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一轮必修一秦到清地方官制的发展课件完整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其辖区称为“道”,或称“藩镇”。 三、隋朝:裁撤郡一级,形成州县制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2)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积贫积弱;
❖ A.“宗法分封”的政治特点
❖ B.“王国问题”的尖锐复杂
❖ C.“郡国并行”的文化背景
❖ D.“汉承秦制”的历史渊源
2、汉武帝时:推恩令、刺史制度
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 重要法令。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 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 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 中央政权的侯国。
第3课:秦到清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秦:郡县制
❖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 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地方机构 郡 郡守
县 县令
族
乡 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权 里 里正
推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 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
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
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
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
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
流。由此可推知
B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
六、元:行省制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创立行省制度,实行行省、路、府、 县四级制; (2)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3)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任当地首 领为土司; (4)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材料二:在行政区划上,从元代开始,采取“犬 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 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 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 ”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 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 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式的方法不仅加强了 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 、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影响:军事上形 成内轻外重的格 局。地方尾大不 掉,威胁中央。
藩镇与节度使
唐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 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 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 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 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 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 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 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 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 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
4、丝染无复白,鬓白无重黑,努力爱青春,一失不再得。——旋国章 46、失恋的人的伤心大多不是因为恋人的离开,而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处境的同情和怜悯。——韩寒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 58、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8.南方地区水能的开发,三峡工程
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 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 矣。”——柳宗元《 封建论》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将节度使的兵权收归中央,并将地方 精兵充实禁军;强干弱枝 (2)政治: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相互牵制 (3)经济: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司法:中央派人担任地方司法官,死刑上报 中央 (5)区划:设置路,形成路—府(州)—县
2、评价
(1)加强了中央集权; (2)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积贫积弱; (3)地方无为,无法抵御少数民族入侵。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
转 运 使 掌 管 一 路 的 大 权 。 1007 年 后 ,
②现实:宋真宗在 疆域空前辽阔 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2013课标Ⅰ,1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评分标准及示例: 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 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 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
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
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
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
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
B
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
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
三、隋朝:裁撤郡一级,形成州县制
四、唐朝:道州县制
4.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3.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内在联系;粗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结合元素概念的学习掌握地壳中、生物体内元素分布。
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4、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影响;比较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的史实,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
(2)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 标志。
(3)县制为历朝所沿用,深远影响。
类别 建立基础
分封制 血缘关系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 ,官位概不世袭
与中央 诸 侯 国 有 很 强 的 地 方 郡 县 是 地 方 行 政 机 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本题具有 一定的开放性,可自由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地 区分布、名称变化等视角。在说明变迁的原因时,语 言一定要精练,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变迁的最主要的 原因即可。
五、北宋:收权置路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据《秦律·置吏率》
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
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A
D.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
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
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
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二、汉代: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 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
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 48、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没什么大不了! 宗子、封功臣。数年 57、其实总是笑的人,真的很需要人疼。
1、唐初:设置监察机构——道 唐太宗:设10道(监察区),长官为观察 使或采访使。
唐玄宗:道形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
道
州(府)
县
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 边地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2、唐中期以后:节度使
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长 官为节度使。如安史两人
中央与藩镇力量对比图
边镇兵 中:央军 49万 9:万
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 被滥用于内地,节度使管辖区大者连州十 数,小者亦兼三、四。其辖区称为“道”, 或称“藩镇”。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 事上有自主权,于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2018课标Ⅰ,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关系 独立性Fra bibliotek,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封 地 内 有 行 政 权 , 拥 辖 区 内 行 使 行 政 管 理
责范围 有土地管理权
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导 致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强和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与分封制对比,各自优劣:
分封制: 优:地方有一定自主权,拱卫王室; 劣:地方权力过大,易造成割据; (只知家、不知国) 郡县制 优: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劣:过于集权,地方无自主权;不能拱卫王室。
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王参与政事。 酹金夺爵:因助祭黄金成色不足而废候位
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
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
察地方。
位卑权重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刺史也 不受丞相的制约,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 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并且刺史 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这往往能够 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 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 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史料实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两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后乃谋臣献画(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9、智力测验就是要看看到底笨到什么程度。
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2.江淮梅雨成因,发成区域,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宣慰司
❖ 材料一: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 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 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 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 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 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 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 ,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 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 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 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 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 朝廷的号令行事。
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2)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4)司法:中央派人担任地方司法官,死刑上报中央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
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
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A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3、东汉:州郡县制——州牧制度
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 、军事长官“州牧” 造成地方割据
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自主权,于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1)军事:将节度使的兵权收归中央,并将地方精兵充实禁军;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 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 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 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 越来越简陋的趋势。材料反映( )
刘邦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王
地位高于郡,有权任
国
命官员,有权治民。
中 央
侯
地位同县,
国
有权治民。
郡
县
汉文帝接受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 的建议,将 齐国分为七国,将淮南国分为三国,赵国分为二 国,使国的数目增加,而领域却大大缩小。汉景 帝继续,引发七国之乱。
❖ 学者陈苏镇指出:秦以郡县治东方, 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激起东方社 会的反抗,以致二世而亡,所以刘邦建 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继承秦朝的基 本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 之习俗。这实际上说明了汉代
