升高.在这个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是分级的,其中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分泌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包括提高的速率,使机体产热增多;影响神经系统的.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3)除了作用于靶细胞外,激素作用方式的特点还有.(答出一点即可)31.(8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其原因是.(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32.(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 A X 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 A X 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 A 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 A X a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 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 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三、【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39.(15分)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将鲜活的岩藻干燥.(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生物--选修3生物技术实践】40.已知生物体内用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谷氨酸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进行改造.(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基因或合成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和,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进行鉴定.2015年全国统一高考生物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分)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培养瓶中气体温度(℃)离子相对吸收量(%)空气17100氮气1710空气32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空气的成分和温度,因变量是离子相对吸收量,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温度和氧气都影响离子相对吸收量,根本原因是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而氧气浓度和温度都影响呼吸作用.【解答】解:A、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A正确;B、第一组和第三组对比说明,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有关,温度较高时,吸收离子较快,B正确;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需要无氧呼吸提供ATP,C错误;D、第一组和第二组对比说明,氮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借助于离子的跨膜运输,考查与呼吸作用有关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氧气浓度.难度适中.2.(6分)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 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子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子DNA的一条链,可见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解答】解:A、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没有端粒,A错误;B、根据试题分析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可能为逆转录酶,B错误;C、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是真核染色体两臂末端由特定的DNA重复序列构成的结构,使正常染色体端部间不发生融合,保证每条染色体的完整性,C正确;D、当细胞分裂一次,每条染色体的端粒就会逐次变短一些,构成端粒的一部分基因约50~200个核苷酸会因多次细胞分裂而不能达到完全复制(丢失),以至细胞终止其功能不再分裂,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端粒的相关知识,这属于课本的小字部分,可见不一定重点篇幅出现的才是考点,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审题能力,识记能力,难度适中.3.(6分)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作用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分析】胞吞是细胞把大分子颗粒依附细胞膜的表面,然后内陷形成由膜包裹的泡;胞吐则是细胞内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泡,然后和细胞膜内表面结合,通过膜的运动,把包裹的物质释放到细胞外面,胞吞和胞吐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与细胞膜的结构的流动性有关。

【解答】解: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是胞吐作用,A错误;B、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不是胞吐作用,B正确;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是胞吐作用,C错误;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是胞吐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胞吐作用的实例,意在考查考生对于胞吐作用的识记和理解,平时注重总结归纳相关实例是解题的关键。

4.(6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持续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B错误;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