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生物查漏补缺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说明
本文档用于一模考试后复习用文档,不提供纸质版需要各位同学手抄完成笔记,抄写范围说明:
70-55分以上只抄写红色字体,55分以下抄写红色字体和黑色字体内容,绿色字体阅读即可,不需抄写
一、单细胞生物
易错点拨
1.收集管和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后,通过与表膜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2.草履虫一般有两个细胞核,通常认为大核与营养代谢有关,小核与分裂生殖有关。

3.草履虫的身体微小,结构简单。

没有神经系统,不能进行反射,但是它具有应激性,能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

1.单细胞生物生物圈中还有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它们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

例如,衣藻、变形虫、酵母菌、眼虫等。

2.观察草履虫
(1)步骤:洗净玻片→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观察。

(2)注意事项
①草履虫有趋氧性、趋光性,一般聚集在培养液表层,所以吸取
表层的培养液可得到较多的草履虫。

②为阻碍草履虫的运动以便于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的培养液的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

棉花纤维不要放得太多。

③练习一边通过目镜观察,一边移动装片,以追踪一两只草履虫的运动状态。

草履虫是靠纤毛摆动旋转前进的。

只要看清口沟所在的位置,就能辨别其旋转方向,还能看到草履虫遇到棉花纤维阻挡时,它们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改变方向后,再试探着前进,直到避开阻挡物。

④确定一只运动相对缓慢的草履虫,尽可能仔细地对照教材上的图,辨认一些结构。

为了看清纤毛,应调节光圈使视野稍暗。

视野稍暗时,也易于观察到伸缩泡和收集管。

⑤对草履虫食物泡的观察,需经活体染色。

方法是:在草履虫的临时装片上,滴少许红墨水或中性红溶液,几分钟后,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草履虫细胞内有颜色的食物泡。

3.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形态草履虫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水沟或池塘中,个体较大,长150~300微米,肉眼隐约可见。

显微镜下能看到草履虫全身密布纤毛,前端钝圆,后端稍尖,形状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底,因此称为草履虫。

(2)结构和功能
营养方式
(1)草履虫体内无叶绿体,不能制造有机物,以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为食,具体方式:纤毛摆动前进→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由口沟进入体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细胞质流动→食物被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胞肛排出体外。

(2)呼吸和排泄:表膜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表膜排出体外,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含氮的废物通过收集管收集,再由伸缩泡排出体外。

考向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有利
(1)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有许多是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2.有害
(1)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能侵入人体,危害健康。

(2)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时可形成赤潮,危害渔业。

二、生物与环境
考向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方法点播
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我们可以将题干用“因为……,所以……”来造句,就可以准确地判定是谁影响了谁。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的判断:一般给出的环境比较特殊,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而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改变。

考向二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总结提升
对照实验原则: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他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保证“其他条件的完全相等”。

其他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2)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3)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4)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分类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对于所有的生物来说,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都影响着它们的生活,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非生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及常见实例如下表:
影响生物
常见实例
的主要非
生物因素
温度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
始盛开;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
水分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上多不毛之地,近水处
出现绿洲
光不同深度的海洋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猫头鹰
白天休息而晚上觅食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

如有些动物形成了适应环境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的适应,每一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能适应所有的环境。

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也有影响。

如池塘里的生物对于水生环境是适应的,如果由于气候的变化或地势的改变,池塘逐渐干涸了,生活在那里的大部分生物就会死亡,所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五、科学探究实验
1.探究过程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

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生态系统
考向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方法点播
1.判断一个范围是否是生态系统,先判断它的组成是否同时具备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再看其生物部分是否完整,即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

2.凡是说某个地方的一部分组成,或某个地方所有的生产者,或某个地方所有的生物等都不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考向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总结提升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最基本、数量最多的生物组成成分。

2.只有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才能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一般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但也有特殊情况。

