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西湖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文西湖解说词
概述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卧龙山麓,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福建园林明珠”。

福州西湖不仅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郊邑园林和公共园林之一。

据史料记载,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建福州子城时在此处取土筑城墙而凿成洼地,然后引西北诸山之水注入,以灌溉农田,因湖在子城之西,故称西湖。

唐末西湖就已经成为游览胜地。

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

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

宋淳熙年间,南宋宗室、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建澄澜阁。

明代有一些名人在西湖建草堂别墅。

清道光八年林则徐疏浚西湖并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

民国3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把西湖辟为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虽然比不上杭州西湖的壮丽奇秀,也不如扬州瘦西湖玲珑精致,但历代文人名士对她恬静婉约的清丽赞誉有加。

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赞词为使她赢得“少女西施”的千古美誉,在全国36个古西湖中名列第六而载入明永乐大典。

西湖历史上较著名的景点有明代诗人徐熥题的西湖八
景和民国4年何振岱增修的八景。

解放后,西湖公园几经修建并扩大,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因地制宜、随势造景,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拳石勺水、小中见大”、“古文史韵、诗情画意”的古典造园风格,还逐次恢复西湖古景。

西湖公园现有总面积46公顷,主要由三块水域和三个“岛屿”组成,其中水域面积30.5公顷,陆地面积11.5公顷,包括开化屿、窑角屿、榭坪屿、桂斋、北湖岛、东西两侧湖滨绿地、湖头憩园。

历年整修恢复形成的景观有仙桥柳色、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诗廊怡园、更衣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蝶斜阳、荷亭晚唱、大梦松声、西湖书院等,大小景点数十处。

如今西湖满园翠绿,古迹名胜掩映其间,湖面波光粼粼,曲岸风荷,幽香飘涌,景物秀丽,风光旖旎,成为中外游客到福州的必游景点。

游览路径
公园正门——仙桥柳色——开化屿——玉带桥——窑角屿——谢坪屿——大梦山景区
景点解说
仙桥柳色
西湖公园的正门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牌坊,立于西湖南边的湖滨路上。

进入园内要穿过一条垂柳夹道的“柳堤”。

堤上有一拱桥界通湖水,湖上望之,长堤卧波,“千条万条绿
丝绦”,俨然一幅“仙桥柳色”的美丽画卷。

其实,西湖明时古八景之一的仙桥柳色并不在此处。

古时人们游西湖是由城西门通过迎仙桥进入园中的。

当时,迎仙桥横卧碧波之上,湖畔遍梅柳,而得“仙桥柳色“之景。

历代文人都对此景留下了赞美之词,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有词“记风流重来,手种绿成阴也”,明徐熥的《仙桥柳色诗》曰“迎仙桥畔万条丝,滉荡春光二月时。

知是踏青归去晚,几多游女唱杨枝。

”沈钟赞美此景“平湖十里波,碧色浓于酒,东风一夜吹,绿遍仙桥柳。


民国一十九年时,游西湖改由通湖路修堤达开化屿,堤长139米,宽8米,两侧植柳称柳堤。

堤中段为桥。

原桥面为石阶,七十年代初改为缓坡,1994年改桥为拱桥,宽10米,长36米。

1985年以后曾多次修堤,扩宽堤面达18米,并降低一层高度,形成高低二层堤面,沿湖立石栏,游人可拾级下堤濒水凭栏。

堤两旁夹植桃柳、迎春和各种花灌木,色彩鲜艳,引人注目。

现在的“仙桥柳色”一年四季烟笼柳翠,迎春花黄桃花红。

临桥眺望,青山绰影,碧水波涟,轻舟浮荡。

古名新用不失妥当。

开化屿
开化屿是四面环水的小岛,因岛上开化寺而得名,古时被俗称为后山,雅名小孤山。

现在开化屿是西湖的核心游览
区,此处集中了西湖最多最密集最美的景点,有开化寺、盆景园、宛在堂、竹映书丹、诗廊、更衣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等景物。

