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世博带来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水世博带来的思考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2年第9期
文/吴建民
今年7月15日至21日,我作为丽水世博会的评委,参观了102个正式参展的展馆,感触
良多。

这次丽水世博会的正式参加国共有102国。

展馆按面积大小分四类:A类馆面积最大,共
有11个国家参展;面积小一点的是B类馆,共有24国;C类馆共有11国;D类馆是联合馆,
共有56国参展。

丽水世博会的主题是“有生命的海洋和海岸: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评委的任务是
对102个展馆逐一参观、打分,最后根据各类馆的主题演绎和展示创意,分别评出金、银、铜奖,每一类展馆的得奖国共有6个。

韩国的丽水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人口仅29万。

我在2007年2月,曾经作为国
际展览局主席对丽水进行了考察,这次去丽水是第二次。

第一次去的时候,韩国方面带我们乘
坐直升飞机看了2012年世博会的会址。

-那时的会址还只是沿海的一片农田和荒滩。

韩国方面
告诉我,如果申办成功之后,这里将会发生大变化。

5年之后我来到这里,果然是沧海桑田,变化巨大。

在滨海25公顷的土地上建起了丽水世
博园。

世博场馆的建筑错落有致,没有太高的建筑。

各个场馆建筑的颜色基本是白色和灰色,
与海洋的蓝色形成鲜明的对照,总体上还比较协调。

在我们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韩国丽水曾经是我们最强劲的对手。

在前三轮投票中,韩国分别打败了墨西哥、波兰和俄罗斯。

在第四轮投票中,韩国获34票,中国获54票,我们
以压倒多数胜出。

丽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但是在申办过程中竟然表现如此之突出,
你不能不佩服韩国人的执著、专注和行动能力。

丽水世博会组委会主席姜东锡先生是韩国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经花了8年时间领导修
建了仁川机场。

当时修建机场是非常艰辛的,土地不够,只能围海造田。

仁川机场修建得很好,成为韩国最大的机场,首尔的门户。

8年期间姜东锡吃住在工地,现场指挥,很少回家。

这次
他受命建设丽水世博园来得也比较突然,因为时任建设世博园的总指挥病了三个月不能工作,
政府找到他来完成此项任务。

这次在丽水姜东锡请我们评委吃午饭,谈起当年韩国与中国竞争申办2010年世博会时,他不无感慨地说,丽水与上海竞争,那是兔子与老虎在斗,失败是必然的。

我回答他说:“丽水
能进入第四轮投票,与上海对决,很不容易。

我们非常钦佩你们的奋斗精神。


此次担任评委参观丽水世博会,让我最高兴的是中国馆的进步。

我没有参与中国馆的筹建,但看了之后,惊喜地发现,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馆紧扣本届世博会的主题,突出“人海相依”。

展馆内有两面陶瓷墙:一面是中日韩
获奖的儿童画。

中方举办了中日韩儿童画比赛,让孩子们来画海洋,儿童观察海洋最为纯真。

这面画墙反映了孩子们对美丽海洋的憧憬和向往以及对污染海洋的憎恶。

另一面陶瓷器是浙江
舟山的渔民画。

渔民天天跟海洋打交道,他们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他们眼中的海洋最真实,
他们保护海洋的愿望也最为强烈。

看了这两面墙,给人一种震撼,你不能不佩服其独具匠心的
设计理念。

中国馆放映了一部短片,展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在海洋中追逐嬉戏,令人愉
悦的场景;突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中国馆的展示是很有创意的,博得了评委的赞扬。

丽水世博会是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中国对这个平台利用得很好。

11个沿海省
市分别举办了各自的宣传周,展现自己在保护海洋生态,发展滨海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
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共举力了四届世博会。

我是四届世博会的评委,也是连续参加四届
评委的唯一的中国人。

爱知世博会是要告诉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

过去人们一度强调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把自然当成敌人,这是完全错误的。

萨拉戈萨世博会告诉人类,水是21世纪的稀缺资源,水危机正在向人类逼近。

上海世博会告诉人类,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的生活更
美好。

任何违背这个目的的做法,都是有害的,不可持续的。

丽水世博会告诉世界的是,海洋
环境正在严重恶化,海岸与海洋又是密不可分的,保护海洋,保护海岸,也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四届世博会反映出人类的反思正在深化。

反思必定会带来变化,反思也会教育人类。

我们
中国人必须从这种人类大反思中得出必要的启示。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

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
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现任外交学院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