例如,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依靠吸取被寄生植物的营养物质生活,属于消费者;蚯蚓、蜣螂等虽然是动物,但是它们不直接取食新鲜的植物,而是以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等为食,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属于分解者;而细菌和真菌中的寄生种类依靠吸取被寄生生物体内或体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消费者。

考向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易错点播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2.每条食物链箭头的方向一定是由被捕者指向捕食者。

考向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考向五生物圈
一、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及作用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
和生存空间
生物部分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
关键的生物组成部分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依据食性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用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指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往往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3)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

(4)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主要有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5)生物富集:有毒物质会随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也叫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虽然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四、人类的起源和生殖
考向一人的起源和发展
归纳总结
考向二人的生殖系统
考向三生殖过程
方法归纳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曾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欧洲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它们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靠前肢攀援和采集食物。

它们采集的食物主要是树上的野果、嫩芽、树叶以及昆虫等。

森林古猿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类人猿基本相同。

(2)森林古猿中的一部分一直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现代类人猿与森林古猿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等方面都极为相似。

(3)由于特殊的原因,森林古猿的一支走向了演化为人类的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比较
比较项目现代类人猿人类
运动方式不能真正直
立行走(臂
行)
直立行走
使用和制造工具的
能力会使用自然
工具,不会
制造工具
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
复杂的工具
脑发育的程度
脑的容量约
为400ml,没
有语言文字
能力
人脑的容量约1200ml,
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
语言文字能力
根本区别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
3.从猿到人的进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环境因素
在1000万至2000万年前,地壳运动剧烈,地球上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脉,在东非则形成了全长6000多千米的大裂谷。

当时的气候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

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地生活,它们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也逐渐发生变化,逐渐进化成人类。

(3)森林古猿进化到古人类的历程
森林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①直立行走,前肢解放。

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下地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

②使用工具,制造工具。

前肢解放的森林古猿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并且开始制造简单的工具进行劳动。

③大脑发达,产生语言。

古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二、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的组成
性别结构功能
男性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前列

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女性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输卵管输送卵细胞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由此产出
2.发育过程
(1)产生生殖细胞
精子和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它们分别含有男性和女性的遗传物
质。

(2)受精
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游动进入子宫,进而进入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够进入卵细胞并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3)受精卵发育成胚泡
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

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就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

这就是怀孕的开始。

母体会出现妊娠反应。

(4)胚胎的发育
在子宫内膜上,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

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已经呈现出人的形态。

(5)胎儿的发育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的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6)分娩: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

分娩似乎并不复杂。

但是对于母亲来说,分娩却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阵痛。

母亲的生育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铭记的。

五、青春期
考向一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考向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归纳总结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青春期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是指生殖器官从开始迅速发育到成熟的阶段。

青春期的开始年龄、发育速度、成熟年龄等,在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就开始的来说,男孩一般比女孩晚两年。

中学生一般都进入了青春期,对每个人来说,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2.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1)青春期的形态变化
①进入青春期,在生长激素的作用下,身高增长迅速。

②随着四肢骨增长加快,肌肉的发育也加快,使青少年的体重快速增长。

③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孩和女孩在体形方面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男孩身体变得比较健壮,女孩的身体变得比较丰满。

(2)青春期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功能的变化进入青春期后,男生和女生的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①脑功能的变化儿童到了8岁左右,脑的质量已经接近成人水平。

到了青春期,脑的质量虽然增长有限,但是,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却变得更加复杂和完善,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基本完成。

②心脏和肺功能的变化人在青春期,心脏由于心肌的增厚而质量迅速增加。

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也因心肌收缩力量的显著增强而增加,血压也随着明显升高。

此外,肺活量也显著增加。

(3)青春期的性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性发育包括性器官的形态、功能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

3.正确认识遗精和月经现象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会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1.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心理上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生活中常常会有较多的心理矛盾。

如自己有“小大人”的感觉,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而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家长和老师的关怀。

(2)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性意识也开始萌动,常表现为从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变化。

2.青春期心理卫生(1)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关注自己身体变化的同时,能以充沛的精力去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不怕学习上的困难。