开化屿往北过玉带桥是窑角屿,往西过飞虹桥是谢坪屿。

姐妹亭、紫薇厅
柳堤尽头两侧有各有一处水榭,因对称而被合称为“姐妹亭”,堤头不新不旧的建筑是始建于1914年的紫薇厅。

1952年重修,砖木结构,现为公园服务部。

柳堤前方的围墙之外矗立着一座挺拔峻峭的假山,假山之后为盆景园。

为了避免游览路径的曲折,最好不要先进入盆景园,而是绕过假山先进入开化寺,从中入游盆景园,然后向西折回湖畔顺次游览宛在堂、诗廊怡园、鉴湖慕鱼、湖天竞渡等景点。

开化寺
开化寺位于开化屿中央,为公园最古老的建筑物,据传北宋景佑四年此处就有建筑。

开化寺原来是明代谢廷柱在小孤山私宅旁的一小庵。

明朝嘉靖三年,知府汪文盛捐资建寺,标开化之名。

康熙、乾隆年间数次重修。

现有建筑的原样为清康熙四十四年总督金世荣重建,寺大门三楹,中为正殿,后为禅堂,两翼系钟鼓楼,又左为客寮,右为方丈室。

寺内有数十株荔枝,与西禅寺荔枝一样闻名。

相传寺内荔枝是王氏之女十八娘手植,称为“十八娘”。

宋蔡襄《荔枝谱》云:
"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噉此品,因此得名"。

现寺前尚存一株古荔。

民国三年,巡按使许世英辟开化寺前为公园,重修开化寺古迹,在寺前建矩节亭、完素亭、赏雨亭、海棠亭等。

民国九年,在寺前建李铁拐喷水池。

抗战时寺荒芜,解放战争时期,为伤兵医院和军械仓库。

后寺遭损坏,慢慢荒废。

1954年重新修建开化寺,在寺旁建金鱼园,展出邹鼎家捐献饲养的金鱼,其中“五新鹅冠”品种曾名噪一时。

后在寺左后方建一礼堂,七十年代后期常作为菊花及名花展览之所。

文革期间西湖惨遭破坏,金鱼园不复存在,李铁拐喷水池被改为如今这个样子的猴山喷水池。

根据西湖的重建规划,李铁拐喷水池又将获得恢复。

1986年整治西湖时,开化寺进行全面整修,原金鱼园复建为盆景园并与开化寺连为一体,庭院内种植珍稀花木,根艺盆景。

1998年,开化寺又重修一新,形成今天的格局。

寺门口置一对青石雕狮,两侧门墙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提供有益的参考。

门上悬挂着福建书法名家陈奋武先生手书的“开化寺”题匾,两旁题联“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中吞”、“鸟识天机衔得春来苍上弄”。

寺内是以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建造的庭院,栗红色的曲廊将方台和小楼相连,四周花草宜人,幽静清新,院内的金桂、银桂散发着泌人心脾的花香。

几株珍贵的波斯皂荚树郁郁葱葱,绿洒
满院;夏秋季节,树上金黄色的串串花絮,灿烂夺目,十分壮观。

开化寺内常作为公园花展之所,花展时期,繁花似锦,绿荫满园,花香四溢,美不胜收。

盆景园
盆景园原为1954年重新修建开化寺时,在寺旁所建的金鱼园,1986年开化寺全面整修时,与开化寺相连,1998年又重修一新,形成今天的格局。

灰瓦白墙、如意花窗、小桥流水、假山盆景,古朴典雅。

一池碧水绕园中,将亭台楼榭连成一气,假山叠石座落池上,潺潺流水叮咚作响。

园内展出五针松、罗汉松、苏铁、油杉、榕、榆、三角梅等树桩盆景,有的苍古奇特,遒劲曲折,有的优雅自然,清秀潇洒,令人赏心悦目。

园中新修建的具有民居特色的“福寿堂”与古色古香的“宛在堂”相连形成颇具规格的仿古建筑景观。

福寿堂内设有不同字体的“百寿图”和“百福图”。

置身盆景园中,可听泉、赏翠、闻香、观景,让人领略自然山水的美妙意境和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宛在堂
宛在堂在开化屿西南,东邻盆景园北接开化寺,为闽中诗人纪念堂。

