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生态质量管理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生态质量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贾蓓蓓邓素瑶
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7期
摘要:现代性社会以个人主义、价值多元、未来主义为主要特征,呈现出道德价值神圣性丧失、师德价值与传统道德离散的生态现状。

本文分析了教师道德所处的生态环境现状,给出了对其道德生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和机制。

关键词:师德生态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1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师德建设问题,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

”[1]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化语境下师德问题的被重新重视和提出。

1 教师道德体系的生态环境和现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职业的一个经典描述。

但是,当下的社会现状已经消解了这一描述存在的现实基础。

当下社会的竞争压力强化了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职业道德受到了身心两方面现实困境的夹击。

现代化的定义是以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替代传统农业文明,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在内的全面整合过程[2]。

当下社会中“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兴起,对教师道德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就是本文中所探讨的教师道德的现代化问题。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

[3]教师道德的生态环境是指以师德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所存在和发展的多维空间和环境,同时,这一多维空间和环境也对师德产生调控和制约作用,其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道德规范环境、文化教育环境及心理健康环境等。

这些环境因素相互间渗透融合交错影响师德生态环境。

师德生态环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外部环境,是指学校之外的社会环境,包括政府政策、上级教育主管、新闻媒体舆论环境及社会风气等。

另一方面是内部环境,是指学校自身的环境,其中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教风和学风、领导的教育理念、福利分配制度、师风师德评价标准、教师间人际关系、学生的素质等。

培养高校教师的内在信念、规范高校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唤起高校教师的高尚的道德都离不开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

2 教师道德生态质量控制方法
2.1 外部环境控制:伦理制度与制度伦理
价值控制强调的是研究主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价值定位,是一种微观的控制论。

而环境控制则是政府政策方面的宏观调控,更为具体。

它是政府政策制定者以质量控制为目的,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

环境控制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伦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制度伦理。

教师作为制度伦理的主体,是以自身权利义务对等为前提,逐渐强化和内化制度所蕴涵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制度体系也将逐渐的普遍认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从而更提升和强化了社会制度所提倡的道德要求。

所以,政策制定者需从现代化角度出发,加强制度的伦理性建设,以制度促进现代大学教师高尚师德师风的生成。

与此同时,也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加强对师德管理和建设需要现代化的伦理道德评价体系和政策规章制度。

引导和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规范和制度建设的支撑才是本文质量控制方法的关键所在。

2.2 价值体系控制:道德价值评估
价值体系控制是外部生态环境对教师生态个体控制的微观影响,是自我控制的外部延展和基于内源机制的作用反应。

研究主体的事实利益需求和价值审美需求是价值体系控制的基础。

质量控制就是对评价对象通过目标设计、事实分析、过程管理和价值评价等四个阶段操作进行。

教师道德体系理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在要求教师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以合乎现代化的“合道德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为准则,引导教师迈向更高水平的道德层次。

2.3 自我控制:自我道德的提升和内化
人本身具有建设性的特质,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达到自我道德教育的实现。

其主要手段就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和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的特点。

教师实现师德自控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控制实现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勉。

高校的积极政策所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外部动力。

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使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与教师个人的需求保持一致。

师德的培养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

它既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又要将社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

3 总结
教师道德生态质量,受教师个人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教学评价体系、学校管理制度等社会因素双方面的影响。

有研究指出职业道德的缺失源于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职业能力、心理水平、价值观等。

因此对提高师德进行现代性反思是推进师德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着科学发展观和教育改革的实际,更新现代化的师德建设的思路、方法和机制,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推动学校发展、教育振邦。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美)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1991.
[3]谢安帮.比较高等教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OO2.
作者简介:贾蓓蓓(198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31
邓素瑶(1983-),女,汉族,江西南昌人,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