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跨国商务礼仪文化中的差异日照-分享2009-01-04 19:13:58 阅读1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时间观
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差异很大。

欧美商人特别注重守时。

在欧美无论哪个国家,与人打交道时最好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几分钟到达。

美国商人在谈判中,时间永远都是金钱。

他们更愿意在第一次会见时就能得到口头的承诺。

会谈中,美国人不喜欢停下来或者保持沉默,他们习惯了集中精力、速战速决。

但对于英国人而言,即使在没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在第一次会议中也不会做出最后的决定。

如在西欧,商务活动应提前三到四星期安排好约会。

在美国、德国等国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

在美国,要会见总经理一般至少要提前1个月预约,更重要的事情要提前两个月。

到最后一分钟才打电话提出会晤要求,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

日程安排对美国人、德国人和北欧人是神圣的。

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瑞士人和芬兰人认为,书面协议如果称不上是神圣的,也至少是决定性的,不能改变。

法国及南欧国家的商务观念则不同,他们经常改变约定时间。

如果事情重要,在法国根本不需要提前预约和通知。

他们一般没有很长期的日程安排,即使作了预约,到时还要提前几天确认一下,看计划是否改变。

如果让一个法国商人一年后参加一个会议,他会感到惶惑:“我怎么能知道一年后我将做什么?”通常让一个法国商人制定下一个月的日程都是很困难的。

对于中国人,经商中则乐于感情投资,喜欢投其所好,送点礼物,或通过宴请对手,在推杯换盏中边吃边谈。

一般商务活动进展缓慢、重复,真正的决定往往在会外做出,会议主要目的是搜集信息。

在中国,谈判是培育双方关系并确定谈判桌另一方的人是否适合于长期合作的重要社交场合。

主张在会议开始之时,双方先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换看法。

(二)空间观
西方学者研究表明,空间问题与人的思维、情绪、经济与社会行为都存在一定关系。

不同的群体空间开放程度、空间利用和空间保留等都不同。

美国人在工作时,当其门开着时,表明愿意与外界沟通,开放程度较高;当门关着时,则表明主人此时不愿意受外界干扰,如冒失进入无疑将会招致主人的不满。

而德国的企业家则不同,他们在工作时,门总是关闭着,被视为希望自己的工作空间是安静和封闭的,不愿接受外界打扰,因此德国人习惯于在工作、谈判和开会时把门关上。

但对外人来访并不拒绝,只要敲门即可。

“空间利用”在各国也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办公室位置、形状等表明其地位高低。

美国公司总裁或董事长的办公室通常是最大的,副职次之。

较重要的办公室一般设在办公楼的顶层边缘。

副职中职位的高低通过其与总裁办公室距离的远近来反映。

但在日本,办公楼的顶层并不是总裁的办公室,而是谈判地点。

基层中,美国职员的办公桌若从宽敞的地方转移到拥挤的地方,那么表明其在公司中的地位下降了。

但法国却倾向于把办公空间设置成一个相互联系、协作的网络,主管的位置通常在职员们的中央,以便于管理和控制。

在东方国家中(以及在西方的某些场合),个人空间距离是与所涉及的人的社会阶层和地位有关的,包括座次的安排也是从高到低依次排列。

(三)价值观
价值观渗透于人类生存的每一个领域,人们的思维、经历和行为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

西方人重竞争,崇拜个人奋斗,挑战自我。

在取得成就后,毫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西方人在受到赞扬或夸奖时,总是以“微笑”应答。

而中国
文化主张含蓄、谦虚,但中国式的内敛和自我否定却常常令西方人倍感不快。

在西方人的眼中,这种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东方人强调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而西方人的平等意识、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人人都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个人利益永远是第一位,自己只对自己负责,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因此,在西方商务活动中,人们既不习惯关心和帮助他人,同时更不习惯接受他人的帮助,因为接受帮助只会表明自己的无能,而主动帮助他人则会被误认为蔑视对方,甚至是干涉别人私事。

在中国,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很强,总是表现出集体精神。

在一种集体主义的文化中,总是避免决策的责任。

权威不会由领导下放给下级。

商务活动中权力距离巨大,中央集权形成人们服从的传统。

由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在商务活动中,不同的文化会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谈判过程,对谈判的进行和结果有着不同的期待。

对于美国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希望尽可能地简化活动,在几个小时内就做出决定当然最好。

他们靠数字资料和个人的推动来达到目的。

荷兰人、芬兰人和瑞士人,虽然不像美国人那样迫不及待但也同样地关心时间和效率。

德国人强调的是陈述的彻底充分、与会人员的准时到达和会议的如期结束,保证他们已经完成了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以他们需要全面的信息和记录。

法国人很看重逻辑性强、理性的讨论,讨论中的美学很重要,所以他们看重自己的着装品位、会议地点的选择、富于想象力的辩论风格。

日本人有自己的美学准则,也讲究会议要有适当的形式。

在日本人那里,适当的形式与一套复杂的责任义务紧密联系(横向的、纵向的和环型的)。

在讨论中,日本人强调的是创造和谐的氛围和集体内成员的同心协力。

英国人重视相当理性、外交式的讨论。

他们重视“公平合理”,并把这看成是做出决策的尺度。

拉丁人的谈判重点是发展双方的个人关系、“高贵的”自信和互相信任,这是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不紧不慢的速度,以使他们能够认识谈判对手。

商务礼仪复杂繁多,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商务礼仪。

而作为商人,在与国外商务伙伴初次接触前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文化中的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商务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