宛在堂原是明正德年间诗人傅汝舟营建的别墅。

傅汝舟,号丁戊山人,聪慧,通晓文章,好游历。

他曾诗云“城外西湖烟雾光,孤山宛在水中央。

门开独树悬青磴,径绕千花上碧堂。

兰艇桂桡操自稳,药房荷榻卧偏长。

秋波
不隔寻真路,乘兴须君到隐乡”。

傅汝舟招请友人高濲同来隐居。

高濲,字宗吕,善书画,好钦酒,少年时与傅相识。

两人十分友好,才华横溢,当时人称“高傅”,高答傅诗云“南州五月湖水平,荷花万顷湖山明。

放舟邀客钱已办,题诗寄予堂欲成。

诸鹤沙鸥底自性,松云萝月若为情。

眼中万事正须问,吾与尔曹当运行。

”傅汝舟取诗句“宛在水中央”的“宛在”为堂名,后堂圮。

康熙四十一年,后人在原址上建“湖心亭”,后又改名为“蒹葭亭”。

乾隆十三年,时任四会县知县的广东诗人黄任,苏州道判李云龙重建宛在堂为福州诗人纪念堂。

在堂设立诗凳,祀以林鸿、王偁、郑善夫、傅汝舟、高濲、叶向高、曹学佺、谢肇淛、徐勃、徐熥等十大诗人及有功于西湖的名官。

林鸿,福建福清县人,明洪武初年,经洪武帝朱元璋亲自考以《春晓》、《孤雁》二诗,因而名噪京师,授福建将乐训导、居士,年升礼部精膳师员外郎。

林生性洒脱大方,不善为官,致力于诗歌创作,著有《鸣盛诗集》传世,被誉为“闽中十才子”之冠。

而后,宛在堂逐渐增祀人员达三十二名,林则徐也在其中。

道光四年刘奂为等人又重建宛在堂。

宛在堂木构三楹,面阔二间,二层小楼,三面环廊,护有栏杆。

堂前有庭,红梅数十株,四周还植有松柏、土竹、荔枝等,墙边有芭蕉、紫藤、桂花,四季常青,花香袭人。

恰如闺秀杨蕴辉古诗云
“长松翠柏郁苍苍,宛在伊人水一方。

缘架紫藤垂碧幔,压檐丹荔缀红囊。

频倾佳釀荷筒绿,偶试新茶竹露凉。

联袂清游邀胜侣,回栏花气袭人香”。

道光八年,民族英雄林则徐疏浚西湖时,曾借此地为办公场所。

道光七年九月,民族英雄林则徐父亲病故,他辞官回家守制,看到西湖大半堙塞,则提请地方官员重浚。

闽浙总督孙尔准采纳则徐之见,并委其办浚湖之事。

于是,他借宛在堂为办公地点,并造两艘一大一小的船。

每天架舟到工地督察,大船专作迎送协助工程办事人员。

有一天,他从文藻山家中带了一篓荔枝,驾舟宛在堂,请大家品尝,并商浚湖大业,却听有人诬其借浚湖为名,损害“百姓”利益。

他颇有感触,于是口占一诗“风物蛮乡也足誇,枫亭丹荔幔亭茶。

新潮拍岸添瓜蔓,小艇穿桥宿藕花。

愧比甫仙亭畔鹤,枉谈庄叟井中蛙。

琴尊待践西湖约,一擢临流刺浅沙。

”借景抒情,借诗寄慨。

他不顾有人诬告,仍继续完成浚湖大业。

次年八月竣工后,林则徐把曾用过的两艘船改为画舫,一曰“佇月”,一名“绿筠”,作为诗人聚会的交通工具。

同治年间,又重修“宛在堂”。

民国三年西湖辟为公园后,次年著名人士沈瑜庆、陈宝琛倡议重修宛在堂这一西湖名胜古迹。

巡按使许世英浚湖建堂,使之成为诗人雅集之所。

重修后的宛在堂比原来增高若干尺,堂基与堂前的矮墙齐高。

登堂而至,眼界顿开,全湖景致一览无余。

一些诗人
还为建堂写诗作记,诗人王允皙作宛在堂落成诗“文献号微不在兹,新堂瞻拜邈含思。

何人能有千秋业,且尔教添几首诗”。

重修后的宛在堂堂柱上有时任通志局总篡陈衍提“聊增东越湖山色,略似西江宗派图”的楹联,常有诗社举行诗会。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三山诗社多次在此与台湾、香港诗人举行诗会。

福建逸仙艺苑也曾在此举行过诗会,颇有影响。

1998年,宛在堂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保持古朴典雅之风,在绿荫掩映之中,常为名人书画耕作之地,及诗人聚会之所,娴静清幽,既可观西湖风景,又可品新茶憩息。