(3)在学校与同学之间能建立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的积极人际关系,在集体中是受欢迎的成员,在群体中有自己的朋
友,保持和发展互助、融洽、和谐的关系。

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除了讲究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外,还要注意饮食,力求营养全面、均衡,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

六、无脊椎动物
一、腔肠动物
1.生活环境: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与人类的关系:海蜇可食用,珊瑚虫的分泌物形成珊瑚礁。

4.常见种类:海葵、水母、海蜇、珊瑚虫、水螅。

二、扁形动物
1.生活环境:大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与人类的关系:寄生虫危害寄主的健康。

4.常见的种类: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

三、线形动物
1.生活环境: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3.与人类的关系:蛔虫、蛲虫、钩虫、线虫、丝虫等寄生在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四、环节动物
1.生活环境:蚯蚓穴居在潮湿的土壤深处,沙蚕生活在海洋,蛭生活在水田、池沼、沟渠或潮湿的森林中。

2.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3.与人类的关系:沙蚕是鱼、虾、蟹等的鱼饵;可以从蛭体内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的药物;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肥力,同时还是高蛋白饲料。

4.常见的类型:蚯蚓、沙蚕、蛭。

五、软体动物
1.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0万种以上。

2.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数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入药;钉螺等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4.常见的动物:蜗牛、河蚌、石鳖、鲍鱼、鱿鱼等。

六、节肢动物
1.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90%以上。

种类繁多。

2.生活环境:多陆生。

3.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与人类的关系: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动物蛋白;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蝉蜕可以入药,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蚊、蝇等会传播疾病。

七、脊椎动物之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如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一、鱼
1.体型: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大多呈流线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2.体表:常覆盖着鳞片,并分泌黏液,起保护作用。

侧线可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3.游泳(运动方式):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鲫鱼的呼吸器官:鳃
(1)呼吸现象:鱼的口与鳃盖后缘交替张合;将墨汁滴在鱼口前方,观察到墨汁流入鱼口后,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

(2)呼吸器官:鳃是鱼的呼吸器官,其主要部分是鳃丝,其内密布毛细血管,有利于与水进行气体交换。

(3)呼吸过程:水(氧气)→口(氧气)→鳃丝(二氧化碳)→鳃盖后缘(二氧化碳)→体外。

二、两栖动物
1.代表动物——青蛙
(1)头部:呈三角形,可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头部有口、鼻孔、眼、鼓膜等发达的感觉器官,是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应。

(2)四肢:前脚较短,后脚强大,肌肉发达。

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足宽而趾长,趾间有蹼,适于游泳。

(3)呼吸系统:青蛙在陆地上生活,主要靠肺呼吸,能从空气
中吸收氧气,皮肤湿润,在水中在陆地均可呼吸,皮肤裸露,分
泌黏液,游泳时减少阻力;皮肤内有丰富的血管,可辅助呼吸,
这是对陆上生活的适应。

(4)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为保护色。

2.其他常见的两栖动物:如蟾蜍、大鲵、蝾螈等。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
活在陆地,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
吸。

三、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1.代表动物——蜥蜴
(1)头后面有颈,能灵动转动,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

(2)皮肤:干燥而粗糙,表面覆盖角质鳞片,可以减少体内水
分的蒸发。

(3)呼吸器官:肺。

(4)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

2.其他常见的爬行动物:如乌龟、壁虎、蛇、鳄鱼等。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
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四、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
项目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高等
身体分部头、躯干、
四肢
头、颈、躯干、
四肢
有了颈
生活环境幼体水生,
成体陆生或
水生
陆生或水生有的种类完全脱离了水生环境
皮肤和覆盖物
裸露、湿
润、无覆盖

体表有角质鳞
片,干燥
体表有覆盖物
呼吸幼体用鳃呼
吸,
成体用肺呼
吸,皮肤辅
助呼吸
用肺呼吸完全用肺呼吸
生殖和发卵生,体外
受精,变态
体内受精,生殖
过程脱离了水,
体内受精,出现卵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