其辖区称为“道”,或称“藩镇”。 三、隋朝:裁撤郡一级,形成州县制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2)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积贫积弱;
❖ A.“宗法分封”的政治特点
❖ B.“王国问题”的尖锐复杂
❖ C.“郡国并行”的文化背景
❖ D.“汉承秦制”的历史渊源
2、汉武帝时:推恩令、刺史制度
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 重要法令。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 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 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 中央政权的侯国。
第3课:秦到清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秦:郡县制
❖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 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 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地方机构 郡 郡守
县 县令
族
乡 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权 里 里正
推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 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
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
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
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
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
流。由此可推知
B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
六、元:行省制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创立行省制度,实行行省、路、府、 县四级制; (2)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3)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任当地首 领为土司; (4)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材料二:在行政区划上,从元代开始,采取“犬 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 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 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 ”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 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 种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形式的方法不仅加强了 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 、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影响:军事上形 成内轻外重的格 局。地方尾大不 掉,威胁中央。
藩镇与节度使
唐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 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 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 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 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 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 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 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 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 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唐玄宗匆忙南逃。
4、丝染无复白,鬓白无重黑,努力爱青春,一失不再得。——旋国章 46、失恋的人的伤心大多不是因为恋人的离开,而是因为自己对自己处境的同情和怜悯。——韩寒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 58、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8.南方地区水能的开发,三峡工程
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 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 矣。”——柳宗元《 封建论》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将节度使的兵权收归中央,并将地方 精兵充实禁军;强干弱枝 (2)政治: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相互牵制 (3)经济: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4)司法:中央派人担任地方司法官,死刑上报 中央 (5)区划:设置路,形成路—府(州)—县
2、评价
(1)加强了中央集权; (2)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积贫积弱; (3)地方无为,无法抵御少数民族入侵。
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
转 运 使 掌 管 一 路 的 大 权 。 1007 年 后 ,
②现实:宋真宗在 疆域空前辽阔 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2013课标Ⅰ,1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评分标准及示例: 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 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 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
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
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
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
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
B
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
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
三、隋朝:裁撤郡一级,形成州县制
四、唐朝:道州县制
4.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3.了解元素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内在联系;粗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结合元素概念的学习掌握地壳中、生物体内元素分布。
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4、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影响;比较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的史实,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
(2)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 标志。
(3)县制为历朝所沿用,深远影响。
类别 建立基础
分封制 血缘关系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 ,官位概不世袭
与中央 诸 侯 国 有 很 强 的 地 方 郡 县 是 地 方 行 政 机 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本题具有 一定的开放性,可自由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地 区分布、名称变化等视角。在说明变迁的原因时,语 言一定要精练,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变迁的最主要的 原因即可。
五、北宋:收权置路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2017·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据《秦律·置吏率》
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
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A
D.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
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
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
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二、汉代: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 1、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
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 48、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没什么大不了! 宗子、封功臣。数年 57、其实总是笑的人,真的很需要人疼。
1、唐初:设置监察机构——道 唐太宗:设10道(监察区),长官为观察 使或采访使。
唐玄宗:道形成正式的行政区划
唐朝行政区划:
道
州(府)
县
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 边地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2、唐中期以后:节度使
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长 官为节度使。如安史两人
中央与藩镇力量对比图
边镇兵 中:央军 49万 9:万
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 被滥用于内地,节度使管辖区大者连州十 数,小者亦兼三、四。其辖区称为“道”, 或称“藩镇”。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 事上有自主权,于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2018课标Ⅰ,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关系 独立性Fra bibliotek,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封 地 内 有 行 政 权 , 拥 辖 区 内 行 使 行 政 管 理
责范围 有土地管理权
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导 致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强和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与分封制对比,各自优劣:
分封制: 优:地方有一定自主权,拱卫王室; 劣:地方权力过大,易造成割据; (只知家、不知国) 郡县制 优: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劣:过于集权,地方无自主权;不能拱卫王室。
附益之法:不允许诸侯王参与政事。 酹金夺爵:因助祭黄金成色不足而废候位
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
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
察地方。
位卑权重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刺史也 不受丞相的制约,而是直接隶属于中央 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并且刺史 的俸禄很低,只有六百石,这往往能够 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 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 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史料实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另两项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
……,后乃谋臣献画(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9、智力测验就是要看看到底笨到什么程度。
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2.江淮梅雨成因,发成区域,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宣慰司
❖ 材料一: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 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 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 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 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 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 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 ,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 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 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 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 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 朝廷的号令行事。
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2)西藏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辖; (4)司法:中央派人担任地方司法官,死刑上报中央
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
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
。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
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A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3、东汉:州郡县制——州牧制度
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 、军事长官“州牧” 造成地方割据
节度使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自主权,于是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1)军事:将节度使的兵权收归中央,并将地方精兵充实禁军;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 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 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 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 越来越简陋的趋势。材料反映( )
刘邦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者, 天下共击之。"
王
地位高于郡,有权任
国
命官员,有权治民。
中 央
侯
地位同县,
国
有权治民。
郡
县
汉文帝接受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 的建议,将 齐国分为七国,将淮南国分为三国,赵国分为二 国,使国的数目增加,而领域却大大缩小。汉景 帝继续,引发七国之乱。
❖ 学者陈苏镇指出:秦以郡县治东方, 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激起东方社 会的反抗,以致二世而亡,所以刘邦建 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继承秦朝的基 本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 之习俗。这实际上说明了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