堂前种植各种树木花卉,草坪上有尊白色的古代诗人塑像,手拿书卷,佇望远方,朗朗诗语。

此像不实指某人,面部神情比较接近李白,身上穿的是明代文人衣服,帽子的样子是宋代的,是诗人代表,喻示宛在堂与诗人的关系。

现宛在堂仍是人们喜爱的古之胜景。

诗廊怡园
宛在堂东边是诗廊怡园。

诗廊怡园占地不到一亩,西以龙墙邻宛在堂,墙中开洞门,楣上镌刻着“竹映书丹”,北靠开化寺高大的山墙以为山,南以更衣亭面湖,东围爬山廊以接湖山胜处,方寸空间,山石嶙峋、草木葱郁,瀑落泉流,曲径通幽,中国园林“园之园”艺术的趣味美被诗廊怡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廊是1985年建的木构曲折爬山廊,长约80米,由廊、亭、楼联合组成。

廊内荟集20多幅历代名人吟颂西湖的诗词,是书法家用真、草、篆、隶各体书法写就。

其中有宋词人辛弃疾的《贺新郎》一词,其名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把美丽的西湖喻为待嫁西子,流传千古。

诗廊依山就势,布局合理,活泼而自然,有方门与后山相连。

或以鹅背坐椅为栏,与后山空间相融;或以白墙相隔,将景致遮档。

廊中有亭,精致小巧,亭廊相连,自然流畅,别具一格。

诗廊尽头是一两层小楼,小楼有窗,推窗可见湖山景致,
小园景色俱佳,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精彩。

春天是小园最灿烂的季节,杜鹃盛开,桃花烂漫;夏天是最欢快的时刻,溪中荷叶圆圆,亭亭玉立,溪边芒果累累,瀑流跳跃,蜻蜒点水,鸟啼蛙鸣;秋天清爽,红枫萧萧,残荷留画,南天竹红果串串,玲珑可爱;冬日小园绿竹依旧,泼翠留影,小梅清雅,暗香浮动,花叶良姜,休花待月。

平时常有人在此读书、吟诗,也有拉琴、清唱,书声、琴声、吟诗声,声声入耳;鸟声、水声、蛙声令人陶醉,汇成和谐美妙的协奏曲,令人留连。

更衣亭出典于传言,五代时闽王王延钧与王后金凤及宫娥乘船游湖,每每在此更衣休息。

湖山胜处
诗廊怡园的北面与开化寺东面是一陇低矮的小山丘坡,俗称西湖后山。

明万历十五年郡守江铎建亭于山巅,匾曰:“三山别岛”。

旧时山上怪石嵯峨,松柏葱郁,远观近眺,西湖美景尽入眼底,为全湖之胜。

乾隆二十六年郡守李拔观此景后,题后山为“湖山胜处”,并立碑于孤山。

道光十二年,亭改建后,桂林朱恒又题为“镜湖亭”,民国时又重修,解放后“镜湖亭”已圯。

1957年人们在山上建一“兰苑”和花卉温室,培育兰花等名贵花卉,满山香气袭人,四周绿树掩映,幽静荫凉。

1960年和1962年朱德委员长曾两次前来视察西湖兰花,手题一匾“兰花圃”,
并赠送春兰珍品“大富贵”,还将《兰花谱》赠予当时的园艺师陈时璋。

可惜十年动乱遭破坏。

1985年整治西湖后,后山种植大片翠竹,并重修“湖天竞渡”景点,并在更衣亭旁建一“诗廊”与宛在堂相连。

2001年,在后山重新建设了“鉴湖慕鱼”景点。

鉴湖慕鱼
“鉴湖慕鱼”景点,南与诗廊的桂花丛林相连,西面同开化寺一墙相隔,北面是茂密葱茏的树木和成片的杜鹃,由“鉴湖慕鱼”照壁、“湖山胜处”门牌、鉴湖亭、鱼池、假山、寻芳榭等景物等组成。

“鉴湖慕鱼”照壁安置在临湖平台之上,面湖正面上刻着“鉴湖慕鱼”大字,背面则刻有“西禅晓钟”、“澄澜曙莺”、
“湖天竞渡”等旧西湖八景和鱼跃龙门等浮雕,绪述着西湖的历史,引人入胜。

平台两侧的水面上有仿荷叶汀步,周边是田田荷叶,亭亭花魁。

游览道边树立着乾隆二十六年郡守李拔题写的“湖山胜处”牌坊,以示“鉴湖慕鱼”的古往今来。

鉴湖亭位于景点中心。

正中一匾上书“鉴湖亭”是民国元老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手笔,亭柱上刻一楹联“荐馨好撷涧边草,养证无挠山下泉”是明末大学士黄道周草书。

游人可在“鉴湖亭”观瀑、听水、慕鱼、赏花、望景,享受人与大自然结合的美,令人轻松愉悦。

鉴湖亭后是观赏鱼池,池西为寻芳榭,池北植木有下径通诗廊和开化寺侧门,该侧门为嵌墙的石构门楼颇为精致。

水池的东面是一座高8.1米的叠石假山,有峭壁、石洞、水塘,山上有青松翠柏、兰花肾厥、垂藤小草,瀑布从山顶上直泻而下,流水跌宕,飞花溅玉,水雾扑面,清凉至极。

整个假山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令人宛若置身于自然的山涧溪流之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假山流水顺着水草丰茂的层层水塘,淙淙流入曲池,滋润着池中睡莲,养育着水中锦鲤,跳跃着落下“山坡”、穿过池边“枕玉桥”,蜿蜒曲折注入西湖。

“鉴湖慕鱼”景点与整个后山景致连成一体,四周植有大桂花、三角梅、白枣、蜘蛛兰、龙爪槐、红花继木等五十
多种珍贵的花木,形成四季花香,季相不同的景观。

初春辛夷初绽蕾,洁白玉立若天仙;春盛杜鹃笑满园,灿若云霞舞蹁跹;夏时玫瑰石榴红,夜来花馨泌人心;秋枫片片红叶情,紫薇凌霄俏争艳;冬梅凌霜傲风骨,竿竿翠竹冲云天。

后山也因此古园林更显特色,此地不仅是消暑纳凉之地,更是赏花观景之“湖山胜处”。

湖天竞渡
“湖天竞渡”是西湖清时的旧八景之一。

在闽王延钧时,端阳日在西湖制作新船数百艘奏曲为乐。

当时西湖水面宽阔,彩船游湖,笙歌萦绕,彩船上有宫女二三十人,着短衣,鼓楫争先,延钧观之为乐,亦是一景。

之后,每年端阳这一天,城内外龙舟集聚西湖,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拥聚湖滨,水榭凉亭挤满人群,游人凭栏倾身一观竞渡为乐。

明谢肇制《西湖观竞渡》诗“棹影群龙戏,涛声万马过。

楫飞晴散雨,鼓急水惊波。

”描绘了龙舟竞渡的激烈情景。

闺秀刘韵的诗也勾画了当时竞渡的场面,“波光油绿沸晴湖,新制龙舟入画图。

银浆划烟翻尺鲤,牙墙蹴浪逐沙凫。

姣童踊跃标争锦,游女蹁跹佩落珠。

更喜台江同竞渡,飞空鷁首斗云衢”。

当时的台江也有观竞渡的,盛况不如西湖。

“湖天竞渡“成为古时西湖一景。

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解说词之一
西湖——西湖云水
西湖云水
我们的祖先,曾经在传统医药的站位上,来划分我们的文化版图。

黄河流域,是针灸文化圈,长江流域,是本草文化圈,江南一带,则是汤药文化圈。

这种汤药文化圈的概括,真是挖到了江南文化的最为本质的特征,它与“针灸”“本草”不同的是,“汤药”的“汤”字盖指液体,二两个读作“商”音的“汤”字便可以用来形容横无际涯的水势,因此这汤药文化圈的说法,是直截了当地扑向了水的主题。

一代代前人,有的以风水谈玄,有的为《水经》做注,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关于水的文化遗产。

不过,在今天我们再去追溯西湖的来历,已经不必求索于《周易》问诸于阴阳了。

这是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时期的西湖地区,此时这个地方正处在强烈的火山喷发期,炙热的岩浆不停地从岩缝中喷涌而出,就这样,岩浆不停地流淌着,燃烧着,终于有一天,外流的大量岩浆造成了地壳的塌陷,于是火山口成了洼地,而这洼地便成了以后西湖的基础。

余秋雨:西湖是一个浅浅的海湾,是海水,后来由于潮汐带来的泥沙和长江带来的泥沙,使它和大海的通路封住了,它就变成了内湖。

接下来的沧海桑田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只是这片洼地的轮回,却从没有因为岁月的缘由,而停下它的脚步,直到一
万两千年前后,海潮的出没使它变成了澙湖,后来,海水终于退去,于是一个被后人称作西湖的胡泊,便出现在了东南大地。

余秋雨:西湖有一个奇迹般的问号,也就是说它怎么会这样美丽,它为什么变成奇迹呢?就是它不是天造地设的美景,它不是黄山,它不是张家界,它不是长白山天池,这些都是天造地设的美景,西湖不是。

曾仕强:第一个,西湖的水一年比一年清澈。

西湖的面积一年比一年加大,这怎么可能,这根本不可能人家只有缩小啦。

余秋雨:但是请注意这样的一个内湖,显而易见,它一定是年年蒸发天天蒸发,那么杂草丛生,然后会越来越变成一个盐碱地,然后什么也不是。

到如果西湖变成一个盐碱地的时候,周围的生态也就完全变化了,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西湖文明、杭州文明根本就不存在了,一个荒凉的海滩而已。

那么比较早的时候,这一带的人就想保护住已经开始出现的内湖生态。

2002年,浙江的考古工作者在仅与西湖有一江之隔的萧山,发现了已有8000年历史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它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还要提早1000年,在跨湖桥文化遗址中,有一件十分重要的文物,这便是这件同样经历了8000年岁月的独木舟。

可以说这一次被称作当时的全国十大考古成果
之一的重大发现,是对中国水文化的最为形象的注解,8000年以前所打造的船只虽然搁浅,但是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先民们所生活过的东南大地,却留下了无尽的连天水网。

网,是岁月的脉络,船,是泽畔的图腾。

古老的《诗经》是先民的歌唱,站在水边的先民们,曾经这样唱到,“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这个“杭”字,与代表水上行舟的“航”字,原本就是一个字,但是当舟船文化随着海潮的退落渐渐远去,文明却在大地上扎下了深根,于是便有了杭州的出现,出现在水的家乡。

余秋雨:那么特别是在公元7世纪的前期,隋炀帝挖运河的时候把杭州作为一个运河的终点,那个时候大家就认真来对待了,就是努力地希望能够用堤坝把湖和海隔开来。

其实这件事情很早就做了,钱塘,就是当时的一个堤坝,把它隔开来。

接下来呢,就是一定要用运河的水来冲这个水,让它变淡,越来越淡,然后再把这个已经淡了的湖呢,做了6个井,通向人口聚居的杭州,作为6井。

在所有表达乡情的词汇里,有一个人们常常会用的到的成语“离乡背井”。

井,并不仅是生活的符号,而且是家乡的象征。

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其实并不是“床榻”的“床”,而是“井床”的“床”,他是看见了洒满井床的月光,才写下了那首家传户颂的怀乡之作。

不过,杭州人对于井的情感,还来自于一种更为特殊的缘由。

正因
为杭州的出现是缘于海潮的起落,所以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的饮用之水都带着海潮的咸苦,因此城中居民对生活用水的依赖,便唯有储满淡水的西湖,可是全城的居民如果都去西湖取水,其间是怎样的奔波劳苦,可想而知。

直到唐代宗时期李泌来任杭州刺史,这道苦涩的难题才得到了解决。

不过这李泌却又是离乡背井,因为他的家乡是在那一片遥远的八百里秦川。

按照史料的记载,李泌的做法是“开凿六井”,然而,这六口水井说是水井,实际上却是水池,池中的水道又径与西湖相通。

自六井开凿以后,西湖之水才在真正意义上注入杭州古城,滋润了千家万户。

正因为这六井依然存在的缘故,今天当我们扒着井栏向井中探头而望的时候,便一眼望见了唐朝。

但是,我们望见的却不仅是李泌的恩泽,而且还望见了另一位杭州刺史的功德,这真是上善若水呀。

白居易来到杭州做刺史,距离李泌开凿六井已经四十年,由于这时的西湖还没有得到根本治理,所以每逢旱天,西湖便变得很浅,而且一逢雨季,湖水又溢满全城。

余秋雨:在9世纪的20年代,来了一个第一流的诗人叫白居易。

白居易来到杭州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有问题的西湖,你想,西湖从原始的开掘一直到隋炀帝的时候经过一点整治,但是整治的力量也是不够的。

白居易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西湖呢?就是杂草雍噻,水量越来越少,周边的土地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